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港产城融合发展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02 阅读(437)

摘 要:“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促港”是港口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既是优化港口、产业、城市布局的基本要求,也是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本文以北部湾港为研究对象,选取2013—2023年的港口、产业、城市经济的相关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研究发现:(1)从整体来看,港口物流、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数值均在0.5以上,表明北部湾港的港产城融合度较高,关联度较强。(2)从货物吞吐量来看,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关联度最高,表明港产城融合发展与第二产业和内部市场需求的联系更为紧密。(3)从集装箱吞吐量来看,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关联度较高,表明港产城融合发展与第三产业和外部市场需求的联系更为紧密。基于实证结果,本文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促进北部湾港产城的融合协调发展。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港产城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北部湾港;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6.13;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2(a)--05

1 引言

港产城融合发展,是指以港口为龙头,以产业为核心,以城市为载体,依托海陆腹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科学规划生产力布局,深度挖掘港口经济潜力,以实现港口、产业与城市三者相互依存、协同增效、融合发展。随着经济全球的进程不断加深,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实施,港口作为一个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窗口,能够对临港产业产生集聚效应,在推动地区资源合理化配置方面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9年11月,交通运输部携手自然资源部、国家发改委等9大部委、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城市的指导意见》。其中,港产城融合发展战略被明确列为推动港口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19项核心任务之一,旨在加速形成港口、产业与城市三者间的紧密协作与相互促进,实现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在沿海11个省级行政区(未包含港澳台)经济总量排名第9,全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相较全国其他省份有所落后,北部湾港作为广西发展外向经济的窗口,广西地区如何依靠北部湾港进一步发展是一大突破点。因此,港产城融合发展不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趋势,还是广西迎难而上,大力发展港口城市经济的必然举措。

2 相关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就港产城关系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为此领域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在国外关于港产城关系的研究中,Taaffe[1]等(1963)提出港产城发展单因子动力模型,论证了港口运输交通越发达越有助于城市的交通体系完善,更有利于促进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Hayuth[2](1988)运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了港口交通体系,并阐述了港口交通系统的集中度对港口系统中“港产城”发展产生的作用。Dadashpoor等[3](2023)运用历史比较分析法,分析港口-城市功能以及产业结合如何推动城市的发展。Bird[4](1968)构建了港口通用模型,表明港口和城市随着发展逐渐分离的情况。Jianke等(2020)[5]运用DCI模型分析得出港口、城市、产业之间的关系,得出港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以及影响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其他港口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参考。

国内对港产城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初期聚焦于早期港口城市,运用多元方法展开实证研究。吴剑新等(2023)[6]基于回归分析对厦门港,港产城联动进行了分析研究,证实港口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具有联动性。王爽等(2023)[7]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得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极化效应明显,港产城协调度需要进一步提升。范忠华等(2016)[8]认为连云港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要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合理规划布局,建立良性有效的港产城联动发展机制。王红尧等(2023)[9]基于港城一体化发展模式对老港转型升级方向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城市包围港口、城市与港区平行等转型升级方向。周宝刚等(2024)[10]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辽宁沿海地区港口进行港城协调发展研究。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围绕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越来越丰富,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外对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研究,在方法上多侧重于较为成熟的传统模型,较少触及灰色关联度模型领域。从研究对象上看,当前关于港口、产业与城市关系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历史悠久、发展成熟的传统港口,或是特定地域内具有代表性的港口案例。而对于新兴港口,尤其作为后起之秀的港口如北部湾港,其独特的发展轨迹、挑战与机遇以及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等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因此,文章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在分析港产城融合关系的基础上,构建融合水平评价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北部湾港产城关系进行关联分析,并提出建议。

3 研究区域概况

3.1 北部湾港概况

北部湾港坐落于中国华南沿海的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地带,是连接中国与东盟、面向世界的重要现代化物流枢纽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新门户。该港口由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三大港区优化整合而成,各港区分别发展成为北部湾港防城港区、钦州港区和北海港区,共同构建起北部湾港综合性大港。2023年,北部湾港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高效的运营能力,实现了货物吞吐量达4.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2万标箱,外贸货物吞吐量1.96亿吨,集装箱外贸吞吐量达109万标箱。2023年,北部湾港货物吞吐量及集装箱吞吐量双双挤进全国前十,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中国沿海港口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为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和对外开放注入了强劲动力(见图1)。

