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牦牛脑包虫病的全面防疫体系构建与科学防治措施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87)

牦牛作为高原地区特有的物种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被称为高原之舟。牦牛适应高海拔的气候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是当地农牧民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和劳动力来源。近年来,随着青海省称多县牦牛养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渐加大,养殖规模扩大,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问题,其中疾病高发的问题十分突出。

牦牛包虫病是高原地区畜牧养殖领域发生流行率相对较高的一种体内寄生虫疾病,是威胁高原畜牧养殖安全的常发病和高发病。该种寄生虫的生命周期较为复杂,潜伏周期较长,感染较为缓慢,等到脑部组织出现典型的包囊之后,很难彻底治愈,给疾病的防治工作带来很大难题。再加上牦牛脑包虫病属于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的范畴,基层地区的很多农牧民群众对该种疾病的防控认知不足,一直坚持传统的防治理念和防治模式,不能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科学防范,导致包虫病由牲畜向着人类群体传播蔓延,严重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新时期在牦牛脑包虫病防控过程中应该明确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特点,构建科学的防治措施,有效降低脑包虫病的发生流行率,确保养殖安全。本次研究在对青海省称多县牦牛脑包虫病的发生流行现状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该类疾病的发生特点与科学防治措施,希望对有效地建立脑包虫病的风险评估模型,更加高效地开展脑包虫病的科学保证有一定借鉴和帮助。

一、称多县牦牛包虫病流行现状

称多县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属大陆性气候,平均海拔4200m,气压较低,空气中含氧量低,导致人体容易产生高原反应,年日照时数可达3000~3200h,紫外线辐射强,昼夜温差和年温差较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0℃以上,冬季最低气温可降至-30℃以下,年降水量在250~350mm之间,主要集中在夏季,降水形式以雨雪为主,受青藏高原的地形影响,常有强风出现,风速可达8~9级。称多县位于中国最大的草原区内拥有广阔的天然牧场,交通便利,拥有尕海湖、桑科草原等自然风光,享受国家扶贫政策,有利于产业发展。牦牛养殖是称多县的主要产业,目前在称多县已形成以牦牛养殖为核心,涵盖育种、繁殖、屠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随着当地牦牛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脑包虫病的流行范围日趋广泛,危害日趋严重,在有些地区的感染率甚至能够达到30%。地方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脑包虫病防控工作,规范肉类检疫制度,严控病死牦牛和带囊牛的销售,在基层地区积极推广预防接种,加强公共卫生宣传,增强群众防病意识。

二、牦牛脑包虫病的流行病学

1、包虫病的病原学

牦牛脑包虫病的病原体为棘球绦虫,是一种扁形动物,棘球绦虫的成虫是一种体型较小的绦虫,体长约为27mm,成虫身体由头节和链体组成,头节略呈梨形,具有顶突和四个吸盘,顶突富含肌肉组织,具有强大的伸缩力,其上排列有两圈大小相间的小钩,通常为2848个(有时为3036个),顶突顶端有一群梭形细胞组成的顶突腺。虫卵呈椭圆形,大小约为(50~70)μm×(30~45)μm。虫卵外部有卵壳,内部含有成熟的六钩幼。棘球绦虫的终宿主主要是狼、犬等犬科动物,中间宿主包括多种偶蹄目动物如牦牛、羊、马、猪、骆驼和人。

二、牦牛脑包虫病的流行特点

棘球绦虫成虫寄生在犬科动物(如狗、狼)的小肠内,幼虫寄生在中间宿主的大脑、肺脏、肝脏当中。犬科动物感染棘球绦虫后,其粪便中排出虫卵,中间宿主采食被虫卵污染的草料或水源,虫卵在宿主肠道内孵化为六钩蚴,六钩蚴穿透肠壁进入血流,并随血流分布至全身各脏器,其中以脑部最常见,在脑部,六钩蚴发育为包虫囊,逐渐长大,压迫脑组织,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牦牛脑包虫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但以青藏高原地区最为严重,尤其是牧区。导致该种疾病流行的因素主要是因为犬只管理不当、牧场污染、中间宿主、数量较多以及适宜的气候条件。犬只感染棘球绦虫后,如果得不到及时驱虫,会持续排出虫卵,污染环境,增加中间宿主感染的风险,牧场受到犬只粪便污染,中间宿主容易采食被虫卵污染的草料或水源,另外在牛养殖管理过程中被虫卵污染的牧场面积越大,感染风险也就越高。此外,棘球绦虫虫卵对低温和干燥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在青藏高原严寒干燥的气候条件下,虫卵存活时间长,有利于疾病的传播。从流行规律来看牦牛脑包虫病的流行与犬只感染率密切相关,在牧区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往往与犬只密度高、牧场污染严重等因素有关,疾病多发生在春秋季此时犬只活动频繁,牧草生长旺盛,中间宿主容易接触到虫卵。

