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与长三角、川渝自贸试验区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07 阅读(324)

摘 要:本文研究发现:京津冀自贸试验区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要平台,不仅推动了三地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开放发展,还成为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新动力。通过借鉴长三角、川渝自贸试验区的成功经验,京津冀地区正着力于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以期促进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从而消除政策壁垒,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互补互利的区域经济体系,为京津冀深化协同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和支持。据此,本文提出了京津冀自贸试验区产业协同发展的针对性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自贸试验区;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协同发展;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川渝自贸试验区

中图分类号:F127;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5(a)--04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中国21世纪国家发展战略。该战略的核心是实现京津冀整体协同发展,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区域分工、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建设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形成京津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和增长极。

1 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现状与产业发展现状

1.1 京津冀自贸试验区总体概述

京、津、冀三个自贸试验区自成立以来,肩负着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任。按照《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行动方案》要求,三地将构建 “政策互通、创新联动、成果共享” 的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机制,构建跨区域产业合作平台,积极探索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模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创新成果的交流与借鉴,在营商环境优化、产业创新发展、贸易通关便利、金融开放创新、京津冀协同深化等关键领域开展协同作战、联合攻坚,共同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性、突破性的发展成果。

北京自贸试验区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贸区内科技创新片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和高端产业片区三大片区将共同推动北京市在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和数字经济等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支撑。北京城市副中心站交通枢纽工程连接了雄安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疏解北京中心城区功能和交通压力,优化京津冀地区空间结构和经济结构,健全两地一体化工作体系。

天津自贸试验区自2014年成立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该区聚焦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构建一体化平台促进开放发展,打造产业链进行产业协作,形成互联互通的发展机制。天津港的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通关便利化政策惠及京津冀三地进出口企业,通过推动“保税+”产业协同,使保税燃油跨关区直供河北省四港。

河北省作为连接北京和天津的重要纽带,发挥着重要作用。雄安新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区域,承担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京津冀资源配置的功能。新区落地高新产业,创建国际创新要素集聚区,营造高效开放营商环境,提供政策与业务便利。此外,构建金融、物流、云计算等透明协同的基础设施平台,促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同时,与沿海地区融合,构建科技成果转移与高端临港产业经济轴线,重塑河北开放格局。

1.2 京津冀产业发展现状

1.2.1 政策支持与规划引导

国家高度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出台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三地产业融合提供了制度保障与方向指引;同时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2024年10月23日在第三届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上签署了《深化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行动方案(2025)》,制定了5大重点工作任务和15条具体措施,涵盖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创新等多个方面,以期促进三地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提质增效。

1.2.2 产业链整合与优化

北京、天津与河北整合资源,在科技研发、高端制造及生产劳动力等方面实现了优势互补,催生出多个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京津冀三地联合构建六条产业链和五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解决产业协同问题。河北自贸试验区强调产业协同创新,深化与京津的产学研合作,构建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的创新生态体系。与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等区域深度合作,设立联合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提供科技支持。三地还联合打造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六条重点产业链,河北已承接京津超4万家单位转移,2023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翻倍,央企二、三级子公司引进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1.2.3 构建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京津冀地区率先实施了内陆型国际铁海联运“一单到底”的创新模式。正定片区与马士基(中国)航运有限公司及中铁天津集装箱中心站合作,将石家庄国际陆港纳入马士基全球运输系统,并赋予其港口代码CNSJZ,使其成为国际运输始发港。货物从石家庄国际陆港出发直达天津港,再由马士基公司运往国外目的港,全程由马士基公司签发提单,实现了“一单到底”的国际铁海联运模式。该模式创新性地整合了铁路与海运的单据,简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

围绕京津冀地区各个交通枢纽展开了多维度的战略探索与实践。曹妃甸片区依托资源区位条件,致力于港口物流枢纽建设,以提升港口服务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正定片区以临空经济为核心,打造航空物流枢纽,推动临空产业与物流实现深度融合。大兴国际机场凭借海陆空综合优势,优化功能性口岸资源配置,积极探索新业态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2 京津冀自贸试验区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挑战

回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十年历程,成就斐然,但仍然面临产业结构差异较小、产业链未形成、创新辐射不足及科技转化难等痛点。与长三角、川渝自贸试验区相比,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尚有提升空间。如何打造世界级产业链及发挥三地自贸试验区作用,值得深入探讨。

