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07 阅读(471)

摘 要:区域创新能力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潜力与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对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本文以河南省安阳市及所属8个县区2014—2023年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安阳市创新综合得分年均增长9.7%,但各区县发展分化显著;龙头企业创新与产业升级是核心驱动力,而要素配置失衡与协同机制薄弱仍是主要短板。基于此,本文建议通过梯度化要素配置、产业链创新融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数字治理”监测体系等路径,全面提升全域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指标体系;区域创新能力;因子分析;高质量发展;安阳市

中图分类号:F127;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4(b)--05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能力日渐成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创新能力理论的研究,无论学术界还是政府都给予了高度关注。纵观现有文献,对于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创新能力评价、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和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三个层面。其中,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自北京市调研组1996年首次提出“区域创新能力”概念以来,便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进行了广泛研究。从评价方法来看,一直都存在较大争议。但整体来看,主要聚焦于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熵权法、结构方程模型等评价方法。但是,每种方法的数据处理、标准等不同,其结果也不尽相同。从研究视角来看,研究者主要基于投入和产出、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从系统、资源整合、创新结果以及创新特性等视角研究区域创新。从研究层次来说,对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国家级、省级范围的研究较多,地市范围的研究相对匮乏,尤其是具体到地市的研究更为欠缺。而国家创新能力提高的落脚点恰恰是各地市创新能力的提高,即各地市的创新能力汇聚共同支撑着国家创新能力。

《河南省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4》显示,安阳属于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在60分以下的第三梯队。与此同时,从10年纵向比较分析来看,安阳下滑幅度最大。由此看来,安阳迫切需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对安阳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客观、科学、系统的评价,明确其竞争优势,弄清楚安阳区域创新能力现有水平及存在的问题,才能扬长避短,有的放矢,提高安阳区域创新能力。基于此,本文以安阳为例,围绕河南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研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近10年来安阳市及所属各县区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动态评价,掌握安阳区域创新能力的水平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安阳市及河南省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势,进而推动安阳市及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1 评价方法

随着学者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广泛关注,关于区域创新能力实证评价研究的方法逐渐增多。这些方法各有利弊,对数据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指标权重的问题;二是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在对安阳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多个变量的数据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要避免因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而导致结果不准确。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将相关性较高的原始变量进行归类,确保不同类彼此之间相关性较低,实现对原始数据的压缩处理。因此,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安阳市及各县区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步骤如下:首先,构建安阳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使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对数据进行适合性检验。再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并对公因子进行命名。最后,根据SPSS软件计算单项因子F1,F2,F3,F4得分和旋转后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累积方差贡献率的比例(Wi)计算综合得分,计算公式为:F 综合 =W1×F1+W2×F2+W3×F3。

2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安阳区域创新能力评价需要依托有效的评价体系。目前,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但是,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基础,比较权威的是来自相关政府部门的报告。因此,本文依托安阳区域创新能力实际情况,参照国内外典型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科学性等原则,构建安阳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其中,涉及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3个一级指标和人均GDP、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率等9个二级指标。数据均来源于安阳统计年鉴等。

3 安阳市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3.1 可行性检验

首先,因子分析法要求选取的样本数大于指标数。对安阳市以及8个地市2014—2023年10年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样本数显然大于选取的指标数量。其次,本文运用SPSS26.0对样本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进行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样本数据的KMO值为0.735,大于0.7;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00,小于0.001。这些都表明选取的变量之间具有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

3.2 提取公因子

本文运用SPSS26.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其提取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在选取的9个指标中,大部分提取值都在0.7以上,只有Ramp;D经费占GDP比重和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略低,提取值为0.513和0.599,表明所选取的指标能够对原始变量进行解释。

遵循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对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及其累计值进行分析,公因子提取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3个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为76.799%,表明提取3个公因子能够较好的涵盖原始变量的信息。

3.3 旋转成分矩阵及公因子命名

本文运用SPSS26.0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其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因子F1主要在Ramp;D经费占GDP比重、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Ramp;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有效发明专利数5个指标上的载荷较大,这5个指标主要集中在企业创新方面,因此将该因子命名为企业创新因子。因子F2主要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2个指标上的载荷较大,这2个指标主要集中在创新资源方面,因此将该因子命名为创新资源因子。因子F3主要在人均GDP、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率2个指标上的载荷较大,这2个指标主要集中在创新环境方面,因此将该因子命名为创新环境因子。

