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蔬菜类产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元素,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极高。现阶段随着大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对蔬菜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长,豆角已经成为蔬菜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蔬菜之一。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优质豆角的实际需求,各个地区都在不断加强豆角高产种植技术的深度研究和科研攻关。豆角在栽培管理过程中,露地栽培技术是最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也是农民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在露地豆角栽培管理过程中,为了达到高产高效的目标,应该加强对高产种植技术的有效研究和深入推广,并在种植环节优化病虫害防治技术,切实提升防治成效,降低病虫害对豆角生长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豆角品质。
一、豆角露地高产栽培技术
1、豆角品种选择
根据郓城县的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豆角品种选择应满足耐热、抗旱、生育期适中、抗病虫害、高产优质、商品性好的品种。当地推广应用较好的优质高产豆角品种主要有齐鲁豇豆王、中华一品豇、农豇豆王、绿冠188等几种。
2、豆角种植地的选择与处理
郓城县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9℃,1月平均气温-1.7℃,7月平均气温27.9℃,无霜期210d左右,平均年降水量700~800mm,主要集中在夏季,年日照时数2400~2600h,光照充足。在豆角种植地选择过程中,要依据当地的气候特征种植制度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地块,前茬作物以绿肥作物、禾本科作物或瓜类作物为宜,避免连作,执行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秋季深翻土地25~30cm,晾晒熟化,春季耙地整平,耙细耙实,结合整地做好底肥的施入,通常施入完全腐熟的有机肥3000~5000kg/667m2,复合肥15~20kg/667m2,过磷酸钙25~30kg/667m2,硫酸钾15~20kg/667m2。底肥施入时,先将有机肥均匀撒施于地表,然后撒施化肥,翻耕入土,耙平镇压。
3、豆角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1周,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将豆角种子摊放在干净的布或晒网上,放在阳光下晾晒1~2d,晒种的目的是减少种子内的水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通过紫外线照射杀死部分表面的病菌,减少病害的发生,晒种的过程中每间隔2~3h翻动1次种子,确保每一粒都能均匀地接受阳光照射。晒种结束之后准备50~55℃左右的温水,将晒干后的豆角种子放入水中浸泡20min左右。在浸泡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以保持水温恒定并使种子充分接触水,达到消毒的目的。浸种后将种子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以去除残留的消毒剂。播种前为了进一步防止病害的发生,可以使用药剂拌种,常用的药剂包括克菌丹、多菌灵等,按照干种子重量的0.2%~0.3%与种子混合均匀,将药剂与种子拌和,确保每一粒种子表面都能均匀覆盖药剂,拌种后,将种子摊开晾干,待播种。
4、露地豆角科学播种
露地豆角的播种时间一般控制在5月中下旬,采用机械开沟、灌溉、人工点播的方法进行播种处理。开沟深度控制在3~5cm,沟内灌溉清水,等到水下渗之后采用人工点播,每个位置点播种子3~4粒,株距控制在30~35cm,行距控制在40~45cm,覆土厚度控制在2~3cm,播种结束之后,在播种位置上方覆盖农用地膜,两边用土壤压紧时每间隔3~5m压一条土腰带。
5、露地豆角田间管理
①查苗与放苗
一般豆角种子发芽需要7~10d,在豆角出苗后,及时进行查苗,观察地膜表面是否有幼苗钻出,轻轻敲击地膜将地膜上覆盖的水渍去除,检查地膜下面的幼苗生长情况。随着秧苗的生长,要及时将秧苗从地膜下放出,避免出现高温烧苗的现象。破孔放苗需要使用小锄头、竹签或专门的地膜破孔器等工具,在幼苗上方,距离幼苗约5~10cm处,横向破孔,破孔直径约1~2cm,轻轻将地膜撕开,将幼苗从地膜下取出,放苗时要小心,避免损伤幼苗,放苗后将地膜整理平整,苗孔四周用土壤围堵紧实,地膜边缘用土压实,防止地膜再次移位,预防杂草生长。破孔放苗后,应及时浇水,以保证幼苗生长所需的水分。
②间苗与定苗
