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人工繁殖和绿色生态饲养管理技术科学应用的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227)

鲤鱼是我国四大当家鱼品种之一,在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都有着广泛的生长性,成熟之后能够自然产卵。但是当自然水体当中的鲤鱼种群达到一定标准之后就会出现近亲交配的现象,特别是在不容易干涸的水面,很容易造成商品鲤鱼的规格逐渐退化,个体变少,生长发育不良,市场价格变低,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针对这一现状就需要重视做好鲤鱼的人工繁育工作,通过有效人工繁育保障优质种植资源能够高效匹配,切实提升后代的适应能力和生产潜力,保障人工养殖效益和养殖质量。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选择优质鲤鱼作为亲鱼,控制鲤鱼近亲交配,通过一系列的防御方案,确保在短时间内能够培育出大量优质生长快的鲤鱼鱼苗,满足人工饲养需求,以此来带动人工鲤鱼养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鲤鱼人工繁殖和饲养管理技术,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鲤鱼营养价值丰富,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品种之一。当前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显着提升,居民对鲤鱼的需求量进一步增长,鲤鱼的养殖效益和养殖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整体的养殖水平。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养殖环境的变迁,鱼人工繁殖和饲养技术在实践工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应用,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依然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疾病高发,饲养管理不到位的挑战,所以持续进行有效的科技创新和管理优化,加强各项养殖技术的科学应用是现阶段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鲤鱼人工繁殖技术

1、鲤鱼亲鱼的选择

鲤鱼亲鱼可以从河流、湖泊等自然水域捕捞野生鲤鱼,也可以从专门的鲤鱼养殖场购买人工繁育的亲鱼,或者从国家或地方的种质资源库中获取经过选育或保存的鲤鱼亲鱼。在进行鲤鱼人工繁育过程中选择优质的鲤鱼亲鱼至关重要,以确保鱼苗的健康和生产力。通常情况下应该确保所选择的鲤鱼亲鱼体型匀称,肌肉发达,无畸形或疾病,鳍条完整,鳞片光滑整齐,眼睛清澈明亮,无白翳或其他异常,鳃丝呈鲜红色,无黏液或寄生虫,生长速度快,体重达标,体长和体重比例协调,性成熟度高,产卵率高,受精率高,亲鱼具有良好的护卵和育苗本能。雌鱼年龄最小在2龄体重在0.5~1.0kg,最佳的年龄在3~4龄,体重在2kg左右。在引入亲鱼之前,对其进行检疫,以防止疾病传播。

2、鲤鱼雌雄亲鱼鉴别

从外形来看雌鱼头部稍窄且较长,身体短粗且腹部膨大,尤其是接近临产时腹部膨大更明显,胸鳍端部呈圆形且较大,腹部膨胀且柔软,生殖孔宽而扁平,微有外突,用手轻压腹部有卵粒排出,雄鱼头部宽而短,额部稍突起,体型较瘦长,胸鳍端部略小而稍圆,且粗壮强硬,腹部小而坚硬,生殖孔小而下凹,用手轻压有乳白色精液流出。在繁殖季节,雄鱼胸鳍第一根鳍条和鳃盖上会出现若干白色粒状小突起,称为追星,而雌鱼没有这一现象,雌鱼在产卵期间会不停地游动,引诱雄鱼追尾,繁殖期的雌鱼游动较慢,反应迟钝,雄鱼游动活泼,追逐灵敏。除了上述特征之外,也可以通过其他特征进行辅助观察,可以观察鳃盖,雄鱼鳃盖有稀散的突起点状追星,雌鱼则没有,雌鱼泄殖孔圆而稍大,呈梨形,柄端向前,近胸鳍,微向外凸,雄鱼泄殖孔棱形稍小如枣核,两端较尖,中间膨大,平而稍凹。

