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数字经济作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为产业结构转型优化提供了新动能。本文以山东省为例,探讨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异质性,采用熵权法和TOPSIS评价模型,结合多变量回归分析展开系统化评估。结果显示,青岛、济南等经济强市保持领先地位,而内陆欠发达地区在数字经济发展上仍存在一定差距。据此,本文针对当前现状提出均衡化建设目标及相关策略,旨在持续推动山东省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区域经济;空间异质性;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2(a)--04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中国学者针对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展开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李晓华等(2020)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1]。王洪君等(2021)利用熵权TOPSIS方法,测度了中国31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发现各地区差异显著[2]。黄宏兵等(2022)通过构建多区域CGE模型,模拟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要素流动的促进作用[3]。尽管现有文献为理解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有益启示,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大多数研究采用省级数据,缺乏对省内区域异质性的考察。其次,现有文献主要关注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其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研究不足。最后,针对山东省开展的实证分析较为匮乏。基于此,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利用市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和TOPSIS评价模型,结合多变量回归分析,系统评估数字经济对山东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异质性影响。
本文重点探究山东省各地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山东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揭示空间异质性效应,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立足于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为山东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1 问题提出
数字经济作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已被列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山东省作为经济大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出台《山东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通过数字化转型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山东省各地市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集聚、数字经济政策执行等方面仍存在显著差异。这种空间异质性导致区域发展不均衡,限制整体经济效能的提升,特别是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部分地区在5G网络布局、大数据中心建设上进展缓慢,而在数字产业集聚效应方面,济南、青岛等经济强市与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此外,尽管省内出台诸如《山东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等政策,但政策的执行力度和适应性仍有待提高。基于此,本文通过定量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对山东省各区域的经济数据进行深入研究,以识别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影响,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2 综述分析
山东省区域协调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初步协调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1990年末):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以青岛、烟台等沿海城市为主导形成沿海经济带。内陆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单一,区域经济差距开始显现。
(2)差异化发展战略阶段(2000年初至2010年中期):实施“东部率先、西部崛起、中部优化、南部跨越”战略,推动各地根据自身优势发展。沿海地区发展高新技术,内陆地区依托资源开发和产业升级。但政策执行和资源配置不均,区域差距加剧,中西部产业转型面临挑战。
(3)新旧动能转换与数字经济引领阶段(2010年中期至今):自2015年起,山东通过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新引擎。然而,各地市基础设施和创新能力差异,导致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部分内陆地区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挑战,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3 研究案例与数据方法
3.1 研究区域概况
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作为经济大省,其区域经济呈现显著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全省面积约15.8万km2,辖16个地级市,城市化率持续提升。依托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形成青岛、济南等核心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经济集聚效应显著。近年来,数字经济在该省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领先全省,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山东省通过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各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3.2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3.2.1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局年度经济数据、区域经济监测平台的实时数据、企业经营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山东省统计局数据涵盖各地市的GDP、工业增加值等关键经济指标,区域经济监测平台数据包括网络基础设施覆盖率和数字产业投资额等。企业经营数据来自省内主要企业的财务报表,特别关注数字化转型和创新投入。遥感影像数据提供区域内土地利用和城市扩展的空间信息。
3.2.2 分析方法
文章基于多变量回归模型,结合熵权TOPSIS评价模型,全面评估数字经济对山东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被解释变量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核心解释变量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中介变量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提升等,调节变量则涉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性和政策支持力度。
通过熵权法确定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的权重,利用TOPSIS方法构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模型,以获得各地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得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则结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投资、电子商务发展等多个维度。
在模型设定上,首先建立多变量回归模型,形式如下:
式中:Yi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X1i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X2i为中介变量(如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提升等);Zi为调节变量(如区域经济不均衡性);Wi为控制变量(如政策支持力度);εi为随机误差项。
通过模型估计和检验分析,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以及通过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间接影响。模型结果为后续的策略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和分析依据。
