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筑基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及推广路径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02 阅读(353)

摘 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重任和必然要求,“千万工程”作为一项肇始于浙江的政策实践,用20多年的坚守提供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先行实践和科学经验。在全国推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系统总结“千万工程”核心要义、典型案例成功实践和普适性经验,既是引领浙江实现“两个先行”的现实需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需要。本文以全国首个“村域小城市”花园村为样本,深入剖析在“千万工程”引领下和美花园建设的生动实践与经验启示,对总结推广“千万工程”有益经验、循迹溯源新思想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千万工程”;乡村振兴;乡村经济花园村;乡村经济;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2(a)--05

1 问题:问题的提出与分析框架

1.1 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继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党中央再次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全面系统部署“三农”工作。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今后“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新征程“三农”问题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前进方向。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仍然突出,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水土不服”现象较突出。因此,立足浙江典型样本花园村实践成效,总结提炼好“千万工程”的精髓要义、蕴含的思想理念、方法论及普适性经验,对其他地方活学活用党的创新理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1.2 “价值-行动-方法”分析框架

本文尝试构建“价值—行动—方法”分析框架。价值层面,“千万工程”筑基乡村振兴体现着共建共享价值内核和内涵转变的时代需求,通过问题导向提出破题之法;行动层面,以践行“千万工程”卓有成效典型样本花园村“和美花园”建设为例,通过实践回答给出解题之方;方法层面,系统总结实践中蕴含的思想、发展理念、方法论等,通过理论发展提升悟题之招,对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指导当地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2 破题:乡村振兴进程中把握“千万工程”的时代价值

2.1 价值内核:“千万工程”的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1]。“千万工程”经验是历史守正创新的产物,价值内核是城乡融合、共建共享。一是“千万工程”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灵活运用。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根本属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乡村劳动生产率也会进一步提高,必然会带来乡村剩余劳动力,而推动乡村工业化、促进劳动力非农化是有效消解城乡分化的有效途径[2],这与“千万工程”价值内核异曲同工。二是“千万工程”是中华传统智慧的继承发展。“千万工程”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乡村建设思想精髓。如历朝历代都比较注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村民道德建设、信奉“天人合一”自然观念等,这与“千万工程”坚持不懈夯实乡村基础设施、重视乡风文明等道德风尚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等具有一致性,即“千万工程”是中华传统智慧在当代的传承发展。三是“千万工程”是与时俱进的迭代创新。从一个政策执行周期看,开篇于2003年的“千万工程”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四个阶段,实现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向“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浙江又提出打造“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乡村全面振兴浙江样板。党的十八大以来,“千万工程”治理绩效受到中央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在总结“千万工程”和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成功经验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千万工程”经验从浙江走向全国,为新时代“三农”问题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前进方向。

2.2 时代需求:“千万工程”的内涵之变

从唯物辩证法及方法论看,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寻找规律、解决问题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有效途径。“千万工程”内涵随着时代中心任务的转变而不断调整丰富,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破题之举。一是实质内涵发生转变。乡村发展从“美丽”走向“和美”,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别却反映出乡村建设理念的升级,前者强调“客体性”和对“主体性”的寻回,后者更强调“主体间性”,即不同主体间的良性互动与软实力构建的和谐美[3];奋斗目标从“先富”走向“共富”,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先富”渐次性战略与当时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为“共富”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重视“共富”问题。与“先富”相比,“共富”不仅重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更重视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共享问题。二是形式内涵发生转变。治理从“重点”走向“系统”,“重点”是局部和前提,“系统”是全局和目标,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千万工程”最初便聚焦城乡发展重点问题,从人居环境问题切入,走出一条“以点促线、以线促面、全域发展”的“千万工程”推进路径,实现由重点治理到系统治理的转变[4];方式从“能人治村”走向“多元共治”,传统乡村治理往往依赖少数“能人”,他们凭借个人魅力、资本优势、经验资源具备了一定政治合法性基础。随着市场化、数字化进程的推进,“能人治村”的局限性使其逐渐脱嵌于乡村发展的时代需求,治理方式逐渐转向更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多元共治”。三是时代需求发生转变。“千万工程”内涵之变,折射出乡村发展时代需求之变。“千万工程”正承担起乡村全面振兴、重塑城乡关系、推动共同富裕新使命。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在全国掀起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热潮,但仍存在问题,如不结合当地实际“照单全收”、简单“穿衣戴帽”徒有其表、同质化严重“千篇一律”、不创造性转化“盲目推广”等。因此,在学习运用过程中,如何做好本地特色抓手与全国推动“千万工程”的衔接协调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难题与时代需求,从“千万工程”优秀样本中汲取有益经验不失为一个解题良方。

