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杰 赵亚杰
摘 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关系对珠海市经济发展影响深远,探寻两者的发展规律对于促进珠海市达成“产业第一”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测度广东省珠海市产业与就业双结构间的相关性系数、劳动弹性系数与产业偏离度,分析两者的互动规律以及所呈现出的传导联动特点,用以把握珠海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过程。本文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提出助力珠海实现“产业第一”和“双结构”高质量匹配的建议,以期为珠海打好产业发展攻坚战、探明劳动力就业指向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产业第一”;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匹配评价;经济发展
本文索引:沈子杰,赵亚杰.[J].中国商论,2023(23):-156.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12(a)--06
在产业结构方面,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珠海市提出《关于坚持“产业第一” 加快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到以先进制造业为抓手,充分发挥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优势,建设大湾区高质量产业集聚区,促进珠海市产业转型升级与优化。在“产业第一”战略背景下,珠海市产业结构变化主要聚焦七大关键产业集群,加速推进产业空间拓展,依据地区资源禀赋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聚焦产业高密度创新要素进行细致产业分工布局,提高城市经济核心实力;同时,随着产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愈发明显,产业优化升级也为珠海市就业市场结构调整提供了新机遇,这些新变化将成为支撑珠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就业结构方面,区域内产业结构决定了就业结构。随着珠海市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为珠海市创造了不少高技术、高素质岗位,提高了珠海市就业市场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与素养标准;同时,珠海市正积极推动劳动力市场转型升级,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全方位支持劳动者提高技能,致力于满足以智能家电、智能制造装备、精细化工等为代表的珠海优势产业就业市场需求。在“产业第一”战略下,珠海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匹配的正向作用,正在为珠海市经济发展注入内源动力。珠海市 “产业第一”目标的高质量实现离不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时刻关注“双结构”之间的相关性联动问题、比例问题、匹配度问题与协调性问题。只有将珠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的变动特点梳理清晰,才能够更好地服务珠海市产业优化升级,为产业与就业匹配、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保障。
1 文献综述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动态双向传导的连续性特征,产业结构变动会引起就业结构的常态化周期性调整,而及时协调就业结构并通过出台政策加以引导,则能够匹配产业结构最新变动趋势,对于区域产业活力迸发与经济稳健运行影响深远[1]。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匹配意味着两要素的变动结构比例与变动走势趋近,而由于产业基础的差异性、市场体系与区域资源禀赋的异质性,叠加区域政策壁垒等因素影响,导致同一地区的“两结构”不匹配 [2]。而产业和就业结构的不匹配抑或不协调,则会阻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进程,延缓“产业第一”目标实现,对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流动造成障碍,降低区域经济系统运行效率[3]。通过整理CNKI文献,学者针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研究主要聚焦以下研究方向:
第一个重点研究方向聚焦在异质化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联动性和关联性数理分析,研究多基于实证模型,从定量角度探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互影响机理。例如,孙雨露等(2018)[4]通过构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评价指标,根据两者协调系数变化与等级位差情况进行匹配程度测度,发现就业结构演进速率普遍滞后于产业体系的重心转移。章建强等(2014)[5]通过分析产业比重、就业比重的演化路径,量化双结构间的互动效益与匹配关系,结合弹性分析法观察各产业对就业的促进效果,得出了样本地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与其发展规模将日趋匹配的结论。张水平等(2023)[6]通过就业弹性与结构偏离度,探究了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吸纳作用和挤出效应。第二个重点研究方向聚焦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作用层面的定性研究。例如,王庆丰(2010)[7]等基于学术界主要研究成果,对产业、就业结构匹配在学术史中的既有研究理论以及两者的关键演进过程进行了详细归纳,立足双结构协调发展研究重点领域,提出双结构匹配改善措施。向晓梅(2023)[8]基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匹配的内源性、动态性优化机理和自适应匹配过程对于结构性偏差作用的着力点,探析两者的匹配对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上述研究为本文在“产业第一”背景下进行珠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匹配分析提供了理论、方法与模式上的诸多有益参考。
2 珠海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状况
2.1 珠海市产业结构数据走势分析
本文分析图1数据发现,珠海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导,且第三产业正快速拉动经济增长。在第一产业中,珠海市农业结构主要以渔业、农业、畜牧业为主导,根据2023年1—6月数据,渔业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为76.3%,农业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为10%,畜牧业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为3.6%;在第二产业中,珠海市工业结构以家电电器、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为主导,根据2023年1—8月数据,家电电器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7.1%,电子信息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6%,石油化工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3.4%;而在第三产业中,珠海市服务业结构逐步调整为以金融、房地产、批发和零售业等为主导,根据2023年6月数据统计,金融业生产总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2.1%,房地产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3.9%,批发和零售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2.9%。
2.2 珠海市就业结构数据走势分析
