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水平的供应链韧性既是上市公司资金安全、实现健康运行的基础,又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应对各种外部危险能力的基础。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的迅速发展为增强上市企业供应链韧性提供了关键金融支持。本文基于2011—2022年中国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展开分析,验证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供应链韧性存在显著影响。同时,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在数字普惠金融与供应链韧性的关系中发挥着中介作用。此外,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供应链韧性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显示,相比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研究结论为上市公司和政府提供了较具价值的政策建议:上市公司应充分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提供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服务,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进而提升供应链韧性;政府则应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积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与发展,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供应链韧性;上市公司;中介效应;区域异质性
中图分类号:F832.5;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3(b)--04
1 引言
韧性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物理学中的“韧性”一词,并不断引起经济学家的兴趣。供应链韧性不仅是企业增长潜力、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应对各种外部挑战能力的基石,还是企业资金安全、健康、稳定运行的基础。因此,供应链韧性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数字经济、环境政策、产业协同集聚等因素能够促进供应链韧性的增强。然而,在当前中国金融业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正积极发展和快速培育的数字普惠金融对增强产业链韧性的潜在影响未得到足够重视。供应链韧性的提升有助于提高企业抵御外部干扰的能力、缓解系统压力,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与传统金融相比,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一步发挥传统金融的功能。首先,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供更方便、更高效的金融服务来提高金融普惠性和可及性,为减少机会不平等提供了条件,促进居民家庭收入的提高,特别是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家庭收入,有助于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促进包容性增长。其次,数字金融利用数字技术降低金融服务门槛,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化信贷业务流程,降低信息搜索成本、人工成本、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有利于提高经济产出、促进经济增长。再次,数字金融提高了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和效率,减少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风险评估与定价能力。同时,金融科技的发展还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数字化转型,为金融监管提供了更多工具。通过整合企业的信息流、现金流等信贷特征,并进行定量风险分析和风险定价,缓解信贷市场的失灵,使经济在面对冲击时表现出更强的抵抗力和韧性、适应性和调适性、创新性和转型性。最后,企业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很多要素作为支撑,如设备、人才、资金与技术等。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引导更多要素资源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高供应链韧性。数字金融可借助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搭建服务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金融服务平台,进一步解决企业融资难、有效增强供应链韧性等问题。
2 研究假设
数字普惠金融对供应链韧性包含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方面影响。
(1)直接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对供应链韧性的直接效应可从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两方面解释。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供应链韧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产业链成员之间的信任和依赖程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金融市场的信息壁垒,缓解了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了链条成员之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增强了链条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增强供应链韧性。另一方面,相对传统金融,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数字化和普惠性特征,可以使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关系更加紧密、交易更加频繁,从而增强了两者之间的依赖程度、降低了双方的交易成本、增强了供应链的韧性。从资源配置角度来看,供应链韧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产业链内金融和非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此外,财务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使得供应链两端资源的整合与对接更加高效,供应链上的企业可以用更少的资源来促进可持续产出更高,将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和更强的竞争力,从而增强供应链的韧性。
(2)间接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对供应链韧性提升产生间接影响。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无论是对国内新旧动能转换,还是对区域协同发展,都具有决定性作用。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看,创建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支持技术创新,从而增强供应链韧性。更准确地说,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彻底颠覆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实体区位限制,扩大了传统金融的覆盖范围和覆盖面,降低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可得性门槛,通过为企业提供实施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直接缓解了其面临的资金约束。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提高了企业的社会互动能力,促进了技术沟通和交流,有利于企业形成自主创新成果,提高创新效率。
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H1):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增强供应链韧性;
假设2(H2):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从而带动企业供应链韧性的提升。
3 研究设计
3.1 模型设置
3.1.1 基准模型
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为了验证假设1,本文构建了以下基准模型:
SCRit=α0+α1DIFit+α2controlit+μi+λt+εit(1)
式(1)中:i和t分别表示公司和年份;SCRit表示该公司第t年的供应链韧性;DIFit表示该公司所在地级市第t年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controlit表示控制变量;α0是截距项;α1为数字普惠金融系数对供应链韧性的估计;α2为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μi表示个体固定效应;λt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
3.1.2 中介机制模型
为了更好地认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供应链韧性增强的中介机制,本文在模型(1)的基础上构建以下中介机制模型进行检验:
patentit=β0+β1DIFit+β2controlit+μi+λt+εit(2)
SCRit=γ0+γ1DIFit+γ2patentit+γ3controlit+μi+λt+εit(3)
式(2)(3)中:patentit为中介变量,即企业技术创新的代理变量,采用企业当年发明专利数取对数衡量;β0和γ0是截距项; β1和γ1分别为数字普惠金融对中介变量和供应链韧性的回归系数;γ2为中介变量的回归系数。模型(2)可以检验数字普惠金融是否显著影响中介变量,模型(3)可以检验中介变量是否显著影响被解释变量。本文分别将中介变量依次代入上述模型进行中介机制检验,验证H2。
3.2 变量选取与测算
3.2.1 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中介变量测算与选取
(1)被解释变量:上市公司供应链韧性指数
供应链韧性是指供应链在面对各种内外部环境变化、冲击或干扰时,能够迅速调整、有效应对,并维持稳定运营和恢复原有或更佳状态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了供应链的灵活性、适应性和恢复力,是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鉴史丹、李少林(2022)的方法,分别从供应链抵抗能力、恢复能力、更新能力三个角度构建供应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测算企业供应链韧性指数。
(2)解释变量:数字普惠金融指数
该指数由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与蚂蚁金服集团合作,利用大量数据编制而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与其他指标相比,该指数在衡量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状况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3)中介变量:技术创新
