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资本特征与属性成为构筑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 通过识别外部耐心资本与内部组织资本, 将其厘定为企业多维异质资本组成部分, 并基于2010 ~ 2022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检验企业多维异质资本驱动双元创新的内在机理。实证结果表明: 耐心资本与组织资本显著促进企业双元创新, 该结果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 关系型债务与组织资本发挥资源支持作用促进双元创新, 而稳定型股权的监督效应尚未得到验证; 耐心资本与组织资本因企业产权性质与外部环境特征的不同而对双元创新产生差异性影响。
【关键词】耐心资本;组织资本;双元创新;资源效应;监督效应
【中图分类号】 F230;F272"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4-0994(2025)08-0030-7
一、 引言
创新已然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要素, 在全面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 如何突破核心技术, 布局未来产业与新兴产业, 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 技术创新作为我国发展的战略支撑与核心驱动力, 仍表现出创新质量参差不齐、 创新效率低下, 为此, 探讨微观企业如何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攻破技术难点极为必要。
企业创新具有二元性, 包含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 其中, 探索式创新强调通过开发新产品、 新渠道与新技术, 以满足新的顾客需求, 而利用式创新是一种改进现有技术和分销渠道的创新活动, 由于企业资源的有限性, 企业往往陷入资源竞争困境。若能挖掘出具有足够“耐心”的资本, 获取稳定投入与战略合作关系, 同时, 培育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组织资本, 形成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帮助企业更好地平衡双元创新能力, 进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一方面, 就企业的本质属性而言, 其通过与外部利益相关方建立契约关系, 发展形成具有长期性战略性的投资, 与商业银行建立良好的债务关系, 形成潜在的外部耐心资本, 即稳定型股权与关系型债务, 为企业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并发挥资源链接功能, 连接企业与外部创新环境, 为企业吸引优质资源。另一方面,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经长期积累的知识、 技能与高效的生产流程等无形资产作为潜在的内部组织资本, 使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尽可能增加创新产出。可见, 外部与内部潜在资本不仅有利于缓解资源有限导致的创新二元困境, 而且能够为企业开展双元创新提供良好的资源支持。
既有研究将企业资本厘定为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 将二者比值视为资本结构, 以探寻企业能否达到最优资本结构, 抑或选择关注某一要素属性对企业的影响, 将债务与股权置于同质化假设中, 而缺乏对二者相互作用的讨论。且实践中, 企业多关注显性的、 既有的实物资本, 尚未重视潜在的隐性资本。鉴于此, 本文旨在厘清企业潜在的资本优势, 并从资本异质性视角研究企业双元创新行为。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 第一, 解析企业多维异质资本结构。基于公司治理视角, 关注企业潜在资本, 将外部耐心资本与内部组织资本纳入同一研究框架, 厘定双重资本优势, 并深入剖析二者的含义特征与治理效能。第二, 拓宽异质资本的经济后果研究。立足资本异质性视角, 考察耐心资本与组织资本双重维度对双元创新的影响, 丰富了资本结构与企业创新关系的理论研究。第三, 探究多维异质资本的资源效应对双元创新的作用机理, 分别揭示了耐心资本的监督作用与资源吸收能力、 组织资本的资源配置能力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 有助于剖析企业双元创新行为的内在机理。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 多维异质资本构成
企业拥有何种资本, 需从资本来源逐一分解。企业作为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契约结合体, 在成立初期, 由股东进行投资形成企业法定资本, 确保企业能够持续运营; 随后, 企业采取措施获取资源以满足扩大生产经营的需求, 从而实现长期价值。此时, 企业一方面吸收外部投资者提供的技术、 资金等资源作为股权资本, 另一方面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举债获取资金从而形成债务资本。进一步, 区分投资期限、 投资动机与投资退出可能性, 若属于以获取长远价值且面临短期市场压力导致其退出可能性较小的股权或债权, 可将其划分为耐心资本(Deeg和Hardie,2016), 反之, 仅依靠契约关系持有的期限短且面临风险时容易退出的交易型债务属于非耐心资本。但是, 吸收外部资本这一发展战略易于被其他企业模仿, 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 必须发挥内部潜在资本优势, 即组织资本, 其作为现代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蒋艺翅和姚树洁,2023), 具有不可模仿性与独特性的特征, 包括高素质的人才、 高效的生产流程、 运营和管理能力等, 其从信息获取、 知识产生至组织资本形成与转换各环节与企业一系列价值活动相链接, 去除了不必要、 冗余的、 非增值环节。