3.2 北部湾港口城市及产业发展现状

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作为北部湾港所在的港口城市,其地区生产总值持续稳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实现了显著增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23年,北部湾港口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了新的台阶,达到4747.8亿元人民币,相比2022年实现了稳健的4.13%增长率,彰显了该地区经济的持续复苏与韧性,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广西全区经济版图中的重要地位,贡献率高达17.5%,成为拉动广西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在工业领域,北部湾港口城市的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产值跃升至1823.2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9%,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显示出该地区工业结构的持续优化与转型升级的显著成效。作为北部湾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也达到了2021.46亿元,较2023年提升6.5%,如图2所示。

4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北部湾港产城融合发展分析

4.1 数据来源

本文以北部湾港为研究对象,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港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其中,北部湾港口城市建设水平、产业发展概况、港口经济发展现状来源于2014—2023年《中国港口年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年鉴》以及最新北部湾港各市官网最新各项统计数据。

4.2 明确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

在构建分析港口物流综合实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中,为更加系统地揭示区域经济环境与港口物流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港产城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一方面,文章将直接反映港口物流行为特征的核心数据序列——港口货物吞吐量(Y1)与集装箱吞吐量(Y2),作为参考数列。另一方面,文章挑选了一系列衡量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指标,构成比较数列。这些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X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X2)、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产值(X3)、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X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5)、外贸进出口总额(X6)、第三产业生产总值(X7),共同建立起港产城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4.3 标准化处理数列

在处理多样化的数列数据时,数据各自所属领域、性质以及度量标准迥异会导致数据间计量单位和数量级上的显著差异。为了确保不同维度或量级的数据指标能够在同一分析框架下公平、有效地进行比较和综合评估,在分析数据之前文章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即无量纲化,采用均值法进行处理:

4.4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在时间序列分析框架下,当考虑一个参考数列Yi2,并围绕其展开分析时,通常会引入一系列的比较数列X1,X2,X3,…,Xn,这些数列与Yi2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关联分析。在任意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上,每一个比较数列Xi(i=1,2,…,n)都会与Yi2产生一个特定的关联系数。这些关联系数不仅仅是数值上的表达,更是对两者在该节点下相互关联紧密程度的一种量化表现,公式如下:

4.5 计算灰色关联度

灰色关联度计算公式:

其中:ri为第i个评价对象与理想参考对象的灰色关联度,m表示m个指标,ξk为第k个指标上的关联系数,结果如表2所示。

从整体来看,北部湾港口物流、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的灰色关联度数值均在0.5以上,这说明北部湾港产城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融合发展程度较高。

对于货物吞吐量而言,货物吞吐量与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各项指标的关联度均在0.5以上。其中:货物吞吐量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关联度最高,数值高达0.7776,这说明北部湾港口运输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显著,但也可能暴露出北部湾港口经济的发展对公共财政的过度依赖,以及港口发展需要更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货物吞吐量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关联度排名第二,数值达0.7218,说明北部湾港口货物吞吐量与内部市场的需求具有较高的关联程度。货物吞吐量与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的关联度排名第三,数值达0.6934,说明北部湾港口货物吞吐量与第二产业的联系更为紧密,工业生产活动的繁荣对原材料进口和成品出口的需求增加,促进了港口的物流活动。货物吞吐量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关联度为0.6626,排名第四,这表明港口作为物流枢纽,其货物吞吐量与地区的整体经济活动紧密相关。货物吞吐量与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关联度略低,其数值均未超过0.6,说明北部湾港口货物吞吐量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外部市场的联系紧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于集装箱吞吐量而言,集装箱吞吐量与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各项指标的关联度均在0.6以上。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与第三产业总值、外贸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的关联度均大于0.7,分别排名第一、第二和第三,说明北部湾港消费市场的增长与港口集装箱运输存在着相互拉动作用,且集装箱运输也带动了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集装箱吞吐量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关联度排名为第四,说明集装箱运输作为现代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尤为突出。集装箱吞吐量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产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排名第五、第六和第七,进一步证实集装箱吞吐量与第三产业和外部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但在目前全球经济波动时期,集装箱吞吐量与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可能会对港口的运输发展带来不利。