本文通过分析图2数据发现,在就业人数上珠海本地就业结构呈现出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局面,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且诸多劳动力资源被挤出,主要根源在于以产业科技、金融科技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发展,致使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发生剧烈变化,第二、第三产业对城市剩余劳动力产生了明显的虹吸现象,特别是在制造业、建筑业、租赁和商贸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领域,该情况基本符合产业转移的基本定律。2022年全年,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比重约为41%和56%。2005—2022年,珠海市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稳步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通过对比图1和图2数据可以发现,珠海就业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存在着不对称现象,图1中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在2013年前明显高于第三产业,在2013年后被第三产业反超,而在图2中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在2005—2015年几乎不相上下,2016年被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反超。样本期内,第二、第三产业在分担市场就业压力方面几乎具有同等优势。近年来,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比最高,该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珠海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较高。
3 珠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匹配评价分析
本文采用Pearson及Spearman双因素相关系数分析法、就业弹性分析法、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法,探究珠海市产业转型与“三产”就业市场的互动作用,以及珠海市三次产业结构或产值变动对于各产业内劳动力所带来的“虹吸效应”和“挤出与竞争效应”。
3.1 珠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分析
本文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与Spearman秩相关系数矩阵,构建“双结构”相关性计量分析模型,分析珠海市各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间的相关关系。在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方法下,ai、bi分别代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数据样本,用双结构数据样本估算相关系数见公式(1),本文通过协方差做标准化;Spearman秩相关系数见公式(2),其中n代表产业与就业结构样本组数,通过对结构样本数据排序得到秩统计量,Di则表示秩之差。
本文分析表1数据发现,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与Spearman秩相关系数矩阵的输出结果,所处相关性强度区间一致、方向一致、显著性一致,样本期内珠海各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间,存在着强正相关关系且在 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说明各产业产值比重的增加能够带动该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珠海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呈现反比例变动关系,同时珠海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呈现负相关关系,侧面印证了珠海服务业生产部门由产值比重的增加所带来的劳动力比重的增加,对第一产业农业部门和第二产业工业制造业部门的劳动力比重指标带来虹吸效应。
3.2 珠海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分析
进一步测度珠海市三次就业弹性系数,计算方法见公式(3)。公式(3)中,代表珠海市产业就业弹性,代表珠海第i产业在t时期的就业变化量,代表珠海第i产业在t时期的产值变化量。当珠海市就业弹性测度数据为正时,则表明就业弹性质量表现良好,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产生了“拉动效应”或“虹吸效应”;当测度数据为负时,则表明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或“竞争效应”,也可以理解为产业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就业人数的增加。
就业弹性EMFit==(3)
本文分析表2数据发现,珠海市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除了极少数年份为正值外,其余年份均为负值,产值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增长百分比多为负值,第一产业产值增长对劳动力增长呈现出较为显著的“挤出效应”。同时,第二产业的表现稍不稳定,通过分析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在2016年前,第二产业发展对于劳动人口的吸纳能力较强;2016年后,第二产业发展对劳动力人口呈现出明显的挤出效应,产值增长负向影响劳动力增长,而该时段与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为代表的产业科技蓬勃发展的时段相吻合,这一变化可理解为伴随着智能科技或产业智能机器人的持续引入,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正在与其发展规模日趋匹配。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则是除了少数年份为负值外几乎均为正值,这也说明服务业在珠海市正在替代第二产业,逐步形成较强的就业驱动与就业吸纳能力,珠海服务产业的就业红利与劳动供给仍有着较大的发挥空间。综合分析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能够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珠海三次产业调整和结构不断优化,劳动力正在由其他产业向第三产业稳健式转移,就业弹性数据间接证明了经济增长对第三产业就业带来了较好的正向刺激。最后,总就业弹性数据除2006年及2019年外其余均为正值,说明了三次产业产值整体的稳步增长,正在快速带动珠海市就业增长,珠海市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出稳健发展趋势。
3.3 珠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本文引入产业结构偏离度(ISD)这一测度方法测度两者之间的平衡状态,计算方法见公式(4):
具体来看,当产业结构偏离度趋向于中线零值时,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趋于均衡状态且匹配趋势稳健;当其为正值时,表明产值比重大于从业人员比重,说明该地区的产业发展较快,但产业就业人数滞后于该产业发展速度,可能原因是由于当前节点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劳动人员吸纳能力,同时间接表明需要加强劳动力培训和人才引进;当其为负值时,则表明该产业的产值比重小于从业人员比重,劳动力在份额不均衡状态下将会快速向其他产业转移。
通过分析图3数据发现,珠海市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说明珠海市第一产业劳动力结构比例大于产业结构比例,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配置不合理,劳动力正在析出并产生了挤出效应,未来仍将会有较多的劳动力转移流出,但产业结构偏离度逐步向中线靠拢,意味着该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正在向合理方向发展,第一产业结构匹配度最终将会趋于平衡与协调;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围绕中线震荡前行,表明珠海市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基本均衡,随着珠海市近年来推进“产业第一”,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珠海市第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正在提高。最后,从珠海市三次产业总偏离度来看,产值比重超过就业比重,第二、第三产业仍有较大的就业潜力可以挖掘,产业结构偏离度由上自下向中线处靠拢,珠海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正逐步向稳健的方向发展,但其中所存在的非均衡性特征仍有待改善。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第一,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珠海市各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强度均在0.7以上,属强相关区间;同时,珠海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均呈显著负相关变动特性,第一、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均呈显著负相关变动特性。