在耐心资本与组织资本的双重支持下, 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形成, 二者的含义与特征需厘清。耐心资本在比较政治经济学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下得到进一步发展, 林毅夫和王燕(2017)认为长期性投资是耐心资本的核心要义, 他们将其视为投资于“关系”的资本, 有助于与外部机构建立长期合作(Lin和Wang,2017), 能够为企业提供持续且稳定的资金支持(Kaplan,2021)。根据耐心资本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可从不同角度厘定耐心资本的特征。吴旻佳等(2022)的研究立足于投资期限与风险承受能力二维视角, 而姜中裕和吴福象(2024)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厘清耐心资本的战略性与关系性特征。组织资本作为企业隐性的无形资本, 更多地被定义为技术、 过程与设计的结合体, 体现了企业的能力与竞争优势, 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 能够保证企业从既定资源中获取更多收益(Eisfeldt和Papanikolaou,2013), 可通过转化资源和配置资源(赵顺龙,2016)影响企业战略选择与绩效。可见, 组织资本为企业的内部潜在无形资本, 具有明显的治理属性, 耐心资本属于企业构筑的外部关系资本, 兼具监督治理与资源支持作用, 二者有机互动构成具有治理效能的多维异质资本。
(二) 耐心资本与双元创新
耐心资本参与企业创新的必要性已被学者广泛认同(Jacobs,2011)。就稳定型股权而言, 一方面, 机构投资者投资企业形成具有权益属性的股权资本, 为企业开展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其不以获取短期利益为主要目的, 践行价值投资理念, 更加契合投资回报期较长的探索式创新, 增加了企业创新产出(洪敏等,2018)。另一方面, 机构投资者持有企业股份, 以股东或外部董事会成员身份直接参与企业治理(Schnatterly和Johnson,2014), 且长期持股的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的关注度更高, 不仅能够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 缓解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性, 避免短期投机行为, 还能够吸引其他投资者, 为企业开展双元创新提供资源支持。同时, 通过监督企业是否因短视行为而出现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现象, 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支持企业开展具有长远利益的双元创新。就关系型债务而言, 其主要以契约关系的形式存在, 此外还与企业建立支付结算、 工资代发等多元服务有关系, 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时存在明显优势(吴旻佳等,2022)。以商业银行为主的关系型债权人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资金获取渠道, 使企业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取优惠性贷款, 解决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时缺乏资金的难题。探索式创新相比利用式创新在人力、 物力与财力方面的投入更多, 宽松的融资条件为企业革新生产线、 研发新产品提供有力支持。同时, 关系型债权人更倾向于关注企业收益的长期性, 通过监督机制与信用风险评估等手段加强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交流, 借助债权融资方式与企业互相制约, 避免企业管理层因满足自身利益而选择短期性盈利项目, 推动企业将资源投入到能够创造长期价值的项目中, 进而促进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综上, 耐心资本发挥资源优势与监督效应促进企业双元创新, 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 耐心资本显著促进企业双元创新。
H1a: 耐心资本通过监督效应促进企业双元创新。
H1b: 耐心资本通过资源效应促进企业双元创新。
(三) 组织资本与双元创新
组织资本的形成是一个创新变革的动态过程, 不仅要求企业打破并重组现有投资组合, 而且需设计稳定的组织架构维持重组后的平衡, 组织资本在变革活动中通过积累与转换形成新的组织资本, 新的组织资本帮助企业维持重组投资组合的平衡, 形成良性互动, 促进双元创新。首先, 组织资本能提升企业人力资本水平, 为双元创新提供内生动力。有效的组织资本体现在管理者与员工自身, 一方面, 企业组织资本高, 意味着管理层更倾向于做出长远且有利于提升企业声誉的投资策略, 而双元创新便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组织资本的提升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做出创新的投资决策。另一方面, 企业员工所拥有的知识与经验形成企业独特的人力资本优势, 使员工能够更好地投入到企业创新活动中, 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其次, 组织资本能增加研发投入, 为双元创新提供关键支撑。企业创新与组织资本具有密切的关系, 高组织资本意味着较好的管理水平和信息技术的投入, 继而使企业增加研发投入(Attig和Cleary,2014)。组织资本为隐性知识的管理与转化提供重要基础, 其通过一系列的资金奖励与制度激励, 促进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传播、 共享、 转化, 持续更新知识储备, 成为双元创新的源泉。最后, 组织资本能优化资源配置, 为双元创新提供有效保障。一方面, 组织资本的价值性和稀缺性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基于声誉机制和信任影响, 对外传输良好的市场信号, 提升内外部信息传递与沟通效率, 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从而吸收外部优质资源, 为企业开展双元创新提供资源支持。另一方面, 组织资本作为保障企业与员工学习和创造知识的制度安排与机制,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优化配置已有资源和潜在资源, 使无形资本与物质资本有效结合,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继而为双元创新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 组织资本显著促进企业双元创新。