2.1 河北省亟须产业转型升级

河北省制造业在2023年京津冀200强企业榜单中表现出色,共有90家企业入围,主要集中在冶金、加工和化学品等行业,其中,钢铁企业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反映了河北制造业在数量上占据较大比重,而且产业类型丰富多样。2023年,河北省工业增加值达13968.7亿元,占全省GDP的31.8%,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25.9%。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为51584.8亿元。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要以重点园区为依托构建产业集聚区,推动产业从制造环节朝产业链两端拓展,借助投资之力促使产业实现转型升级,进而塑造京津冀地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是当前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2.2 科研投入不足,区域内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2023年Ramp;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数据显示,北京的Ramp;D经费投入为2947.1亿元,天津为599.2亿元,河北为912.1亿元。从Ramp;D经费投资强度来看,北京为6.73%,天津为3.58%,河北为2.08%。相比北京,天津和河北的投资研发程度相对不足。津冀的产业发展需要高科技提供技术支持,要在京津冀地区形成产业集群,津冀两地需要加大科研投资力度,促进知识和人才在京津冀地区自由流动,从而逐步缩小与北京在Ramp;D经费投入强度上的差距,为产业集群的高效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截至2023年11月,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5620项,同比增长6.6%,成交额653.8亿元,增长77.6%,占流向外省市的15.1%,北京的科研成果流向外省市的比重虽然有所降低,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京津冀三地的产业配套和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不完善,上下游配套能力、产业技术工程化开发能力不强,创新成果转化综合服务能力较弱,尚未形成京津研发、河北孵化的产业链条。三地科创资源对接存在统筹缺失的问题,目标方向与工作要点模糊,资源开放与共享水平欠佳。同时,三地科技发展水平、营商环境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导致区域内未能构建起支撑科研成果转化的层级架构。

2.3 产业衔接不够契合,缺乏主导产业

京津冀地区均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缺乏对重点产业及其空间布局的顶层设计,这导致三地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存在高度的趋同性,而且产业结构差异较小,难以形成基于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格局。目前,河北承接的产业项目仍以原材料型工业、传统一般性制造业为主,大项目、好项目、高端项目不多;产业疏解转移主要体现在物理空间上的变化,尚未形成产业聚集、产业协作效应。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三地间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河北省在医药、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上链条完整、配套完备、自成体系,但主要以低端产品为主。同时,河北产业集聚能力弱,没有形成整体承接优势,对京津市场主体的吸引力、承载力不强。虽然河北拥有190个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综合保税区,但由于这些平台间环境区位、资源禀赋相近,造成定位趋同,部分园区发展能级低、产业集聚能力弱,难以形成整体承接优势。

3 自贸试验区产业联动发展对比及经验借鉴

3.1 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情况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自贸试验区发展的先驱与高地,发展重点是先导性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力求构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特征的前沿产业体系。上海、江苏、浙江、安徽自贸试验区根据地区特色进行分工:上海自贸区创新政策辐射带动区域发展,聚焦研究行业难点问题;浙江自贸区进行数字化产业升级,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江苏自贸区提供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安徽自贸区整合区域产业优势,优化产业布局。

相比长三角自贸试验区,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应发挥三地的不同优势,进行合理分工,同时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发挥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先行优势,为天津综合试点提供有意义的借鉴经验,衔接北京与河北雄安新区开放政策。完善天津港港航物流网络,发挥河北陆港优势,为京津冀地区打造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支持京津冀产业链发展。利用北京服务贸易自贸试验区成立契机,实现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打造进出口贸易数字通道,将数字化和产业链进行融合升级,提升能效,从而提高京津冀地区企业竞争力。

3.2 川渝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情况

川渝自贸试验区是我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门户,也是推动川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的重要平台。经过4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在贸易、物流、产业、平台、营商环境等5大领域开展联动试验,形成一体化税收管理模式等8项跨区域制度创新成果。物流枢纽方面,川渝自贸试验区共同打造高效率的国际物流枢纽,优化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健全多式联运规则标准。贸易投资方面,创新“关银一key通”川渝一体化模式,深化“单一窗口”合作。产业发展方面,聚焦汽车、数字经济、金融等产业,着重强化经济聚集效能,稳步提升综合实力水平;改善经商环境方面,对标先进国际经贸规则,健全一体化税收管理模式,强化知识产权执法联动。

