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湖北省恩施州地处武陵山区,受限于“八山半水分半田”的自然条件,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必须依据山区特点探索适合当地的经济产业发展模式。茶产业兼具自然资源与产业前景优势,适合该地区的生产实践与探索。为推进该地区“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实现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在对恩施州全域茶叶种植与产业发展环境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发现存在品牌知名度不高、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销售渠道不通畅及品质无法保障等问题,进而提出合理规划品牌战略、拓展升级产业链条、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及提升产品品质等对策。
关键词 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产业融合;湖北省恩施州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36
湖北省恩施州森林覆盖率高,气候适宜,自然环境优良,非常适合种植茶叶,被列为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长江上中游特色绿茶区域。近年来,作为湖北省“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茶产业一直是恩施州的支柱产业。因此,如何以茶产业发展助力当地产业融合及经济发展,是当前值得深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发展现状
恩施州种茶制茶的历史悠久,属于我国茶树原产地和“万里茶道”源头之一,也是重要的贡茶产区和宜都宜红茶的核心产地。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其著作《华阳国志·巴志》当中记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可见恩施州种茶的历史在3 000年以上;东汉时期《桐君采药录》记载的“西阳、武昌、庐江、晋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又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是关于恩施州制茶饮茶的最早文献记载。清乾隆年间,宣恩县伍家台有种茶农名为伍昌臣,将所制茶叶敬献给朝廷,获“皇恩宠锡”牌匾,贡茶的名声便流传开来;鹤峰县产的官鼎茶、容美贡茶,巴东县产的真香茗等茶叶品牌都诞生于明、清,在国际国内享有盛名。
茶叶中富含的茶多酚、脂多糖、茶叶咖啡因、多种维生素等元素对人体能起到有效的保健养生和药理作用,随着当下人们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喝茶有益于健康已经成为共识,茶产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1.1 茶产业较具规模
恩施州属于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和山地立体气候,雾多湿重、雨量充沛,为生产健康富硒的有机茶构筑了良好的生态屏障,素有“世界硒都”“鄂西林海”之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生产品质优良的恩施硒茶创造了条件,当地生产的茶叶含硒量最高可达25.5 mg·kg-1。经过多年的持续深耕,恩施州茶产业实现了从农村副业到地区发展支柱产业的变化。截至2021年,恩施州茶园面积12.13万hm2,占湖北省茶园面积的3/10以上,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地市州级产茶区第四。恩施州在实施特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把茶产业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大力推进茶叶这一特色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从而促进茶产业提档升级。截至2022年底,恩施州共有2 484家茶叶企业和合作社,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宣恩县伍家台昌臣茶业有限公司、湖北省鹤峰鑫农茶业有限公司),省级龙头企业36家;干毛茶总产量12.3万t,茶叶加工产值93.5亿元,综合产值突破224亿元;茶叶出口总量3.84万t,出口额1.7亿美元;茶农人均年收入超过7 000元,每年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83万名茶农依靠茶产业走上致富路。
1.2 政府扶持力度较大
近年来,恩施州政府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为基础、以产业为支撑的茶产业发展之路。建州以来的40年,是恩施州茶产业发展史上速度最快、效益最好、贡献最大的阶段。1983年建州后,州委、州政府就提出“以林为主、因地制宜、综合经营、发挥优势”的方针,茶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1990年,州委、州政府将茶产业视为继烟叶之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进行培植,并在全州推进17个重点茶产业建设区,调动了各地发展茶产业的积极性。2009年,原农业部发布《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恩施州被列为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
2014年,恩施州茶产业链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恩施州茶产业链建设推进方案(2013—2017年)》,确立了品牌引领和抱团发展的总体思路,在凝聚共识、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将打造恩施硒茶作为恩施州州域公用品牌,标志着茶产业进入品牌化经营的新时期。目前,全州基本形成以“恩施硒茶”为州域公用品牌统领,恩施玉露、利川红两个特色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品牌体系,其中恩施玉露、利川红先后成为国事活动茶和叙用茶、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独家供应商、外交部全球推介活动推介茶。恩施州政府长期对当地茶产业进行扶持,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 存在的问题
茶产业在恩施州发展历史悠久,长期形成的传统生产方式与运营思维仍然严重制约着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导致无法满足目前人们对产品高品质的需求。恩施州在发展茶产业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5点突出问题。
2.1 品牌知名度不高
恩施州虽有众多茶叶品牌,但其知名度仍有待提高。恩施州仅有3个茶叶品牌《202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研究报告》进入100强,1个茶叶品牌进入50强,最靠前的品牌恩施玉露也仅排在第46位。这说明恩施州茶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2 产业链条延伸度不够
恩施州茶叶龙头企业少,部分单打独斗的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对茶叶及相关系列产品进行深入研究与开发,且在对产业链发展进行规划时,也无法做出准确的市场需求预测。这就导致恩施玉露、利川宜红、伍家台贡茶、咸帝乌龙、鹤峰翠泉等恩施硒茶系列产品,未能充分向文化、旅游、快速消费品、养老保健等行业进行延伸,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统茶产业的转型和提升[1]。