H2a: 组织资本通过资源效应促进企业双元创新。
三、 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2010 ~ 2022年我国A股市场中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并对研究样本进行如下筛选: 剔除金融保险业上市企业; 剔除ST、 ∗ST和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获得23929个样本观测值, 为避免异常值对模型结果的影响, 对连续型变量进行上下1%的Winsorize缩尾处理。上市公司双元创新数据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 稳定型股权资本与组织资本根据公式测算得出, 其余财务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CSMAR)。
(二) 变量定义与度量
1. 被解释变量双元创新(INNO)。由于实现技术突破的发明专利较为符合探索式创新的概念, 而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则更多地体现了现有基础上的扩展, 更符合利用式创新, 因此, 本文借鉴钟昌标等(2014)的做法, 选择上市公司当年度申请的专利数量作为双元创新的代理变量。其中, 发明专利申请数的自然对数代表探索式创新(R), 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的自然对数代表利用式创新(D)。
2. 解释变量。
(1) 耐心资本(PC)。关系型债务(Debt)借鉴David等(2008)、 温军等(2011)的做法, 以银行贷款衡量, 同时考虑债务的长期性, 采用上市公司长期负债与负债总额的比值表示。稳定型股权(Equity)借鉴牛建波等(2013)、 李争光等(2014)的做法, 以上市公司投资者持股比例与过去三年持股比例标准差的比值构造持股稳定性指数, 若该值大于行业中位数, 将其赋值为1, 为稳定型机构投资者, 意味着其在较长时间内投资某一企业, 否则赋值为0, 代表交易型机构投资者。
(2) 组织资本(OC)。学术界关于组织资本的度量方式主要有代理变量法和市场价值法, 本文借鉴Eisfeldt和Papanikolaou(2013)的做法, 通过永续盘存法求得组织资本的数值, 计算步骤如下:
[OC0=SGamp;A1g+δ0] (1)
[OCi,t= (1-δ0) OCi,t-1+SGamp;AitCPIt]" (2)
其中: OC是企业组织资本, SGamp;A1是下一年企业的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 g为企业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实际平均增长率; δ0为组织资本的折现率, 取参考值15%; CPIt是当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 将原始值除以期末总资产得到最终企业组织资本。
3. 机制变量。借鉴刘斌和吴锡皓(2019)的研究, 监督效应采用迪博内部控制指数的自然对数(IC)衡量; 资源效应为企业创新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能缓解企业融资困境, 因此通过构建SA指数(SA)衡量融资约束。
4. 控制变量。借鉴相关文献, 本文控制可能影响企业双元创新的变量, 涵盖企业属性特征、 经营能力与治理结构等方面。变量定义见表1。
(三) 模型构建
为检验异质资本对双元创新的影响, 本文构建基准模型(3)和(4)如下:
INNOit=α0+α1PCit+α2Controlit+∑Year+∑Ind+εit
(3)
INNOit=α0+α1OCit+α2Controlit+∑Year+∑Ind+εit
(4)
其中: INNOit为双元创新, PCit为耐心资本, OCit为组织资本, Controlit为控制变量, 并控制年度效应(Year)与行业效应(Ind), 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
为检验异质资本的监督效应与资源效应, 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模型(5)和(6):
Interit=β0+β1EXPit+β2Controlit+∑Year+∑Ind+εit
(5)
INNOit=β0+β1EXPit+β2Interit+β3Controlit+∑Year+∑Ind+εitnbsp; "(6)
其中, EXPit代表核心解释变量, Interit表示机制变量, 包含监督效应(IC)与资源效应(SA)。
四、 回归结果及稳健性检验
(一) 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2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探索式创新(R)与利用式创新(D)的均值分别为1.9826和2.2765, 且利用式创新均值高于探索式创新, 意味着我国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开展风险较小的渐进性创新活动, 同时, 不同企业间的双元创新具有较大差异。耐心资本中稳定型股权(Equity)与关系型债务(Debt)的均值分别为0.5075和0.1583, 表明上市公司的耐心资本处于较低水平。组织资本(OC)的均值为0.0741, 且不同企业的组织资本存在一定差异。此外, 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 各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二) 基准回归分析