三、牦牛脑包虫病的临床症状

牦牛脑包虫病的潜伏期可以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取决于牛接触感染源的频率、绦虫卵的感染量以及牛的免疫力等。牦牛在感染脑包虫后,临床症状可能会有所不同,严重程度也因个体差异而异。随着脑部包囊的逐渐扩大,患病牛表现为反应迟钝、共济失调、步态不稳、盲目或视力减退、头转向一侧并进行旋转运动。兴奋、攻击性增强、冲撞物体或摇头等异常行为,身体逐渐消瘦、食欲减退、体温升高。有的患病牛因为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某些情况下病牛可能会出现癫痫发作,偏瘫、肢体无力等。

四、牦牛脑包虫病的病理变化

棘球蚴在牦牛脑内生长形成囊肿对周围脑组织造成机械性损伤,随着囊肿的增长引起脑室扩张、脑组织移位,甚至脑疝。同时病死牛周围脑组织的炎症反应,血管扩张、渗出和水肿,炎症细胞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会聚集在囊肿周围。囊肿内充满液体和一些固体物质,可以是单房性或多房性,且随着囊肿的增长,其内部结构可能变得更加复杂。长期棘球蚴感染过程中囊肿壁及周围脑组织可能出现钙化现象,脑内血管出现移位、痉挛甚至血栓形成。

五、牦牛脑包虫病的实验室诊断

1、胞囊观察法

在进行疾病诊断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病死牛脑部的包囊结构,初步判定病情。通常情况下包囊由内、外两层组成,内层为囊腔,外层为囊壁,囊壁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较为坚韧,可防止囊肿破裂。囊腔内含有大量的棘球蚴子囊,这些子囊是由棘球蚴的生殖器官发育而来,呈现出多个层次,类似蜂窝状结构,子囊内含有囊液,其中可能含有棘球蚴的幼虫。子囊通常较小,形状不规则,内部可见更小的孙囊,孙囊中可能含有更小的棘球蚴幼虫,形成多级囊腔结构。囊液为清亮或淡黄色液体,含有蛋白质、糖类及免疫球蛋白等成分,包囊与周围脑组织或颅骨之间边界清晰,一般不会侵犯周围正常组织,但囊肿增大可导致局部压迫症状。

2、酶联免疫吸附法

试验之前准备好牦牛脑包虫抗原包被的ELISA板、牦牛血清样本、洗涤缓冲液、结合物(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底物溶液(四甲基联苯胺)、终止液(1M硫酸)、微量吸光光度计。实验操作过程中将血清样本稀释至1∶40,向每个孔中加入100μL包被抗原,用封板膜密封,在4℃下孵育过夜,缓冲液洗涤孔板3次,向每个孔中加入100μL稀释的血清样本,在37℃下孵育1h,再次用缓冲液洗涤孔板3次,紧接着向每个孔中加入100μL结合物,在37℃下孵育30min,再次进行冲洗,向每个孔中加入100μL底物溶液,室温下孵育15min,每个孔中加入50μL终止液,用波长为450nm的微量吸光光度计测量每个孔的吸光度(OD)。OD值大于等于阳性对照品的截断值表示为阳性,OD值小于阳性对照品的截断值判定为阴性。

六、牦牛脑包虫病的治疗措施

1、牦牛脑包虫病的药物治疗方案

在进行牦牛脑包虫病药物治疗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发病后期药物治疗无效,因此药物治疗只适用于预防和前期的治疗,临床上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为吡喹酮。吡喹酮对寄生虫的神经系统具有特别的亲和力和破坏作用,能迅速阻断虫体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虫体神经系统麻痹,使虫体失去活力。同时药物还能够改变虫体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虫体内容物外渗,引起虫体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影响虫体肌肉的功能,导致肌肉麻痹,使虫体无法附着在宿主组织上,喹酮还能引起虫体出血,进一步削弱虫体的生存能力。在利用该种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或前期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使用剂量一般控制在0.035g/kg·bw,一次用量,必要时可以间隔7d再使用一次进行强化驱虫。在利用该种药物对犬科类动物进行驱虫处理过程中,药物使用剂量为0.005g/kg·bw,一次用量。

