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改革困境与中国的现实选择

known 发布于 2025-08-21 阅读(398)

崔建军,常 天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一、引 言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呼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对此改革呼声,作为IMF创建者之一和最大既得利益者的美国也不得不正视,甚至作为西方阵营的法国也对IMF提出了公开而激烈的批评。2009年4月20国集团(G20)峰会在伦敦召开,如何改革IMF更成为与会各国讨论的重点。西方发达国家主张加强IMF对金融危机的预警与监督职能;发展中国家则要求改变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不平等关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超主权国家货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了阿根廷、印尼、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的支持。本文在系统梳理IMF改革文献的基础上,具体分析IMF改革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中国的战略选择。

二、文献回顾

早在IMF成立之前,凯恩斯(1930)就提出建立超国家银行即国际银行的设想。他认为国际银行的建立不需要任何创办资本,其负债应由所属各国中央银行担保,国际银行仅经营对各国中央银行的业务,其资产包括黄金、有价证券、对各中央银行的垫款以及中央银行的存款所造成的负债。这种存款称之为“国际银行货币”。国际银行的目标,一是维持黄金之稳定,二是尽可能避免国际性的膨胀与紧缩[1]。特里芬(1960)关于IMF改革方案的核心是在国际储备中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余额取代外汇储备余额(美元、英镑等)。他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余额在各个方面应完全等同于黄金,能够在国际支付中被广泛使用与接收,并能自由兑换。特里芬指出,实行外汇储备国际化改革后的业务主要有三项:即存款、放款以及清算活动[2]。1985年,特里芬在给美国国会关于汇率与美元的华盛顿最高会议的一份报告中进一步指出,由于美国积累了大量的外债,所以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这一不相称地位给国际货币制度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他重申他的一贯主张,即用国际货币基金的存款代替美元或其他外汇作为基金的主要储备,并对外汇市场进行稳定性干预。艾德温·杜鲁门认为通过征收国际投资收益税筹集资金可以解决IMF资金不足问题。索罗斯认为发达国家应该将从IMF分配到的特别提款权全部捐献出来用于援助最不发达的国家[3]。蒙代尔主张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组为发行以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人民币5个主要经济体的货币为基础货币的世界中央银行[4]。

曲红、饶育蕾提出了从加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金融状况预警机制、建立自已的储备基金和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来探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思路[5]。徐明棋认为国家也可以同公司、个人一样破产,以国家破产程序为突破口,IMF的功能将被重塑[6]。鲁茉莉认为通过冻结发达国家在IMF中的份额来解决份额向发展中国家重新分配是迄今为止增加发展中国家整体份额的最有前途的办法[7]。温寒认为G20峰会上 IMF的改革措施,如提供灵活信贷额度(FCL)和发行债券以及各国承诺对IMF进行注资将使IMF重新返回世界经济的中心[8]。余锋认为应当通过投票权制度改革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发言权,对于份额公式应倡议逐步减少和取消以市场汇率计算的GDP数据之权重,坚持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数据作为测算GDP变量的依据[9]。

应该承认,国内外学者对改革IMF和国际货币体系都提出了自己有价值的思想。但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在积极推动IMF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尚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空间。

三、IMF改革困境

IMF改革面临一系列固有的与生俱来的困境,却一时却难以有效克服①关于IMF改革困境,本文作者之一崔建军曾进行过比较系统的分析,参见其“不要对IMF改革期望太高”,《环球时报》2009年10月12日。。主要是:

(一)IMF尚不是全球中央银行,先天缺乏调控全球经济运行的能力

这是由其内在缺陷所决定的。具体表现是:IMF本身没有货币发行权,不是全球货币供给的源头,难以对全球货币供求失衡进行有效调控。众所周知,IMF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会员国缴纳的基金份额,借入资金和信托资金。它自身缺乏信用创造的能力。虽然早于1969年基于“美元荒”的现实,IMF创设了特别提款权(SDR),但SDR只是一种记账单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可以自由流通的货币。显然,要一个没有货币发行权的IMF有效调控全球货币供求,进而担负起调控全球经济运行的责任是没有根据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正像要联合国有能力解决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一切问题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样。

事实上,当今世界只有美联储(美国中央银行)才是全球基础货币供给的真正源头。截至2009年6月底,全球按美元计价约为4.27万亿的美元外汇储备中,美元储备部分为2.68万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的62.8%。与之同时,美国国外负债高达2.86万亿美元。其中,中国购买美元国债7764亿美元;日本7718亿美元;英国2140亿美元。中、日、英三国已成为美元国债的三大买主。应该看到,中、日、英三国已成为美国货币政策(公开市场操作)的直接操作对象了,全世界也只有美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完全国际化了。

(二)IMF领导体制存在内在缺陷

传统上,IMF总裁由欧洲指派,世界银行行长由美国人担任。这种由欧美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缺乏发展中国家的声音,不符合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动态现实。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美欧经济增长面临衰退,而代表发展中国家的“金砖五国”(印、中、俄、巴西、南非)正在迅速崛起。作为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理应更多地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切实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基金份额和投票权,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在IMF管理层和工作人员中的比重。

