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性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known 发布于 2025-07-08 阅读(361)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报道。用事实说话,用事实作为新闻主题的载体,通过具体的事实表现新闻的主题是一般新闻报道常用的方法。这一方法被新闻从业人员称作“主题事实化”。  电视新闻从某种方面讲有别于其他新闻,特别是有别于报纸新闻。随着电视新闻受众需求的变化和电视新闻的创新发展,受众越来越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他们喜欢故事性强的电视新闻作品。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要尽最大努力去适应受众的心理需求,要在“主题事实化”的基础上再迈进一步,将事实“故事化”、“情节化”,让故事进入新闻,用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去传播新闻事实。  要善于发掘具有故事性、情节性的新闻事实  首先我们在选择新闻材料时,要尽量选择一些个性鲜明、情节曲折、悬念迭出、引人入胜的新闻事件,通过电视手段整合一个又一个鲜明的传奇故事,来吸引观众。其次每个故事都需要有一个主要人物,即新闻当事人。观众关注的焦点是人,发现人的成长变化、关注人的行为、探索“人”的内心世界是观众最为关心的事实,我们要从人性化的角度来挖掘故事的思想深度,让人物命运来打动观众的情感并引起观众的关注。  2010年获河南省电视好新闻一等奖的《104岁老人游台湾》这部电视作品,就是视角新颖、故事性强的长消息,时长4分钟。其实这些年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是104岁的老人游台湾肯定是一件稀奇事,它更容易表现两岸亲情及尊老爱幼的民族传统。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按照套路简单传递这一信息,而是以百岁老人这一鲜活人物为载体,连续抓住这条新闻的每一个故事节点,层层递进,通过台湾民众对老人的关心、竞相与老人合影、母亲节台湾媒体对老人的采访报道等有血有肉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两岸一家亲、共同尊老敬老的文化之根,记者通过记录新闻事件的现场过程使人物更加生动、鲜活,而与之相反,少了这些故事情节的描写,新闻人物的表现力就会逊色,可视性、生动性、感人性就会大大降低。  曾获2001年中国好新闻二等奖、新乡电视台拍摄的新闻专题《苗老太传奇》,该片也讲述了这样一个新闻事实:一位年逾七十的新乡籍苗姓老大娘为了帮助下岗职工,把千辛万苦挣来的12万元钱,全部投在了免费培养下岗职工学做凉皮上。她不仅把自己的绝活毫无保留地、手把手地教给了800多位全国各地的下岗职工,免费让他们吃住,还帮他们开店,使他们走上了致富之路,而苗大娘却又回到了以前的生活境地,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苗大娘这种朴实无华却崇高伟大的精神感召着一批又一批下岗工人。说起这篇作品的拍摄其实很偶然,苗大娘的凉皮在新乡市颇有名气,包括作者也是她的常客,经常光顾苗大娘的凉皮摊。有一段时间,苗记凉皮突然消失了,一打听,才知道苗大娘要把自己的绝活免费传授给下岗职工,因此停了自己的生意。作者敏锐地抓住这一新闻线索,跟踪采访了好几个月,才完成了这篇长15分钟的片子。按理说,下岗再就业的话题是上自中央下至平民都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可是由于这类节目题材多、内容广,因此,要把这部片子拍好也非常不容易。在这部片子里,作者没有用大量的华丽词藻描述苗大娘如何高尚、善良、无私,而是用故事情节,用朴素和真诚的故事对白显示出那种能让人感动的细节,比如当记者问苗大娘,“您这样做图啥?”苗大娘急了:“我图啥?我啥也不图!那你说毛主席一家六口人都牺牲了,那他图啥呢?就图吃一碗红烧肉?”老人家这质朴的语言胜过无数美丽的辞藻。通观整篇作品,它是由一个个故事、一个个感人的细节刻画出了一个平凡却伟大的人物形象。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  可以这样讲,潜心挖掘生活或tMJ+B5bLmK6MjQQL1n6dxyj64fWFLuhh20zp40yk6oQ=新闻事件中感人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对发生的事情进行整合报道,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电视媒体的重视,目前,从央视到地方各家电视台的栏目,包括新闻都在讲故事,比如央视的《生活空间》、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河南电视台的《小莉帮忙》等,均深受大家的欢迎,且收视率颇高。  