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我国正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变化。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审计视角,探讨研究型审计助力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研究型审计能够充分利用其系统性和全局性优势,在政策落实、资金使用、资源配置和风险防控等方面进行有效监督,通过创新引领、质量提升和生产力跃迁三个维度逐层推进,促进“创新、提质、创生”的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提升注入审计驱动力。
【关键词】研究型审计;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系统性;全局性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5)06-0078-5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9月在黑龙江省考察时首次公开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并强调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由此可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现阶段及以后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 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为了缩小新质生产力相关政策期望与实施成效之间的差距,减少不规范行为的发生,审计监督的介入显得尤为关键。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监督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为进一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各项变革,需要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研究型审计旨在把审计研究贯穿于审计实施全过程,是高质量发展理念在审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2023年5月召开的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指出: 要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以高质量审计监督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自2009年提出研究型审计概念以来,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型审计已在国家治理、社会保障、内部控制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审计成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目前,关于如何提升新质生产力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以研究型审计助力新质生产力提升更是一个全新的角度。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剖析研究型审计助力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内在逻辑,并从创新引领、质量提升和生产力跃迁三个维度,系统总结研究型审计助力新质生产力提升的路径。
二、文献综述
1. 研究型审计。2021年,《“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要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的要求。2022年,侯凯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实现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系列政策指引,不仅促进了学术界对研究型审计的深入探索,而且推动了其审计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研究型审计的关键在于将“研究”和“审计”相结合,它倡导将研究的思维融入审计实践与日常工作中,在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和揭示风险隐患,进而提升审计成果的有效性(文华宜等,2022)。王永梅等(2021)认为,审计过程是调查研究的过程,在研究中审计、在审计中研究,实现研审结合,可促进审计工作质效螺旋式上升。同时,研究型审计因具有问题导向性、沟通协作性、宏观全局视野、新技术运用和审计层次深度拓展等特点(张琦等,2012),从而能够灵活开展多路径研究,做到“研以致用”,有效提升审计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建设性,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建设。也有研究表明,通过“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反馈至理论”的循环,研究型审计不断丰富升华其内涵,展现出聚焦微观、贯穿全局、研判宏观的层次化特征(赵星等,2024),为推动实现审计全覆盖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不仅有助于深化企业内部体制机制改革(苏昱霖和舒启航,2024)、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许汉友等,2022),而且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周应良,2024)。
2. 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其内涵特征体现在“新”和“质”两个方面,强调创新驱动与质量牵引的双重作用,两者相辅相成,最终有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周文和许凌云,2023)。基于长远的角度来看,依靠传统的资源和劳动力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了机遇。新质生产力由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构成,凭借其技术含量高、涉及领域新、颠覆性强的优势,从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新型未来产业三个方面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刘莉和任广干,2024)。在面向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的同时,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进行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不断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周文和许凌云,2024)。也有学者对于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ESG实践(宋佳等,2024)、国家财政政策(马海涛,2024),以及贯穿企业微观、产业中观和国家宏观三个层面的数字经济(翟绪权和夏鑫雨,2024)等,均会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由此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
3. 文献评述。通过对“研究型审计”和“新质生产力”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学术界对研究型审计的内涵特点和实践进行了探讨,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相关研究则主要聚焦于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应用和提升等方面,但尚未探讨研究型审计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研究型审计相较于传统审计来说,涉及范围广、研究程度深,其审计思维在微观、中观、宏观层面都有体现,开展研究型审计不仅能够推动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更有利于以高质量审计监督推进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三、研究型审计助力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内在逻辑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旨在应对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面对这一宏伟蓝图,传统审计在政策研究深度、审计视角广度以及创新性和前瞻性方面存在局限,这些局限显著抑制了新质生产力的提升。研究型审计以其“研究+审计”的模式,不仅能够发挥传统审计的优势,还能够在审计目标、范围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拓展与创新,从而在推动新质生产力提升的过程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有必要对研究型审计助力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内在逻辑展开分析。图1提供了研究型审计助力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内在逻辑框架。
