摘 要:诊改平台的建设模式和系统架构直接影响业务诊改工作推进和成效,通过调研试点院校的诊改方案和诊改平台建设实践,归纳出诊改平台三种建设模式及其各自的优劣势,并建议诊改平台采用诊改数据平台和诊改服务平台两层相分离的系统架构设计思想,使得诊改平台不仅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同时拓展诊改数据平台应用场景,还能为高校后续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多数据服务。
关键词:信息平台;质量诊断与改进;数据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7;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20)06-0167-03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mode and system structure of the diagnosis and reform platform directly affect the promo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business diagnosis and reform work.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diagnosis and reform scheme and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the diagnosis and reform platform in the pilot universities,three construction modes of the diagnosis and reform platform and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summariz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iagnosis and reform platform adopt the system architecture design idea of the separation of diagnosis and reform data platform and diagnosis and reform service platform to make the diagnosis and reform work The platform not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 for the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but also expands the application scenarios of the data platform for diagnosis and reform,and provides more data services for the follow-up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information platform;quality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data platform
0 引 言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对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学工、行政等工作的系统性质量诊断与改进(简称“诊改”),是教育教学与行政改革的一种必经途径,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1],它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探索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的职业院校内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职业教育诊改网[2,3]可知,目前我国32个省级教育部门出台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方案,通过查阅9个试点省份省级诊改项目表可知,诊改内容主要从体系总体架构、专业质量保证(含课程)、师资质量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和体系运行效果5个方面进行,部分省(例如江苏省)特别强调了课程诊改重要性,将课程质量保证单独列出。
为了发挥数据管理和应用在诊改工作中的支撑作用,各省级建设方案在体系总体架构中将诊改信息平台(简称诊改平台)作为分项单独列出。2016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确定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省份及试点院校的通知》,要求试点院校根据本省实施方案自主开展诊改工作,2016年底至2017年上半年,全国诊改专委会分批公布了27所试点院校的实施方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实施方案为“五纵五横一平台”,其中“五纵五横”指涵盖学校、专业、课程、师资、学生各个环节,涉及学院方方面面,面广量大,属于诊改工作建设业务内容,也是诊改工作重中之重,袁洪志[4]和郭庆志[5]等专家对高职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运行进行了深入讨论。“一平台”即指为诊改工作提供数据预警和统计分析功能,并为诊改工作在决策、管理、运行、监控和质量年报等工作中提供数据支撑作用的诊改信息平台。各省级诊改方案主要从宏观层面对本省诊改工作进行指导,方案内容大同小异;各省级试点院校从实施层面都出台了详细的建设方案,对“五纵五横”业务诊改都提出了个性化实施方案,并对一平台也有较详细的建设方案,由于诊改平台建设直接影响业务诊改工作的推进和成效,许多信息技术专家对诊改平台建设规划设计及技术要求都做了深入研究[6-10],但在具体实施层面对诊改平台建设模式及建设过程论述较少,本文主要从诊改平台建设模式、建设思路和系统架构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1 诊改平台建设模式类型