3.4 评价结果分析

3.4.1 综合得分计算

本文运用SPSS26.0直接计算出各公因子F1、F2、F3的得分,结合旋转后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例,计算综合得分:F 综合 =(0.43949×F1+0.18559×F2+0.14292×F3)/0.76799,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3.4.2 整体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6可知,2014—2023年,安阳市区域创新能力持续攀升,整体呈现上升态势,综合评价得分从2014年的1.18增至2023年的2.29,年均增速9.7%。同时,期间又出现波动,且表现出“阶梯式”跃进,2018年综合评价得分回落至1.13,但2020年后呈现加速增长趋势,2021年综合评价得分达到峰值1.82,2023年创历史新高,综合评价得分达到2.29。因此,可以概括为安阳市经历了三个阶段:平稳增长期,即2014—2017年,综合评价得分从2014年的1.18增至2017年的1.70,年均增速6.2%。调整波动期,即‌2018—2020年,原因可能是受疫情冲击的影响,2018年综合评价得分回落至1.13,但2020年综合评价得分又反弹至1.61。加速突破期,即‌2021—2023年,综合得分从2021年的1.82跃升至2023年的2.29,得分年均增速达15.4%‌。同时,就安阳市整体创新能力而言,根据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及其累计值可知,企业创新荷载值最高,显示龙头企业是创新核心动力,但中小企业参与度低。荷载值次之的是创新资源,最低的是创新环境。

3.4.3 各县区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6可知,从2014—2023年综合评价得分来看,“中心-边缘”格局显著,殷都区等产业基地形成增长极,但文峰区等知识密集区未能发挥辐射作用。同时,安阳市8县区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各区县创新能力分化显著。2014年,林州市综合评价得分最高为0.44,殷都区综合评价得分最低为-0.38,最大差距为0.82。2023年,殷都区综合评价得分最高为0.88,文峰区综合评价得分最低为-0.42,最大差距为1.3。其中,殷都区和林州市在区域创新能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领先优势。除此之外,从2023年综合评价得分来看,殷都区得分最高,其次为林州。殷都区2020年后实现跨越式增长,得分从-0.03跃升至2023年的0.88,成为唯一连续四年正增长的行政区,究其原因,其创新绩效受益于企业创新活力激发、产业升级、创新资源配置化和相关政策的支持。‌林州市‌从2021年起恢复增长,2023年综合评价得分为0.50,接近全市均值,其创新绩效可能与县域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相关。与此同时,这两个地区每年的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Ramp;D经费、Ramp;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等指标均高于其他地区。这表明企业创新在区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文峰区、北关区近10年综合评价得分始终为负,未突破零值,可见其传统城区转型乏力,需要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龙安区近10年的综合评价得分波动剧烈,2019年骤降至-0.77,稳定性低于其他地区。安阳县近10年的综合评价得分长期处于负值区间,且2019年创最低值-1.29,反映创新环境与知识获取能力不足,其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有待提升。汤阴县、内黄县在2014—2023年整体趋向下滑,波动性明显。

4 总结与对策

本文基于2014—2023年安阳市8个县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安阳市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分析评价,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和对策。

4.1 总结

安阳市通过政策赋能与产业升级已形成创新驱动雏形,区域创新能力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其中表现出“U型”曲线增长的特征。同时,创新能力核心驱动机制主要体现在龙头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动能上,企业创新和产业转型是拐点。创新资源“马太效应”显著,县域创新出现“空心化”现象,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动能而言,主要通过“传统+新兴+未来”三轨并行实现突破,即‌传统产业智能化‌:安钢集团引入工业机器人,吨钢能耗降低12%,带动上下游100家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新兴产业规模化‌:无人机产业园集聚41家企业,低空经济产值突破50亿元,关键部件本地化率提升至45%‌;‌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氢能储能、量子信息领域建成3个中试基地,储备23项原创技术‌。同时,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显然需要政策赋能。就政策赋能效应而言,得益于安阳市实施“五链耦合”政策体系,并形成了三大机制,即财政激励‌:对研发投入超5%的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2023年带动企业研发强度提升至2.1%‌;‌人才集聚‌:“洹泉涌流”计划累计引进3546人,新建人才公寓5170套,解决26%企业技术瓶颈‌;‌平台建设‌:建成蓝天实验室等14个省级平台,推动纳米微晶盖板玻璃等12项技术产业化。

安阳市各区县创新能力虽呈现上升趋势,但整体偏低,区域差异明显。从2023年综合评价得分来看,安阳市各区县创新能力呈现出梯队式的发展态势。具体而言,第一梯队,即核心圈,包括殷都区和林州市;第二梯队,即潜力圈,包括龙安区和北关区;第三梯队,即薄弱区,包括安阳县和内黄县。第一梯队中,殷都区依托钢铁产业绿色转型(如安钢集团氢冶金项目),驱动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林州市通过“飞地经济”承接郑州科技资源,有效推动发明专利数增长。第二梯队中,北关区无人机产业园建设带动近三年得分提升,但教育支出占比较低,制约长期潜力。‌第三梯队中,文峰区高校密集却未能转化科研优势,凸显“创新孤岛”效应。显然这是因为存在较为明显的制约因素。首先,地理环境因素不同,各县区因受地形影响,企业数量、规模受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也不同,导致企业创新因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其次,要素配置呈结构性失衡,包括空间失衡和领域失衡。县域研发经费投入有待提高,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不足,新材料、新能源领域人才缺口较大,制约无人机发动机等核心技术攻关‌。再次,协同创新机制缺位,包括产学研脱节和产业链断层。高校成果本地转化率较低,精品钢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最后,制度环境适配性不足,包括‌政策执行差异和‌考核导向偏差。县域科技政策兑现周期比市辖区长,中小企业税收减免覆盖率有待提高,仍以专利数量为考核核心,忽视技术转化与经济效益