2.3 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由于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恩施州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部分茶农增收不致富、出力难获利的问题。部分市场主体为获取更高利润,在没有享受优惠政策的情况下,向茶农开具空头支票;有些则在享受优惠政策后,给茶农的苗种以次充好;还有的给茶农的分红实为财政贴息,并没有让其真正得利。
2.4 推广销售受阻
随着当下市场需求的变化,消费者对茶叶品类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但恩施州部分茶产业头部企业只做春季名优茶和少量夏季红茶,夏秋茶原料利用不足,企业难以形成可持续性的品牌化、规模化运营[2]。同时,部分茶产品进入乡村旅游市场时产品结构和销售手段单一,宣传效果不佳,难以打响名气。此外,不合理的产品结构使得低档绿茶供过于求,量增价跌;而中高档销售规模小,推广乏力,难以形成优质地方品牌;加上销售渠道较少,恩施州茶产品难以在茶产品市场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2.5 品质无法保障
由于很多恩施州的茶叶企业规模小、管理粗放,技术人员品控能力不足,导致产品品质难以控制,市场上仍存在品质不达标、以次充好的茶产品。加上部分茶农采用自行销售的方式,既缺乏注册认证,也无规范标志,无法形成高品质的品牌优势。
3 对策建议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恩施州茶产业需要通过不断优化利益链接机制,按照“茶、烟、畜、粮、蔬、药、果、蜂”八大农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思路,结合全域自然资源和地理实际,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3.1 合理规划品牌战略
要发挥“华中药库”“世界硒都”资源优势,在“十四五”时期把茶产业做成恩施州的品牌农业。结合《恩施州推进农业农村时代化“十四五”规划》(恩施州政发〔2022〕10号)文件精神,在明确自身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国家政策支持优势的基础上,深入推进茶产业提升工程,形成以恩施硒茶为母品牌,以各县市整合的恩施玉露、利川红、伍家台贡茶、唐崖茶、鹤峰茶、炜丰茶、来凤藤茶及巴东郡贡茶等为子品牌的品牌体系。同时,将茶产业链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县市和州直部门的目标考核任务,完善茶产业提升工程的项目扶持政策,打响茶产业品牌。
3.2 拓展升级产业链条
聚焦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1)聚焦产业细分,实现差异化发展。围绕茶叶种植加工等传统产业,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以茶食品、茶饮品、茶用品、茶药品、茶化工产品及中间提取物等为主要产品研发方向,打造一批市场竞争优势突出的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2)实施“一村一品+”行动,将恩施硒茶与乡村旅游等主导产业结合,推进特色产业的提档升级,拓展多元销售渠道。可以以州内旅游景区为依托,实行“投、融、营”一体化运作,采取合资、融资等形式,以景促茶、以文促茶,构筑茶文化旅游投融资平台。3)丰富茶文化底蕴、助推“万里茶道”申遗。充分发挥恩施州民族地域文化特色,讲好茶故事、丰富茶内涵,策划形式多样的茶鉴评会、茶乡摄影等茶事文化活动,营造富有地域特色的茶文化氛围[3]。
3.3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做好生产主体的利益分配工作是做强、做大茶产业的基础和前提。建立相对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调动茶农内生动力,推进标准化种植技术的推广与合作,形成可持续性的规模经营。1)走“合同农业”的道路,探索应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以合作社为桥梁促成企业与农户签订“保护价鲜叶收购合同”,并提供技术支撑,保障茶农基本利益。2)完善“合作社+基地+农户”这一合作机制,由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实行统一技术指导、提供种苗、土地规划、品牌包装、加工销售,实现资金收益(资金入社和融资分红)和资产收益(土地流转和租金收益),增加茶农收益。
3.4 加大市场营销力度
1)加快产业融合。推动茶产业与硒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丰富硒茶的文化内涵,促进合作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4]。2)加大市场营销与运营力度,强力推进品牌建设,持续通过媒体广告宣传、举办茶事活动、组团参加国内知名茶叶展会等形式,提升恩施硒茶的市场影响力。3)要在做活硒茶小镇等州内茶叶交易平台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恩施硒茶在一线城市的品牌形象店建设,鼓励茶企采取直播带货、社群营销、体验分享等新兴营销方式,促进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营销模式转变,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3.5 提升产品品质
要形成新质生产力,必然要在结合当地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进行质的提升[5]。1)建设茶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形成优势农业产业集群。以全州44个万亩乡镇及其周边乡镇为重点,大力推进绿色化种植、品牌化营销、融合化发展。推进有机茶产业技术研究院、藤茶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支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2)加强茶树地方种质和资源保护利用。充分利用湖北民族学院生科院、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华中农业大学茶农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等多家重点科研院所的力量,通过分类设置技术课程和培训标准,分层次开设茶叶种植加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茶树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等课程,强化实战操作培训,通过现场参观、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当地专业人才的指导能力和种茶技能。
参考文献:
[1] 党凯,李海鹏,杨海晨.贫困山区“以茶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7):116-118.
[2] 姚山.建始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园艺,2024,47(6):63-65.
[3] 夏淑娟.基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背景的产业型乡村绿道规划研究:以吉安县产业型乡村绿道规划为例[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
[4] 林翠生,张光英,李美秀.闽东茶旅融合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36-44.
[5] 张清改.信阳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路径初探[J].中国茶叶,2024,46(4):66-71.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