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作为全球涵盖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且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不仅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重大的战略契机与突破途径,还促进了RCEP成员国之间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与便利化,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为深入探究RCEP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本文选取2012—2022年全球33个国家的季度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对RCEP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的作用进行评估,并对其内在作用机制展开深入剖析。研究发现:RCEP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RCEP主要通过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加大对外投资力度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及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RCEP;人民币国际化;PSM-DID;区域经济;对外贸易;对外直接投资
中图分类号:F752;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4(a)--04
1 引言
2020年11月,东盟10国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内的15个成员国共同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促进了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为我国经济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全新动力。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实力的稳步增强、金融领域的日益开放及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人民币被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纳入其货币锚的考量范畴。截至2024年7月末,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占比4.61%,全球央行持有的人民币储备规模占比2.69%,这些变化体现了人民币国际货币职能的提升。
随着RCEP的落地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RCEP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及其影响机制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对于人民币计价、结算职能,高云龙和高晓鹏(2023)[1]提到,在RCEP下扩大各国贸易合作,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币计价、结算能力。赵晶等(2021)[2]认为,RCEP有力地推动了各国间跨境电子商务增长,为人民币作为贸易计价和结算货币构建了更为便利的平台。云倩(2023)[3]则提出充分运用RCEP规则,通过建设数字货币合作区、人民币结算示范区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对于人民币储备职能,姚文宽(2021)[4]提出,要推动人民币在自贸区范围内采取合理的回流措施,深化货币金融合作,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刘楷歌和傅泽(2021)[5]则强调,需加大与RCEP国家双向直接投资力度,鼓励以人民币为投资币种,创新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
综上所述,学界对RCEP与人民币国际化展开了深入研究,但既有文献对RCEP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相对有限,且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将RCEP作为研究背景,未能有效地评估RCEP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本文将在以下方面做出边际贡献:(1)本文构建RCEP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框架,剖析RCEP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内在影响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2)本文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选取2012—2022年全球33个国家的季度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深入探究RCEP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准确量化RCEP的政策效应,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2 理论分析框架
RCEP在经贸合作领域提出了一系列便利化、自由化规定,建立了较高标准的经济贸易规则。一方面,RCEP激发了人民币的需求。RCEP各成员之间经济结构高度互补,成员国可以在区域内产业链中创造更多的附加值,促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整合,并加快亚洲地区人民币的流通。另一方面,RCEP助推人民币计价、结算、储备职能的发挥。随着RCEP的落地,中国将加强与成员国的金融合作,与各国中央银行签署本币互换协议,强化人民币的计价功能,通过扩大对外投资、增强人民币资金流动性来放大人民币兑换的乘数效应。
从贸易层面来讲,RCEP区域内国家贸易总量占中国贸易总量的1/3,RCEP使得区域内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开放,贸易壁垒大幅降低,贸易便利化程度极大提高,且区域内各国资源禀赋不同,与中国形成了互补的对外贸易分工体系,不仅能满足国内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还有助于人民币发挥计价结算功能。
从对外投资层面来讲,RCEP实现了高于以往区域内投资协定的开放水平。随着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国内企业会扩大与各成员国贸易与投资份额,对人民币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持续增加,同时促进金融机构迅速扩大在海外的业务布局,不仅便利了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还为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在海外市场上的流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RCEP协定有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假设2:RCEP会扩大对外贸易,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假设3:RCEP通过提高对外投资,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3 实证设计与变量选择
3.1 实证设计
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方法,估计RCEP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效应,将基准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Indexi,t=β0+β1Treatedi,t+β2Ti,t+β3Treatedi,t×Ti,t+λ∑Controlit+εi,t
其中,被解释变量Indexi,t为人民币国际化指数;Treatedi,t为国家虚拟变量;Ti,t为政策时间虚拟变量。RCEP于2020年11月签署,故本文选择2021Q1作为政策冲击事件发生的时期。交乘项Treated×T是核心解释变量;Controlit指一系列控制变量;εi,t为随机扰动项。
3.2 变量设定
被解释变量按照上文所述,借鉴邓黎桥(2014)[6]、林乐芬和王少楠(2016)[7]、程贵和张小霞(2020)[8]的做法,货币国际化的测算从货币的交易、计价及储备三大职能出发,分别采用离岸市场外汇交易量占比、国际市场币种结构(利率衍生工具占比、国际债券净发行额占比和未偿付额占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储备货币占比,并赋予其等额权重,用以衡量人民币国际化程度。
综合以往文献对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选取以下可能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第一,选取货币发行国贸易差额的世界占比(trade)表示一国对外贸易情况,采用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总额的比重(ofdi)作为指标。第二,选取金融开放度指数(kaopen)来测度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第三,选取发行国人均GDP的自然对数(lnpergdp)及该国GDP占全球的份额(gdp)评估经济实力的因素。第四,采用通货膨胀率(cpi)、特别提款权汇率的标准差(vol)来反映其对内和对外币值的稳定情况。第五,引入滞后一期的货币国际化指数(L1.index)作为解释变量,以描述国际货币使用的持续性和惯性特征。
根据数据可得性原则,本文选取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日本、新加坡、大韩民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9个成员国作为实验组;将非RCEP成员国国家作为对照组,具体包括加拿大、比利时、瑞士、德国、挪威、瑞典、丹麦、法国、英国、爱尔兰、意大利、智利、哥伦比亚、捷克、奥地利、秘鲁、葡萄牙、西班牙、芬兰、巴西、墨西哥、荷兰、南非 23个国家,分析的时间跨度为2012Q1至2022Q4。本文采用Quadratic-match方法对数据进行了补全处理,同时统一将各变量的中国数据做差处理(表1)。
4 实证分析
4.1 倾向得分匹配
4.1.1 倾向得分匹配结果