3、鲤鱼亲鱼池塘的建设

在鲤鱼人工繁殖过程中要建立专有的鲤鱼亲鱼池塘,亲鱼池塘深度1.5~2m,最深处可达2.5m,作为越冬池使用,池底坡度为1∶3~1∶5,便于排水和清淤。进水口应设置过滤装置过滤孔径为100~200μm,进水管直径根据池塘面积和进水量确定一般为DN100-DN150。排水口应设置拦鱼网,排水管直径为DN150-DN200。水体配置曝气机1~2台/667m2,曝气深度一般为0.5~1m。搭配配置1~2台叶轮增氧机,叶轮直径一般为1.5~2.5m。利用爆气设备和增氧设备,确保在亲鱼繁殖过程中池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应保持在5mg/L以上,增氧系统应保证池塘各区域的溶解氧分布均匀。通过构建完善的排水系统和增氧系统,要确保进水口和排水口附近的水流速度应控制在0.1~0.2m/s以内,水位波动应控制在20cm以内,亲鱼池塘的水温应保持在15~25℃之间。

4、鲤鱼科学投喂管理

鲤鱼亲鱼饲养管理过程中,饲料配方要满足亲鱼生长、繁殖和产卵的营养需求,通常是由鱼粉20%~30%、豆粕20%~30%、玉米20%~30%、小麦10%~20%、菜籽粕5%~10%、矿物质和维生素补充剂根据需要添加组成,确保蛋白质30%~35%、脂肪5%~10%、能量16~18MJ/kg。在繁殖期之前和期间为亲鱼提供充足的营养,同时避免过度喂养。越冬期、产前准备期、产卵期、产后恢复期饲喂量分别为体重的1%~2%、3%~4%、5%~6%、3%~4%,每天喂食2~3次,在上午、下午和傍晚,使用自动喂食器或手动喂食器,根据饲料配给量进行喂养。确保饲料新鲜,并定期检查饲料槽是否有饲料残留物,并在饲料投喂过程中监测亲鱼的生长和健康状况,根据需要调整饲料配方或饲喂方案。

5、鲤鱼科学繁殖技术要点

①鲤鱼鱼巢制作

常用材料主要包括金鱼藻、轮叶黑藻、菹草、尼龙绳或细竹竿、砖块或石块。选择叶片细长柔软、无污染的水草,将水草捆绑成小束,长度约为30~50cm。使用尼龙绳或细竹竿制作一个圆形或方形框架,直径或边长约为50~70cm,将水草小束均匀地固定在框架上,可以用尼龙绳或细铁丝缠绕,在框架底部放置砖块或石块,以压住鱼巢,防止漂浮。将鱼巢放置在池塘浅水区,水深约为0.5~1m,鱼巢之间保持30~50cm的距离,避免拥挤。

②鲤鱼催产处理

在清明时节,随着水温的逐步升高,监控鲤鱼的动态变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经历雷阵雨后的第二天早晨,如果观察到鱼背部浮出水面,几条鱼聚集在一起呈现呼吸急促的状态,或者有鱼沿着塘边游动,这表明它们的性腺已经成熟。如果天气晴朗,水温稳定在18℃以上,就可以着手进行催产。在催产前将池塘水位降至0.3m左右,让鲤鱼晒背2~3h。晒背时间应根据阳光强度和水温高低适当调整。在捕捞时应使用网兜避免手工捕捉造成的伤害,并将鱼放入清水网箱中,以便清除口腔和鳃腔的污物。在网箱中静养数小时后,对雌鱼注射LRH-A2激素,剂量为5μg/kg体重,而对雄鱼注射剂量则为2.5μg/kg体重,具体剂量应根据性腺的成熟程度进行调整。注射后将雌雄鱼按照1.0∶1.5的比例配组放入产卵池中。接着将消毒后的鱼巢绑扎成束放入产卵池中。注射激素8~10h后,鱼就会开始产卵。在产卵过程中,需要保持环境安静,以免影响产卵效果。如果鱼不产卵,可以将产卵池的水放浅继续晒背,或者进行二次激素注射。