1. 理论逻辑。在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进程中,科学的方法论与深邃的哲学思想始终是不可或缺的指引。研究型审计作为一种创新的审计模式,其核心理念和实践活动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如图1所示,从理论逻辑来看,研究型审计与新质生产力都体现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同时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这种联系不仅彰显了两者在理论层面的共鸣,也为实践层面的相互促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共同体现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研究型审计与新质生产力的首要相通之处,在于它们都体现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具体而言,在研究型审计的实践中,审计人员需要对客观存在的审计对象进行监督检查,全面准确地掌握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识别其客观存在的规律和问题,这构成了审计实践的基础。同时,审计人员还需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研究型审计的系统性、全局性特点,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融入传统审计之中,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样,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对传统生产力的一种跃升,它以科技创新为轴心,将要素系统革新的牵引力传导至产业系统,最终实现对传统生产力系统的重塑(蒋永穆和乔张媛,2024)。通过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实现科技创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充分体现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审计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完善和丰富的(刘静,2014),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其存在的客观规律。而开展研究型审计助力新质生产力提升,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因此,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为研究型审计助力新质生产力提升奠定了理论基础。
(2)共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实践本质。研究型审计与新质生产力在理论逻辑上的另一个契合点,在于它们共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实践本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研究型审计助力新质生产力提升的过程,正是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的具体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研究型审计和新质生产力共同秉承的核心思想,研究型审计作为新时代审计工作的新定位,不仅深入理论研究,更注重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审计实践,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哺理论研究,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这一过程推动了审计的深化发展,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样,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动态过程,需要通过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以及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等实际行动,创造出更高水平的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经济发展迈向更高阶段。因此,研究型审计与新质生产力在实践本质上的共通性,为二者结合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这种契合性使得研究型审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共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 现实逻辑。提升新质生产力需从宏观视角出发,综合考虑资源配置、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多方面因素,对劳动者、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资料及其组合进行优化,从而形成更高水平的生产力(周文和许凌云,2023)。由于传统审计在政策研究深度、审计视角广度以及创新性和前瞻性方面存在不足,使其难以有效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而研究型审计能够突破这些局限,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全面、深入的支持。
(1)研究型审计促进政策落实与制度优化。研究型审计在确保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和制度得到优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一方面,研究型审计助力新质生产力相关政策落实。新质生产力相关政策推出之后,如何缩小政策预期和实际执行效果之间的差距,减少不规范行为的发生是一个重要问题。研究型审计能够通过深入研究党和国家重大经济决策方式,把握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战略意图,明确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通过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可以了解政策实施的具体效果,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政策执行中的偏差,确保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另一方面,研究型审计助力新质生产力相关制度优化。要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张兴祥和曾冠豪,2024),通过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行政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以更加完善的制度来引导和规范其发展。研究型审计能够覆盖新质生产力中涉及的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通过审计实践发现制度中的不足,并提出制度改进和完善建议,有助于构建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制度体系,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2)研究型审计强化资金监管与效益评估。新质生产力的提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研究型审计在资金监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研究型审计通过对财政资金、政府投资项目以及企业研发资金等关键环节进行审计,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研究型审计能够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求,关注企业的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通过对不同项目和不同部门进行对比分析,提出资金分配和使用的优化建议,确保资金能够精准投向新技术研发、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等关键领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研究型审计强调从宏观到微观、从政策导向到资金运作的全链条审视: 通过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审计监督体系,形成更为全面、深入的审计思维(郭桐羽和陈宋生,2024); 通过对企业的创新效益进行评估,督促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科技创新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
