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韧性时空演变与障碍因素识别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17)

苏航

(山东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0 引 言

经济韧性是近年来的新兴话题,其实质是区域经济系统在抵抗不确定性冲击时的应对能力。当前我们所处的各个区域正处于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的大环境中,不时会遭受到各种来自外界或自身的灾害冲击。即使是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区域也不可能完全避免这些不确定性灾害的冲击。随着地区城市化的不断加快以及工业化的逐步发展,不同区域受到冲击后的表现截然不同,有的区域在遭受了不确定性冲击后不能及时应对,受冲击影响大,然后逐渐衰落,走上下坡路;而有的区域却可以在冲击来临之际合理应对,甚至借此机会快速发展。而这正体现出区域韧性差异。因此为了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灾害的冲击,加快区域发展,区域韧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对于区域韧性、城市韧性的研究成果较多,国外相关理论研究非常丰富,研究视角涉及广泛,国内相关研究也不断兴起,对区域韧性、城市韧性进行了丰富的实证研究,但仍有一定不足,对于中微观尺度的区域经济韧性研究相对较少。

山东半岛城市群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北接京津冀、南临长三角,是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流域的重要出海门户和“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山东半岛城市群外向型经济发达,受经济危机影响严重,同时中国经济目前处于“新常态”时期,在此背景下,该地区经济面临外部冲击时的不确定性加强,亟待探究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韧性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障碍因素,以期为提高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韧性提供指导和借鉴。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 数据来源

论文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2005年行政区划为基准,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山东省统计年鉴》以及各个地级市统计年鉴。其中部分缺失数据,通过查询相应年份的区域经济发展统计公报,或通过多年平均增长率进行插值获得。

1.2 区域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评

1.2.1 区域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方面,论文将研究尺度定位于经济系统,考虑韧性的多方面特征以及目前的韧性评价方法,并且借鉴相关研究成果,遵循科学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可获得原则、可比性原则,采用复合指标法,提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区域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以期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经济韧性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分析。该指标体系包含15个三级指标。

表1 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1.2.2 区域经济韧性的测评

本研究在比较多种方法后,为了保证结果的科学客观性,最终决定在权重的设定上采用朱喜安提出的改进熵值法——极熵值法进行计算。然后选用欧式贴合度对经济韧性作为评价的标准,进行统一复权,得出综合评价值。

2 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韧性时空演变特征2.1 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韧性时间演变特征

根据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划分的3个准则层,计算各年份山东半岛城市群在三个准则层方面的平均值,如图1所示,分析各准则层的发展状况。由图1可知,区域脆弱抵抗力、适应调整力、转型恢复力的平均得分分别从2005年的0.277、0.117和0.242增加到2018年的0.399、0.258和0.271,说明在此时段内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区域的脆弱抵抗力、适应调整力、转型恢复力整体上都呈现出了上升趋势。

图1 区域经济韧性各准则层平均得分对比图

其中,脆弱抵抗力的得分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整体上处于波动上升,2005—2018年增长率达到2.85%,增长速度较快;区域适应调整力的平均值整体上一直处于最低,但它的年均增长率为6.28%,增长速度在三个准则层中最快,并且在2014年开始与转型恢复力的均值差距不断缩小,2018年仅比转型恢复力均值低0.013;区域转型恢复力的平均得分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发展历程,年均增长率为0.87%,增长速度最慢。整体而言,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韧性的3个准则层平均值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各个准则层发展历程有较大差异。

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市经济韧性综合评价值趋势图,如图2所示,可以发现,尽管在研究时间内各个市的经济韧性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是部分地区存在波动。2005—2018年市域层面上区域经济韧性总体增强,差异性减小,但是发展速度不均衡。

图2 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市经济韧性综合评价值趋势图

在2005—2018年间大部分地市的脆弱抵抗力、适应调整力整体上均呈现增长趋势,并且增长速度较快,主要归结于各市人均GDP、专利申请授权量、第三产业比重、市场潜力、产业多样化指数、创新投入经费、在校大学生数的提升。但其中东营和聊城的脆弱抵抗力的年均增长率为负值,说明这两个城市的脆弱抵抗力下降;东营、临沂和菏泽三个城市的适应调整力也呈现下降趋势。但对于区域转型恢复力而言,各个指标变化差异较大。具体而言,专利授权量逐年增加,且青岛、济南、潍坊等市增长幅度很大;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占GDP比重、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固废利用率整体波动幅度很小;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波动幅度较大,因此区域转型恢复力年均增长率最小,且在研究时段内各市均存在较大波动,其中济南、青岛、潍坊、泰安、威海、莱芜和滨州7个城市的年均增长率为负值,说明区域转型恢复力降低。

2.2 突发冲击影响下的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韧性变化

本文尝试以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为例,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地市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结果发现,尽管在经济危机影响下,2008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市经济韧性综合评价值均为正值,但是通过计算2008年与2007年各地市经济韧性差值,如图3所示,发现经济危机前后,各市经济韧性的差值有较大的差异。