③鲤鱼孵化管理

为了保证孵化率,孵化池的水温应与产卵池的水温保持一致,上下温差不得超过0.5℃。不同水温下鱼卵的孵化时间会有所不同,如水温在18℃时约需5d孵出仔鱼,20℃时约需4d,20~22℃时约需3~4d,25℃时约需3d。孵化期间,需要持续监控水温,尽量避免鱼卵暴露在空气中,捞出鱼卵时应带水操作,以减少对鱼卵的损害。产卵后,可以将亲鱼捞出,让卵自行孵化。孵化期间要做到每间隔2~3周吸出缸底污物,并注入新鲜的水,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仔鱼孵化后,需要根据其生长需求进行合理的投喂,初期可以采用蛋黄水作为开口饵料,一周后改投喂过滤后的小鱼虫。

二、鲤鱼人工饲养技术

1、鱼塘的选址与建设

在池塘规划建造之前,应该做到合理选址,要确保池塘周边有稳定可靠的水源,地形平坦,土质坚实,保水保肥能力强光照充足,交通便利,远离工业区、垃圾场等污染源,保证水质安全。根据养殖规模和管理水平确定养殖面积,通常情况下养殖池塘面积控制在1.5~3.0/667m2,池塘深度为1.5~2m,最深处可达2.5m,池底坡度为1∶3~1∶5,便于排水和清淤。在池塘规划之后,要制定合理的进排水系统和增压系统。进水口应设置在池塘的底部,以保证引入的水能充分混合池塘内的底层水,提高水质,宽度为池塘宽度的1/5~1/3,500~1000m2设置一个进水口,并配备网状过滤器或砂滤池,以防止杂质和大型藻类进入池塘。排水口应设置在池塘的较低端,以便于将池塘内老化、富营养化的水排出,宽度为池塘宽度的1/5~1/10,排水口处可设置沉淀池,让水流缓慢流出,有利于悬浮物和有机质的沉淀,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增氧系统可以选择表面增氧(如喷水式、旋流式增氧机)或者底部增氧(如底部鼓风式、潜水式增氧机),覆盖整个池塘面积的70%~80%,水面配备1kW/m2的增氧设备,均匀分布于池塘中,避免局部水流过于剧烈,影响鱼类生长。

2、鱼塘水质标准

鲤鱼适宜的溶解氧浓度范围为5~8mg/L,pH值范围为6.5~8.5,氨氮浓度应低于0.1mg/L,亚硝酸盐浓度应低于0.2mg/L,水体总硬度范围为50~200mg/L(以CaCO3计),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0~60cm,池塘中应有适量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以满足鲤鱼的营养需求,水温范围为15~30℃,水流速度应控制在0.1~0.2m/s以内。养殖之前要监测池塘水质,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水质,保持在适宜鲤鱼生长的范围内,可以通过曝气、换水、施肥、投放微生物制剂等方法调节水质。

3、鲤鱼放养前的池塘处理

在放养前20~30d进行清塘,将池塘底部的部分淤泥清理出来,保持底层淤泥10~15cm,保持水层15~20cm,然后使用生石灰带水清塘,用量300~400kg/667m2,利用生石灰杀灭池塘底部的病菌、有害生物以及野杂鱼,为鱼种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在清塘后放养前10d左右进行消毒。鲤鱼鱼苗放养之前还需要培肥水体,培育浮游生物,满足鱼苗的生长需求,通常情况下选择使用完全腐熟的有机肥保持水层1.0~1.3m,使用完全腐蚀的有机肥200~300kg/667m2撒到池塘当中,使肥料均匀分布。

4、鲤鱼优质鱼苗选择

通常情况下要选择规格达标、体质健壮,无畸形或疾病、无寄生虫或病原微生物感染、活力强,反应灵敏、适宜投放养殖的健壮鲤鱼鱼苗,保证鲤鱼鱼苗的规格在3~5cm,健康无变,通常放养密度控制率在1500~3000尾/667m2,选择在每年的3~4月份气温回升时进行放养。放养之前要进行体表消毒处理,可以选择使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鱼体进行浸润消毒,浸润时间一般控制在3~5min,也可以将鱼放置在5%~10%的盐水当中,浸泡5~10min,消毒结束之后将鱼苗捞出,放置在清水当中冲洗干净,清除残余的消毒剂,然后将鱼苗放入提前准备好的池塘当中。

