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探索优质水稻栽培技术与全生育期绿色植保防治措施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20)

水稻是百姓餐桌上的重要食物,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高品质水稻及相关制品的要求持续提高。但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中占用较多土地资源,用于栽培水稻的优质农田面积减少,制约水稻产业规模化发展。同时,水稻全生育期内的病虫害类型多,若防治不当,水稻植株遭受多种病害和虫害,受害植株生长发育异常,导致水稻品质和产量下降。因此,提高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立足现状,研究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了解水稻常见病虫害类型及危害特点,探讨绿色防治技术,以期提高水稻栽培水平,实现优质高产栽培目标。

一、水稻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1、水稻优质品种选择

实地调查,了解栽培地区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病虫害流行特点等因素,选择适应当地环境同时抗逆、抗病虫害、稳产丰产的优质水稻品种。加强稻种质量管理,禁止采用陈年劣种,要求稻种含水量≤15%,纯度和净度均≥98%,所有稻种均从正规种子站采购获得。

2、水稻种子处理技术

①采用风选法、盐水选种法等方法筛选稻种,保留优质饱满稻种,饱满性差、劣质或存在其他缺陷的稻种不予使用。②在晴天8时~10时和15时~17时两个时段晒种,将种子置于干净、平整的场地,定期翻动种子,均匀晒种。晒种避开中午高温时段,以防高温灼伤稻种。禁止在铁皮或其他温度偏高的区域晒种。经过晒种,稻种活性好,杀灭病菌,预防病虫害。③用生石灰或多菌灵浸泡稻种,杀灭稻种表面病菌。④适温催芽,催芽期间环境温度稳定在30℃,观察稻种发芽情况,破胸露白后控温炼芽,提升稻种对环境的适应性。稻种芽长至1mm左右时,晾芽3~6h。

二、水稻栽培前选地整地

1、水稻栽培地块的选择

稻农重视水稻栽培地块的选择,实地调查,确定土壤条件,选择pH值6.5~7.5、土层深厚、保水保肥、富含有机质、远离污染源的地块,若符合以上条件同时3日内未施加除草剂、农药的地块应作为首选对象。瘠薄地土壤养分不足,不适宜种植水稻,重度盐碱地和低洼易涝地不利于水稻生长,不可作为水稻种植用地。

2、水稻栽培前的整地工作

整地设备采用旋耕机、水田耕整机等,深翻土壤25cm,打破犁底层,为水稻植株根系生长提供良好土壤条件。深翻后晾晒,杀灭土壤中的细菌和害虫,降低病虫害发生率。通过机翻、机耙等方式一次性旋耕水田土壤,保证整地效果的同时缩短作业时间。旋耕后灌水,减少浮泥,清理田间杂物。经过整地,提供适宜水稻生长的上烂下实、上细下粗稻田土壤条件。

三、水稻机械直播及工厂育秧

1、水稻机械直播技术

根据不同品种调整机械直播密度。以常规稻、早稻杂交稻为例,行距均为25cm,穴距分别为12cm、14cm,用种量分别为3~4kg/667m2、2~2.5kg/667m2。机械化直播的自动化水平高,机械设备按设定路线运行,控制播种范围和播种量,保证下种均匀。机械设备操作方式应符合规范,不可忽然急加速、急刹车。稻农检查下种情况,要求空穴率小于1%,若局部遗漏播种或播撒量不均匀,人工处理。