5 结语

文章研究港口物流与城市各项经济指标的融合发展协调关系,选取北部湾港作为研究对象,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两个代表性指标和城市经济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北部湾港口物流指标和城市各项经济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

从整体来看,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之间的关联度普遍较高,大多数值都大于0.5,表明北部湾港的港产城融合度较高,关联度较强。无论是Y1还是Y2,尽管各自经济结构、发展阶段及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导致城市各项经济指标与港口物流的关联度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并未削弱港口物流、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之间的显著正面效应。

从局部来看,虽然港口物流、城市建设、产业发展都具有较强的关联程度,但也存在着直接差异性。从货物吞吐量来看,北部湾港产城的融合发展与第二产业和内部市场需求的联系更为紧密;从集装箱吞吐量来看,北部湾港产城的融合发展与第三产业和外部市场需求的联系更为紧密。

6 相关对策建议

6.1 打造港口产业升级新引擎,构建产业集群新蓝图

加强港口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与智能化建设,致力于将北部湾港塑造为智能物流的典范,通过引进尖端科技,如自动化装卸系统、智能调度平台、物联网追踪技术等,实现数字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提升港口作业效率与服务水平,使之成为区域物流链的关键节点和面向东盟国际贸易的重要门户。同时,围绕港口功能布局,深入产业链分析,精准定位并培育壮大与港口紧密相关的临港工业、现代物流、航运服务、国际贸易等产业链。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引导与技术创新手段,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注重产业链延伸与拓展,促进产业间交叉融合创新发展,构建开放、协同、共赢的产业生态体系。

6.2 实行多元化发展策略,探索发展新路径

在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的今天,任何单一经济因素的波动都可能对港口运营造成极大影响。当前,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北部湾港作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关键国际枢纽,正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为减轻外部市场单一经济因素波动的影响,北部湾港亟需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包括建立高标准冷链物流园区。如广西北部湾国际生鲜冷链园区,吸引龙头企业入驻并提升冷链物流全链条能力。同时,建设跨境电商保税仓,优化服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深化与国内外跨境电商平台的合作,共同构建跨境电商生态圈,以增强港口抗风险能力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6.3 建立北部湾综合发展基金,促进港产城协同发展

鉴于北部湾港口经济对公共财政可能过于依赖的问题,可以设立“北部湾港口综合发展基金”,该基金旨在通过多元化资金筹集和有效管理,减少对单一经济因素的依赖,促进港口经济与城市、产业之间的多元化、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利用专项基金支持港口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开拓新的市场渠道,减少对特定市场的过度依赖。另外可应对全球经济波动、贸易保护主义等外部不利因素,保障港口经济的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Taaffe E J, Morrill R L and Gould P R.Transport expansion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J]. Geographical R eview,1963(53): 502-529.

Hayuth Y Rationalization and deconcentration of the US container port system [J]. 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88,40(3):279-288.

Hashem.D. Elham T Port-city interface dynamics for the Bandar-Abbas port, Iran[J]. GeoJournal,2023,88(5):4645-4670.

Bird J H Seaport Gateways of Australia [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27-51.

Guo J, Qin Y, Du X ,et al. Dynamic measurements and mechanisms of coastal port–city relationships based on the DCI model: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J]. Cities,2020,96©:102440-102440.

吴剑新.基于回归分析的厦门港城联动发展研究[J].铁路采购与物流,2023,18(11):49-52.

王爽.长江中游地区“港产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长沙: 湖南理工学院,2023.

范忠华.连云港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建议[J].港口经济,2016(8):36.

王红尧,吴周翔,覃杰.基于港城一体化发展模式下老港转型升级方向探讨[J].港口航道与近海工程,2023,60(5):6-10.

周宝刚,邹珊珊,怀青.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城协调发展研究[J].河南科学,2024,42(3):393-403.

标签:  港口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