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运用POI大数据分析方法,从空间格局、空间网络视角,以合肥市为例,分析文旅融合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发现,合肥市文旅资源、文旅融合度分布不均衡,存在“核心—边缘”的空间格局特征和空间网络特征,市辖区处于核心位置,其他地区处于边缘位置。市场环境和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都有助于推动文旅融合,文旅经济网络中心度越高,市场环境和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对文旅融合的推动效应越大。据此,本文建议合肥市应进一步发挥市辖区的辐射带动效应,优化市场环境,促进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仅供参考。
关键词:文旅融合;大数据;空间格局;合肥市;文旅资源;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2(b)--05
1引言
文旅融合是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2024年安徽省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促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等文件都强调了文旅融合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当前仍存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各自发展的“两张皮”现象,导致文旅融合程度不高、难以形成强大的经济发展带动作用(郑自立,2022)。相关研究从宏观层面的市场环境(任云兰,2024)、中观层面的产业链(张继焦等,2024)、微观层面的品牌建设(秦小燕等,2024)等角度分析文旅融合的驱动机制。但是,大多数研究都忽略了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溢出特征和地区经济关联特征(李星明等,2024)。实际上,生产要素流动成本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产业融合发展往往受到地理距离的制约,因此文旅资源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是导致文旅融合困难的关键因素(赵静等,2023)。然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形成一张无形的空间网络,往往能打破地理上的束缚,促成各种要素投入生产环节,从而推动产业发展和产业深度融合。因此,从空间格局视角、空间网络视角分析文旅融合及其驱动机制,有助于针对地区文旅融合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此外,大部分研究采用了国家和省份(谢佳亮等,2024)层面的宏观数据测度文旅融合程度,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产业发展有较大的地区异质性,使用宏观数据进行分析可能造成研究结果不精确、政策参考意义不强等问题。相较之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研究结果可能更合理(万红莲等,2024)。
合肥市是文旅融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代表性城市(汪婷等,2022)。合肥市历史悠久,拥有较强的文化资源禀赋;拥有多个国家级旅游休闲区和著名旅游景点,是我国重点建设的旅游目的地,建设了一批特色文旅小镇。2024年合肥市发布了《全市文旅行业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设备更新行动方案》等文件,强调了文旅深度融合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文旅融合还没有达到较深层次,难以形成合力。因此,本文基于POI(PointofInterest)大数据分析方法,从“规划云”网站爬取2023年12月合肥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各类型POI信息,从空间格局视角、空间网络视角,分析文旅融合及其驱动机制,不仅可以丰富理论研究,还能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相似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2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空间核密度分析法
核密度函数是一种非参数估计,可以很好地从数据本身出发描述分布情况,从而不会出现因为函数设定形式偏误导致的错误分析。
式(1)中:是核函数,h、n、xi、x分别是带宽、样本数量、第i个样本的数值、样本均值。
2.2产业融合度分析法
本文用耦合协调度计算合肥市文旅融合情况。
式(2)~(4)中:U1和U2分别代表合肥市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I、T、D分别代表文化产业系统、旅游产业系统的耦合程度、协调程度、耦合协调程度(融合度)。
2.3经济关联网络分析法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构建包含地理距离的文旅经济网络模型。
式(5)中:Rij是地区i和j的文旅经济关联程度,A、B、Dis分别是地区i的文旅资源规模、地区j的文旅资源规模、地区i和地区j的地理距离。
进一步可以通过计算每个地区的关联数量与最大关联数量的比例,得到该地区的文旅经济网络中心度。
2.4多元线性回归法
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文旅融合的驱动机制。
式(6)中:wl、c1、c2、c3分别代表文旅融合度、各影响因素;文旅融合度是基于公式(2-4)计算出来的,影响因素包括市场化指数(c1)、数字经济发展水平(c2)、地方财政支持(c3),这是因为市场化程度能够显著影响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任云兰,2024)、数字设备的普及有助于促进产业融合(王慧娴等,2024)、地方财政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支持和资金来源(苏振等,2023)。影响因素分别使用市场化指数、使用数字设备企业占企业总数比例、地方财政对文化旅游方面的支出作为代表变量。ε是随机误差项。
各地区文旅经济关联有助于促成文旅产业形成合力,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外部影响因素。为了考查文旅经济关联的外部调节机制,在式(6)加入文旅经济网络中心度(de)和各影响因素的交互项,计算出文旅经济关联的调节效应。
lnwl=a1lnc1+a2lnc2+a3lnc3+a4lnc1×lnde+a5lnc2×lnde+a6lnc3×lnde+ε(7)
2.5数据来源