3 解题:“千万工程”指引和美花园建设的实践行动

全国首个“村域小城市”花园村,隶属金华东阳市南马镇,是中国十大名村、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现有村域面积12平方公里,农户5246户,常住人口超6.5万,其中外来人口超5万。改革开放时的花园村人均年收入仅87元,只有同年全国居民人均年收入的一半。2003年之前,花园村已通过旧村改造等方式进行了新农村建设,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村庄不够美丽生态、产业结构不够优化、辐射作用不强等发展能级与资源限制的矛盾逐渐凸显。2003年6月11日,在“千万工程”启动后第6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花园村调研时点赞:“花园真好!”,并要求先富起来的花园村做好带头示范,带动更多的村共同富裕[5]。这更加坚定了花园人立足农村干事创业的信心。20多年来,花园村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久久为功、接续奋斗,使花园村实现了由穷到富、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村到“城”的华丽蝶变。

3.1 坚持党的领导,夯实战斗堡垒铸就“党建引领”之魂

花园村不断创新党建模式,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这是和美花园建设的政治保证。一是组织重组。两次并村后,花园村党委重组了6个党支部。2020年8月,花园村创新了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成立了花园联合党委,实现组织全覆盖。通过结构变革汇聚了系统合力。二是制度重建。花园村建立了村级党校、花园大学、党群服务中心、党员志愿服务站等平台;不断推进“6+1”标准化建设、“智慧党建”建设;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党员联系群众、五星积分等制度,不断健全党建工作机制。通过行动赋能释放了主体活力。三是标杆重塑。花园村党委始终坚持“党委领导、党员带头”不动摇,拉高标杆示范标准,明确规定党员干部要贯彻“奉献、公正、公平、公开”八字方针,形成了“有事找党员,有矛盾找干部”良好风气,通过标杆引领激发了奋进动力。

3.2 坚持系统思维,先富带动后富拓宽“全域共富”之路

紧跟时势,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这是和美花园建设最主要的经验。20多年来,花园村始终坚持“先富带后富、强村帮弱村、共富更要共享”发展理念,实现了村庄要素集聚、能级提升。一是坚持系统思维实现统筹推进。20多年来,花园村始终把握时代脉搏,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1981年把握“改革开放”机遇,率先开启以工富农之路;1996年把握“科教兴国”机遇,坚定产业高科技转型之路;2004年把握“千万工程”机遇,首次并村建设美丽乡村;2017年把握“乡村振兴”机遇,再次并村扩容提升发展能级;2020年把握“全面小康”机遇,开启“村域小城市”培育探索农村现代化道路;2022年把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机遇,不断深化“和美花园”建设。二是统筹村庄规划实现集约发展。按照规划重塑富美空间格局是花园村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花园村统筹考虑村庄发展、功能布局、产业规划、人口集聚等因素,率先开展空间规划省级编制试点;坚持统筹规划建设,把新花园村划分成居住区、工业园区、三产服务区、生态农业区等,做到功能分区合理,生产生活相宜,有效促进土地等要素集约利用,为深入推进“千万工程”提供重要资源支撑。三是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全域共富。在“千万工程”指引下,花园村持续推动“先发带一般、先富促后富”,于2004年10月和2017年3月,以“1+9”模式先后进行两次“一村并九村”,使村域面积从原来0.99平方公里扩展为12平方公里,人口从原来496人增至6.5万余人,进一步实现了村域“版图”扩容、人力资源集聚,使花园村走出了独具特色就地城镇化之路;花园村在“主动带”基础上拓展了新版“1+9”共富模式,不断深化党建联建机制,帮助党建联建成员村实现联动发展,成立“千万工程·花园带富服务队”,帮助西部乡村共富探索。花园村通过“主动带”和“推动带”带动更多人“跟着带”,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打好坚实基础。

3.3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工强村筑牢“产业发展”之基

花园村是浙江最早走以工强村道路的村庄之一,以工强村、产业富民是和美花园建设的重要密码。一是始终坚持以工强村。1981年,花园村从蜡烛厂和服装厂等传统产业起家,在“千万工程”指引下,习近平同志对花园村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充分肯定,花园村不断推动传统产业向科技产业、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已形成新能源和新材料、新建材和建筑、红木家具和木制品、生物和医药、文化旅游和教育卫生五大主导产业。二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花园村通过集体搭台群众唱戏模式,推动三产融合发展。科技引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出“智慧农业云平台”,用科技手段充分挖掘传统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价值,为企业节省30%人力成本;持续打造红木家具“富民”产业,打造红木家具全产业链和产业群,红木家具产量占全国1/3以上,在国内同类市场排名第一;为群众提供创业就业产业平台,花园集团、红木家具产业的集聚、辐射效应使花园村形成商业圈带动集体经济发展,逐渐形成“花园集团-个私工商户-集体经济”三种经济体共赢发展局面。三是注重变革发展理念。20多年来,花园村尤其注重引导变革发展理念、促进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走包容性可持续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创新,成功实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如今,花园村拥有上市公司2家(含被收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8家、个私工商户3035家,形成高科技产业主导,传统和新兴产业相配套并引领花园村走向共同富裕的发展格局。

