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绿色金融合作路径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07 阅读(477)

摘 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绿色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绿色金融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局面。因此,加强绿色金融合作对于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熵权Topsis法测度南亚、东南亚相关国家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通过分析当前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开展绿色金融合作现状及所具备的基础,从政府层面和市场层面提出开展绿色金融合作的具体推进路径,助力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绿色金融合作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绿色金融;金融合作;南亚;东南亚;可持续发展;熵权-Topsis法

中图分类号:F833;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4(b)--05

1 引言

从全球视角来看,绿色金融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产业和项目,绿色金融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还能降低环境风险,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倡导并落实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而南亚、东南亚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面临着海平面上升、干旱等一系列气候风险,绿色转型的压力日渐增长。同时,该区域主要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绿色转型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对发展绿色金融的需求十分迫切。此外,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作为世界上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地区,加强绿色金融合作不仅有助于推动双方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还能为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因此,基于当前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开展绿色金融合作的现状及所具备的基础,探讨符合当前双方发展利益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2 文献综述

绿色金融合作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经济体,通过绿色投资、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方式开展的支持可持续发展并产生环境效益的金融合作与投融资活动。CHOWDHURY等(2013)[1]认为,绿色金融是绿色增长的金融支持,通过一系列金融活动减少温室气体和三废的排放。熊学萍(2004)[2]认为绿色金融是一种引导资金流向节能、高效产业和环保产业, 投资生态建设的金融创新。

在绿色金融的经济效益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风险及提高经济收益上。Kayser(2016)[3]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可显著提升商业银行的经济收益;王遥等(2016)[4]发现,发行绿色债券能够解决环保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丁宁等(2024)[5]通过研究西北地区的面板数据,发现绿色金融能够显著促进经济生态化发展。

在绿色金融的环境效益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碳减排、促进能源可持续及污染治理。Ruiz等(2016)[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可以引导资金进入绿色产业,优化资源有效配置,从而达到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效果。Zhang L等(2023)[7]发现绿色金融通过资源配置功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张振华等(2024)[8]认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能够显著减少碳排放。

在绿色金融测度方法上,Marcel(2001)[9]从信贷、投资、债券、保险、碳金融等各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评价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林木西等(2022)[10]利用熵值法,从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投资、绿色财政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来评价绿色金融发展水平。邓官彬等(2023)[11]基于绿色投资、绿色信贷、绿色保险、政府支持和工业发展五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熵权Topsis法对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算。

在绿色金融合作方面,当前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与东盟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张伟伟等(2019)[12]通过研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金融合作机制构建,促进域内投资、降低金融风险及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课题组[13]通过分析绿色投融资支持“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进一步拓展绿色金融合作,助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王海全等(2022)[14]通过分析中国与东盟绿色金融合作现状,同时基于现状提出开展绿色金融合作的具体路径。

综上所述,通过对文献梳理可以得出,当前对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相关研究较少,且主要聚焦于顶层框架设计,对于如何将政策理论落实在具体实践中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文立足于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绿色金融合作的实际情况,探讨当前合作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并结合各国国情,因地制宜地提出绿色金融合作的推进路径。

3 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绿色金融合作现状

3.1 具体现状

在合作框架构建上,2009年中国与东盟联合发布《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战略(2009—2015)》,随后在2011年发布《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2011—2013)》。2018年11月,《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愿景》在第21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发布,该文件提出深化双方的金融合作,促进清洁能源发展,构建蓝色经济伙伴关系,落实环保、水资源管理、气候变化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等。同年,东盟催化绿色融资机制(ACGF)设立,该机制致力于加速东南亚地区的绿色基础设施投资,促进环境可持续及气候目标的实现。2019年,新加坡、巴基斯坦等17个国家的金融机构签署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2021年,马来西亚、越南、巴基斯坦等29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联合发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2023年,第三届“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论坛上10家国内外金融机构联合发布《绿色金融支持“一带一路”能源转型倡议》,同时成立“可持续投资能力建设联盟”(CASI),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绿色金融能力建设服务。

在绿色金融市场发展中,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较为完善,截至2022年底,中国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为22.03万亿元,截至2023年上半年,中国累计发行绿色债券量330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南亚、东南亚金融市场也在逐步发展壮大,2020年绿色贷款、绿色债券总金额达121亿美元,其中新加坡体量最大,占比53%。

3.2 机遇

3.2.1 绿色资金缺口与绿色投资具有匹配性

当前,南亚、东南亚地区正面临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导致其对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的大量需求。然而,这些地区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同时,中国正积极推进“双碳”目标,要求中国加大对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因此,中国的绿色投资可以为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促进这些地区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绿色金融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投资渠道。而中国的绿色金融市场已经相对成熟,可以为这些地区提供多样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其绿色发展的融资需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成为国家间合作的重要平台,通过政策对接和项目合作,中国的绿色投资可以更好地匹配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绿色资金缺口,共同推动区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3.2.2 潜力巨大的碳汇市场和经济发展的转型需求