在已有研究中,公司在研究和开发上投入的资金数量通常被用作衡量其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然而,技术创新活动往往带有重大风险,且将每一笔研发资金转化为新产品具有挑战性,如果用这样的指标来衡量,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就可能被夸大,因此衡量技术创新的一种方法是看发明专利申请的数量。创新带来专利创新,一个公司的发明专利申请越多,技术创新潜力就越大。
3.2.2 控制变量选取
本文参考了已有研究,最终选取的控制变量如下:企业规模(size)、董事会规模(boardsize)、两职合一(dual)、资产负债率(dar)、固定资产占比(fixed)、第一大股股东持股比例(topshare)、净资产收益率(roe)、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
4 实证分析
4.1 基准回归
本文中的面板数据基于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供应链韧性与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性的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列(1)回归结果是不加入时间、个体控制变量及其他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与供应链韧性的回归系数为0.0082,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列(2)是加入时间、个体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回归系数为0.0073,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列(3)是加入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回归系数为0.0078,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回归结果说明两者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支持假设H1。数字普惠金融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不仅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质量,还实现了低成本、高效节约的金融服务,帮助传统金融机构实现改革和创新。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更广,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提升供应链韧性,通过精准营销、改善金融产品质量等方式,助力上市公司在面对内外部环境变化时保持稳定运行,提高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效率,从而提升整体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4.2 稳健性检验
本文采用稳健性检验确保所得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使用地区数字化程度(digitization)、使用深度(depth)、覆盖广度(coverage)三个指标替代数字普惠金融进行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三者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044、0.0087、0.0067,均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进一步证明了基准回归结果的可靠性。
4.3 中介效应分析
根据上述中介机制模型,本文运用逐步回归方法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供应链韧性的中介机制,重点研究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对供应链韧性的中介作用。表3列(1)的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供应链韧性具有正向影响,与基准检验结果一致,可作为中介机制结果的对照组。表3列(2)为技术创新的中介机制检验结果,可知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上述发现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表3列(3)所示,加入中介变量后,数字普惠金融对供应链韧性影响的系数为0.0077,在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比较加入中介变量前后数字普惠金融的估计系数发现,估计系数值有所下降,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来间接提升供应链韧性水平,假设2得到证实。
4.4 异质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数字普惠金融对供应链韧性影响的区域异质性,本文将上市公司按公司所在地分为东、中、西三个样本,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在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最大,系数为0.0095,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且在1%水平上均为显著正相关;而在中西部地区,影响系数较低,分别为0.0066和0.0057。这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供应链韧性的促进作用在东、中、西部三地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本文采用2011—2022年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研究并论证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及其机制,得出以下三个主要研究结论:一是数字普惠金融显著增强了供应链韧性,即使进行了稳健性检验,这一发现也成立。数字普惠金融利用其数字化、普惠、金融三大关键组成部分,增强了中国上市公司供应链韧性。二是技术创新是数字普惠金融对供应链韧性产生积极影响的途径。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培育和提高技术创新潜力来发挥中介作用,增强供应链韧性。三是数字普惠金融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的作用尤为突出,中西部地区的作用相对较弱。
5.2 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得出结论,从企业与政府两个视角提供建议。首先,对上市企业提出建议:一是利用数字普惠金融优化融资结构。企业应积极利用数字普惠金融平台,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通过数字普惠金融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快速响应供应链中的资金需求,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二是提高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提供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推动供应链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降低运营风险,增强供应链韧性。三是加强供应链协同管理。企业应利用数字普惠金融的多元化、协同化、共享化特点,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通过信息共享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供应链整体韧性。
其次,对地方政府提出建议:第一,政府应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和增强供应链韧性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升普惠金融科技水平,构建健康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系统,从多个层面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确保数字普惠金融健康快速发展。第二,针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政府应采取合理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其与供应链的深度融合,缩小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差异。同时,还要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缩小区域差距,提升整体供应链韧性水平。
参考文献
Comfort L K. Risk and resilience: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 following the Northridge earthquake of 17 January 1994[J]. 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1994, 2(3): 157-170.
Zhu X, Ye Y. 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and enterprise export resilience in China: Does the digital economy matter?[J]. Heliyon, 2024, 10(10).
Lee E, Yi K M. Global value chains and inequality with endogenous labor suppl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8, 115: 223-241.
Yoon S, Nadvi K.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industrial ecology: Building eco-collective efficiencyin a South Korean cluster[J]. Geoforum, 2018, 90: 159-173.
孙天琦. 对数字金融/金融科技与金融稳定关系的几点思考[J]. 清华金融评论, 2020(12): 91-96.
姜颖. 基于企业战略转型的资本运作与投融资能力提升研究[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9(15): 121-122.
薛龙,刘家诺,黄琦.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盈余管理[J].会计之友,2022(23):46-55.
王骏飞,姜颖,付明.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20(1):131-134.
王红霞,陈玲玲,尚婷.数字普惠金融对流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 人力和技术创新要素配置视角下[J].商业经济研究,2023(22): 37-40.
孙莹, 刘慧萍, 颜瑞, 等. 基于韧性和社会福利的应急医疗物资供应链均衡优化[J]. 中国管理科学, 2023, 31(8): 132-141.
史丹, 李少林.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企业生存韧性研究: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 经济管理, 2022, 44(1): 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