5、鲤鱼不同生长阶段的饲喂技术

在鲤鱼的不同生长阶段,饲料的配方会有所不同,通常需要考虑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平衡供给。幼鱼期可以选择使用豆饼15%、麦麸44.7%、大麦10%、玉米15%、贻贝粉15%、维诺鱼用高维0.1%、维诺霉清多矿0.1%、维诺复合益生菌0.1%,进行饲料投喂,也可以选择使用麸皮45%、鱼粉30%、豆饼15%、大麦18%,2%的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成鱼期饲料配方是豆饼20%、麦麸35%、玉米15%、鱼粉20%或麸皮35%、玉米20%、豆饼15%、鱼粉20%。每天固定时间投喂,通常选择在早上7:00和下午5:00在池塘的固定位置投喂,确保饲料新鲜、无霉变,避免使用劣质或过期的饲料。在饲料投喂过程中,可以通过训练养成定时定点采食的习惯,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

6、鱼塘水质调控

池塘领域养殖模式下确保增氧设备的有效运行,特别是在高温季节或低氧条件下,需要增加增氧时间或增加增氧设备的数量,利用水泵和增氧机形成水体循环,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分布均匀,避免局部缺氧。养殖期间应该每间隔2~3周检测水体的溶氧量、pH值、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关键指标,一旦监测到水质异常,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在水质调控过程中可以选择使用生石灰(氢氧化钙)20~30kg/667m2进行池塘泼洒,提高水体的pH值,杀灭水体当中的病原微生物,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并有助于有害物质的沉淀和分解。根据水质状况和养殖需要,定期换水,换水时注意水温差,避免对鱼造成应激,通常每次换水量一般为池塘总水量的1/3~1/4,炎热的夏秋季节,每间隔7~10d换水1次。对于突发的水质问题,如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导致的池塘水质恶化,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理程序,必要时,可暂时增加增氧设备的使用频率,使用水质改良剂,或暂时换水以减轻水质问题。

7、鲤鱼病害防治措施

在鲤鱼养殖业中,疾病的发生较为频繁,因此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防控工作应以预防为主,加强水质管理,以减少环境因素引发的疾病风险,并定期对池塘进行清淤和消毒。在养殖周期结束时,应清理塘底淤泥,并晾晒塘底,以消灭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养殖者需要密切关注鱼的行为和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将病鱼隔离,并找出病因进行治疗。合理使用药物,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对于控制鱼病至关重要。日常观察应包括检查鱼体表面是否有出血点、鳞片是否松动、黏液是否增多等异常情况,以及检查鳃器是否有充血、白膜或黏稠物质堵塞的现象。消毒工作对于预防疾病至关重要,可以使用次氯酸钠容易进行消毒,它具有强大的杀菌能力,适用于处理鱼体表面和鳃部的感染,水中使用1~1.5mL/m3,每隔15d使用1次,连续使用1~2次。此外,苯扎溴铵也是一种常用的水体消毒剂,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鱼类的烂鳃病,也可用于治疗其他细菌性和真菌性疾病,水中使用2~3g/m3,每间隔15d使用1次,连续使用1~2次。在鱼病治疗过程中优先考虑非药物性防治措施,改善饲养管理、提升水质、加强生物安全措施等,这些都是预防疾病扩散和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鲤鱼人工繁殖涉及诸多环节,需要明确相应的操作技术方案,并在鱼苗培育结束之后,要从鱼塘的选址建设、水质调控、科学饲喂以及病毒防控等几方面入手,营造良好的水体环境,满足鲤鱼的生长需求,确保鲤鱼种苗能够快速生长发育,以此来提高养殖效益,避免资源浪费,推动养殖工作向着绿色生态环保方向转变,满足大众对旅游产品的实际需求,更好地稳定市场供给。

(作者单位:110000 辽宁渔业船舶检验局沈阳检验处)

标签:  鲤鱼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