南亚、东南亚地区拥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7个海洋国家,海洋资源丰富。同时,33%的森林覆盖率也使其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和海洋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生态价值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南亚、东南亚丰富的海洋森林资源使其在林业碳汇和海洋碳汇市场上具有巨大潜力。此外,南亚、东南亚地区绝大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化石燃料的消耗。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转向清洁能源已成为必然趋势。绿色金融合作可以帮助这些地区加快能源转型,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同时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3.3 挑战

3.3.1 产业转移问题

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工业用地、水电成本相对偏低,国家税收与关税政策优势明显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低附加值、高能耗的产业开始向南亚、东南亚转移。低附加值、高能耗产业的转移会加剧该地区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这些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将产生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同时,高能耗特点也增加了能源供应的压力,导致能源短缺和价格上涨。目前,南亚、东南亚地区过度依赖水力和燃煤发电,2021年,越南购买煤炭的开支占GDP的比例高达37.68%,同比增长21.18%,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同比增长18.35%。虽然低附加值、高能耗产业的转移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给南亚、东南亚地区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但该系列产业转移确实促进了南亚、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以越南为例,2021年越南商品出口额高达3360亿美元,同比增长18.9%。因此,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给绿色金融合作带来诸多挑战。

3.3.2 以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阻碍

在全球减排目标下,发展中国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南亚、东南亚地区绝大多数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随着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间越来越多的绿色低碳合作,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导向和政治影响,可能会使绿色低碳中心不断向亚洲偏移,从而改变当前以欧盟为主导的全球格局。因此,基于自身在绿色低碳方面全球领导力的不断削弱,欧盟将出台一系列举措,阻止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绿色金融方面开展更多合作。同时,以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也想获得在绿色低碳方面的主导权,都在制定和推行本国的碳边境调节机制,组建碳关税联盟,这将会制约中国与东盟碳定价主动权,以及能源结构调整的自主性,甚至遏制全球碳中和绿色发展进入“亚洲时代”,阻碍中国与东盟的绿色低碳合作发展。

4 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开展绿色金融合作的基础

本文通过使用熵权Topsis法测度南亚、东南亚相关国家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以此说明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绿色金融合作的基础。

4.1 指标选取

本文借鉴邓官彬等(2023)[11]对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建立了相关指标体系,其中包括绿色投资、绿色信贷、绿色保险、能源消耗及碳中和金融5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

(1)绿色投资以政府环境卫生支出占政府总开支的比例来衡量。

(2)绿色信贷以颗粒物排放损害值占GNI的比例来衡量,该指标能够间接反映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产值占比,并以此评价银行控制该产业所需资金的投入。

(3)绿色保险以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及森林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两个二级指标来衡量。因为绿色保险可以提升对环境的监管水平,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行业,森林面积是生态环境好坏最直接的反应,因此用这两个指标来衡量绿色保险。

(4)能源消耗以石油支出占GDP的比重及天然气支出占GDP比重来衡量。

(5)碳中和金融以二氧化碳排放量占GDP比重来衡量。鼓励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减排活动可以更好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因此选用该指标来衡量碳中和金融。

4.2 数据来源

本文在南亚、东南亚地区选取6个代表性国家,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菲律宾以及印度,选择的数据为2000—2020年上述6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上述数据均来源于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统计署的公开数据以及Wind数据库。

4.3 数据处理

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较多指标,涉及指标量纲差异问题,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计算公式如下:

式(1)(2)中:θ,i,j分别表示年份、国家和测度指标,aθij表示指标的原始数据,Xθij表示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指标数据,max(aθij)和min(aθij)分别表示指标所在国家和年份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标准化处理后会存在部分指标为0的情况,因此对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进行非负平移,以保证每个指标的存在意义,本文对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均加0.001。

4.4 测算结果与分析

本文利用熵权—Topsis法对2000—2020年6个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如表2所示。

用熵值法求出各个指标的权重后,利用Topsis法测算出各国的相对优劣值,从而得出各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由表2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测算结果可以得出,2000—2020年6个国家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虽有所起伏,但整体来看呈现轻微下降趋势且数值均偏小。该结果表明南亚、东南亚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较低,需要进一步增加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投入与关注。

5 开展绿色金融合作的具体推进路径

在“双碳”目标和南亚、东南亚地区日益增长的绿色金融资金需求下,中国应与南亚、东南亚地区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合作,并从多个层面、多个方向发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5.1 政府层面

