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新闻?新闻何为?这是每一个时代的新闻人必然面对的核心议题。
在传统新闻业的认知框架下,新闻主要是信息的采集、过滤、甄选、制作、发布,当然,也包括观念、态度、立场、倾向显在或隐在的表达。新闻要实现的目标很明确,即信息与观念的供给。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内容也很明确——采制信息、锻造观点。
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信息与观点依然是内容生产的核心,但其内涵与外延皆大大扩展。新闻中的信息已经很难固化下来,因为它随时可能被各类主体增加、删减、更改。新闻中的观点更有可能出现“延异”现象,即传播的链条越长、场域越大,观点的面目越难辨识。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当下的新闻生产,不再是单一结构的传受关系构建,还内蕴着极强的交往性。
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公共知识产品,新闻传播天然地具有交往的功能。传播一词本就有着交往的意涵。只不过,互联网节点化、个体化的传播使其交往的禀赋几何级倍增而已。传统知识生产模式下的新闻之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传播力急剧衰减,就有着忽视交往性的因素在其中。
从新闻的交往性出发,至少有三个问题值得思考:其一,新闻的价值判断。与静态的时新性、重要性、显着性、接近性、趣味性等价值标准不一样,交往性是动态植入的,即后于产品形态的新闻而出现。新闻价值体系如何守正创新,导入交往性的价值维度,需要认知与实践的双向发力;其二,新闻人的职业身份。新闻知识生产权威的自我职业身份认同,确立了新闻作为一种专业知识的合法性。当下,媒体的社交属性日益凸显,专业的“说服者”如何成为专业的“沟通者”,新闻人的角色需要转型;其三,新闻传播过程的意义叠加。互联网时代,新闻的意义生成是在更为繁复的交互中实现的。交往性可谓新闻意义最大化的核心驱动力。如何从意义生成的末端倒逼前端生产,将交往性内嵌于内容生产,有待破题。
(陈守湖,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