图3 经济危机影响下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市经济韧性差值对比

差值为正且较高的城市是济宁市、泰安市、烟台市、临沂市、日照市,差值大致位于0.084和0.037之间,这几个城市的经济韧性综合评价值排名并不突出,但是这几个城市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较小,并且以此次经济危机为契机,经济韧性大幅提高,经济得到较大提升。其次,德州市、滨州市、枣庄市、潍坊市、聊城市、济南市、莱芜市7市经济韧性差值处于0.026和0.004之间,说明这几个城市应对冲击能力较小,经济发展仅表现为小幅度内增强。最后,淄博市、威海市、菏泽市、东营市和青岛市5市的区域经济韧性差值表现为负数,体现出这5个城市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区域经济韧性下降,应对能力渐弱。其中,东营市、青岛市、淄博市和威海市的经济韧性综合评价值排名靠前,但差值较低,表明这些地区受外部冲击的影响相对较大。

2.3 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韧性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根据极值熵值法计算出的结果,选取2005年、2009年、2013年和2018年4个典型时间节点,借助ArcGIS自然断裂点分级法,划分四种区域经济韧性类型,如图4所示,以此来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韧性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图4 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韧性空间格局演化图

可以发现高度韧性区主要集中在济南、青岛、东营这几个地市,其中济南一直处于高度韧性区,东营在2005年是高度韧性区,但之后大都处于较高韧性区,青岛除在2009年是较高韧性区外,其余时间是高度韧性区。此外,东部沿海地区如烟台、威海以及鲁中地区如淄博等多数时间处于较高韧性区;鲁西南地区如聊城、临沂、枣庄和济宁等多数时间处于低度韧性区或较低韧性区,主要缘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较济南、青岛等地区表现较弱,区域经济韧性较低。

3 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韧性障碍因素识别与提升策略3.1 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韧性障碍因素分析

根据前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韧性时空演变特征的分析,发现该区域的经济韧性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仍存在空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本章将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韧性时空演变的障碍因素,如表2所示。

表2 山东半岛城市群各指标灰色关联度及排名

由研究结果可知,灰色关联度指数在0.9以上的指标有7个,关联度指数最高的是三大专利授权量,其次为每万人口高等学校在校人数,主要集中在适应调整维度;灰色关联度指数在0.8~0.9之间的指标有6个;灰色关联度指数在0.8以下的为外贸依存度和第二产业占GDP比重。

从准则层层面来看,适应调整力层面的关联度的影响力最大,是区域经济韧性综合评价值的重要驱动力,其次是转型恢复力,脆弱抵抗力层面的关联度最低,对区域经济韧性综合评价值的影响最小。

从具体指标来看,三大专利授权量、每万人口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市场潜力、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社会消费品总额占GDP比重、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均GDP7项指标为高关联度指标。其中,三大专利授权量和每万人口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关联度最高,这两个指标代表一定时期内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及其能力,此指标的灰色关联度最高,说明该指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韧性影响最大,因此,各地市应该加大科技创新方面以及教育方面的投入,并且采取相应政策适当刺激消费以此加强区域经济韧性。

研究经费投入、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乡收入比、产业多样化指数、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和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总额6项指标为中关联度指标,与区域经济韧性存在中等关联程度。其中,研究经费的投入代表了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区域对研究经费投入越多,科技创新能力越强,区域经济韧性评价值也会相应提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反映了区域内原有的环境基础以及区域对其内部污染的政治效率,该指标影响企业选址,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因此区域应当重视环境效益,确保区域内部环境优良以吸引更多企业进驻,进而提高区域经济韧性。

外贸依存度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2项指标为较低关联度指标。外贸依存度反映了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这说明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其与全球经济危机等不确定性冲击关联越高,进而区域经济韧性越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越高的地区更容易受到经济危机等冲击的影响。尽管两项指标为较低关联度指标,但是各地市仍要对之加以关注。

3.2 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韧性提升策略

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提升经济韧性的建议有:

(1)明确提升经济韧性的方向,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是为了更好的应对不确定性冲击对区域的影响,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抵抗能力、适应力和转型恢复力,实现区域内经济的均衡发展。想要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离不开政府在政策上的引导支持和规划。具体来说,需要政府在明确提高区域经济韧性目的的基础上,明确方向,制定应对外界冲击的整体战略。此外,还需要确保基础信息的准确性,进行科学决策。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公众的作用,协调好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多方面的利益。

(2)稳步发展经济,保持良好的经济环境。良好的宏观经济条件是区域应对外界经济冲击的前提条件,不管是诸如全球经济危机的急性经济冲击,还是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慢性冲击,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都很重要。从区域经济韧性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中,不难发现高度经济韧性区主要位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从三个准则层分析中发现高度经济韧性区的经济稳定指数均较高。因此,山东半岛城市群需要继续发展区域经济实力,扩大就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增加科技投入,改善生态环境等。

(3)提高区域适应调整力,带动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根据研究结果发现,适应调整力对区域经济韧性综合评价值的影响最大,因此要充分提高区域适应调整能力,这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关键。山东半岛城市群内部各地市政府应该努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并且政府和企业要加大研究经费投入,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与市场相结合,引导企业进行研发活动,加强对高新产业的支持。同时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地市要重视文化氛围的培养,采取多种手段如提升工作待遇等留住人才,积极引进外部人才。

4 结 论

论文首先从整体层面和市级层面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韧性的主要障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结果表明:整体层面上,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韧性总体提高,但是城市群内部发展不均衡;市级层面上,各地市经济韧性总体增强,但是发展速度不均衡;高度韧性区以及较高韧性区的地市一直保持在六个或七个,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鲁中地区;关联度指数较高的是三大专利授权量、每万人口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市场潜力、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等指标,高度集中在适应调整力维度。

标签:  韧性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