5.1.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国际认证的标准体系

首先,建立互联互通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中国在进一步完善自身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要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联系。合作国家间互相设立办事处与金融机构分支,加强跨境金融业务合作。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区域特点,制定适用于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绿色金融认证标准。确保标准涵盖绿色项目的认定、评估、监测和报告等环节,形成完整、科学的标准体系。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在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和认证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提高中国在国际绿色金融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从而在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地区之间逐步建立起国际认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5.1.2 建立绿色联盟,探索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发展模式

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商品服务贸易和投资等领域与南亚、东南亚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并且具有地缘政治优势。因此,应充分发挥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在绿色低碳方面的合作优势,借鉴RCEP的成功经验,建立以降碳减排为宗旨,以促进区域间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为目标的“绿色联盟”,实现国家间能源结构优化,提高对碳排放边境调控机制的响应能力。此外,作为以发展中国家居多的区域合作,在探索绿色模式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发展阶段和贫困问题,将绿色发展与减贫目标相结合。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通过建立绿色基金、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吸引更多资金投入绿色项目中,为绿色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5.1.3 成员之间优势互补,助力绿色低碳转型

当前,南亚、东南亚国家面临艰巨的削减碳排放压力,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和南亚、东南亚国家应把握好这一历史契机,推动区域间资源优势互补,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新动能。南亚、东南亚国家为完成减排目标,将会增加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同时对电力供应系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南亚、东南亚部分国家正面临严峻的电力匮乏问题。以越南为例,2023年5月,越南全国用电量达每天8.7亿千瓦时,但当时越南每天最大发电量只有4.5亿千瓦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此外,东南亚地区的电力普及率达86%,对电力的需求巨大。中国作为当前全球最大的光伏和风电设备生产国,可以帮助南亚、东南亚国家解决对于清洁能源的需求问题,改进电力供应系统,助力其完成绿色低碳转型。

5.2 市场层面

5.2.1 提高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

要提高市场主体对绿色金融的参与度,进一步扩大市场主体参与的领域及范围,推动金融机构参与国际项目合作,引导其加强对于国际业务的研究,建立国际性的交流平台,加强多边对话合作。完善跨境绿色金融合作激励机制,有针对性的出台激励措施,从而不断提高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推动第三方非金融机构的加入,为市场主体提供跨境绿色金融合作的第三方资金结算、信息披露等服务,提升跨境绿色金融服务水平与质量。此外,还要加强与非政府机构组织的合作,为绿色金融合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公众环境意识。

5.2.2 加强产品创新,因地制宜的推进合作

在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为有效发挥绿色金融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建立绿色金融产品合作研发机构,针对不同的合作项目和市场主体研发出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不断扩大绿色金融产品的涵盖范围。当前,虽已具有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但产品开发仍不完善。例如,在碳交易市场方面,碳期货、碳期权市场尚未建设,碳交易市场仍需进一步完善。而南亚、东南亚具有丰富的海洋和森林资源,中国在森林资源和碳储量的增长上也展现着巨大潜力,双方开展碳汇业务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可以先行建立林业碳汇和海洋碳汇交易试点,探索符合双方国情的林业碳汇和海洋碳汇交易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CHOWDHURY T, DATTA R, MOHAJAN H. Green finance is essential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R].Munich:University Library of Munich, 2013.

熊学萍.传统金融向绿色金融转变的若干思考[J].生态经济,2004(11):60-62.

Kayser, Dirk. Solar Photovoltaic Projects in China:High Investment Risks and the Need for Institutional Response[J]. Applied Energy, 2016(174):144-152.

王遥,徐楠.中国绿色债券发展及中外标准比较研究[J].金融论坛,2016,21(02):29-38.

丁宁,王贵荣,夏咏,等. 西北地区绿色金融对经济生态化发展的影响: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 林业经济, 2024, 46(1): 77-96.

Ruiz. D G, Arboleda. A, Botero S.. Proposal for Green Financing as. Mechanism to Increase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Sustainable Water Infrastructure Systems:The Colombian Case[J].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6, 145:180–187.

Zhang L, Mei Z.Green finance and industrial pollution: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spatial perspective[J].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2023,10:1003327.

张振华,陈曦,汪京,等.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 基于282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准实验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4(2): 32-45.

Marcel J.Sustainable Finance and Banking: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the Future of the Planet[M].London:Earths Can Publications Ltd,2001.

林木西, 肖宇博. 绿色金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 当代经济科学, 2023, 45(3): 101-113.

邓官彬,谭文倩,丁昱辰.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全国各省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3(30): 21-23.

张伟伟, 李天琦, 高锦杰.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金融合作机制构建研究[J]. 经济纵横, 2019(3): 63-71.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课题组.以绿色金融合作支持“一带一路”建设[J].中国金融,2021(22): 20-22.

王海全,唐明知,赵鹏.中国-东盟绿色金融合作路径[J].中国金融,2022(14):73-74.

标签:  南亚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