对比川渝自贸区,京津冀自贸区推出了“一地创新、三地互认”政策共享清单的创新制度。同时,形成了京津冀保税展示交易异地监管、知识产权保护司法协同、税收协作共治等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在贸易投资方面,创建了全国首个“单一窗口+区块链”模式,实现三地海关物流数据共享;推出适用于京津冀全部类型进出口集装箱货物的“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模式,大幅压缩进出口货物物流时长。综上,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表现突出,但在产业合作、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应不断借鉴川渝自贸试验区的相应经验,助推自身发展。

4 京津冀自贸试验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4.1 明确产业定位与分工

根据三地的资源禀赋明确各自发展重点,加快集聚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动京津冀三地在产业领域的协同发展。北京依托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侧重于发展高端服务业和科技创新;天津在先进制造业和航运物流方面具有优势,可以利用地理优势,提升港口吞吐能力和效率;河北可以聚焦制造业升级,依据现有产业基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雄安片区围绕发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数字贸易,正定片区围绕发展生物医药、临空产业,曹妃甸片区围绕发展国际大宗商品贸易、高端装备制造,大兴机场片区围绕发展生命健康、临空产业,加快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4.2 制定完善产业链协同机制

京津冀自贸试验区需要进一步优化联动机制,以促进京津冀产业链协同发展。首先,应深化协同发展规划,细化执行方案,确保各项政策与措施精准对接、高效协同,从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其次,强化机制创新,鼓励大胆尝试与突破,根据区域特色和实际需求,充分借鉴其他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的经验上,大胆试、大胆闯,构建完善的协同发展机制,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机制,以适应产业链发展的动态变化。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要统筹规划发展目标,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开放与共同发展,进而推动京津冀产业链实现整体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4.3 科技创新带领产业链升级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应进一步深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构建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通过优化平台功能,提升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为自贸试验区内的企业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同时,还要积极推进雄安内陆港信息化建设。鼓励雄安新区加快完善外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功能,推进国际陆港、企业服务、贸易大数据展示等模块建设,优化跨境服务、AEO认证等功能。此外,推动建设雄安综合保税区全景可视化管理平台,与天津口岸物流监管系统实现对接,加快提升跨区域物流监管和货物流转效率。

4.4 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

河北自贸试验区需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可借鉴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和川渝自贸试验区的成功经验,继续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推行更多的“一站式”服务,简化企业开办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同时,还要加强与北京、天津自贸试验区的交流合作,共享优质资源,共同提升区域营商环境水平。此外,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动机制应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确保各自贸试验区在规划、政策、服务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发展格局。

京津冀三地自由贸易试验区之间相互合作,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区域开放新格局的关键之一。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需要遵循优势协同、协作共建、成果共享的原则,着力塑造三地之间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同发展格局,实现京津冀地区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三省市自贸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同城化谋划、联动式合作、协同化发展。

参考文献

张广艳. 天津自贸试验区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样板[N]. 滨城时报, 2024-05-12 (1).

周子湲. “双循环”格局下自贸区发展研究 [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15): 72-74.

田学斌,卢燕. 新发展格局下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河北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京津冀协同发展参事研讨会综述 [J].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22, 24(1): 39-44.

童彤. 京津冀深化三地自贸区协同发展[N]. 中国经济时报, 2024-11-06(3).

祝尔娟,何皛彦. 基于大数据分析京津冀产业协同进展与动向 [J]. 产业创新研究,2017(2):30-34.

李清,孙佳欣. 中国自贸试验区协同促进地区间发展分析 [J]. 商业经济, 2022(6): 8-11.

李清,温可仪,刘海云.利用自贸试验区联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J].商业经济,2021(1):13-15+28.

彭羽,杨作云.自贸试验区建设带来区域辐射效应了吗: 基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20(9):65-80.

赵朝霞,刘慧瑾.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区域定位、整体架构、协同再造 [J]. 科技创业月刊, 2023, 36(12): 9-14.

王敏,成静. 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建立合作机制 为协同发展叠加新动力[N]. 中国经济导报, 2021-09-30(7).

标签:  试验区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