(三)IMF决策机制存在问题

IMF的所有决策须经85%的票数通过且投票权与基金份额直接挂钩。这缘于IMF特殊的“游戏规则”。美国的基金份额和投票权分别占17.09%和16.77%,欧盟为32.38%和31.98%。由此,美国在MIF决策中拥有一票否决权。基金份额与投票权挂钩,淡化了IMF作为国际金融机构的色彩。从管理上看,IMF不像联合国下属的一个“为协调国际间的货币政策,加强货币合作而建立的政府间的金融机构”,更像以美国为董事长欧盟为总经理的跨国股份有限公司。长期以来,IMF只是按照大股东美国的意志行事,实际上已沦为美国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的工具。IMF的份额与投票权分配见下表。

IMF的份额与投票权分配

(四)缺乏及时预警能力和监管能力

由于IMF尚不是全球中央银行、领导体制存在内在缺陷、决策机制存在问题,决定了IMF缺乏应有的及时预警和监管能力。作为主要国际金融组织未能及时预警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与其近年监督方向和重点的偏离有关。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基金组织的份额长期低估、代表性不足则是基金组织治理结构不合理、监督不公平、预警不及时的根源。

(五)20世纪的“旧规则”已很难统驭21世纪的“新经济”

众所周知,IMF是20世纪40年代以美英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物。近70年过去了,世界经济格局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兴经济体在悄然崛起,欧美等传统资本主义经济体纷纷滑落。简单地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作为20世纪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旧规则”已很难统驭21世纪的“新经济”了。

四、中国的现实选择

虽然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改革要求,包括决策参与权、平等表决权、份额制度、扩大基金份额规模以及扩大SDR的使用等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但由于IMF自身的缺陷,要想在短期内对基金组织进行实质性的变革是不可能的,改革是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IMF表决制度的核心——以份额为基础的加权投票制,与一般国际法所认同的国家主权平等的基本原则不符。这种不平等的表决制度使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完全处于对该组织的控制或操纵地位,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与要求却难以得到反映”[10]。我们认为,在充分认识到IMF自身缺陷和改革困境的基础上,不失时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演进中的最佳选择。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客观必然性和紧迫性

中国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应当努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促使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充当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等职能。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提高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并且与“中国梦”逻辑地联系在一起。

——人民币国际化能够促进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的建立。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打破主要发达国家垄断国际储备货币的格局,有效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影响力,促使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向公正合理方向迈进。

——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减少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对美元等国际储备货币的依赖,防止国家财富的流失。自从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国利用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大量发行美元,获取了巨额经济利益。“美国所以是当今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通过向世界发行纸币,无偿占有其它国家人民的财富,也是原因之一”[11]。

——人民币国际化将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货币是资金的载体,资金是经济活动的血液。一旦掌握了一种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中国作为大国的地位将更加凸显,就可以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的程度上参与全球经济活动,进而极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人民币国际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必然途径。历史上,英国和美国的崛起,无不与英镑、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的确立紧密相连、唇齿相依。以史为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也必然要求以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为支撑。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基础

毫无疑问,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坚强后盾。英镑、美元等之所以能够长期发挥世界货币职能,其发行国英美雄厚的经济实力是最基本的原因。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强大的经济实力代表着一个国家可以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GDP都以高于8%的速度增长。即使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GDP增长速度也稳居全球第一。根据美国经济学家Jeffrey D.Sachs的最新研究报告,预计在大约20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这就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有十分坚实的国家经济实力作为后盾。

发达的金融业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手段。英镑、美元的崛起都是以伦敦、纽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为保证的。1996年12月1日中国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可兑换,是人民币迈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中国政府正在积极稳步推进金融业市场化改革,利率与汇率市场化改革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在不远的将来必将实现。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路径

基于当今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美元的霸主地位以及欧元和日元的重要地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只能是: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1.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两个关键,两个同时”

大而言之,人民币国际化应当选择正确的路径,可以通过“两个关键,两个同时”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是人民币区域化,同时积极参与IMF改革;人民币区域化的关键是两岸四地统一货币的形成,同时积极参与周边地区金融事务合作。人民币国际化“两个关键,两个同时”稳步推进战略,见图1。

图1 “两个关键,两个同时”稳步推进战略

2.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途径:“四步推进”

诚然,“两个关键”中,其核心的是两岸四地大中华圈一国四币(人民币、港币、新台币、澳元)整合,整合的目标是“华元”;在“华元”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华元”在周边国家的流通,促使“华元”周边化;在周边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华元”的区域化,目标是促使“华元”成为亚洲货币——“亚元”;最后,促使区域化的“亚元”与美元、欧元三足鼎立,并驾齐驱地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最高目标是“三国归晋”,使人民币成为唯一的国际储备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途径,见图2。