(3)研究型审计提升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高质量和高效能是新质生产力“质”的目标,研究型审计更关注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升,聚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一方面,研究型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其全局性和系统性特质,通过深入分析审计对象的经济业务活动和资源使用情况,精准识别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对资源需求的差异,从而帮助有关部门更加科学、合理地分配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错配。同时,它还能够促进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引发了资源与能源供应紧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周文和张奕涵,2024),而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在保障绿色发展层面,研究型审计的作用得以凸显。研究型审计能够通过协同资源环境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助力企业实现绿色化转型,确保环境保护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改善生态环境的角度发展生产力。
(4)研究型审计强化风险识别与风险管控。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涉及生产要素、技术创新、产业体系等关键因素的变革(杜传忠等,2023),在这一过程中,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风险管控是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研究型审计具有协同性、前瞻性的特点,能够实现内外部审计之间以及审计与其他监督机制的有效协同,这种协同不仅促进了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还进一步推动了审计监督的全覆盖(李明辉和刘笑霞,2024)。毋庸置疑,通过与其他监督机制的协同,尤其是将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纳入审计过程,可以提升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通过提高社会公众在审计治理中的参与度,可以有效防范社会风险和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大审计主体之间协同配合,可开展独立、客观的审计活动,及时发现被审计单位在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和问题,帮助其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以此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环境和经营保障。
四、研究型审计助力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研究型审计与新质生产力在理论上的共通之处以及现实需要为研究型审计助力新质生产力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探索研究型审计助力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实践路径,本文基于上述讨论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进行细化(如图2所示)。结合研究型审计的层次化特征,从创新引领、质量提升和生产力跃迁三个维度逐层推进,探讨研究型审计如何促进“创新、提质、创生”三方面发展,进而提升新质生产力。
1. 创新引领: 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新”特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入2024年政府十大工作任务之首,党和国家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并为相关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在这一进程中,可从宏观层面进行政策引领,从中观层面对专项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情况进行追踪,从微观层面探寻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机会。研究型审计的层次化特征使其能够由上至下地贯穿创新的全流程,在助力新质生产力提升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在宏观层面,研究型审计应围绕国家发展大局,深入分析国家及地方政策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持与导向作用,充分发挥监督和导向功能。一方面,研究型审计要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和监督,不仅要积极引导被审计单位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相关政策,关注相关项目的合法性和规范性,还要对这些政策在企业中的执行效果进行审计,并通过与其他监督机制形成监督合力,全方位保障企业积极落实并有效响应国家政策,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研究型审计要结合政策执行效果,充分发挥引领和协调作用,关注各部门政策之间的衔接与协同,确保政策之间不出现冲突或重复,形成政策合力。同时,要对被审计单位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索深层次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促进政策制度体系的持续优化,确保政策导向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契合,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中观层面,新兴产业的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需要国家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对于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关的专项资金,审计人员应融合全过程跟踪审计和财政审计,对资金分配的科学性、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进行全方位的审查,确保专项资金能够真正用于推动创新业务的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研究型审计要充分发挥前瞻性特征,进一步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防范潜在问题,确保资金投入能最大限度地助力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在微观层面,研究型审计应深入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通过引入新的审计理念与方法,监督组织内外部各部门、各领域的经济业务活动,以研究的态度和方法深入剖析组织的运营模式、业务流程以及发展策略,寻找适合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各种条件,帮助企业探寻适合自身的新质生产力提升路径。
2. 质量提升: 强化新质生产力的“质”特性。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高质量的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它强调新质生产力不是创新的简单相加,创新成果不仅要具备实际效用,还要对人类有益、对环境友好。换言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应追求绿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1)如何开展绿色创新,降低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和负面影响,发展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研究型审计应立足全局,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具体而言,审计部门应站在系统的、发展的角度审视问题,积极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全方位把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协调各行业、各地区、各单位的资源与资金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构建绿色发展环境。同时,重点审查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在环境保护、资源消耗方面的相关活动,对资源利用效率、污染排放控制等情况进行监督,推动国家生态环境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更加有效地实施,助力新质生产力摆脱高耗能、高投入的传统经济增长路径,向低消耗、高效能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转变(王珏,2024)。