2、水稻工厂育秧

①水稻育秧技术

遵循标准化原则,由专业人员规范进行水稻工厂育秧,严格管理育秧环境,使秧苗整齐度高,培育健壮秧苗。工厂化育秧的前期准备工作包含选种、晒种、浸种、催芽等,挑选优质稻种,播种后覆土。根据育秧规模准备适量的育秧基质和秧盘,用于培育水稻秧苗,以一季稻、早晚稻大田为例,分别准备秧盘25~28张/667m2、35~38张/667m2。不同类型的水稻所需稻种量也存在区别。例如,一季稻大田常规稻、杂交稻稻种量分别为1.5~1.75kg/667m2、1~1.5kg/667m2,早稻大田2类水稻稻种量分别为4~4.5kg/667m2、2.5kg/667m2。流水线机械播种,控制播种量,保证播种均匀,对播撒的稻种做堆盘暗化处理,管理播种环境,促进种子发芽。出苗后,摆放至秧板上。由于水稻育秧受环境影响,建议搭设拱棚集中育秧,管理拱棚环境,促进稻种发芽和秧苗生长。例如,育秧温度稳定在25~33℃,控制秧板、盘土湿度,提供良好环境使秧苗出土。秧苗长至2叶1心时炼苗,目的在于提升秧苗对环境的适应性,确保秧苗在移栽期间以及移栽后维持健康状况,不由于环境影响导致移栽后成活率下降。

②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

机械化插秧,根据秧苗对养分的需求施肥。建议采用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精简插秧工艺流程,利用乘坐式插秧机配套侧深施肥装置高效作业,既能够保证插秧效果,又可减轻稻农劳动强度,提高插秧效率。根据稻田插秧情况及时用侧深施肥装置施肥,提升肥效,满足秧苗生长发育对养分的需求,减少肥料流失。侧深施肥装置施肥范围和施肥量精准,可以避免因施肥位置与秧苗过近导致烧苗。机械插秧和施肥前,整平稻田,沉浆2d,田面水深在3cm以内且保持水清。由于施肥和插秧配合进行,无需提前施加底肥,减少前期准备工作。插秧前,配套插秧机和施肥装置,检验农机设备运行状态,做好零部件调试、润滑等维护工作,确保设备平稳运行。规范操作插秧机,严格控制插秧范围和插秧量,要求秧苗在稻田均匀分布,避免翻倒、受损等情况。稻农检查插秧情况,要求:均匀度合格率gt;85%,漏插率lt;5%,翻倒率、勾秧率、伤秧率均lt;4%,漂秧率lt;3%。

四、水稻田间管理技术

1、稻田水分管理

稻田灌溉用水采用流动河水或干净井水,要求水源干净,避免水稻因水源不达标而遭受病虫害。根据水稻各生育期的需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制定灌溉计划,控制灌溉频率和单次灌水量。例如,以浅水栽秧、深水活棵、寸水分蘖等要求对稻田灌水。水稻移栽后4~5周要采取如下灌溉方法控制无效分蘖:田间分蘖达到设计有效穗时撤水晒田1周,再恢复灌水。

2、水稻田间养分管理

水稻施肥以控制氮肥、增施腐熟有机肥和磷钾肥为主,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结合水稻植株养分需求和土壤养分制定施肥计划,分阶段施肥。抄耙肥,施25%水稻专用三元复混肥50kg/667m2和腐熟农家肥2000kg/667m2;返青肥,施尿素10kg/667m2,时间为秧苗移栽2周后;分蘖肥,施尿素15kg/667m2,时间为返青肥施加2周后;穗期,施加三元复合肥、尿素、硫酸钾,用量分别为20kg/667m2、5kg/667m2、3kg/667m2,科学施肥,促进水稻增产。

五、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技术

精心选种,挑选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抗病虫害的优质水稻品种,利用品种优势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减轻田间病虫害对水稻栽培的危害。选种前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及病虫害流行特点等,优先考虑经过当地农业部门审定的优质水稻品种。筛选优质饱满的稻种,剔除瘪粒、病虫粒,采用药剂拌种方法对筛选出的优质种子进行消毒,杀灭种子病菌,提升种子抗病虫害能力。例如,每3g氰烯菌酯兑水6kg用于浸种5~6kg,或1kg稻种用45%咪鲜胺2.5g兑水制备的300倍液浸种。拌种也是预防水稻病虫害的常用方法。例如1kg水稻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拌种,要求拌制均匀,种子充分接触药剂,在种子表面形成抵抗病虫害的种衣剂。