3.3 结果分析
3.3.1 山东省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
基于熵权法分析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异质性,结果如图1所示。
(1)区域经济差异:青岛、济南、威海等地区在2016—2023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显示出较强的经济增长能力和数字经济势头,尤其是青岛和济南,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图1 2016—2023年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2)稳定性与波动性:青岛和济南的经济发展指数平稳上升,表明其经济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而枣庄和菏泽的经济发展指数波动较大,反映出其经济贸易受多种因素影响。
(3)收敛趋势:尽管青岛和济南领先,但潍坊、东营等地区在2023年表现出追赶趋势,表明全省经济差距逐步缩小。
(4)政策影响:2021—2023年,各地市经济水平普遍提升,这可能与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及数字经济推进有关,表明区域经济受益于全省经济政策和数字化战略的实施。
3.3.2 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空间耦合分析
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质量的耦合度,揭示其空间分布差异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影响机制,得出以下结论:
(1)耦合度整体提升:2016—2023年,山东省各地市的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耦合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青岛、济南等发达地区,耦合度显著提升,显示出这些地区的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之间形成紧密的协同效应[4]。
(2)区域差异性显著:尽管整体耦合度在提升,但区域间差异性仍然显著。青岛、济南、威海等地的耦合度较高,表明这些城市的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有较强的推动作用。而在枣庄、菏泽等地,耦合度较低,反映出数字经济对这些地区经济质量提升的影响较为有限,显示出区域间在数字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上的不平衡性[5]。
(3)耦合度低的地区发展挑战:对于耦合度较低的地区,如枣庄和菏泽,虽然耦合度有所提升但幅度有限。其原因可能包括数字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以及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这些地区需要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以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6]。
(4)高耦合度地区的引领效应:青岛、济南、威海等高耦合度地区不仅在耦合度指标上领先,而且增长稳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引领者。通过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这些地区实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协同,有效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并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3.3.3 数字经济空间异质性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山东省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青岛、济南等核心城市在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产业链数字化和创新能力方面占据优势,形成高效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并巩固其在全省的领先地位。相对而言,枣庄、菏泽等地区因数字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数字经济发展滞后,其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有限[7]。这种空间异质性加剧区域经济的不平衡,表现为高水平数字经济地区通过先发优势获得更多资源和政策支持并形成良性循环,而低水平地区则陷入“数字鸿沟”,难以突破经济发展瓶颈。
4 数字经济推动山东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4.1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布局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布局是推动山东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全省各地市数字网络覆盖、带宽容量、5G基站密度等指标进行精细化评估,识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针对评估结果,制定分区域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重点支持枣庄、菏泽等数字经济发展滞后地区,确保资源投入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在建设模式上,采用政府与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多方合作的公私合营(PPP)模式,提高建设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引入低轨卫星互联网技术,解决偏远山区的网络接入难题,实现全域覆盖。同时,在重点区域部署边缘计算节点,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和服务响应速度。
为确保建设质量和进度,构建基于物联网(IoT)技术的智能化监管系统,实时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状况[8]。该系统通过传感器网络采集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基础设施的预测性维护和智能化管理。在数字资源共享方面,构建全省统一的数字资源管理与交换平台。该平台采用区块链技术和分布式存储架构,确保数据在共享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建立全省范围的数字资源目录系统,统一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推动跨区域数据流动和资源共享。实施“数字经济共建区”机制,鼓励青岛、济南等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共建数据中心、共享计算资源[9]。通过异地灾备、分布式存储等技术手段,提高数据中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利用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实现计算资源的弹性调度和高效利用,为欠发达地区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基础设施支持。
4.2 促进数字产业集群发展
为促进山东省数字产业集群发展,应构建多层级数字产业生态系统。以青岛、济南为龙头,打造省级数字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通过设立数字经济专项基金,吸引国内外领军企业落户,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同时,在威海、烟台等沿海城市建立特色数字产业园区,如海洋信息技术园、智能制造示范区等,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实施“数字产业链补链强链”工程,针对山东省数字产业链薄弱环节,精准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建立省级数字产业链图谱,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全省数字产业链协同平台,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和资源高效配置。鼓励龙头企业与本地中小企业建立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开放创新平台、共享实验室等方式,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10]。
构建“数字产业+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数字技术在制造、农业、服务业等传统领域的深度应用。在潍坊、东营等地,建立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在淄博、枣庄等工业城市,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园,推广5G+工业互联网应用,提升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建立数字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成立由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组成的数字经济联盟。通过联盟平台,整合全省创新资源,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标准制定。实施“数字经济+”行动计划,推动数字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在金融领域,建设省级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区块链金融、智能投顾等新兴业态。在文化领域,打造数字文创产业园,发展虚拟现实、数字内容等新兴产业[11]。
