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探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海外专利布局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WIPO、智慧芽与UNcomtrade数据库,选取2000—2021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在欧、美、日、韩四个国家与地区的海外专利布局数据与贸易数据,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海外专利布局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及贸易摩擦的调节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海外专利布局的优化对其产品出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贸易摩擦则表现出负向调节效应。在当前产业链亟待升级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本文研究成果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出口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与参考。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海外专利布局;出口贸易;贸易摩擦;双重固定效应模型
中图分类号:F746.12;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5(a)--05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据海关总署统计,2023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高达41.76万亿元,中国早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并长期保持着其对外贸易的领先地位。但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和消费需求的变化,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亟须转型,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贸易能够增加外汇收入、创造就业与扩大内需,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贸易尤为重要。
同时,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贸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含知识产权壁垒与贸易摩擦,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规模日渐扩大,面临侵权问题与冗杂的知识产权诉讼案件,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地区隐性贸易壁垒的阻扰。以《专利合作条约》(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PCT)为例,2024年中国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近7万件,连续五年位居世界第一。由此可见,中国企业海外专利申请数量的增长与企业在海外市场进行贸易时日渐增多的知识产权纠纷有紧密联系,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离不开专利的保护,海外专利布局能够帮助高新技术企业保护自身专利,减少相应诉讼案件,降低经营成本。如何在欧、美、日、韩地区进行海外专利布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贸易,是当下研究的热点话题。
2 文献综述与假设提出
2.1 海外专利布局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
目前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出口仍需提高出口竞争力。柴利马龙南(2020)通过随机前沿模型及一步法贸易非效率模型,对中国与45个贸易伙伴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进行研究与分析,发现制约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为当地贸易壁垒,并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和贸易潜力进行了测算,发现国家间的出口效率具有较大差异[1]。赵家章等(2021)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认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不仅存在区域分布差异,其贸易结构差异也较为显著,尤其是核心产品和零部件,仍处于高度依赖进口的状态[2]。李晓钟、王欢(2020)构建了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及贸易非效率模型,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对高技术产品贸易影响显著[3]。周锐波等(2022)构建了全球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网络,采用贸易引力模型和Qap回归分析方法得出结论:贸易国之间的技术差距对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存在显著影响[4]。刘钧霆等(2021)实证分析了2003—2016年中国与31个贸易伙伴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情况,并指出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抑制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市场份额[5]。
海外专利布局能够赋予企业出口产品特殊的竞争优势,体现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能力,王叶(2022)等经过实证分析发现,海外专利申请数量的增加能够推动出口贸易的增长,因此企业在海外专利申请数量越多时,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就越大[6]。蔡中华等(2016)考察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专利申请与出口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发现中国企业的海外专利布局对出口具有显著促进作用[7]。黎煜坤和蔡国材(2019)则比较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发现非国有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海外专利布局对非国有企业出口促进作用更强[8]。夏芸和翁佳铭(2021)发现,企业高管采取海外专利布局策略,可以增强企业在东道国的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并获得知识产权保护,降低经营风险,从而增加企业额外效益[9]。Brunel和Zylkin(2022)验证了外国在华专利具有进口扩张效应,并得到微观层面数据的支持[10]。海外专利布局还能帮助企业规避专利风险、获取核心技术、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增加产品出口能力与出口种类(李青,钟祖昌,2017)[11]。可以发现,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在一国的海外专利布局水平越高,越能发挥专利对出口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海外专利布局的优化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贸易额增加。
2.2 贸易摩擦对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调节作用
随着国家间的贸易冲突频发,贸易摩擦的种类越来越多,尤其是在欧、美、日、韩地区。曾嘉懿(2021)分析了当前背景下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摩擦,发现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面临政策传导不畅、企业投入不足、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国际供应链等制约因素,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附加值[12]。吴妍妍(2021)研究分析了当前的贸易摩擦背景,认为贸易壁垒阻碍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和发展,当高新技术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时,会进一步抑制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积极性[13]。Grimes S等(2020)研究发现,当美国实施高新技术出口管制时,会对中国的科技创新实力造成负面影响,以美国的“实体清单”(Entity List)为例,美国出于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利益的考虑,对涉嫌违反国际制裁或参与其他不法行为的外国个人、组织和公司列入黑名单并施加制裁,列入了实体清单意味着这些实体的出口将受到美国出口管制约束,同时还将面临严格的审查,这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出口贸易与日常经营造成了严重影响。