本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POI大数据来自2023年12月的“规划云”网站,文化产业POI选择图书展览类、历史文化类、文娱产业类三种类型的POI作为代表。其中,图书展览类POI包含科技馆、图书馆、美术馆、会展中心等类型的POI,历史文化类POI包含纪念馆、博物馆、历史遗迹、文化馆等类型的POI,文娱产业类POI包含剧院、文化产业园(中心)、电影院等类型的POI;旅游产业POI选择住宿餐饮类、景区景点类、公园广场类三种类型的POI作为代表。其中,住宿餐饮类POI包含酒店、旅行社、宾馆等类型的POI,景区景点类POI包含星级以上旅游景点的POI,公园广场类包含各种主题公园、主题广场的POI。影响因素数据来自合肥市2024年统计公报和统计数据,部分数据用往年数据采用插值法计算得到。
3合肥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空间格局分析
本文运用Arcgis10.2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中的“密度分析”功能,结合POI大数据,刻画出合肥市文化产业类POI核密度图(图1),合肥市文化类POI核密度图呈现出不平衡的空间格局,其中图书展览类POI以市辖区为中心,形成显著的“核心—边缘”的分布格局,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都是在靠近市辖区的地方才拥有核密度较高的图书展览类POI分布,巢湖市和庐江县的图书展览类POI核密度相对较小。而历史文化类、文娱产业类的POI空间分布相对均衡,虽然也呈现出显著的“核心—边缘”的分布格局,但是核密度较高的地区更加分散,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巢湖市、庐江县都有很多核密度较高的分布。这可能是因为图书展览类POI需要更高的资源禀赋和建造成本,市辖区拥有更多教育资源,有很多大学、中小学等教育机构,财政实力更加雄厚;周围的县市在资源禀赋和财政实力上远远落后于市辖区;历史文化类POI的资源禀赋更加分散,文娱产业类POI的建造成本较小,因此这两个类型的POI核密度分布比图书展览类POI显示出更小的地区差距。
图2刻画了旅游产业类POI核密度图,与图1类似,呈现出显著的“核心—边缘”格局。其中,住宿餐饮类POI的核密度分布比景区景点类POI、公园广场类POI更加集中于市辖区。这可能是因为市辖区是合肥市的交通枢纽,拥有最多的交通资源,客流量占全市一半以上,这也促成外地游客把市辖区作为首选旅游地,吸引了本地和周围大量资源进入住宿餐饮类市场,导致市辖区的住宿餐饮类POI拥有最大的集聚度。与此不同,景区景点类POI、公园广场类POI相对分散,这可能是因为各地区特色景点和文化缩小了这两类POI数量与市辖区的差距,大多数公园广场类POI拥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性质,各地区扶持力度较大,因此各县市都有较大的数量。
4合肥市文旅融合的空间格局分析
基于公式(2)~(4),计算合肥市文旅融合程度,并进行地区比较。然后运用Arcgis10.2软件,刻画出文旅融合度的空间分布状态。
图3显示了2023年合肥市各地区文旅融合度,市辖区文旅融合度高达16.56,远超排名第二的肥西县(8.26),肥东县、巢湖市、庐江县、长丰县的文旅融合度相对较低,分别是7.78、5.20、4.20、4.18。图4显示了2023年合肥市各地区文旅融合度的空间格局合肥市文旅融合度呈现出“核心—边缘”的分布格局,处于中心地区的市辖区,拥有最高的文旅融合度;市辖区周围的县市,文旅融合度相对较小。这可能是因为市辖区的文化产业POI和旅游产业POI的数量最多,占全市总量的一半以上,呈现出比其他县市更强的集聚特征,因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机会和概率更大。同时,市辖区的文旅产业规模相对更大,从而对周围地区产生显著的虹吸效应,引导更多文旅资源进入市辖区,因此市辖区的文旅融合度远大于其他地区。
5合肥市文旅融合的空间网络分析
基于公式(5),本文运用Ucinet软件和Netdraw软件,刻画合肥市文旅经济关联网络(图5)。图5显示合肥市各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文旅融合的网络关联,说明合肥市各地区的文旅融合产生显著的网络效应,这可能是因为文旅融合过程中,各主体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经济关系,从而产生无形的经济关联网络。此外,合肥市各地区文旅经济关联网络结构呈现出显著的“核心—边缘”形态,处于核心位的是市辖区,其他地区处于边缘位置。另外,图5中各地区代表的矩形大小意味着该地区在网络中的重要性,矩形越大意味着该地区在网络中的重要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可见,市辖区的矩形远大于其他地区的矩形,说明市辖区已成为其他地区的重要中介者,其他地区的文旅发展需通过借助市辖区这个“桥梁”的中介作用才能产生有效经济关联。由此可见,市辖区在合肥市文旅产业发展和融合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但拥有最高的资源禀赋,产生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促成了最高的文旅融合度,而且产生了显著的辐射效应,带动周围地区共同发展。
6合肥市文旅融合的驱动机制分析
基于公式(6)和(7),分析文旅融合度的驱动机制。表1显示了回归分析结果,R2的值为0.773,说明回归结果较好。关于回归系数,lnc1、lnc2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说明较好的市场环境和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都有助于推动文旅融合。但是lnc3的系数不显著,说明地方财政对文旅融合的促进效应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地方财政的力度需要进一步提升,而且地方财政的资金使用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关于调节效应,lnc1*lndeg和lnc2*lndeg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说明文旅经济关联起到正向调节的作用,即文旅经济网络中心度越高,市场环境和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对文旅融合度的促进效应越大。
7结论与政策建议