基准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列(1)显示, 稳定型股权与关系型债务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23和0.285, 且关系型债务对探索式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稳定型股权, 组织资本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意味着耐心资本与组织资本对企业探索式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列(2)显示, 耐心资本与组织资本对利用式创新的回归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结果表明耐心资本与组织资本作为企业潜在的外部资本与内部资本, 有利于促进双元创新。同时, 探索式创新是一项风险更高、 投资周期更长、 前期投入成本更高的创新活动, 往往聚焦于生产流程革新、 开发新产品与新服务, 变革幅度更大, 而利用式创新变革幅度较小, 因此, 稳定型股权对利用式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三) 稳健性检验
尽管理论分析与基准回归结果证明了耐心资本与组织资本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 但也可能存在创新能力较高的企业会吸引更多投资这种情况, 为解决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 确保研究结果的稳健性, 本文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检验(限于篇幅,检验结果留存备索)。
1. Heckman两阶段法。通过构建虚拟变量, 并将其作为第一阶段的被解释变量, 引入所有控制变量后代入式(3)和式(4)进行Probit 回归, 将回归后计算得到的逆米尔斯比率(IMR)作为控制变量继续回归。结果显示, 稳定型股权与关系型债务对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组织资本对双元创新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483和0.784, 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意味着在控制样本自选择偏误后, 耐心资本与组织资本仍显著促进企业双元创新。
2. 工具变量法。由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与持有意愿受企业股票波动性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借助股票年换手率作为稳定型股权的工具变量(邵剑兵和李娜,2022), 对于关系型债务与组织资本, 借鉴现有构造工具变量的普遍思路, 参考王晓艳和温东子(2020)、 吴旻佳等(2022)的做法, 本文将行业内其他企业耐心资本与组织资本的中位数作为工具变量, 并借助2SLS与GMM系统回归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发现, 稳定型股权、 关系型债务与组织资本仍显著正向影响双元创新, 再次证明了H1与H2成立。
3. 替换被解释变量。考虑到企业专利申请与授予中间有一段时间, 因此采用上市公司最终被授予专利数量的自然对数衡量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以替换被解释变量。根据重新回归后的结果可知, 稳定型股权、 关系型债务分别在5%和1%的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双元创新, 组织资本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进一步证明了本文结论稳健可靠。
4. 将连续型变量滞后一期。为避免异质资本与双元创新之间的双向因果可能导致的内生性问题, 本文对连续型变量做滞后一期处理, 结果表明稳定型股权、 关系型债务与组织资本均显著促进双元创新, 意味着前文关于企业异质资本对双元创新的回归结果稳健可靠。
5. 排除其他因素影响。鉴于外部宏观环境与企业自身特征的影响, 本文进一步控制了企业与城市固定效应。结果显示, 耐心资本至少在10%的水平上显著促进双元创新, 且对利用式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 组织资本在1%的水平上显著促进双元创新, 与前文回归结果一致。
五、 影响机制检验
(一) 耐心资本对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
前文理论阐释了稳定型股权作为企业外部重要且稳定的股权, 能发挥监督与治理作用, 有利于避免管理层发生短视行为, 继而提高企业内部治理水平, 因此, 本文首先检验耐心资本的监督效应。表4列(1)显示, 稳定型股权与内部控制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022, 在10%的水平上显著, 意味着稳定型股权越高, 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列(2)与列(3)的回归结果发现, 稳定型股权、 内部控制指数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均不显著, 表明稳定型股权的监督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导致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可能在于, 探索式创新的高风险性与复杂性易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但外部投资者的关注与监督尚不足以对其发挥主导性作用, H1a未被验证。