4.2 对策

针对目前制约安阳创新能力水平的因素,建议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动态调整创新策略,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安阳范式”‌,为中原城市群创新走廊建设提供“安阳样本”‌。

4.2.1 构建梯度化要素配置体系

根据安阳市各县区的创新能力现状,立足于各县区的实际情况,找准县域定位,实施不同的人才对策,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合理布局未来产业,分梯队实施“三圈层”人才战略,即核心圈,典型地区为殷都区和林州市;潜力圈,典型地区为龙安区和北关区;薄弱圈,典型地区为安阳县和内黄县。在核心区,‌设立“个税返还特区”,对年薪超50万元人才返还个税‌;在潜力圈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培养技能型人才‌;在薄弱圈推行“候鸟工程师”计划,柔性引进周末技术顾问‌。

4.2.2 推进产业链创新深度融合

首先,支持翔宇医疗等企业牵头组建“智能康复设备”创新联合体,推行“揭榜挂帅”制度;实施“链式招商”工程,围绕比亚迪弗迪电池(汤阴基地)引进上下游企业20家,本地配套率提升至60%;实施“链主企业倍增计划”‌,支持安钢集团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带动供应商数字化改造,加快延伸产业链;组建无人机产业创新联合体,实现飞控系统、复合材料的100%本地化生产。其次,打造未来产业孵化矩阵,‌建设全省首个“纳米材料中试基地”,配套风险补偿资金池,对研发投入超3%的区县给予配套经费,推广“研发费用损失保险”,承保企业创新失败损失。设立“概念验证中心”,对实验室成果进行市场化评估,缩短转化周期。再次,通过设立“专精特新”培育库和创新金融工具包推动研发投入结构化升级。最后,优化政策协同‌,建立“跨区县创新联盟”,实现检测认证平台、中试基地共享;推行“创新飞地”模式,允许在外地建设离岸研发中心。与此同时,‌破解中小企业创新困境‌,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给予设备融资租赁贴息、首台套风险补偿;推广“科技贷+知识产权质押”模式,进一步提高科技型企业贷款覆盖率、压降平均利率。

4.2.3 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施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基础教育补短板。在安阳县等落后地区实施“双师课堂”“基础教育质量倍增”等计划,实现名校教师远程授课全覆盖,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占比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设立专项奖学金,对考入“双一流”高校的贫困生给予适当资助。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强特色。依托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无人机工匠学院”,推行“入校即入企”培养模式;政府对签订3年以上就业协议的企业,按每人一定标准给予培训补贴;升级安阳工学院大学科技园为国家级孵化器,建设“中原智慧农业研究院”“甲骨文数字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实行“事业法人+企业运营”机制。

4.2.4 完善“数字治理”监测体系

进一步完善“数字治理”监测体系,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其一,建立‌动态预警机制。构建包含数字经济指标(如企业上云率、数据要素交易额)的2.0版评价体系,实行季度“红黄绿”三色预警。其二,针对关键指标以及结合各区县的优势和资源,进行‌差异化考核。具体而言,比如,将技术合同成交额、新产品收入占比等指标权重提升至40%‌;对特定县区增设“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考核。同时,考核指标可以一致,但是对于其突出的优势和资源相对应的指标,该指标权重可以适当增加。比如,对文峰区等高校密集区考核专利转化率权重可以加大,对殷都区等产业区考核新产品销售占比权重也可以加大。其三,争创国家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在医疗、物流领域开展数据资产入表试点。

总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关于安阳市区域创新能力,一方面,各县区存在较大差异,体现出非均衡特征。另一方面,龙头驱动显著但生态韧性不足,政策工具丰富但执行效能滞后。因此,一方面,各县区应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统筹协调各区域现有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未来需以“创新联合体”重构产业组织方式,以“数据要素”重塑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安阳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进而助力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蔡晓琳,方凯.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 基于知识流动与区域创新环境作用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4,44(19):95-103.

曹丽红,粟文杰,潘能杰,等.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创业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24,40(22):23-28.

邓峰,金森森.数字经济、区域创新与城乡收入差距[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4(6):93-108.

郭红星,邓智团.中国区域创新高地空间格局的多尺度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视角[J].世界地理研究,2024,33(12):79-93.

刘佳玮,金桂兰.区域创新能力对共同富裕水平收敛性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24,40(15):28-33.

马虎兆,王梦瑶,王方,等.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新型区域创新体系:框架体系与构建路径: 以天津市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25(1): 15-25.

马琴.数字技术赋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5(2):97-102.

孟庆良,吴雪阳.产业聚集、技术溢出与知识产权保护协同推动区域创新的组态路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5,46 (2):48-61.

盛小平,吴瑾.我国大数据政策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情报,2024,44(12):89-101.

王宏伟,于荣光.技术市场厚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J].经济与管理,2024,38(4):50-59.

标签:  创新能力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