(2)如何使创新成果具备实际效用,推动创新质量的提升,从而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微观主体,通过自主创新以及积极引进并应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不断增强自身技术实力,提升市场竞争力,进而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型审计在此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其通过对创新活动进行全面审视,对研发投入、项目管理和成果转化等各个环节进行细致分析,评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科技成果转化目标,确保企业发展方向与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方向一致。对于创新成果要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以保障发展成果对人类有益、对社会有益。在出具审计结果时,除了提供传统的审计报告和财务报表审计结果,还要根据研究型审计发现的问题,结合市场需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和改进建议,帮助企业优化内部控制,提升创新成果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审计的有效监督,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持续优化,实现创新成果的高效转化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生产力跃迁: 实现新质生产力的“生”特性。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在于其先进性。先进生产力的构成并非新技术或者高质量产品的简单叠加,而是“创新、质优、生产力”三大要素的深度融合与协同作用,缺少任一要素,都难以实现生产力真正的跃迁。如果创新成果只有数量没有质量,就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同样,如果质量提高的要求无法真正落实到生产中,也难以催生出新质生产力。只有将创新性、质优性与生产力转化相结合,新质生产力才能真正焕发蓬勃生机。研究型审计旨在推动这一融合进程,以实现生产力质的跃迁。
(1)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提升,需要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指导进一步的实践。对于初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相关企业,审计项目完成后,需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传统审计在每次工作结束后会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但缺乏持续性,无法在企业后续出现类似问题时给予指导。研究型审计注重对审计结果进行纵向和横向分析,针对企业持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寻找解决办法; 对同行业审计项目进行对比研究,不断学习标杆企业以增强自身实力。
(2)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提升,需要将高质量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服务人民。研究型审计在审计工作中遵循问题导向,通过牢固树立“民本审计”的理念,对关键民生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与监督,精准识别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审计意见,进一步提升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推动高质量创新成果的转化,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潜能。
(3)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还要破除形式主义,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和社会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研究型审计要与其他监督机制协同,审视企业对社会、环境以及各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关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并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公示审计结果,不仅能够提升企业信息的透明度,有效防范违法违规行为,还能够使公众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信息,激发公众参与监督的热情,形成外部监督合力,共同推动企业生产能力、工作效率和社会信用的提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支持。
五、结语
如何提升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既需要创新的数量,又需要创新的质量,并且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生产力的提升之上。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展新质生产力角度看,开展研究型审计能够充分发挥“研究+审计”的双重优势,各审计主体需充分利用人才优势,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内涵特征,通过对政策制度、资金使用、资源配置和风险防控的监督,促进创新引领、质量提升和生产力跃升三个层面协同发展,进而有效提升新质生产力,使其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1BGL008);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PAPD)
DOI:10.19641/j.cnki.42-1290/f.2025.06.011
杜传忠,疏爽,李泽浩.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分析与实现路径[J].经济纵横,2023(12):20~28.
郭桐羽,陈宋生.科技成果转化审计监督体系构建——基于研究型审计[J].财会月刊,2024(3):71~80.
蒋永穆,乔张媛.新质生产力:逻辑、内涵及路径[J].社会科学研究,2024(1):10~18+211.
李明辉,刘笑霞.审计监督协同机制:涵义与构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81~93+151+153.
刘静.试论我国三种审计主体对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J].税务与经济,2014(2):68~72.
刘莉,任广干.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理论逻辑与实践指向[J].财会月刊,2024(9):109~113.
马海涛.财政政策精准发力,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J].财政研究,2024(3):3~6.
宋佳,张金昌,潘艺.ESG发展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影响的研究——来自中国A股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J].当代经济管理,2024(6):1~11.
苏昱霖,舒启航.研究型审计模式下公立医院重大基建项目内部跟踪审计实施路径探索[J].中国卫生经济,2024(7):78~85.
王珏.新质生产力:一个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35~44.
文华宜,庄作钦,刘鸿儒等.研究型审计的探索与实践——以社会保险基金审计为例[J].审计研究,2022(1):25~31.
许汉友,谢晓俊,李潇琦.共同富裕实践与研究型审计嵌入[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2(1):19~24.
翟绪权,夏鑫雨.数字经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机制构成与实践路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44~55+168~169.
张琦,彭亮,刘侠.关于“研究式审计”的若干问题——审计署特派办审计理论研究会(组)秘书长座谈会综述[J].审计研究,2012(5):32~35.
张兴祥,曾冠豪.以制度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4(2):5~14.
赵星,李向前,孟颖.研究型审计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逻辑理路与实现机制[J].财会月刊,2024(8):86~91.
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周文,许凌云.再论新质生产力:认识误区、形成条件与实现路径[J].改革,2024(3):26~37.
周文,张奕涵.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文明研究,2024(4):17~30.
周应良.在党和国家大局中发挥审计独特监督作用研究[J].审计研究,2024(3):3~9.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责任编辑·校对: 李小艳" 黄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