诊改平台核心功能是为诊改决策提供数据依据,所以建设诊改平台首先是建设数据平台,不过诊改平台不同于以前数据采集平台主要对业务过程和结果数据进行管理,诊改是以问题为导向的,除了通过传统数据平台的数据收集管理功能实现业务数据化,还需要基于现有数据实现数据业务化,因为诊改需要的有些数据指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一些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可能是完全不确定的,需要借助于信息化工具和诊断专家有针对性地去发现和挖掘数据蕴含的诊改信息,为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所以高职院校诊改平台所依赖的数据平台不能直接使用传统数据平台或它们的建设经验,需要调研数据平台技术发展趋势,结合学院自身办学条件、人才资源并借助专业公司技术力量重构适用于诊改的新型数据平台。根据目前示范院校诊改平台建设实践,可将诊改平台建设模式归纳三种:专业公司软件、学院自主开发和校企合作开发建设诊改平台,下面针对每种模式各自的优缺点进行论述。
1.1 依托专业公司软件产品建设诊改平台
这种模式是当前诊改示范院校的主流建设模式,因为高职院校擅长自身诊改业务并可专注于挖掘诊改业务需求,而专业公司有数据平台建设方面的技术优势,诊改学院通过借助专业公司软件产品,可以快速上线诊改平台,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学院投入资金较多,需要参与平台建设的技术人员较少;但是诊改需求的变化是螺旋式渐进的过程,而这种模式由于学院缺乏软件产品的知识产权,后续功能扩展与系统运维需要依赖专业公司,为后续新的诊改需求建设带来不便,容易出现受制于人现象。
1.2 学院自主开发诊改平台
这种模式适用于办学实力特别雄厚、IT人才储备丰富的偏工类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根据本校对诊改理解、可选择“五纵五横”某些层面和侧面调研诊改业务,不必一开始求大而全,而是循序渐进,逐渐扩展到全面诊改,并且可以发挥自身师资专业优势、培养专业诊改平台技术设计和开发队伍,开发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诊改平台上线周期长,能根据学院需求实现更多个性化诊改,真正做到“一校一标”诊改,后续也不会出现受制于人的现象。
1.3 校企合作开发诊改平台
这种模式适应于办学实力较好,在过去校园信息化建设阶段与专业公司有比较好合作基础的院校,初期可由专业公司和学院专业技术人员合作设计开发诊改平台系统架构和完成前期诊改具体工作,后续交由学院技术人员完成后期所有具体诊改设计开发,软件产品成果由校企双方共享软件;诊改平台上线周期中等,学院除了需要投入资金较多,也需要较多的专业技术人员,也能根据学院需求实现更多个性化诊改。
2 诊改平台系统架构
诊改平台主要为高职院校质量问题诊改、分析和预警提供数据支撑,丰富的数据资源是诊改平台能发挥数据决策的基础要素,诊改平台数据处理能力和高职院校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建设现状决定诊改平台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的服务能力广度和深度。在不考虑诊改平台技术实现细节时,当前诊改平台总体系统架构分为诊改数据平台和诊改服务平台[3]两部分,不过通过调研专业公司建设方案和示范院校采用的诊改实践平台得知,当前诊改平台的数据平台一般基于关系型数据或基于大数据技术架构,虽能为示范院校诊改工作发挥数据诊改功能,但是由于目前诊改数据平台和诊改服务平台采用紧耦合模式,不能直接基于学院传统数据平台开发诊改服务,为了建设诊改平台,学院都需要重新建设数据诊改平台,实现信息系统数据重复收集。所以为避免数据平台再次重复建设,建议诊改平台实现分层设计,即采用底层数据平台和上层诊改信息服务两层相分离的系统架构,上下两层主要通过数据接口完成数据交互通信,这样可避免数据提供者和诊改服务者紧密耦合,并且使得数据平台不仅可以为诊改提供数据服务,也能为学院智慧校园建设新的信息系统提供数据服务,拓展数据平台应用场景,节省信息化投入成本。下面简介数据平台和诊改服务平台主要建设内容。
2.1 数据平台主要建设内容
(1)数据标准及其管理:完善数据标准建设,保持数据标准的兼容性、一致性和完整性;
(2)数据集成与采集:运用数据平台工具实现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集成和采集方法;
(3)数据治理:由数据平台提供数据治理工具,实现对缺失数据、重复数据、错误数据以及不可用数据等的治理,将敏感的数据进行脱敏加密等操作,保证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与过滤,保证数据正确可用性;
(4)数据管理:数据平台采用新型数据存储与计算技术,实现高校诊改数据的分布式存储,通过对原始数据抽取、加工、汇总和整理输出诊改主题库,建设学校的数据仓库;利用数据平台并行计算能力和诊改数据模型,挖掘数据蕴含的数据资产价值,提供数据分析和决策服务;
(5)数据服务:实现数据平台接口封装与数据调度,对外提供标准数据访问接口和应用程序接口(API),为诊改服务和校园应用开发提供统一服务接口,提高用户数据查询、数据自主开发的易用性。
2.2 诊改服务平台主要建设内容
(1)诊改标准数据管理:根据学校诊改质量控制体系,将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以及根据学院整体发展规划确定的学院、专业、课程、师资和学生等发展目标生成诊改标准数据,按权限提供给各级别用户随时调阅;
(2)诊改分析、预警:利用数据平台数据服务接口,实现对诊改数据分析、建模,输出诊改画像和诊改报告,实现定量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态,判断诊改对象发展变化趋势,为学校自主诊断改进提供决策依据;
(3)诊改服务移动端:基于数据平台开发移动端的诊改服务。
3 诊改平台建设思路
3.1 项目启动