第二,通过劳动弹性系数分析可知,珠海第一产业产值提升对劳动力就业呈挤出效应;第二产业产值提升在前、后两段对劳动力就业呈先吸纳、后挤出;第三产业产值提升则对劳动力就业产生较强虹吸效应,成为珠海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总就业弹性数据证实珠海三次产业总产值的增长快速带动了总就业增长。
第三,通过分析珠海产业结构偏离度可知,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匹配正趋于均衡,从业人员数量趋于平衡与协调,当前需关注第一产业的双结构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总偏离度为正且持续向中线靠拢,证实了珠海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趋于协调,但三次产业之间现存的不均衡问题仍有待解决。
4.2 促进珠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匹配的建议
4.2.1 面向产业结构层面的优化建议
“产业第一”背景下,珠海市需要从政策支持、新兴产业布局、跨区域产业合作等多个领域着手,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根据各区域的特色进行产业布局,推动珠海三次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第一,珠海市推行制造业优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总体目标短期内不会动摇,因此珠海应继续强化产业政策引导,发挥头部企业牵引作用,培育产业链型孵化器,鼓励企业和个人在珠海市投资,在保留原区域产业特色的同时引导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鼓励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实现产业迭代升级。根据《方案》等文件指引,在“产业第一”背景下,根据珠海市产业资源禀赋与功能划分,香洲区应重点发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高新区重点发展半导体、智能电网产业;鹤洲新区应重点发展软件与信息技术传输、动力电池等产业。珠海市通过加大对包括智能制造、新能源等现代高端制造业投资,提高制造业的科技水平与技术附加值,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智慧化与可持续化转型,培育珠海经济发展新增长级。通过提升现代制造业产值比重提升就业比重,促进“双结构”均衡发展。
第二,加快金融、文创和现代物流业等第三产业项目的稳健发展,发挥第三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吸纳作用。此类产业发展对于提高珠海市文化和经济活力,驱动劳动力就业,保证“产业第一”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加大金融产业发展,珠海市可以吸纳更多的资本与技术进入市场,保障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间资金快速融通,持续优化产业营商环境,促进产业结构整体均衡;通过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可以推动文化创新,带动文旅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珠海文化软实力,增强珠海人文内涵与吸引力;通过加强现代物流业发展,发挥好珠海对外贸易“桥头堡”的地位,能够推进产业国内国际资本循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珠海市还要加强跨区域合作,加强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周边地区的互动交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互补发展,提高珠海市产业整体活力与竞争力。
4.2.2 面向就业结构层面的优化建议
在“产业第一”背景下,珠海市应从加强地区内产学研深度合作、扶持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加强技能型紧缺人才引进、完善职业技能服务体系以及提升劳动者失业服务质效等多条路径,推动珠海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保障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双向顺畅传导,推动珠海“产业第一”战略达成。
第一,应用好珠海本地的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强化优质高等学校带动作用,通过推动开展系列产学研合作,共建“政府-高校”产业发展实验室,为珠海市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技术支持和创新人才,提高珠海市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激发城市发展内源动力。同时,继续完善职业培训服务体系。鉴于高职院校在完善职业培训与服务体系方面的功能不可小觑,珠海市可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等职业院校为基础的综合职业培训服务体系,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帮助劳动者提升技术技能水平,降低因技能缺失造成的就业不匹配问题。当然,珠海也要发挥好“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系列工程驱动作用,通过统筹市内培训与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方面不断实现突破。
第二,政府通过出台就业政策,引导并鼓励传统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实现企业对技能型人才供给的吸纳,同时确保支持企业享有人才选用的自主权。通过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放宽企业新引进技能人才补贴政策并制订专门针对技能人才的引进方案,深度探索人才奖补“免申即享”模式,吸引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进入珠海,推动珠海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高质量联动。政府还应持续提升劳动者失业服务质效,通过提升就业服务便利度,实现人才的高效搜集,通过匹配失业人员数据信息,降低优质人力资源的流失率,逐步解决劳动力匹配市场中的资讯不对称。通过开展招工用工、异地返乡返岗服务等扶持就业与创业的举措,多渠道提升人才就业质量保障。
参考文献
丛屹,闫苗苗.京津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匹配度研究[J].工程管理科技前沿,2023,42(3):75-81.
王庆丰.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述评[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7):146-149.
徐顽强,薛亦丹,张红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推进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5):869-874.
孙雨露,李正升,曹洪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测度及预测[J].商业经济研究,2018(4):178-181.
章建强,吴琪芳,胡晓骏.嘉兴市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匹配度研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4(9):29-31.
张水平,荀秀秀.江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关系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23,45(7):50-55.
王庆丰.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述评[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7):146-149.
向晓梅,李宗洋,姚逸禧.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J].亚太经济,2023(4):13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