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06 阅读(439)

摘 要:加强“金融强国”建设,立足实际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对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意义重大。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黑龙江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数字普惠金融较发达地区相比,黑龙江省面临各地市地域性差异较大、金融服务数字化程度有待提高、互联网金融使用熟练度不均衡等挑战。据此,本文提出黑龙江省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对策建议:黑龙江省应加强普惠金融监管,缩小地区差异;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普及金融知识,培养“数字+”人才,推动金融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以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关键词:黑龙江省;数字普惠金融;层次分析法;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

中图分类号:F127;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3(b)--04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发展普惠金融等五大金融领域。数字普惠金融凭借其便捷性、普及性、公平性,成为服务民众新模式,尤其是惠及弱势群体和偏远地区。其高效、低成本的特点推动黑龙江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当地经济注入新活力。因此,深入研究黑龙江省数字普惠金融指标,对理解和把握其发展趋势、推动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2 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化,国内外学者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呈现出更加深入和多元化的趋势。

1.2.1 国内普惠金融研究现状

普惠金融于2005年由联合国会议提出,旨在全面便利服务社会。G20杭州峰会首提数字普惠金融,源于金融与数字技术融合加速。夏芮等(2024)运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江苏省金融指标进行分析,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影响[1];黄煌(2024)研究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的相关性,认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缩小城乡差距[2];马锐,刘晓莹(2024)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标进行汇总,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且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3];刘彦宏等(2024)认为,数字普惠金融是促进东三省经济发展的基础,运用耦合协同模型分析东三省近5年的面板数据,结论是辽宁省的耦合协同度最高,其次是黑龙江省,最后是吉林省[4];孙艳杰(2023)研究黑龙江数字金融对金融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黑龙江省各地市的经济差异,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水平较低城市的金融风险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5];冯兴元等(2021)认为,只有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顶层设计和法律法规,才能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6]。

1.2.2 国外普惠金融研究现状

不同的国际组织依据各自的发展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方法评估和衡量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普惠金融联盟(AFI)致力于推动建立全球范围内统一且标准化的普惠金融指标体系,以促进更公平、更全面的金融服务覆盖[7]。Sarma(2010)首次提出普惠金融指数(IFI)的概念,该指数通过金融服务的渗透性、可获得性与使用性,界定了普惠金融的内涵[8]。2012年,G20发布了普惠金融指标体系,从金融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出发,设计了包括29个金融服务使用性指标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为成员国评估本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提供了有力工具[9]。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的迅速崛起与普及,IMF在2015年将移动货币这一新兴金融形式纳入其普惠金融评估体系中,以更加全面地反映金融服务的最新发展趋势。

2 黑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2.1 黑龙江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根据2011—2022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标数据,黑龙江省数字普惠金融实现了显著增长,总指数从2011年的33.85增至2022年的347.59,增长了9.35倍,年均增长率约为21.50%;覆盖广度同期增长15.56倍,年均增长率约为26.35%;使用深度虽整体上涨,但在2014年、2018年和2022年有所下降,其中2022年下降最快,达14.03%;数字化程度十年间增长4.98倍,年均增长率约为16.07%,但在2015年后出现波动,2016年、2017年和2020年分别下降14.34%、7.75%和0.61%。总体来看,自2012年起各指标快速增长,2016年后增长放缓,这与国家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有关。2019年,新冠疫情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除了数字化程度外,其他指标基本稳定,数字化程度的负增长显示,金融服务质量、支付便利化等方面波动较大。整体来看,黑龙江省数字普惠金融在金融服务使用、可得性和质量上均有发展,人民银行的普惠金融指标更新也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2.2 黑龙江省各地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根据各地市综合指数可知,哈尔滨市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指数平均值为203.84,位居全省第一;综合指数平均值最低的是绥化市,为160.19,平均值与最高的哈尔滨相差43。近十余年来黑龙江省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大幅增长。其中,黑河和绥化增长最快,分别为20.87%和20.45%;增长最慢的是哈尔滨市,为13.51%。整体来看,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平均增长率普遍高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地理位置相对优越,有大兴安岭林业资源、煤矿资源,且距离省会较近,经济活动频繁;而东部地区气温较低、距离省会较远,发展起步较晚,故经济活动较为落后。