还有其他相似观点,有人认为贸易摩擦会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14]。刘阳等(2021)对中美之间高新技术产业的贸易摩擦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贸易摩擦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存在双重影响,短期内会呈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15]。因此,尽管一国企业的海外专利布局能形成其在东道国发展的竞争优势,一国法律法规对专利的有效保护成为许多企业投资和出口的重要参考,但东道国的贸易摩擦正深刻影响着跨国公司经营的稳定性与跨国贸易的长久性,但此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容易被忽略。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贸易摩擦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海外专利布局对出口的影响中存在负向的调节作用。
3 实证分析
3.1 计量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lnEXPijt=β0+β1PPATjt+β2GDPjt+β3RCjt+β4OPENjt+β5RRjt+β6TPjt+μj+μt+δijt(1)
式(1)中:i代表中国,j代表东道国,t表示年份,β0是常数项,βi代表回归系数。EXPijt表示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在t年对j国的出口额,PPATjt代表中国在j国的海外专利布局,GDPjt代表东道国的市场规模,RCjt代表j国的资源禀赋,OPENjt代表东道国的贸易开放程度,RRjt代表东道国的技术水平,TPjt代表东道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μj和μt表示国家和时间固定效应,δijt表示随机误差项。本文运用stata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3.2 数据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3.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1)被解释变量为中国对东道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EXP),其指标基于《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7)》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分类方式,各行业依据行业对照表对应的HS编码计算得出,时间跨度为2000—2021年。(2)解释变量为海外专利布局(PPAT),海外专利布局与出口越匹配,越能发挥专利保护的作用。本文参考蔡中华(2016)的方法,将改进的出口结构相似度指数与海外专利布局数量相乘得到。(3)替代变量(PAT)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海外专利布局数量衡量。(4)调节变量为贸易摩擦(MC)。东道国存在的贸易摩擦可能成为影响跨国企业尤其是海外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的因素,通过世界银行统计的《全球治理指数》中的政治稳定性指数计算得出。(5)控制变量包括:市场规模(GDP),采用国内生产总值衡量当地市场规模,是用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常用指标,能够较好地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市场规模越大,表明当地的需求和消费潜力越大。资源禀赋(RC),根据资源禀赋理论,一国的资源禀赋越丰富,越能吸引其他国家的贸易交换,促进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采用东道国燃料和矿产品出口占商品总出口的比重衡量。贸易开放程度(OPEN),贸易开放程度越高,其他国家的出口将会越顺利。用东道国的出口贸易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衡量。技术水平(RR),一国的技术水平越高,对高新技术产品的仿制能力越高,此时专利越能发挥其对产品的保护作用,使用东道国研发人员占比衡量。知识产权保护水平(TP),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越高,越能保护在东道国的专利,本文采用李青、钟祖昌(2017)的做法,使用美国传统基金会的经济自由指标数据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指标。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来自国际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海外专利布局的数据来源于世界知识产权局(WIPO)和智慧芽数据库;贸易摩擦、国内生产总值、资源禀赋、贸易开放程度、技术水平来自世界银行(World Bank);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来自美国传统基金会。
3.2.2 描述性统计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表中包括样本总量、样本均值、标准差、极大值、极小值等特征。经过取对数的处理之后,各变量的均值、极大值和极小值都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标准差较小,数据变化平稳,减小了异方差的问题。
3.3 相关性分析
各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以及相应的方差膨胀因子。从表2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和海外专利布局存在极高的相关系数,其余变量间的相关系数也都低于0.7的临界水平。为了判断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进一步做了方差膨胀因子分析,根据经验法则,若最大方差膨胀因子超过10,说明变量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各变量的最大方差膨胀因子低于10,最大值为6.42,最小值为1.22,平均VIF为3.55,因此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3.4 基准回归分析
表3展示了高新技术产品海外专利布局和出口的基准回归结果。模型1是固定时间效应的回归结果,模型2是固定国家效应的回归结果,模型3是固定国家和时间效应的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回归结果中核心解释变量海外专利布局都表现出较高的显著水平。模型3在控制了时间和国家特征之后,高新技术产业的海外专利布局每优化1%,出口额相应地提高16.5%,在5%的水平上显著,拟合优度(0.98)较好,证明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海外专利布局的优化促进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假设1得到初步验证。同时,东道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技术水平也显著正向影响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东道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技术水平每提高1%,出口额相应地提高78.6%和63.4%,在1%的水平上显著,各变量影响效果与预期基本一致。
3.5 稳健性检验
(1)工具变量法。针对由遗漏变量偏误和反向因果造成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首先采用工具变量法进行解决。选取的工具变量需要同时满足相关性与外生性两个条件,即工具变量仅能通过海外专利布局对出口产生作用,而与模型中未控制的因素无关。其次,结合现实情形看,东道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是影响中国企业在该国申请专利的重要因素,当地对知识产权保护越重视,就越能发挥专利布局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选择东道国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在知识产权上的费用支出(PIP)作为工具变量,该数据来源于WorldBank数据库。本文将工具变量引入回归模型,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进行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模型3中工具变量对核心解释变量能产生显著正向作用,弱IV检验结果显示,Cragg-Donald Wald F值均大于Stock-Yogo的10%水平临界值,通过了弱工具变量检验;可以识别检验的LM统计量在1%水平上拒绝原假设,满足工具变量可识别性,表明选用该工具变量基本合理。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2SLS回归结果如模型4所示,海外专利布局水平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基准模型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2)替换核心解释变量。上述分析从海外专利布局优化的角度,证明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在东道国进行海外专利布局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增长。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将核心解释变量替换为海外专利申请数量,稳健性检验的估计结果如表4中的模型5所示,专利数量的增加依然对出口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说明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后,该基准模型的结果依然具有稳健性。