诊改工作属于学院全局性工作,需要全员发动,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推动,根据示范试点成果经验,需要成立诊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若干工作组,既包括负责“五纵五横”偏重业务诊改小组,也包括负责诊改平台技术小组。我校在诊改实践中成立了学院质量工作委员会,领导学院诊改工作,成立学院质量管理办公室(挂靠质量监控处),下设目标建设组、专业(课程)组、教师发展组、学生发展组和诊改平台组。
3.2 需求调研
根据学院总体目标调研诊改业务需求,梳理诊改具体内容并结合学院自身数据资源,确定目标链和标准链。调研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诊改平台可持续升级提供可选择的技术方案。实践中由学院质量管理办公室牵头,目标建设组梳理学院发展总体目标,专业(课程)组根据学院发展目标梳理当前专业群现状、实验实训情况以及省市级品牌专业建设情况及目标,诊改平台组根据各业务组诊改需求,结合学院信息资源现状和需求,制定信息系统建设计划。
3.3 诊改模式选择
根据学院人力物力财力选择诊改模式,理论上各诊改院校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三种模式中的某一种。不过从示范院校建设方案和诊改实践可知,多数示范院校依托专业公司建设诊改平台,可能与示范院校本身都是办学基础较好、经费充足,需要短期见效有关。因为我校属于以艺术为特色的高职院校,专门从事专业信息平台开发人才储备不足,经过调研部分示范校建设经验,结合学院实际诊改需求,确定依托专业公司软件产品建设诊改平台。
3.4 技术路线选择
确定诊改模式后还需要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筛选技术路线,例如需要确定数据平台基于关系型数据库还是大数据技术进行管理;诊改服务平台采用传统管理信息系统还是当前流行的微服务架构等技术问题,因为相同模式下,不同技术路线的实现难度、建设周期以及需要投入的资金差异很大,不同专业公司技术方案差异大,诊改效果也会迥异。另外特别需要考虑数据平台可复用,诊改虽然需要数据平台支撑,但数据平台不应该只为诊改服务,因为高职院校信息化的使命是赋能,给战略赋能、给业务赋能、给个体赋能[10],作为高校信息化核心资产的数据平台应具备更强大的赋能功能,所以我校在诊改平台建设中尝试采用诊改数据平台与诊改服务相分离的技术路线,尽可能拓展数据平台更多数据服务能力,不仅服务于诊改,也为将来应用系统建设提供数据服务,避免数据平台重复建设。
3.5 诊改平台实施
制定开发计划、组织技术人员参与诊改平台建设,需要根据诊改业务,重点做好数据平台规划、诊改数据设计和应用开发,然后基于数据平台开发适合学院个性化的诊改服务。
4 结 论
为了发挥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高职院校都将诊改平台作为诊改建设方案的重要内容,而且诊改平台建设模式和系统架构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业务诊改工作推进与成效,本文通过调研试点高职院校的诊改方案和诊改平台的建设实践,归纳了当前诊改平台主要有依托专业公司、学院自主开发和校企合作开发诊改平台三种建设模式及其各自的优劣势,建议高职院校编写诊改平台建设方案时,根据学院办学条件、诊改业务规划和人才资源,选择适合学院自身诊改需求的诊改平台建设模式以及诊改平台系统架构。
参考文献:
[1] 吴访升,杨应崧,袁洪志,等.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J].江苏教育,2019(52):40-43.
[2] 职业教育诊改网.高职诊改工作试点省份及试点院校 [EB/OL].[2020-03-04].http://www.zyjyzg.org/info_eWZzeQ%3D %3D.html.
[3] 职业教育诊改网.省级诊改信息 [EB/OL].[2020-03-04].http://www.zyjyzg.org/info_eWRraw%3D%3D.html.
[4] 袁洪志.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的实践探索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5] 郭庆志.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设的思考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14-17.
[6] 赵向.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中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应用 [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21(9):83-87.
[7] 吴乃忠,严正宇.基于智能化校园平台的高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J].现代信息科技,2019,3(21):87-89.
[8] 李果,彭启华,宋晶晶.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信息化平台建设 [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2):71-74.
[9] 何英高.高职院校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平台建设的探讨 [J].江苏教育研究,2019(Z6):96-100.
[10] 李建国.融入诊改理念的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思考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4):69-72+96.
作者简介:何英高(1972-),男,汉族,湖南衡阳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智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