2、物理防治技术

①利用灯光诱杀技术防治害虫。针对田间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虫害,在稻田安装振频式杀虫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减少害虫的虫口基数。不同杀虫灯布置方式对害虫的诱杀效果存在区别,杀虫灯安装高度为距地面1.2~1.5m,安装密度为1盏/2.0~3.3hm2,部分稻田害虫猖獗时,根据虫害调查结果调整杀虫灯安装密度。②性诱剂诱杀技术,关键装置为内部配置专用性诱芯的性诱捕器,利用此装置诱捕雄性成虫,破坏害虫雌雄比例,阻碍害虫成虫繁殖,减少下一代虫口数量。性诱剂诱杀技术对稻纵卷叶螟、③螟害虫成虫的诱控效果较好,各自的性诱捕器数量分别为2台/667m2、1台/667m2。向性诱捕器中添加洗衣粉水能够加强诱捕效果。由于性诱剂经长时间使用后对害虫的诱捕效果下降,需要定期更换。例如,每月更换1次。通过杀虫灯、性诱剂的应用,能够有效防控稻田害虫,取得虫害防控效果的同时避免环境污染,符合水稻绿色栽培理念。

3、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现代农业生产中较为主流的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天敌防治是具有代表性的生物防治技术,原理是向田间释放害虫天敌,利用天敌防治虫害,降低田间害虫数量,抑制危害范围,天敌防治害虫具有无污染的特点,还能够保护稻田生物多样性。根据稻田害虫类型选择合适的天敌,控制释放数量和释放间隔。以稻田二化螟、三化螟害虫为例,按12万头/hm2的数量向稻田释放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释放间隔为5d。稻田养殖也具有防治虫害的效果,常用模式是在稻田养殖鱼、鸭、螃蟹等。以稻田养鸭为例,鸭子破坏害虫的栖息场所,阻止害虫的生存和繁殖,减少田间害虫数量,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在稻田养殖大鸭,原因在于大鸭在日常活动中破坏水稻,反而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建议向稻田放入15日龄的幼鸭,养鸭数量为10~15只,释放时间为水稻移栽后的12d。稻田养殖模式的虫害防治效果良好,并利用有限的稻田资源发展水稻种植业和养殖业,提高经济效益。此外,生物农药对稻田病虫害也具有较好防效,是一种相对绿色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4、药剂防治措施

①稻瘟病的危害特性及防治措施

稻瘟病属于水稻四大重要病害之一,病稻草和稻谷可作为稻瘟病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越冬场所,翌年环境适宜时发病,导致水稻减产,部分稻田稻瘟病严重,水稻减产约50%。水稻植株多个生育期均可能感染稻瘟病,危害部位不同,症状各异。水稻3叶期前感染苗瘟,受害部位附着灰色霉层,秧苗基部呈灰黑色,上部褐色,受害秧苗蜷缩枯死。水稻3叶期至穗期感染叶瘟,病害部位中间有灰白色斑点,叶边缘为黄褐色梭形,病斑背面附着灰色霉层,部分受害水稻植株有梭形大条斑。水稻分期至拔节期的叶瘟发病率更高,病害严重,受害叶片可能粘胶。稻节感染节瘟,病害初期症状为褐色斑点,病害后期斑点数量增多,危害面积扩大,严重时整个稻节变黑,稻节易折断。谷粒感染谷粒瘟,典型症状为谷粒外表有黑褐色斑点,感染病害的谷粒携带病菌,不宜作为种子,以免在后续播种、育秧等环节爆发大规模稻瘟病。

防治技术:出穗前7~10d属于重点防治时期,喷施6%多菌铜2.0~2.5kg/667m2,7d喷1次,单次喷施后稻瘟病防效较差时补喷1次;用50%DT粉剂50~100g/667m2,兑水50kg,7d喷1次,连喷2~3次,此类药剂的使用方法为叶面喷雾,要求喷雾量合适、喷施均匀。