首先,合肥市文旅资源、文旅融合度分布不均衡,存在“核心—边缘”的空间格局特征和空间网络特征,市辖区处于核心位置,其他地区处于边缘位置。其次,市场环境和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都有助于推动文旅融合,文旅经济网络中心度越高,市场环境和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对文旅融合的推动效应越大。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均衡发展。制定科学的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空间布局。加大对边缘区县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投入等方式,引导文旅项目向这些区域倾斜,促进资源均衡配置。首先,应编制全市文旅融合发展蓝图,明确庐阳区、蜀山区等核心区域的引领地位,同时界定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及巢湖市等边缘区县的特色功能定位,如生态休闲、文化体验等,实现区域间错位互补。其次,加大对肥西三河古镇、巢湖中庙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力度,利用政策优惠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提升基础设施,打造精品文旅线路,增强边缘区县的吸引力。同时,鼓励庐阳区三河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商业融合,创造新型文旅消费热点。再次,建立文旅项目专项扶持基金,优先支持肥东、长丰等经济相对薄弱地区的文旅产业发展,通过补贴、减税等措施,引导优质文旅项目落户,带动当地就业与经济增长。最后,推动合肥与周边地市文旅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形成跨区域的文旅产业集群,共同提升合肥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全市文旅产业的均衡、高质量发展。
(2)加速数字化转型,提升智慧文化旅游水平。加强智慧文化旅游平台建设,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实现文化旅游信息的一站式查询、预订、支付等功能。推广数字化营销手段,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开展精准营销,提升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知度。首先,应推动建立统一的智慧文化旅游平台,整合庐阳区、蜀山区等核心区域与肥东、肥西、长丰、巢湖等县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游客可以通过该平台一站式查询景点信息、预订门票酒店、完成在线支付,提高旅游服务效率与便利性。其次,鼓励各县市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工具,创新数字化营销方式。如庐阳区可依托名人故居等历史文化资源,制作短视频吸引年轻游客;巢湖市则可利用自然美景,通过直播展示湖光山色,提升品牌影响力。最后,应加大对智慧文化旅游项目的财政支持,特别是对边缘县市的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政策倾斜,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3)强化区域协同,构建文旅融合共同体。建立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市辖区与周边区县的沟通协调,共同推进文旅融合项目的实施。推动文旅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形成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的合力,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品牌。首先,应建立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明确市辖区(庐阳区、蜀山区等)与周边区县(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巢湖市)在文旅融合项目上的合作框架,确保各方在规划、实施、推广等环节上保持高度一致。其次,加强市辖区与周边区县的沟通协调,建立定期会议制度,就文旅融合项目的进展、难点、突破点等进行深入交流,共同寻找解决方案。鼓励各区县根据自身特色,共同开发文旅融合项目。再次,推动文旅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打破行政壁垒,实现文旅资源的优化配置。鼓励各区县共享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品牌,如“合肥文化旅游节”等,通过品牌效应提升合肥文旅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最后,加大对文旅融合项目的支持力度,包括政策优惠、资金扶持等,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加强对文旅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文旅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文旅体验。
参考文献
张继焦,侯晓晨.从习俗和非遗的冰雪节日到冰雪产业化文旅融合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24,45(4):147-153.
王慧娴,杨蓓.数字赋能文旅融合能力成熟度评价与路径研究:基于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考察[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2(4):102-115.
任云兰.加快构建文旅融合发展产业生态研究:以天津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4,31(6):16-20.
谢佳亮,王兆峰.中国文旅融合发展效率动态演化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4,44(5):212-221.
万红莲,王晓利,黄敏,等.基于POI数据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县域旅游要素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4,38(6):200-208.
秦小燕,陈赢,钟晖.新时代全民阅读文旅融合新模式的创新探索与实践:以“走读广西”品牌建设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24(2):17-24.
李星明,李笑玲,时朋飞,等.基于乡愁文化基因解码的乡村文旅融合路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0(1):156-164.
赵静,谈国新.滇西北文旅融合业态开发潜力评价与谱系识别[J].经济地理,2023,43(11):208-219.
苏振,郭峦.如何提升文旅融合效率:基于TOE框架的组态效应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5(2):122-130.
郑自立.文旅融合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与政策优化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2(9):121-128.
汪婷,于冉,朱付彪.文旅融合背景下合肥市文创街区的发展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2,40(4):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