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牦牛半舍饲半放牧养殖管理配套技术措施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65)

牦牛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畜禽品种,同时也是我国地方优良品种之一,在青海省的农牧结构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当地农牧民群众的重要来源。进入新世纪以来,青海省实施了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以打造世界牦牛之都为主线,大力发展牦牛养殖业,加快推进牦牛养殖,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牦牛养殖数量养殖规模在不断扩大。新时期,在推动牦牛养殖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应该从舍饲养殖角度入手,依托当地的牧草资源积极发展半舍饲半放牧的养殖管理方式,进入冷季之后,将牦牛放置在牛舍当中进行补饲养殖,保证有营养物质充分供给,满足牦牛的生长需求,当牧草进入旺盛生长阶段之后,可以在草场进行放牧处理,这样能够给予天然草场休养生息的时间,提高牧草生产能力,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在对互助县牦牛养殖业发展现状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牦牛半舍饲半放牧养殖技术,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和帮助。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邻西宁市,南接海南藏族自治州,西连果洛藏族自治州,北靠海北藏族自治州,气候类型为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2℃,年降水量350~450mm,无霜期120~150d,光照充足,日照时间长,降水集中在夏季,雨雪交加,独特的气候环境,孕育了独特的牲畜品种牦牛和藏羊,同时互助县有着广袤的草场,为畜牧养殖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饲草饲料,牦牛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畜种,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m以上的山地牧场,除了牦牛之外,还包括了藏系绵羊和高原驴。牦牛是互助县畜牧业的支柱产业。品种以藏系牦牛为主,兼有杂交牦牛,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4500m的天然草场。从养殖模式来看牦牛养殖规模以户为单位,一般每户饲养几十头至上百头,养殖规模多种多样。进入新世纪以来,互助县大力发展牦牛产业,鼓励农牧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和养殖企业,扩大牦牛养殖规模,牦牛养殖数量显着增加,但由于很多农牧民群众一直坚持传统的饲养管理方式,牦牛生长发育很容易受到季节因素影响不利于提高养殖效益和养殖质量,针对这一现状就需要加快转变,养成管理方式,积极推广应用半舍饲半放牧养殖管理方案。

一、牦牛半舍饲养殖技术

1、标准化牛舍建造

牦牛半舍饲养殖模式之下,应该从科学规划建造牛社入手,要为牛群营造一个健康舒适整洁的生长环境,满足牦牛的生长需求。一般情况下,牦牛在生长过程中需要0.8~1.5m2的空间,棚舍檐高3~3.5m、棚舍内净高2.5~3m,根据饲养规模和地形而定,一般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牛床长度应在1.2~1.5m,宽度应在0.8~1.2m,饲料槽宽度应在0.4~0.6m,深度应在0.3~0.5m,排泄区应设置在圈舍的一角,便于清理和防疫。圈舍应具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圈舍的窗户面积应占墙面积的10%~20%,窗户高度应在1.2~1.5m,舒适温度范围在0~25℃,相对湿度应在40%~70%,地面应平坦、防滑、易于清洁,地面材料可选用混凝土、砖块或橡胶等,地面坡度应保持在1%~2%以内,以便于排除水分和粪便。牛床应设有防滑垫或牛床垫,以提高肉牛的舒适度,饲料槽和饮水器应定期清洗和消毒,确保肉牛的饲料和饮水卫生。圈舍应设有防疫和卫生措施,消毒通道、粪便处理设施等,圈舍内外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2、牦牛放牧技术

(1)核定草场载畜量

草场载畜量核定是指确定一定面积草场在特定时间内可以承载的牲畜数量,这一核定对于合理利用草地资源、防止草场退化与破坏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草场载畜量核定过程中,可以选择使用草地生产力评价法、草地类型和等级评定法、草场利用历史数据法、草场载畜能力试验法以及遥感技术生态模型方法进行有效的评价。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对草地的植被盖度、草高、草质、产量等指标的测定生产力进行评估,确定草场的载畜量,常用的评估体系有草地生物量生产力评价体系和草地生产力指数评价体系。第二种是根据草场的类型和等级,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植被等条件,参考草地生产力评价结果,确定草场的载畜量。有条件的可以结合草场的历史利用数据,通过历年来的放牧牲畜数量、草地生产力变化等,分析草场的载畜量。必要时可以在草场上进行载畜能力试验,在一定时间内监测放牧牲畜的体重变化、草地植被的恢复情况等,来确定草场的载畜量,同时也可以利用遥感技术获取草地的植被指数、生物量等信息,结合地面调查数据,估算草场的载畜量。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综合多种方法,结合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以更准确地确定草场的载畜量。

(2)明确草地资源类型

青海省互助县主要有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场,天然草场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m以上的山地,以高寒草甸和高山草甸为主,牧草种类主要以嵩草、早熟禾、羊茅、苔草等为主,人工草场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m以下的缓坡地带,主要草种有紫花苜蓿、燕麦草、羊草等互助县草场生产能力因海拔、坡度、土壤条件等因素而异,海拔3000~3500m的高寒草甸产草量0.5~1.0t/hm2、3500~4000m的高山草甸产草量0.2~0.5t/hm2,紫花苜蓿人工草场产草量3.0~5.0t/hm2、燕麦草人工草场产草量2.0~3.0t/hm2、羊草人工草场产草量1.5~2.5t/hm2,结合当地的草地资源的供给和分布情况,应该确定最佳的防治方案。