②纹枯病的危害特性及防治措施

水稻纹枯病好发于高温、高湿环境,是由立枯丝核菌感染植株引起的病害。菌核在土壤或稻桩中越冬,翌年环境适宜时发病。水稻苗期至穗期均可能感染纹枯病,其中水稻分期至抽穗期的病害发生率高,危害严重。近水面叶鞘最初出现症状,受害部位有水渍状椭圆形病斑,随着病害持续发展,病斑数量增加,发展为中间绿色或淡绿色、边缘褐色的大面积云纹状病斑,呈不规则形。叶片感染纹枯病,病斑与叶鞘受害时类似,斑点逐步向上发展,可能蔓延至茎叶甚至穗部,感染纹枯病的水稻植株容易倒伏。

防治技术:稻田纹枯病调查结果显示发病株率高于15%且有持续发展趋势时,用5%井冈霉素100g/667m2,兑水50kg喷雾防治,喷施时间为分蘖末期和抽穗期;出穗前7~10d也是纹枯病的重点防治时期,用稻丰灵200g/667m2,兑水50~60kg喷雾防治,病害严重时,首次喷施后间隔7d补喷1次,加强防效。

③稻飞虱的危害特性及防治措施

稻飞虱成群聚集在水稻植株下部从而产生侵害,植株组织内的汁液被稻飞虱成虫或若虫吸取,受害植株营养不良,下部叶片枯黄,千粒重下降,稻飞虱猖獗时大面积侵害水稻,导致稻田成片死秆倒伏。稻飞虱的排泄物堆积在水稻植株上,滋生霉菌。稻飞虱雌虫的产卵器刺破叶片或叶鞘,水稻植株遭受虫害的同时还可能由于致病菌经由伤口入侵而发生病害。稻飞虱喜温暖高湿环境,高发季节集中在夏秋两季,与降雨多、湿热的气候特征有关。水稻遭受大量稻飞虱为害时,瘫痪倒伏,水稻产量急剧下降,部分稻田甚至绝收,由于稻飞虱导致稻农承受较大经济损失。

防治技术:用40%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50~60kg/667m2喷雾防治,根据稻飞虱防治效果控制喷施次数,通常喷施1~2次可取得较好防效,或采用80%敌敌畏乳油防治稻飞虱。

④二化螟的危害特性及防治措施

大田水稻容易遭受二化螟为害,水稻多个生育期均可能受害,表现多种症状。例如,水稻分期遭受二化螟为害,枯鞘或枯心苗;水稻孕穗期遭受二化螟为害,导致枯孕穗和白穗;水稻灌浆期遭受二化螟为害,症状以半枯穗为主。二化螟幼虫聚集在叶鞘内侧,侵害水稻植株后,可见叶鞘外部有水渍状黄斑,随着虫害持续发展,叶鞘枯黄。稻茎也会遭受二化螟幼虫侵害,害虫蛀食导致剑叶尖端变黄,茎上有蛀孔,茎内堆积虫粪,茎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由于二化螟群集侵害水稻植株,因此受害稻株通常呈聚集分布,受害植株生长发育异常,减产5%~30%不等,降低水稻栽培经济效益

防治技术:虫卵孵化高峰后5~6d是重点防治时期,对稻田环境的要求是施药期间稻田水深稳定在3~4cm,持续3~5d,此时喷药防效较好。花期不喷药,每日早晚两个时段适宜喷药。二化螟化学防治药剂选择2%的阿维菌素或25%的杀虫双水剂1000倍液等,连喷1~2次防效较好,两次间隔时间7d。

六、水稻适时收获

黄化完熟率90%、抽穗后积温800℃、天气条件合适时采收,对水稻植株的基本要求是青秆、绿叶、黄粒、活秆成熟。机械收获,实现全面收割。

综上所述,推广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具有现实意义,促进水稻优质高产,解决传统水稻栽培模式下品质差、产量低等问题。稻农要合理应用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做好选种、稻田选址等前期准备工作,播种育秧、插秧,在水稻全生育期采取田间管理措施,控制水量和肥力,加强病虫害防治,提供适宜水稻植株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未来,相关农业技术人员需要持续探索水稻绿色无公害栽培技术,完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符合绿色生态理念的防治技术,加强技术推广,为稻农提供技术指导,利用先进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138001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黑土地保护监测中心)

标签:  水稻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