其次, 检验耐心资本的资源效应。表5列(1)中Equity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为负, 意味着稳定型股权能够缓解企业融资困境, 列(2)和列(3)将融资约束与稳定型股权同时纳入回归模型后发现, 融资约束在1%的水平上阻碍了企业双元创新, 但稳定型股权对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的回归系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说明企业仅通过满足对外部资金的需求, 难以促进双元创新, 加之探索式创新更具颠覆性, 高素质人才、 较高的生产效率及先进的管理理念等均会影响探索式创新。列(4) ~ (6)为关系型债务的资源效应检验结果, 列(4)中关系型债务对融资约束的回归系数为-0.034, 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 尽管银行以债权人的身份为企业提供贷款, 但同样具有缓解企业资金匮乏的作用, 列(5)和列(6)将融资约束与关系型债务同时纳入回归模型后发现, 融资约束显著抑制企业双元创新, 且关系型债务仍显著促进企业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 表明融资约束在关系型债务与双元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成立, 即H1b得到部分验证。
(二) 组织资本对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
表6报告了组织资本的资源效应检验结果。列(1)显示, 组织资本与融资约束的回归系数-0.216在1%的水平上显著, 说明组织资本越高的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越低, 企业内部生产流程效率越高, 意味着较高的管理水平和信息技术的投入, 有利于树立企业快速发展的正面形象, 为企业吸收外部投资, 缓解企业融资困难。列(2)和列(3)发现, 无论是探索式创新抑或利用式创新, 组织资本的回归系数仍显著为正, 且融资约束程度越高, 对双元创新的抑制作用越强, 这一结果表明组织资本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企业双元创新。H2a得到验证, 即拥有较高组织资本的企业可通过提高企业内部资金分配与使用效率, 消除企业资金使用障碍, 而充足的资金有利于支持企业进行变革与创新活动, 获得核心竞争优势。此外, 借助Bootstrap检验, 还发现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的间接效应和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 进一步验证了组织资本的资源效应显著影响双元创新。
六、 拓展性分析
为进一步明晰企业内外部环境是否对异质资本与企业双元创新产生差异性影响: 一是将全样本企业按照产权性质进行划分, 明确企业产权性质对异质资本与双元创新的差异性影响; 二是借鉴学者Ghosh和Olsen(2009)的做法, 对研究期间各企业的营业收入与年度变量回归后得到残差项的标准差, 并经行业予以调整构造企业当年度环境不确定性指标, 厘清外部环境特征对异质资本与双元创新的差异性影响。
(一) 企业产权性质
如表7所示, 耐心资本因企业产权性质不同而对双元创新产生差异性影响。国有企业耐心资本对双元创新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 非国有企业的关系型债务显著促进双元创新, 而稳定型股权仅对利用式创新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国有企业具有政府的隐性担保, 外部机构投资者更倾向于投资国有企业, 而非国有企业经营风险较高, 机构投资者较不稳定, 对双元创新的促进作用尚不明显, 但其与商业银行、 供应商等建立了良好信用关系, 积极构筑外部关系网络, 依靠关系型债务为双元创新提供条件支持。就组织资本而言, 无论是国有企业抑或非国有企业, 其均能显著促进双元创新。组织资本依附于企业存在, 其与企业内部特征属性的关联性较低, 因此, 组织资本对双元创新的影响不因企业产权性质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二)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
如表8所示, 耐心资本与组织资本因外界环境不稳定性的影响而对企业双元创新产生差异性影响。就耐心资本而言, 环境不确定性高时耐心资本对双元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当企业面临较为动荡复杂的外部环境时, 会倒逼企业寻求自身突破, 通过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应对随时产生的冲击, 此时, 企业寻求外部机构投资者与商业银行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 从而显著促进双元创新。相比稳定的外部环境, 企业创新决策受其影响的敏感性较弱, 且耐心资本具有长期稳定的性质, 因此其对双元创新的促进作用较弱。就组织资本而言, 稳定环境中组织资本对双元创新的影响作用更强。这意味着在稳定的环境下, 企业对人才、 知识的投入力度更大, 有利于组织资本的培育, 进而对企业创新产生显著影响, 但当企业面临动荡的外部环境时, 较高的经营风险导致其缩减对无形资产的培育, 影响了组织资本潜在作用的发挥。
七、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通过对资本来源与属性的剖析, 立足公司治理视角解构企业多维异质资本, 并借助实证研究方法检验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异质资本与双元创新的影响关系, 得到如下结论: 一是耐心资本与组织资本显著促进双元创新。企业与投资者、 债权人建立关系网络, 获取优质资源, 并不断培育组织资本, 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继而促进双元创新。二是耐心资本与组织资本的资源效应对双元创新的影响显著。耐心资本与组织资本共同构筑企业多维异质资本优势, 缓解融资难问题,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为企业开展双元创新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持。