(3)确定放牧方案

根据互助县的气候特点,选择在牧草生长旺盛的季节进行放牧,一般在春末夏初牧草返青,能够满足牦牛的采食需求,选择在天气晴朗、草原状况良好的时段进行放牧,避免在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条件下放牧,根据牦牛的生理特点,合理安排放牧时间,避免在牦牛食欲不振或需要休息的时间进行放牧。在放牧处理过程中应该根据草场面积和牧草资源合理确定放牧牦牛的数量,避免超载放牧,通过合理规划放牧路线和时间,使不同区域的草原得到休养生息,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免造成草原退化和水土流失。放牧期间可以采用围栏、划分放牧区手段,以减少牦牛对草原的过度破坏,同时,加强对牦牛的引导和管控,避免其在重要生态功能区或脆弱区域放牧,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牦牛舍饲补饲技术

在舍饲养殖模式之下,应该根据牦牛的生长要求制定合理的补饲配方,保证营养价值全面,能够满足牦牛的生长需求。精饲料玉米50%、豆粕20%、麸皮20%、预混料10%,粗饲料青贮玉米秸秆50%、干草(草甸干草或苜蓿干草)30%、根茎类(胡萝卜或甜菜)20%,精饲料∶粗饲料=1∶2,根据牦牛体重、生产阶段和饲草质量而定,一般为每头牦牛2~4kg/d。在饲料搭配期间,应该注重种类的多样化,保证营养均衡,精饲料和粗饲料的比例要适当,补饲时间应安排在傍晚,以利于牦牛消化吸收,定期监测牦牛的采食情况和体况,根据需要调整饲料配方和补饲量。

4、不同年龄牦牛的饲养管理

(1)妊娠母牛的饲养管理

妊娠母牛的饲养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母牛的营养、健康和胚胎发育的多个方面。妊娠前期(怀孕的第1~5个月)对营养的需求相对较少,但仍需保证营养的全价性,避免喂给棉籽饼、菜籽饼、酒精糟等有害饲料。精料配方为玉米55%,豆粕或棉籽粕20%,麸皮或次粉23%,矿物质和维生素添加剂2%。在青草季节,尽量延长放牧时间,减少补饲;枯草季节根据牧草质量和母牛的营养需求确定补饲草料的种类和数量,冬季可喂食胡萝卜或维生素A添加剂,以补充维生素A。妊娠后期(怀孕的第6~9个月)是胎儿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需要大量的营养,尤其是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蛋白质饲料以豆饼为佳,避免喂棉籽饼、菜籽饼等有毒饲料,矿物质和维生素的补充也非常重要,这个阶段的饲料配方为玉米55%、豆粕或棉籽粕25%、麸皮或次粉15%、预混料3%、矿物质和维生素添加剂2%,头胎青年母牛严格控制饲喂量避免过肥,以免影响分娩。

(2)哺乳母牛的饲养管理

母牛在哺乳阶段基础饲料配方是玉米55%、豆粕16%、麸皮24%、小苏打1%、预混料4%,在上述基础上,根据母牛的泌乳阶段和生理需求,可以调整精饲料的配方。例如,在泌乳初期,可以增加易于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来源,以支持母牛的恢复和初乳的产生,在泌乳盛期,需要提高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量,以满足犊牛快速生长的需求。泌乳初期配方可以按照玉米50%、豆粕18%、麸皮20%、预混料2%进行搭配,并提供适量的优质青干草。泌乳盛期配方玉米60%、豆粕20%、麸皮18%、预混料2%,泌乳初期(产后10~15d)精饲料喂量控制在0.5~1kg/d,主要以优质的干草为主,提供充足的纤维素,可以在饲料中添加多汁饲料和蛋白质饲料,促进母牛食欲和营养摄入。泌乳盛期(产后15d~90d)的精料喂量可提到1.5~2.5kg/d,保持干草的供应,同时提供适量的氨化或青贮秸秆和青绿饲料。泌乳末期(干乳前30d至干乳后)进入干乳期,精饲料的摄入量需要逐渐减少,以准备下一次的怀孕,降低饲料当中的能量和蛋白质浓度也需要降低,避免母牛脂肪积累过多。