3.4 坚持治理现代化,实现治理有效汇聚“乡村善治”之能

治理有效是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前提,是包容性增长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和美乡村建设的必由之路。一是实现“经营型治理”。在“千万工程”引领下,花园村走出了一条以村“两委”为治理主体,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治理目标,以民主协商为治理手段的“经营型治理”模式。成功探索党委领导、“四治”融合、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时代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党建+乡村治理”有效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制度+乡村治理”有效发挥了制度对社会治理约束作用;“互联网+乡村治理”有效发挥了数字科技手段赋能作用;“经济发展+乡村治理”有效发挥了经济对社会治理推动作用,共同促进现代城市管理方式与传统乡村治理经验的深度融合。二是优化公共服务。20多年来,花园村不断强化医院、学校、商超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实现了大事小事不出村;按照“让城里人羡慕的农村”标准,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两次并村后,无论新老村民均享受同等的建房、教育、养老等生活保障福利30余项。2020年6月,花园村挂牌成立全国首个村级市政管理委员会,进一步推动其公共服务模式向城市化大步迈进。三是治理体系数字化。2020年7月,花园村联手华为共同打造“智慧花园”项目,以“一统三化九场景”为引领,建设数智党建、产业富民、优质服务和全民共治四大板块,实现数据向上跑、服务向下沉。花园村治理有效的经验之一就是把政务服务有效嵌入村庄治理之中,率先将95%事项纳入村级“最多跑一次”,代办事项达600多项,实现“办事不出村,服务零距离”。目前,“智慧花园”部分功能已入驻“浙里办”,有效推动了治理体系数字化转型。

3.5 坚持人民至上,以共建共享迈向“城乡和美”之境

普惠优质共享是和美花园建设坚守的质朴初心。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花园村始终坚持从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坚定走集体致富之路,坚守“为民、利民、惠民、富民”不动摇,实现经济发展、百姓幸福、乡村和美。为解决并村带来“成长的烦忧”,即老花园村民担忧会被拖后腿、被并新村民担忧会变成“二等村民”的问题,花园村在调研基础上提出“并村先并心”理念,实施“一分五统”“六融合”管理办法,实现同村同待遇,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形成发展合力。二是建立共建与共享机制。20多年来,花园村始终坚守实体经济不动摇,工商齐并进,推动全民创业充分就业,把花园村打造成一座名副其实的家门口的创业乐园。2023年,花园村营业收入达725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7.6万元,是同年全国居民人均收入的4倍多,是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8倍多。物质富裕起来的花园人,通过共建共享进一步实现了精神富裕,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4 悟题:持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的路径方法

“问题导向—实践回答—理论发展”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千万工程”道路不是千篇一律的教条,需要不断根据时代需求之变总结发展规律,用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发展实践。

4.1 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抓好“三个根本”

浙江“千万工程”之所以能一以贯之、系统推进,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建引领,用正确政绩观引领改革发展。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根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千万工程”成功经验充分说明,必须把坚持党对“三农”工作全面领导放在首位,这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政治保证。二是发挥“党建引领”根本作用。花园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创设“大党委”运行模式和村市政管理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乡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不断健全基层党组织的制度体系、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真正让基层组织成为凝聚民心的重要阵地。“千万工程”能走深走实,关键就在于构建了党建引领、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工作机制。因此,各地要不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并将其不断转化为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优势。三是把准“政绩为谁而树”根本立场。政绩观的首要问题便是“工作为谁而干、政绩为谁而树”,习近平总书记说“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花园村并村并心、版图扩容、产业富民、先富带后富、普惠优质共享等的实践贯穿其中的就是践行正确政绩观,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读懂蕴含其中的政绩观非常重要,这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根本保障。

4.2 坚持统筹谋划“全局观”:深化“三生融合”