3.6 调节机制检验
在初始方程中加入贸易摩擦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海外专利布局的交叉项,表5给出了海外专利布局与贸易摩擦交叉项的估计结果,从模型9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海外专利布局的系数能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系数为正,海外专利布局与贸易摩擦交叉项目系数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但系数为负,说明东道国的贸易摩擦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海外专利布局对出口的影响中存在负向调节作用,即贸易摩擦抑制了海外专利布局对出口的促进作用,从侧面解释了近年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在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较为完善的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遇到了出口困难和较为严重的经营问题。因此,假设2得以验证,贸易摩擦在海外专利布局对出口的促进作用中存在负向调节效应。
4 政策建议
4.1 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及创新激励体系
本文研究发现,海外专利布局是促进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海外专利布局水平提高能够促进出口贸易增长,因此政府层面应发挥支持引导作用。一方面,政府可以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方便企业加速并扩大海外专利布局,重视并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培养企业的海外专利布局意识。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与打造高新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专利联盟、专利池,针对薄弱产业创建行业协会,搭建专利技术网络,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资源互通与信息共享。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专利在海外的申请成功离不开企业的持续创新与研发投入,在如今的全球贸易竞争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政府应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激励体系,引导企业积极创新,深入开展研发活动,为自身的技术创新成果申请专利保护,对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为薄弱的领域提高研发投入的财政补贴,实现创新资源最优配置。同时,鼓励高校衍生企业发展,协调企业与高校共同创新,加强企业与高校的战略合作,落实加深产学研结合,实施联动布局。
4.2 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海外专利布局水平
高新技术企业想要成功地海外申请专利进行专利布局,必须增强海外专利布局意识与自主创新意识,在核心的技术领域加大对先进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与自主知识产权积累,从而掌握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质量专利。因此,相关企业应加大研发经费投入与人员投入力度,成立独立的海外知识产权中心与技术研发中心,并培养专业人员处理日益增加的知识产权纠纷问题与规划企业海外专利布局战略部署,保护企业重金投入的先进产品免受知识产权侵害及贸易摩擦。此外,高新技术企业还可加深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合作,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吸收科技人才与产业先进知识,进一步投入到创新活动中,从而提升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改善中国企业目前长期处于全球生产价值链低端位置的境况。
4.3 培养和引进海外专利,布局高质量人才
为了提高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海外专利布局水平,除了企业自身加强员工培训外,政府也需要有相应专业化的服务。在人才培养方面,政府应加强与当地企业和学校的交流,从中挖掘进行海外专利布局所缺失的行业人才问题,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对相应的行业和部门提供人才培养激励,或者联合相关行业协会或专利联盟共同组建人才培训班。在人才引进方面,政府应积极引进海外专利布局的高层次人才,为海外专利布局的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柴利, 马龙南.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效率与潜力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20(4): 156-159.
赵家章,丁国宁.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困境与策略选择[J].国际贸易, 2021(11): 31-43.
李晓钟, 王欢.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效率、贸易潜力与影响因素[J].国际经济合作,2020(2):78-94.
周锐波, 陈依楠, 覃远红. 全球高技术产品贸易网络演化及影响因素[J].世界地理研究, 2022,32(6): 1-13.
刘钧霆, 曲丽娜, 王子睿.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是否抑制了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J].江西社会科学,2021,41(4): 96-107.
王叶, 张天硕, 曲如晓. 中国海外专利申请与出口贸易[J].经济经纬, 2022(1): 69-78.
蔡中华, 王一帆, 董广巍. 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专利与出口结构关系的研究: 基于行业层面相似度指数的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16(7): 61-71.
黎煜坤,蔡国材.专利国际化对高新技术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 以中关村为例[J].调研世界,2019(11): 54-59.
夏芸,翁佳铭.高管海外背景与企业专利国际化: 基于 PCT 申请的经验证据[J].工业技术经济,2021,40(4): 141-149.
Brunel C, Zylkin T. Do Cross-border Patents Promote Trade?[J].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Revue canadienne déconomique.2022,55(1):379-418.
李青,钟祖昌.海外专利布局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基于2002—2014年国别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7, 29(5): 40-51.
曾嘉懿.贸易摩擦背景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出口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应对策略[J].对外经贸实务, 2021(4): 40-43.
吴妍妍.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15): 71-73.
Grimes S, Du D. Chinas emerging role in the global semiconductor value chain[J].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020,101: 101-139.
刘阳,徐惟.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高技术行业的影响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 2021, 38(30): 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