3 实证分析

3.1 指标选取

3.1.1 指标选取原则

构建一个精确且全面的普惠金融指数,需要依托一个细致、多维度的指标体系,这样的指标体系能够深度反映普惠金融的多方面状况,我们必须严格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一是全面考虑数字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确保指标体系能够综合反映数字普惠金融的内涵与特征,同时涵盖其覆盖的人群、地域及使用深度,以真实地展现数字金融的普惠价值。

二是兼顾纵向与横向的可比性,认识到数字普惠金融是一个随着经济社会和金融体系发展而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指数需反映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变化及不同地区、同一年份的差异。

三是体现数字金融服务的多层次性和多元化,要求指标体系不仅包含传统银行服务,还应涵盖支付、投资、保险等多元业态,以全面刻画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10]。

3.1.2 指标选取依据

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标体系作为衡量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深度和广度的重要工具,其深度和精确度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在现有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研究团队又引入了一系列新的维度和指标,更全面精准地反映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趋势和现状。

(1)覆盖广度

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近年取得显著进步。在城市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购物、餐饮、投资、贷款等均可通过手机或电脑轻松完成,交易更快速、安全,成本降低,且提供多样化的投资选择,让更多人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在农村和偏远地区,数字普惠金融覆盖面亦不断扩大,通过建设“金融服务站”或“金融便利店”,将服务送至村民家门口,提供存取款、转账等传统服务及互联网支付、在线贷款等新型服务,同时推广移动支付,使村民享受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2)使用深度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普惠金融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行为。在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动下,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正经历着一场变革,传统的金融机构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同时,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崛起也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体验。

(3)数字化程度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合应用,金融服务变得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金融科技的发展不仅推动金融服务的创新,还使得金融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传统金融服务的种种限制,如地域、时间、资质等,正被逐步打破,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偏远地区的农民,都能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

3.2 构建模型

3.2.1 黑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的构建

对于黑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指数,选取金融服务使用指标(A1)、金融服务可得性指标(A2)、金融质量指标(A3)作为准则层评价指标。本文结合普惠金融指标导向作用及黑龙江省实际情况,将账户覆盖率(C1),支付指标(C2)、货基指标(C3)、信贷指标(C4)、保险指标(C5)、投资指标(C6)、信用指标(C7)、移动化(C8)、实惠化(C9)、信用化(C10)、便利化(C11)作为指标层。

3.2.2 构建判断矩阵

根据前文所述内容,在构建层次结构模型之后,本文将对处于同一个层次的任意两个因素进行重要性程度的对比,有助于人们更直观地分析数据,用具体数字代替重要程度,即A为目标层,A1、A2、A3为准则层,最后形成判断矩阵。在准则层中,选取任意的两个指标进行比较,将比较结果呈现在判断矩阵中。

在对任意因素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比较时,本文需依照判断矩阵标度来对相互间的重要程度进行衡量。通常为1~9级判断矩阵标度,假设ai、aj为评价指标,aij为ai对aj的相对重要程度,那么判断矩阵E为:

3.2.3 权重计算与一致性检验

如果判断矩阵模型E符合Eω=λmaxω,则λmax为判断矩阵E的最大特征值,ω是对应的特征向量,且ω中的数值为各个指标的权重值。为确保权重计算的准确性,本文需要计算CI一致性指标及CR一致性比例。当CR小于0.10时,说明层次分析合理;反之,则说明结果不合理,必须重新调整判断矩阵中各个元素的值,直到CR小于0.10。

对于“使用深度”层面的6个金融业务维度及“数字化程度”层面的4个维度,本文将金融服务复杂性和风险性、普及程度、业务成熟程度作为判断标准。普及程度越高、门槛越低的业务权重越低;相反,则越高;业务越不成熟、对实际生活影响越小的业务权重越低;相反,则越高。本文得到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判断矩阵。

根据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本文将数据导入Yaahp软件,得出准则层各指标的权重,具体如表1所示。