三是耐心资本因企业产权性质不同而对双元创新具有差异性影响, 组织资本不因企业产权性质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性结果, 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时, 耐心资本对双元创新的影响更加显著, 而组织资本的影响作用则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低时较强。这也证明了尽管二者同属于企业潜在资本, 但有显著区别, 耐心资本同时受企业自身特征与外界环境特征的影响, 组织资本则更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二) 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 注重企业异质资本的培育。通过利益相关方构筑稳定的多方关系网络, 政府与金融监管部门持续规范并壮大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队伍, 鼓励机构投资者参与企业投资, 多方助力企业加快形成耐心资本。同时, 加大对员工、 知识、 生产流程与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投入, 加快构建有效的组织资本,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二, 充分释放异质资本对企业创新的赋能效应。不仅要发挥企业异质资本的资源效应, 增加其对双元创新的资源投入, 而且需强化企业异质资本的治理作用, 促使企业关注长期可持续项目, 有效降低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程度, 使其更好地服务双元创新。第三, 因地制宜调整资本结构。企业局限于既有资本的区分, 但并未考虑到潜在资本的组合效用, 应根据外部环境、 企业自身属性等特征, 适当调整与优化资本结构。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洪敏,张涛,王广凯.异质机构投资者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不同期限机构投资者的实证检验[ J].中国科技论坛,2018(5):57 ~ 70.
姜中裕,吴福象.耐心资本、数字经济与创新效率——基于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121 ~ 133.
蒋艺翅,姚树洁.组织资本、利益相关者压力与企业绿色创新[ J].科研管理,2023(12):71 ~ 81.
李争光,赵西卜,曹丰等.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5):77 ~ 87.
林毅夫,王燕.新结构经济学:将“耐心资本”作为一种比较优势[ J].开发性金融研究,2017(1):3 ~ 15.
刘斌,吴锡皓.内部控制评价能够提升会计稳健性吗?[ J].南开经济研究,2019(6):158 ~ 180.
牛建波,吴超,李胜楠.机构投资者类型、股权特征和自愿性信息披露[ J].管理评论,2013(3):48 ~ 59.
邵剑兵,李娜.异质性机构投资者差异化作用于双元创新投资吗——基于注意力基础观与市场迎合理论双重视角[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5):105 ~ 116.
王晓艳,温东子.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基于创业板的经验数据[ 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0(2):98 ~ 106.
温军,冯根福,刘志勇.异质债务、企业规模与Ramp;D投入[ J].金融研究,2011(1):167 ~ 181.
吴旻佳,张普,赵增耀.耐心资本、创新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中小板上市企业的数据[ J].科学决策,2022(9):55 ~ 72.
钟昌标,黄远浙,刘伟.新兴经济体海外研发对母公司创新影响的研究——基于渐进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视角[ J].南开经济研究,2014(6):91 ~ 104.
Attig N., Cleary S.. Organizational Capital and Investment Cash Flow Sensitivity: The Effect of Management Quality Practices[ J]. Financial Management,2014(3):473 ~ 504.
Deeg R., Hardie I.. What is Patient Capital and Who Supplies it?[ J].Social Economic Review,2016(4):627 ~ 645.
Eisfeldt A.,Papanikolaou D.. Organization Capital and 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Returns[ J]. Journal of Finance,2013(4):1365 ~ 1406.
Ghosh D., Olsen L..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Managers Use of Discretionary Accruals[ 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9(2):188 ~ 205.
Kaplan S. B.. Globalizing Patient Capital: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ese Finance in the America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21.
Lin J. Y.,Wang Y.. The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Patient Capital 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J]. Journal of Infrastructure, Policy and Development,2017(1):4 ~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