(3)犊牛的饲养管理

①母牛的科学分娩

母牛乳房在产前15d左右开始膨大,几乎达到原来的两倍,分娩前10d左右,母牛骨盆部的韧带变得松弛、柔软,尾根两边塌陷,以适于胎儿通过,分娩前1~2d,骨盆韧带充分软化,尾根两侧肌肉明显塌陷,触摸骨盆两侧很柔软,乳房肿胀,皮肤紧绷,乳头基部红肿,乳头变粗,临产前1~2d前两个乳头可挤出黏稠黄色的汁液。母牛产前,时起时卧,不断回头顾腹,来回走动,频频排尿。此时应做好接产准备。当母牛出现分娩征兆时,应密切观察其行为和生理变化,为母牛提供清洁、干燥的垫草和安静的环境,正常情况下,不急于将胎儿拉出,让母牛自然分娩,胎包露出后10~20min,母牛要卧下,这时可将胎膜撕破,便于胎儿呼吸。对于出现难产的牛接产前接产人员应将手臂洗净,并用75%酒精消毒,然后用1%煤酚皂溶液或0.1%高锰酸钾溶液洗净外阴部、肛门、尾根及后躯,然后用75%酒精消毒,当母牛阵缩间歇很短而阵缩力甚强时,应进行产道检查,确定胎儿方向、位置和姿势是否正常。当胎儿两前肢和头部露出时,而胎膜仍未破裂,可将胎膜撕破,并将胎儿口腔、鼻周围的黏膜、黏液擦净,便于胎儿呼吸。

②犊牛科学哺乳

犊牛出生后,应尽快(最好在0.5~1h内)给予初乳,让犊牛本能地会抬头伸颈寻找母牛的乳头吮吸,尽量让犊牛自行吸食母牛的初乳,如果采用奶壶或奶桶哺喂,应小心地将奶壶嘴置于乳头旁,引导犊牛吸食。初乳期一般为3~4d,应喂3次/d,在初乳期的日喂量约为体重的1/8~1/6。如果母牛的初乳过多,可将剩余的初乳冷藏保存。亦可采用发酵法保存初乳,以延长其使用期限犊牛出生之后确保犊牛生活在一个温暖、通风、光照良好的环境中,特别是出生的前一周,牛舍温度调控到20~25℃,喂奶工具(如奶壶、奶桶)每次使用后应彻底清洗干净,并进行消毒处理,以防细菌生长和疾病传播。如果母牛的初乳不足或犊牛无法直接吮吸,可采用人工哺乳的方法,人工哺乳时可用加热至38℃左右的牛奶,并使用奶瓶或奶嘴进行喂食。

③犊牛断奶

对于牦牛犊牛来讲,由于所处的环境较为恶劣,所以应该尽量延长哺乳时间,在犊牛出生后6~8个月龄进行断奶。犊牛出生后2~3个月龄开始补饲精饲料,4~5个月龄开始补饲粗饲料,在断奶操作之前逐渐减少犊牛对母乳的依赖,增加精饲料和粗饲料的补饲量,教会犊牛采食精饲料和粗饲料。确定断奶时间之后逐渐减少犊牛哺乳次数和时间,第1~2d哺乳2次/d,每次15~20min,第3~4d哺乳1次/d,每次10~15min,第5~6d停止哺乳,完全依靠补饲。断奶过程中,密切观察犊牛的采食情况和体况,必要时适当调整补饲量和饲料配方。断奶后将犊牛放置在原有的建设当中,继续养殖1~2周,提供充足营养的精饲料和粗饲料,保证犊牛饮水充足,每天监测犊牛的生长发育情况,必要时调整饲养方案

(4)环境清理与卫生消毒

在牦牛养殖管理过程中应该根据牛舍的具体情况和当地疫情发生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方案,按照消毒方法及时开展牛舍环境的清理和消毒工作,重点区域应先清理再进行消毒,同时要明确最佳的消毒方法,确保选择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友好的消毒方法,正确实施消毒措施。在牛舍消毒之前应该清理牛舍内的粪便、垃圾和杂物,做到日产日清,对牛舍地面、墙壁、设施设备等进行全面清扫,去除污物和残留的有机物,清理出的粪便和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堆放或丢弃。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推荐使用2%的氢氧化钠、2%的过氧化氢、5%~10%的漂白粉等。对牛舍地面、墙壁、设施设备等进行全面喷洒消毒,确保消毒剂覆盖所有表面,有条件的可以采用紫外线消毒灯或臭氧发生器等设备对空气环境进行消毒,杀灭环境当中残余的病原微生物。消毒操作环节工作人员在清理和消毒过程中应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手套等,并在消毒之前将牛清理出牛舍,消毒结束之后应该通风换气,2~3h保证安全之后才能够让牛进入到牛舍当中,养车场内部还需要建立消毒记录制度,详细记录消毒时间、消毒剂名称、浓度、作用时间等信息。

综上所述,在牦牛养殖管理过程中应该逐渐转变传统的养殖管理方式,积极引导养殖户加强标准化养殖场的建设,并结合牧场草场的生长发育规律,构建合理的放牧养殖管理规划,确保牦牛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有充足的养分供给,满足自身的生长需求,避免因为冷季饲料供给不足,导致牦牛瘦弱、疾病高发等问题,同时通过发展半舍饲半放牧的养殖管理方式,也能够给予天然草场休养生息的时间,更好地落实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最终推动牦牛养殖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化发展。

(作者单位:810599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畜牧兽医站)

标签:  牦牛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