本文利用PSM将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匹配,表2是倾向得分匹配的Logit回归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的系统性差异,划分并不是随机的。
4.1.2 平衡性检验和核密度函数图
为准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本文进行了平衡性检验,并绘制了核密度图,以验证样本匹配的效果满足评估标准。由表3可知,匹配后的变量标准偏差均小于10%,说明匹配后处理组与对照组变量的差异明显缩小,整体样本基本符合平衡性检验。由图1可知,在PSM之前,实验组核密度图与控制组有较大偏离;而在PSM之后,两者重叠度高,表明匹配质量提高[9]。
4.2 基准回归
为消除时间相关趋势的干扰,本文构建双重差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无论是否添加其他控制变量,列(1)、列(2)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说明RCEP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即验证假设1。
不同因素对人民币国际化影响不同。第一,经济实力对人民币国际化指数正相关作用显著,说明经济实力支撑本国货币。因此,增强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可以极大提升其货币国际化水平。第二,对外直接投资的系数显著为正,这意味着增加对外投资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具有积极作用,在对外投资的进程中会扩大人民币影响,推进投融资人民币计价。第三,贸易顺差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贸易逆差能够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会推动更多进口商品和服务使用人民币结算,形成商品输入与资本输出的“双循环”,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和地位。第四,经济实力、通胀率、货币惯性的系数为正,且前者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以国家综合实力为支撑。
4.3 平行趋势检验
由图2可知,在政策实施之前的三个时期,回归系数均不显著,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统计意义上并无明显的差别。从政策实施后的第二个时期开始,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这一变化表明本文选取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满足平行趋势假设。
4.4 稳健性检验
4.4.1 改变样本匹配方法
尝试不同的匹配方法来增加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包括最近邻匹配、半径匹配等。由表5可知,不同匹配方法的估计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基本接近,这说明尽管匹配方法不同,所得结论在统计上也是一致的,即RCEP对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
图2 平行趋势检验
4.4.2 增加控制变量
为了增加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借鉴孙光国和赵健宇(2014)[10]等的研究方法,在模型中加入政治稳定、军事力量等非经济因素,也可以促进或阻碍一国货币国际化进程。本文采用世界银行公布的政治稳定系数来刻画一国政治稳定程度,用一国军事支出在本国GDP的占比来衡量该国的军事实力。由表5列(4)(5)可知,增加政治稳定和军事实力控制变量,交叉项回归结果系数仍显著为正,证明结果具有稳健性。
4.5 机制检验
本文进一步验证其中的理论机制,参考马述忠和展超(2021)[11]的做法,加入Treated×T与机制变量的交互项来间接说明相关的作用机制,选取贸易、投资两个机制变量,剖析RCEP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影响的机制。
从表7列(1)的估计结果可知,贸易与双重差分项交互项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RCEP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随着贸易扩大而增强,假设2成立。这一结果从侧面说明,增加与RCEP成员国的贸易往来,能够促进使用人民币作为贸易商品的购买和支付手段,发挥人民币计价、结算职能,进一步深化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
由表6列(2)可知,估计系数显著为正,RCEP对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进一步提升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假设3成立。在RCEP背景下,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有利于中国发挥自身优势,面向RCEP其他国家扩大对外投资规模,进一步在区域内部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从而激发人民币的真实需求。
5 结语
本文基于2012—2022年全球33个国家的季度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进行实证分析,检验RCEP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的影响效应。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与影响机制检验,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RCEP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由于RCEP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存在战略协同关系,推进RCEP将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重要战略契机与突破路径。
第二,RCEP通过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及加大对外投资力度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在共建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政府应积极发挥调控作用,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更多渠道,同时加深中国与成员国之间的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逐步提升金融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抓住RCEP新机遇,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政府应发挥积极调控作用,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中国与成员国家的经济金融一体化,疏通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传导渠道;企业应积极响应政策,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外部市场的变化来做好长远规划。
第二,深化与成员国家贸易合作,扩大跨境人民币的使用规模。基于RCEP国家的差异化与互补性,加快区域内资源的整合步伐,促进人民币流入海外,培育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使用惯性。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力度,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采用人民币计价贸易投资。
第三,扩大投资合作,深化人民币投融资功能。搭建更多国际经贸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扩大对RCEP成员国的投资规模,推动人民币在对外投资中的使用,拓宽人民币跨境流通与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高云龙,高晓鹏. RCEP协定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J]. 北方经贸, 2023(6): 90-94.
赵晶,曹晋丽,刘艺卓. RCEP协定签署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 国际贸易, 2021(5): 89-96.
云倩. RCEP框架下在东盟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探析[J]. 亚太经济, 2023(8): 31-40.
姚文宽. 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民币区域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对外经贸实务, 2021(12): 66-69+84.
刘楷歌,傅泽. RCEP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新机遇、新策略[J]. 商业经济, 2021(6): 90-92.
邓黎桥.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国际储备份额视角[J].经济研究参考,2014(38):41-53.
林乐芬,王少楠.“一带一路”进程中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6(2):75-83.
程贵,张小霞.“一带一路”倡议是否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 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检验[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0,40(10):80-95.
王慧,刘宏业.国际货币的惯性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J].经济问题,2012(5):110-113+120.
孙光国, 赵健宇. 产权性质差异、管理层过度自信与会计稳健性[J]. 会计研究, 2014(5):52-58+95.
马述忠,房超.跨境电商与中国出口新增长: 基于信息成本和规模经济的双重视角[J].经济研究,2021,56(6):15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