“千万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深化“三生融合”中系统谋划和统筹推进。一是统筹生产空间集聚动能。“千万工程”和乡村产业发展共同承担着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使命,花园村正是立足以工强村、农旅融合、三产协同促进产业结构由“单一”转向“多元”,增强了村庄发展动能。因此,各地要以推进产业融合为导向,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优化利益链;以未来乡村建设为方向,挖掘本地特色资源,多维度开发现代农业、研学科普、数字产业等新业态,以产业融合集聚发展动能。二是优化生活空间发展势能。花园村通过一次旧村改造、两次并村、土地功能分区等逐渐优化了国土空间配置,解决了资源要素瓶颈难题,为和美花园建设集聚了势能。因此,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优先发展方向,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重点,这是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和村庄发展能级的有效方式。三是改善生态空间释放潜能。“千万工程”催生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花园村在和美乡村建设中,按照5A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提升村域风貌、拉长产业链打造农旅休闲景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以美丽生态激活共富新跑道。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尤其要处理好速度和质量、发展和生态等重大关系,实现“美丽乡村”“美丽经济”互促共进。

4.3 贯彻问题导向“矛盾观”:做到“三点发力”

矛盾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中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实事求是解决实际问题。一是坚持问题导向。花园村在和美花园建设过程中正是发现了村庄发展能级和资源限制间的矛盾,才开始进行并村扩容。正是发现了并村后新老村民担心各自利益受损的问题,才提出“一分五统”“六融合”管理办法。可见,坚持问题导向可以更好地推动发展。因此,各地在发展过程中要运用好“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通过认识和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稳扎稳打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是坚持因地制宜。花园村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将村庄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块,通过资源集约走上了以工富农、以工强村的共富之路。可见,乡村发展要特别注意因地制宜,不能照搬照抄。因此,各地在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时除了要把握一般规律,还要做到尊重客观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三是坚持久久为功。花园村之所以能够从“花园之村”蝶变为“花园之城”,最主要经验便是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久久为功,坚定走产业高科技转型之路、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富之路。“千万工程”之所以能从省域探索走向全国实践,靠的也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抓落实,这便是浙江“千万工程”能够实现迭代升级、走深走实的重要原因和宝贵经验。

4.4 落实纵深推进“发展观”:落实“三新定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观认为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各地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时要始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大胆探索,积极作为。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花园村能实现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升级为技术密集型,形成三产融合发展产业格局,背后反映的其实就是新发展理念。实践证明,贯彻新发展理念是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能、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塑造发展新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可以首先从农业升级为简单加工制造再到高级制造,而后升级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在此过程中,资本逐渐积累,市场制度逐渐完善,居民素养逐渐提高,最终实现经济赶超。花园村经济增长正是借助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获得了更大比较优势。因此,各地在产业发展中要注重资源要素禀赋结构特点,避免同质化竞争,发展优势产业,做精做优塑造发展新优势。三是构造发展新格局。 新发展阶段,要深刻把握“千万工程”时代内涵,聚焦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状,立足当地发展实际,分级分类找准定位,有重点有层次地开展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和美乡村建设,推动实现经济发展、百姓安乐、乡村和美,打造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新格局。

4.5 秉持民生为先“群众观”:实现“三美融合”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做好一切工作的初心使命。因此,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最根本就是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推动乡村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一是多方协同强治理。“千万工程”涉及多元主体,要用联系的观点抓好推进,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营、农民主体、社会主动的“四主协同”机制。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资源配置、部门联动等方面的主导协同作用,确保到位有为善为;发挥市场在乡村建设、经营等项目中的主营作用,实现市场主体增益;发挥农民在乡村建设、执行、监督等方面主体作用,激发全民共治活力;发挥社会团体、企业组织等群体主动性,实现高效协同,凝聚发展合力。二是共建共享惠民生。共建共享是“千万工程”主要经验之一,打造乡村共建共享格局要在制度、组织、队伍等方面统筹推进。加强共建共享制度建设,在顶层设计时完善相关制度,提升乡村基础设施,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共建共享组织建设,优化乡村投资环境,吸引资本下乡,完善信用惩处机制,提升共建共享效能;加强共建共享队伍建设,探索人才内培外引、人才中介服务机制等,促进人才流动,提升乡村人力资本价值。三是城乡融合促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做到两个统筹。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千万工程”要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系统通盘整体考量,不断推动资本、资源等要素等向乡村流动,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统筹乡村各领域协调发展,“千万工程”是一个复杂系统,要在统筹兼顾“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中把握好整体性和协调性的关系,在多目标平衡中寻求“最优解”,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

参考文献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369.

张熙,杨冬江.从“乡村美化”到“和美乡村”: 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内涵变化、建设路径及价值探析[J].艺术设计研究,2023(3): 69-74.

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1772699407372251amp;wfr=spideramp;for=pc,2023-07-18.

金光强.“千万工程”激活“浙江第一村”[N].农民日报,2024-02-06.

标签:  乡村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