4.3 优化数字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
构建多层次数字人才培育体系是山东省优化数字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的核心策略。建立省级数字经济人才战略储备库,精准识别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领域的人才需求。与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合作,设立数字经济学院,开设前沿技术课程,培养具备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在青岛、济南等城市建立数字技术实训基地,提供沉浸式学习环境,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实施“数字人才倍增计划”,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模式,扩大数字人才培养规模。在高职院校设立数字技能特色专业,培养大批具备实操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建立数字经济产业学院,由龙头企业参与课程设置和实训教学,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由企业提出具体需求,高校定向培养,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打造数字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简化高端人才落户、子女就学等手续。设立“山东数字英才”计划,为顶尖人才提供住房补贴、科研经费等全方位支持。建立数字经济人才评价体系,突破学历、资历限制,重点考核实际能力和创新成果。在威海、烟台等沿海城市设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吸引国际高端人才。建立省级数字人才共享中心,实现人才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12]。推行“人才飞地”模式,允许高端人才在省内多地兼职,促进人才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实施“数字人才柔性引进”机制,通过项目合作、短期聘用等方式,吸引全球顶尖人才为山东省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实施“数字英才创业计划”,为高端人才创业提供风险投资、孵化空间等支持。建立数字经济领域产学研用联盟,搭建人才与企业、资本、市场的对接平台。推广“揭榜挂帅”机制,鼓励人才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实现快速成长。
4.4 加强数字经济政策支持与协调
如果想要保证山东省数字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就需相关政策的支持,应根据实际需求,对现有政策进行调整优化。在实际管理中,可建立省级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部门政策制定与实施,并制定《山东省数字经济发展五年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对于《山东省数字经济发展五年规划》,还应构建数字经济政策评估机制,通过对政策实施效果的定期评估,及时调整优化政策措施。
针对不同区域,可提供差异化的政策支持,例如针对青岛、济南等数字经济发达地区,出台支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政策,如设立数字经济创新基金、建设数字经济示范区等。对于菏泽、临沂等欠发达地区,制定数字经济追赶计划,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促进区域均衡发展[13]。对于经济投融资支持体系,可设立省级数字经济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领域。同时,还应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数字经济企业的专项信贷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数据资产抵押贷款等。
对现有的数字经济法律法规体系需进行持续完善,制定《山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建立数据要素市场交易规则,明确数据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同时,还需制定数字经济领域反垄断指南,以此防止大型平台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为保证新政策措施与山东省数字经济发展的适配性,可建立数字经济监管沙盒机制,为新技术、新模式提供合规测试环境。
4.5 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山东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其传统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应将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统筹协调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工作,可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青岛、济南等地为改造重点,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园区,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在建设过程中同步推广5G+工业互联网应用,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制造业网络化协同。实施“机器换人”计划,支持企业引入工业机器人和智能生产线。建立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山东省农业领域的发展可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农业”示范省。例如,在潍坊、临沂等农业大市建设数字农业产业园,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建立省级农业大数据中心,构建农业生产全过程数字化管理体系。推广智慧农机、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等数字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还需加快服务业数字化进程,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在济南、青岛等地建设数字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数字文创、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服务业态。推动传统商贸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商圈和数字化批发市场。发展智慧旅游,建设省级智慧旅游平台,推广AR/VR等技术在景区的应用。
5 结语
数字经济时代,山东省区域经济呈现逐渐增长趋势,但由于空间政策措施、产业结构、地区财政等因素,引发一些区域差异问题。在当前数字经济大环境下,山东应合理转变发展思路,在面临经济挑战和机遇时应做到因地制宜,持续推进较差区域的试点示范工程,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做到多措并举,实施更为精准的干预,从而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均衡化,提升全省整体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闫永琴,姜晓雨.数字经济、环境规制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山西省数据为例[J].生产力研究,2024(8):44-49.
陈熙文,黄晖,周慧慧.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基于县域视角[J].生产力研究,2024(8):56-62.
王孝松,杨航.新型数字贸易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推进思路[J].开放导报,2024(4):19-26.
张维维.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全国流通经济,2024(15):144-147.
吴肇霖,朱文翰.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24(22):187-190.
孙春露,寗家洋.数字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服务出口效率的影响:基于RCEP国家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4(15): 141-144.
巩艳红,高金城,庞洪伟.数字经济助推西藏乡村产业振兴: 理论机理与实证检验[J].商业经济研究,2024(12):180-184.
王朋吾,宋佳玲,姜慧莹,等.数字经济下黑龙江省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23(11):4-6.
谢尧.浅谈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J].上海商业,2023(10):49-51.
程馨漫,李桃.数字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困境与路径探究[J].北方经贸,2023(10):8-11.
潘华贤.陕西省数字人才区域经济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3(19):70-72.
刘际平.数字技术驱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3(10):40-43.
方方.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陕西农业科学,2023,69(9):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