3.3 面临的挑战

3.3.1 黑龙江省各地市地域性差异较大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其下辖各地市在地域性上展现出较大的差异。从上文提及的数据中可以明显观察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方面,黑龙江省各地市之间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经济较发达城市为例,这些城市在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及各项具体业务指标上均处于领先地位,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较为便捷的金融服务。然而,绥化、七台河等地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上则相对滞后,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各项具体业务指标上均与哈尔滨、大庆等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使得这些地区在金融服务的均衡性和普惠性方面受到一定影响。这种地域性差异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金融服务的均衡性和普惠性,还可能进一步加剧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在黑龙江省的全面发展。

3.3.2 金融服务数字化程度有待提高

金融服务数字化程度有待提高,这是当前金融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然而,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往往难以满足这些需求,亟须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改造和提升。数字化金融服务不仅可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还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可得性。然而,当前金融服务数字化程度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部分金融机构对数字化的认识不够深入,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和实施路径;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一些关键技术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3.3.3 互联网金融应用熟练度不均衡

互联网金融使用熟练度不均衡,这一现状在数字时代愈发凸显,成为影响金融普惠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以便捷、高效的特点,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11]。在城市地区,互联网金融的普及率较高;而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教育资源有限等因素,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和操作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可能只是听说过一些互联网金融产品,但对其具体功能和操作流程并不了解,这种熟练度的差异不仅限制了其享受数字金融服务的权利,还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4 黑龙江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策建议

4.1 加强普惠金融监管,缩小地区差异

金融监管系统应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信息共享,及时更新监管立法,保证金融监管的严谨性,形成良好的金融市场氛围[12]。被监管部门应积极进行自我监督,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避免产生群体性金融投诉。同时,数字普惠金融依据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信息的及时更新,避免因信息滞后而引发的金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间的贫富差异,增加了农民、老幼等弱势群体的收入,提高了整体就业率。一方面,注重科技赋能、创新监管手段,开发省域数字化监管系统平台,提升监管针对性,并作为推动监管工作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实行“监管+监测”报告,了解气候风险信息披露对企业的影响,帮助企业确立和管理气候风险。数字普惠金融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时需注重全面发展。从东三省发展情况来看,人口流失较为严重,因此应重视人才培养和留住人才,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镇化水平。政府需重视经济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利用政策优势推动城镇化,解决农村居民进城难题,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4.2 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现有基础上,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确保金融服务的普及和便捷。网络是数字化服务的基础,必须确保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此,可以增加网络带宽、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覆盖率和传输速率。金融科技是数字化服务的重要支撑,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人们可以实现金融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是让更多人享受到金融服务,因此需要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公众的金融素养。通过开展金融知识讲座、发放金融知识手册等方式,向公众普及金融知识,让其更好地了解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数字化时代,金融风险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形态,我国必须加强金融监管,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4.3 普及金融知识,培养“数字+”人才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已成为金融行业的重要趋势,“数字+”人才则是推动这一趋势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线上线下的各类平台,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公众传递金融知识,帮助其了解基本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金融素养。特别是针对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居民,要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力度,让其也能享受到金融发展的红利。注重培养“数字+”人才,包括金融科技人才、数据分析人才及具备数字化思维的金融从业人员。加强高校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设立金融科技相关专业和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指导。鼓励金融人才跨行业学习,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同时,加强与国际金融界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金融科技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金融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不断发展,其在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未来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加高效、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同时,人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夏芮,吴晶晶,罗清, 等.数字普惠金融对江苏省经济发展影响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4(15):9-12.

黄煌. 共同富裕目标下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J].调研世界,2024(5): 40-52.

马锐,刘晓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4(3):52-60.

刘彦宏,王玉婷,沙秀娟.数字普惠金融对东北三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评价[J].黑龙江粮食,2024(3):139-141.

孙艳杰.数字普惠金融对黑龙江省金融风险的影响[J].黑龙江金融,2023(11):43-47.

冯兴元, 孙同全, 董翀, 等.中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内涵、指数构建与测度结果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21(10):84-105.

King R G,Levine R.Finance,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32(3):513-542.

Sarma M.Index of Financial Inclusion[J].Indian Council for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New Delhi Working Papers,2010.

G20 High-Level Principals for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Z].GPFI,2016.

苏楠.广东省数字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D].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2023.

桂榕泽,任幸悦.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云南省红河州的调查研究[J].新型城镇化,2024(7):64-67.

孙常辉.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4 (16):60-63.

标签:  金融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