豆角幼苗出土后约15~20d进行间苗,间苗是指在豆角幼苗出土后,根据豆角的生长状况和土壤条件,对豆角幼苗进行合理的调整,使豆角植株之间的距离达到适宜的程度,主要目的是保证豆角植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促进其健康成长。操作过程中观察豆角幼苗的生长状况,对于生长过密、互相竞争的幼苗,应进行间苗。豆角植株生长到4~5片真叶时进行定苗,根据其生长状况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植株进行保留,淘汰生长不良或病虫害严重的植株。定苗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豆角植株的健康生长和提高产量。重点观察豆角植株的生长状况,对于生长不良、病虫害严重的植株,应进行淘汰。
③豆角生长阶段培土工作
豆角生长阶段培土促进豆角根系发育,有利于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减少杂草与豆角争夺养分和水分,培土后形成的垄沟,可以利于排水,防止豆角根系腐烂。当豆角主蔓长至30~40cm,开始伸蔓时进行培土,第1次培土沿豆角行株间培土,高度约为10~15cm。第2次培土在豆角开花后,在第1次培土的基础上再培土1次,高度约为15~20cm。在进行培土操作时一定要注意不要伤到豆角根系,高度不宜过高,以免影响豆角通风透光,根据降雨情况,及时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透气。
④豆角引蔓上架
在豆角种植后约25cm高时,就可以开始准备搭架,选择坚韧耐用的支架材料,常见的有竹竿、木棍等。搭架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人字架或锥形架,人字架需要两根长杆交叉搭成“人”字形,然后插进土壤中固定,锥形架则是每隔40cm用三根竹竿插成三角形,然后在离垄面1.2m处用绳子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锥形结构。当豆角的秧苗长到35cm左右时,开始引蔓上架,先将主蔓轻轻引入人字架的交叉处或锥形架的顶部,然后用稻草或者细绳绑扎固定。 随着豆角的生长,主蔓会逐渐爬满架。在豆秧扭成绳状向上爬时,可以在早晨秧脆时,用小棍轻轻打去蔓头,促使豆秧均匀分布,避免过于集中。
⑤豆角植株去顶
豆角植株在开花前进行去顶操作较为合适,当植株长出5~6片真叶,高度在30~40cm时,即可进行去顶。在进行去顶操作前,准备好剪刀或园艺刀等工具,确保工具干净、锋利,以避免植株受到感染。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去顶操作,避免植株在雨天或潮湿环境中生长,降低病害风险,将植株顶部的花蕾和嫩叶去除,保留4~5片真叶,在去顶部位涂抹一些园艺油漆或其他保护剂,以防止植株伤口感染病菌。
⑥豆角田间肥水管理
当豆角进入到深腕期之后要及时进行追肥,处理促进下部花序正常开放和上部叶片茎秆的生长。在豆角花序初现时,应追施氮钾复合肥10kg/667m2左右,有助于促进花期正常进行和提高结荚率。豆角开始结荚后,为保证豆荚的生长和发育,应再次追施尿素10~15kg/667m2。在豆角生长中后期,为防止植株早衰,提高豆荚品质,可追施1次磷钾肥,施用硫酸钾10~15kg/667m2,并搭配使用0.1%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液面喷洒,提高叶面光合作用能力,肥叶使用量控制在8~10kg/667m2,间隔7~10d使用1次,必要时连续使用1~2次。在科学追肥的情况下,还需要做好有效的灌溉处理,在豆角花期应适当控制水分,避免花期延迟或花朵脱落。开始结荚后,应保证水分供应,保证田间持水量达到65%以上,促进豆荚的生长,建议在豆角每次采收前进行1次小水浇灌。在豆角生长后期,应根据土壤湿度和豆角的生长状况适时灌溉,以防止植株早衰。
二、露地豆角常见病虫害防治
1、露地豆角常见病虫害的危害特征
①豆角根腐病
豆角根腐病的初期症状主要表现在根部,根部会出现水渍状红褐色斑点,农户称为红根病,病部稍微有些开裂或凹陷,病情逐渐加重,斑点变为黑褐色或褐色。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病部会出现明显的褐色斑点,且稍微开裂或凹陷。多数情况下,病菌会从侧根向主根蔓延,最后导致根系腐烂或坏死,剖开根部可见维管束呈红褐色水渍状。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下,发病植株的茎基部有时会出现粉红色霉状物,这是由于病菌的分生孢子形成的,豆角植株地上部分会因根系受损而出现萎蔫枯死的现象。
②豆角炭疽病
豆角炭疽病的病原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繁殖,可以通过带菌的种子、土壤、工具等途径传播,且在成熟期因发病果上形成的分生孢子数量多,容易造成大面积的传染,特别是在温度为17~27℃、空气湿度大的条件下最易发病,当温度降低至13℃以下时,病害的传播会暂停。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浅褐色的病斑,随后扩大成为棕色圆形或狭长形病斑,并且通常会有明显的褐色边缘。在湿度较高时,病斑上会生长出粉红色黏稠的物质,这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茎上的病斑条状,初为红褐色,后变为黑褐色,严重时会导致茎干枯萎。豆荚上的病斑初为发白的水浸状小晕斑,随着病情的扩展变成暗褐色,最终产生圆形或长圆形的凹陷斑,大小可达0.5~1cm,中央为黑褐色至黑色,边缘为浅褐色或褐红色,种子染病后,会产生不规则的黄褐色或褐色溃疡斑。
③豆角蚜虫
蚜虫群集在豆角的嫩叶、叶背、嫩茎上,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汁液。受害叶片会出现黄斑,初始为鲜黄色、不规则形状,随后黄斑逐渐扩大并变为褐色,随着蚜虫数量的增加,叶片会变得卷曲、发黄,植株整体生长受到抑制。随着植株的进一步生长,蚜虫还会危害豆角的嫩茎,使茎部出现凹陷,影响植株的输导组织,导致植株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花朵受到危害之后影响豆角的授粉和结实,导致豆角产量下降。同时,蚜虫还可以传播植物病毒,如花叶病毒等,使豆角植株出现系统性症状,导致豆角生长异常,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