2、牦牛脑包虫病的手术治疗

对于传统药物治疗不能够达到很好治疗效果,病情较为严重,但有治疗价值的患病牦牛推荐采用手术治疗手段。在进行牦牛脑包虫病手术治疗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了开颅操作方法以及针刺包囊法,其中第1种方法操作难度相对较大,创面较大,容易引发继发感染,不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因此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推荐采用针刺包囊法。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前,首先应该明确患病牛的手术部位,可以用手轻轻地按压头部,一般包囊形成后向外凸起,轻轻按压能够感觉到内容物存在波动感,肉眼可以观察到包囊向外突出。在确定好包囊位置之后,对患病牛进行绑定处理,使包囊朝上然后准备好带16号针头的注射器、碘酊。首先对患病牛的患病部位进行检查处理,使用碘酒精醒消毒,然后使用医用酒精进行脱碘消毒。消毒完成之后,手术人员手持注射器垂直包囊最高处刺入包囊当中,刺入深度一般控制在2~3cm,当发现注射器当中有囊液漏出之后,将患病牛的头部轻轻倾斜,使包囊能够快速排出,当发现注射器当中出现泡沫之后,表明包囊当中的囊液已经流干净,将注射器取下,吸入碘酊,向包囊当中注入2~3mL的碘酊,然后迅速拔出针头,轻轻按压注射部位。手术结束之后不能够立即将患病牛解开绑定,应该继续保定15~20min。解除保定之后将患病牛放置在干净整洁的环境当中,有些患病牦牛在手术2~3d内仍然可能会出现神经症状,一般经过3~5d之后症状就会逐渐消退。针对该类患病牛在临床治疗之后,不能够和未发病的流程进行养殖,应该在短时间内及时进行育肥淘汰处理,确保有效控制病情,避免该类疾病在养殖场中周期性传播蔓延。

七、牦牛脑包虫病的预防措施

1、加强牧区犬只管理

牦牛脑包虫病是由犬只携带的棘球蚴虫卵传播给牦牛的一种寄生虫病,为了有效预防牦牛脑包虫病,在牧区实施犬只管理方案至关重要。对牧区所有犬只进行普查,了解数量、品种、性别、年龄等信息,并进行登记,定期开展犬只健康检查,发现病犬及时隔离治疗。按照牧区犬只驱虫指南,定期为犬只进行驱虫,推荐使用吡喹酮,减少虫卵排放。提倡拴养避免犬只自由漫游,减少与牦牛接触,保持犬只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犬舍,避免虫卵污染环境。对于牧区的野生犬之类动物,有条件的建议进行扑杀处理,并且要确保犬只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推荐常用深埋或焚烧处理方法,防止虫卵污染水源和牧场。加强对牧民关于牦牛脑包虫病知识的科普宣传,增强防范意识,建立犬只健康状况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病犬,构建畜牧兽医部门、卫生部门和社区牧民之间的联动机制,共同参与犬只管理。

2、加强牦牛养殖场环境清理

牦牛养殖场应选择在地势高燥、向阳的地方,避免低洼潮湿容易积水的地点,圈舍建设要符合防疫要求,保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在牛舍内部建立完善的排污系统,确保粪便和尿液等污物能够及时清理和处理。坚持每天对圈舍内外进行清扫,及时清除粪便等污物,保持环境整洁,每周对圈舍地面、设施设备进行冲洗和清洁,必要时可以使用适当的清洁剂。养殖场的门口设立消毒池,消毒池内放置2%~5%的氢氧化钠溶液,每间隔1~2周更换一次,对所有入场车辆进行消毒。牛场生产区入口应设人员消毒通道或消毒更衣室,工作人员进入前需进行消毒处理。牛舍内外及舍内设备、设施可采用喷洒消毒液的方式每周采用一次。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工作时应换上洁净的工作服,在重要出入口树立醒目的提示标志或禁止标志,协助防疫制度的执行。牦牛粪便应及时清理,避免堆积和污染环境,然后进行堆积发酵处理,减少病菌和虫卵的数量。

3、加强牦牛脑包虫病预防的宣传教育

可有效控制和预防牦牛脑包虫病,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制定并实施一套完善的宣传方案至关重要。在宣传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提高对牦牛脑包虫病的认识,了解其传播途径、危害和预防措施,增强牧民的自我防护意识,养成良好的饲养和卫生习惯, 降低牦牛脑包虫病在牦牛群体中的感染率,保护畜牧业生产安全。宣传内容主要涵盖了牦牛脑包虫病的病原、传播途径和症状、预防牦牛脑包虫病的措施,确保农牧民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不喝生水、不吃生肉、饭前洗手等。宣传方式上可以制作宣传册、海报、横幅等资料,用藏汉双语直观地展示牦牛脑包虫病的相关知识,也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播放牦牛脑包虫病防治宣传片,扩大宣传覆盖面。定期开展牧民培训讲座,邀请专业人员现场讲解牦牛脑包虫病的防治知识,解答牧民疑问。

综上所述,高原牦牛脑包虫病的科学防治,对推动高原地区畜牧养殖业的现代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脑包虫病的寄生位置十分特殊,在感染初期阶段,如果不能够及时识别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治疗,等到包囊形成,患病牛出现典型临床症状之后,再使用驱虫药物进行治疗为时已晚,往往不能够取得很好的治疗成效。所以在包虫病防控期间应该从预防角度入手,加强养殖场的犬只管理,规范饮食卫生,强化疫苗免疫接种,定期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患病牛及时处理患病牛,从而有效阻断包虫病的传播蔓延。从整体上包虫病的防控工作需要多方面有效配合,然后构建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如此才能够保证牦牛养殖业的现代化发展。

(作者单位:815199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称文镇农牧业技术服务站)

标签:  牦牛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