图2 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途径:“四步推进”

自然,我们渴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人民币最终成为唯一的国际储备货币。但这种宏伟目标的实现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人民币区域化的关键是一国四币(人民币、港元、澳元和台币)的整合,即两岸四地形成统一货币。两岸四地统一后,人民币经济基础的规模将大大增强,在东亚的地位将空前提高,与东亚其它国家间的经济往来的密切程度也会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在东亚的国际货币地位将会更加巩固。

如果说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是贸易所带动的一种自发民间行为,那么实现中国两岸四地货币的统一则需要两岸四地的政治合作,尤其是金融合作。两岸四地同属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而且两岸四地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因此,统一货币的形成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经济发展是两岸政治统一的基础,以经济促统一,和平解决两岸的政治分歧,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从海峡两岸人民福祉和中华民族利益出发的最优选择,也是成本最小的选择。同时,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两岸四地的货币金融合作也可以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助力,加快大陆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

人民币区域化有良好的基础。中国同周边国家和地区有着良好的经济联系,为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区域的流通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有着众多的邻国,陆上接壤的国家就有14个,这是在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中中国相比于日本的优势。可以通过边境贸易扩大中国同周边国家的民间经济交往,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应有的“群众基础”。

人民币在区域化基础上的国际化需要借鉴欧元和日元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

欧元的形成和发展创立了一种依靠区域货币合作走向国际化的有效方式,这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其它地区货币合作活动的开展,而且为许多国家货币实现国际化目标提供了重要的范式参考。日元国际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为止,始终是一个被动过程。在美国掌握着金融霸权情况下,日本作为一个典型贸易国家,企图通过直接的货币国际化挑战美元霸权的结果是悲剧性的,日元国际化进程自然陷入了困境。1997年之后,日本开始调整其以往的“日元国际化”战略,积极谋求提升日元在亚洲地区的地位,试图通过日元亚洲化来实现日元国际化的战略目标[12]。

今天,中国在世界上的处境与80年代的日本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贸易大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外汇储备量居世界第一,人民币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围攻,人民币面临着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升值无疑会使人民币成为声誉良好的储备资产,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但借鉴欧元在国际化道路上的成功经验、日元国际化的受挫以及此后所推行的日元亚洲化战略,人民币国际化关键是人民币区域化,人民币首先要扩大其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成为亚洲的区域性货币。中国和日本作为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两个国家,美元资产占两国外汇储备绝大部分,再加上东亚地区普遍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导致影响东亚地区最重要的货币不是日元、不是人民币,而是美元。因此,只要人民币能够成为亚洲区域内最重要的货币,就能削弱美元的国际地位,人民币就完全有可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中国积极参与IMF改革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确立无疑与美国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密不可分。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霸权的制度优势,使美元一跃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这种优势是后来的德国马克、日元、欧元所不具有的。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出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而作为对国际货币体系有着重要影响的IMF首当其冲成为改革的对象。中国以人民币购买IMF特别提款权债券、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民先后被任命为IMF总裁特别助理与副总裁一定意义上彰显了中国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性。

中国积极参与周边国家间金融合作可以为人民币区域化创造有利条件。近年来,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流通规模:在东南亚地区,人民币已经成了仅次于美元、欧元的硬通货;在西南边境地区,人民币已有“小美元”之誉;在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韩国等周边国家,人民币被用作支付货币和结算货币。在此基础上应当进一步扩大边境贸易,增强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民间影响力。中国有巨额外汇储备,有强大的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可以通过货币互换加强与周边国家政府合作,扩大人民币的区域影响力。2013年3月26日至27日在南非港口城市德班举行的“金砖五国”峰会上,与会五国提出了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战略构想,此为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再一次提供了新的良好机遇,中国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此一机遇。

[1]凯恩斯.货币论(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45-347.

[2]特里芬.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11.

[3]徐明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改革的突破口与争论[J].世界经济研究,2002(4):59 -64.

[4]中国证券网.推广世界货币,只在危机时做成[EB/OL].http://www.cnstock.com/08jinrong/2008 - 11/13/content_3835437.htm,2008 -11 -13.

[5]曲红,饶育蕾.国际货币基金的职能评价及其改革[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81 -83.

[6]徐明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改革的突破口与争论[J].世界经济研究,2002(4):59 -64.

[7]鲁茉莉.新的份额公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治理改革的关键[J].外交评论,2007(6):101-108.

[8]温寒.G20峰会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问题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51-54.

[9]余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权分配制度改革:发展中国家的视角[J].环球法律评论,2009(4):115-123.

[10]黄梅波,赵国君.IMF表决制度: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及改革策略[J].广东社会科学,2006(6):37-42.

[11]赵海宽.人民币可能成为世界货币之一[J].经济研究,2003(3):54 -60.

[12]李晓.“日元国际化”的困境及其战略调整[J].世界经济,2005(6):3-18.

标签:  人民币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