④豆荚螟
豆荚螟的幼虫常蛀食花蕾,导致落蕾现象,会影响豆类的正常开花和传粉过程。幼虫蛀食嫩豆荚,豆荚会出现蛀孔,并排出绿色粪便,严重影响豆荚的品质和产量。成熟豆荚受到危害之后会在豆荚上形成蛀孔,并留下绿色粪便,豆粒不饱满,降低商品价值。此外该种害虫的幼虫还危害叶片和嫩茎,造成叶片缺刻,影响光合作用。在嫩茎上为害时,会导致茎部畸形,影响豆类的生长和发育。
⑤豆角跳甲
跳甲成虫在叶片上取食,会导致叶片出现孔洞和缺刻,初期为小孔,随着为害的加重,孔洞和缺刻逐渐变大,严重时叶片只剩下叶脉。受危害的植株生长缓慢,叶片黄化,甚至萎蔫,影响豆角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降低产量。同时,跳甲也会取食豆荚,导致豆荚表面出现凹陷和孔洞,影响豆角的品质和产量,当害虫危害严重之后还会导致植株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染,经常造成细菌性斑点病、真菌性叶斑病的发生,进一步加重豆角的病害。
2、露地豆角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
①杀虫灯防治害虫
杀虫灯在防治豆角虫害中的应用,主要基于昆虫的趋光性原理,通过特定波长的光源吸引害虫,进而达到控制和减少豆角田间的害虫数量的目的。根据豆角田的大小和地形,选择合适的太阳能杀虫灯或者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灯利用太阳能作为电源在白天充电晚上工作。杀虫灯主要位于豆角田边的田埂,每盏杀虫灯可以覆盖2~4hm2的农田,因此该种方法适合于集中连片的豆角种植地。将杀虫灯安装在离地面1.5~2m的高度,确保杀虫灯的光源正常工作,并且调整到最适合豆角害虫的波长。在豆角田间的害虫活跃季节,每晚开启杀虫灯,如果豆角田间的害虫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使用时间。使用期间要做到每间隔1~2个月定期检查杀虫灯的工作状态,确保其持续有效地工作,并清理收集器中的害虫尸体,保持杀虫灯的清洁。
②粘虫板防治
在应用过程中应该选用黄色或蓝色的粘虫板,悬挂黄色粘虫板对蚜虫、白粉虱、烟粉虱等害虫有较好的诱杀作用,而蓝色粘虫板对蓟马、跳甲等害虫有较好的诱杀效果,要确保所选择的粘虫板材质好、双面诱杀、无毒、抗日晒、耐雨水冲刷的粘虫板产品。从豆角的苗期和定植期起使用粘虫板,保持不间断使用,可以有效控制蚜虫的发展。使用铁丝或绳子穿过粘虫板的2个悬挂孔,将其固定好,然后将粘虫板两端拉紧垂直悬挂在豆角植株上方15~20cm的部位。根据豆角田间的虫口密度,悬挂规格为25cm×30cm的黄板25~30块/667m2,或20cm×30cm的黄板30~35块/667m2,若防治跳甲等害虫,悬挂25cm×40cm的蓝板30块/667m2,或25cm×20cm的蓝板35块/667m2,每间隔7~10d检查1次粘虫板,当粘虫板上粘满害虫时,应及时更换新的粘虫板并将清理下来的粘虫板进行焚烧处理。
③赤眼蜂防治豆荚螟
定期调查豆田,了解豆荚螟的发生密度、危害程度和发育进度,确定适宜的防治时期,根据豆荚螟危害程度选择对豆荚螟卵具有较高寄生率的赤眼蜂品种,常见的有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等。选择使用商品化的赤眼蜂蜂卡在大田进行释放,释放密度为5000~10000头/667m2赤眼蜂,通常选择在豆荚螟卵孵化率达到20%~30%时释放赤眼蜂,共释放2次,间隔5~7d。释放赤眼蜂前,需清除田间的杂草,减少害虫的栖息地,避免风力较大或降雨天气,以免影响赤眼蜂的存活和寄生效果,释放后密切关注豆田内的豆荚螟发生情况,必要时进行补救防治。
④化学防治
豆角炭疽病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速克灵1000倍液,或甲霉灵锰锌1000~1500倍液。根腐病使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蚜虫危害初期可以使用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3000~5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喷雾。豆荚螟发生初期可使用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雾。跳甲可使用25%阿维·毒死蜱乳油1500~2000倍液,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雾。
综上所述,露地豆角高产高效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深度研究,是豆角种植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豆角露地栽培管理过程中需要种植人员注重做好田间管理工作,采取合理措施进行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以保证豆角的健康生长发育和生产稳产。
(作者单位:274700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黄集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