要善于对具体的新闻素材和新闻事件进行故事化、情节化处理  内容并不是电视的一切,形式也可以成为制胜的手段。除了新闻故事本身的内容外,讲述故事的方法也要讲究技巧,要选择戏剧化的叙事风格“讲述”给观众,避免简单化、公式化地把新闻“读”给观众。现代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电视是一种叙事媒介,电视的这种特征就要求电视新闻要有故事,要发挥自己讲故事的长处。故事化的电视新闻大多讲述新近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新闻事实,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主要集中在叙事方式、叙事人称上,让观众感到其场景、经历是他们熟悉而真实的。最近一个时期,央视新闻频道每天播出的《走基层蹲点日记》板块,其实就是一个个小故事呈现出的一些大的新闻背景。  那么电视新闻如何讲故事呢?  首先,一个电视新闻要找好选题,选择那些有特点、有代表性和新闻性的题材。这是因为新闻每天发生,故事也每天发生,但不是每个人、每个故事都可以代表一个群体、代表一种现象,所以要找准讲新闻故事的切入点。  其次,在新闻采访中,要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抓取鲜活、一线的材料,要求记者自觉地把摄像机镜头对准新闻事件中的人,并将所见、所闻、所想、所悟,迅速、准确、生动地告诉广大观众,使大家从中受到启迪。  最后,具体方式上充分运用现场同期声、记者出镜、深度访谈、旁白叙事等手段,这样不仅能声画同步,而且能获取新闻人物的形象。内容上通过贯穿全篇的一条主线,把时空一致的鲜活世界生动地摄录下来,从而实现电视新闻快捷、方便的纪实功能。  安阳电视台拍摄的获奖新闻专题《糖葫芦西施》用纪实手法记录了一个从安阳到西安古城经营“糖葫芦”的80后小姑娘,她先从小买卖入手,经过五年打拼后,成为古城人人皆知的新闻人物,片子播出后反响强烈,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记者善于对新闻素材作故事化的处理。在片子中,记者采用了跟踪拍摄的手法,拍摄了这个小姑娘的生活状况及日常生活,将时间流程本身化为报道的主体,把一个个流动的瞬间有机地连在一起,向观众讲述了一个真实而又生动的故事。通过这样一个故事,真实展现了这个小姑娘心路历程中的酸甜苦辣,也从故事中看到了她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篇作品将事实处理成有头有尾的故事,用故事说话,而记者的观念和政治意图则隐藏在故事背后,这就使得这篇作品更加吸引人、打动人,而且发人深思、耐人寻味,“故事”在这里所发挥的作用显然是不可低估的。  要善于发现和捕捉生动的细节  细节是人的思想、性格通过其动作、语言及外部环境在一瞬间的表现,是感人的动情点和新闻真实的支撑亮点。生动的细节,既有助于再现和表现事物,也有助于受众通过具体的感受深刻地理解报道的内容,领悟报道的中心意图,电视新闻要讲故事,就不能不关注这样的细节,有了这样的细节,往往可以产生最佳的效果。  获奖新闻专题《黑金之殇》是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煤窑矿井,对现场进行调查,通过一系列现场细节,展示小煤窑吞吃矿工生命的黑幕,触目惊心,让人看后内心受到极大震撼。  在细节的捕捉上,新乡电视台的记者从来都不敢放松警惕。前些年我们台播出的获奖新闻专题《相貌丑也不能上大学》里,就有这样一个精彩细节,当杨洪伟得知自己考上大学而因为相貌丑陋未被录取,便站在窗前,独自吹响了心爱的笛子,深沉的笛声、无奈的表情,真实反映了他此时的心情,这一细节胜过了千言万语的解说。又如我们曾获河南省广播电视好新闻一等奖的作品《流浪儿》里有一个镜头也颇受人称道,流浪儿宋小可每天流浪街头,四处乞食。这一天一大早,他又上街讨吃的东西,我们记者在一旁跟踪偷拍时,发现他裤头上黏附着一根柴火,记者反应敏锐,立刻及时地将镜头缓缓地推了上去,在后期制作时,我们对宋小可走在街上这一段做镜头处理,同时配上背景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舒缓的慢镜头和缓缓推上的镜头,再加上背景音乐,把流浪儿辛酸的遭遇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我们在作电视新闻报道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情节好编,细节难寻。”这就要求电视记者在录制新闻时要仔细观察,用老百姓的角度去接触和讲述新闻故事主体,这样一来,生动细节的捕捉就不难了。  (作者单位:新乡电视台)  编校:张

标签:  新闻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