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白绒山羊是内蒙古巴彦淖尔、鄂尔多斯、阿拉善等地区养殖业中的重要品种,其羊绒细软、光泽度好,羊肉则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生产性能十分优良,成为推动当地畜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为牧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为了更好地促进白绒山羊养殖业以及相关的羊绒产业的发展,当地主管部门和养殖户要全面评估和分析白绒山羊的品种特征和遗传性状,采用高繁高效养殖技术保证育种、繁育和生产成果,同时不断提升羊绒等产品的品质。本文在简要叙述内蒙古白绒山羊养殖情况的基础上,介绍了保种技术、两年三产高效繁殖技术、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增绒技术等作用和要点,以供参考。
一、内蒙古白绒山羊养殖情况概述
内蒙古白绒山羊属于亚洲山羊的一支,是内蒙古牧民经过由本地良种选育,经过长期饲养而形成的一个优良类群。根据分布区域和生长环境的差异,内蒙古白绒山羊主要分为三个地方品系,分别是二狼山型(主要分布于巴彦淖尔地区)、阿尔巴斯型(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乌海等地区)和阿拉善型(主要分布于阿拉善盟地区)。白绒山羊养殖业分布于多个盟市、旗区,产业发展十分快捷。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为例,全旗二狼山白绒山羊的养殖量较多,是二狼山白绒山羊的核心产区。
1、白绒山羊养殖的生态条件
从白绒山羊集中分布的区域地理环境来看,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的山区和荒漠以及沙化、碱化草地,草原类型主要为荒漠草原和半荒漠草原,海拔为800~1000m。其分布地区具有生态条件恶劣、自然环境脆弱、气温波动强烈、植被稀疏等特征。天然草地中植被林草主要为沙生、耐寒、耐旱的豆科、禾本科、灌木等,白绒山羊的主要牧草有羊草、冰草、柠条、冷蒿等。
2、白绒山羊的生产性能
白绒山羊是一种绒肉兼用型畜种,因此其生产性能大致分为2类:①羊绒。羊绒是白绒山羊的主要产品,作为一种名贵的纺织原料,白绒山羊的羊绒细度在15μm以下,绒毛细腻、品质优良,具有“软黄金”的美誉。白绒山羊成年公羊的平均产绒量为480g左右,成年母羊的产绒量接近370g。而有“产绒机”之称的敏盖白绒山羊的产绒量更为惊人,种公羊产绒量1500g以上,成年母羊产绒量1250g以上。②羊肉。白绒山羊产肉性能良好,肉质细腻、口感鲜美、不腥不膻、具有天然鲜甜味,肉中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包括蛋白质、维生素、铁、锌等营养物质,脂肪含量低。在常规放牧条件下,内蒙古白绒山羊的平均体重在40kg左右,出肉率为45%左右。
随着白绒山羊养殖产业的发展,当前内蒙古白绒山羊产业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包括羊绒产品品质下滑、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不相协调等。以羊绒产品为例,部分养殖户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一味关注羊绒产量,却忽略了羊绒质量,引进其他品种的绒山羊进行杂交,不仅造成了羊绒品质的下滑,更导致整个品种资源出现混杂风险。因此,开展内蒙古白绒山羊品种资源保护,践行高繁高效养殖技术迫在眉睫。
二、内蒙古白绒山羊高繁高效养殖技术
1、白绒山羊保种技术
当前,白绒山羊主要分布区域纷纷建立起了种羊场,在不断扩大自身规模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了种羊推广面积,可以说,白绒山羊种羊场是白绒山羊选种育种、生产繁育的重要基地。
品种保护工作的重点在于坚持本品种选育,严禁引入外来品种;构建血缘记录档案,保障内蒙古白绒山羊的生物学特性,做好品种纯度、绒毛细度、繁殖能力等层面的控制工作。保种工作的主要方式包括2种:①遗传材料的采集和保存,包括精液冷冻、胚胎采集等;②活体繁育,构建健全的良种繁育体系。
为了避免活体繁殖过程中优秀种公羊的遗传材料遭到丢失,白绒山羊种羊场采用了精液冷冻制作技术,成功制作了大量的冷冻精液样本,满足了白绒山羊的繁殖需求,提高了优秀种公羊的利用效率。白绒山羊养殖区多地均建立起了人工授精站,为养殖户的母羊繁育提供辅助。同时,多地大力开展冷冻精液生产的培训工作,详细讲解精液冷冻的基本要求、采集和处理的相关技术,并进行现场示范教学和演练,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大幅提升。此外,还开展了白绒山羊胚胎移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工作,生产了大量可用优质胚胎,实现了种质遗传资源库的优化完善。
当前白绒山羊种羊场已经逐步构建了种质特性资源库,积累了大量的育种资料。种羊场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了多个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如育种信息库、羊场数据库等,大幅提升了资源库的建设效能和利用效率。
在保种工作中,如何提升白绒山羊的羊绒产量和细度是充分发挥其生产价值的关键。对于内蒙古白绒山羊而言,产绒量和羊绒细度均为中等遗传力性状,存在一定的矛盾性,需要在保种选育工作中将其列为要点。要根据遗传规律和生产价值明确选择指标,避免选择时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2、两年三产高效繁殖技术
繁殖率是内蒙古白绒山羊养殖的关键指标,繁殖率的高低不仅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白绒山羊养殖产业的技术水平。当前内蒙古白绒山羊为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促进产业发展,采用了两年三产高效繁殖技术。
两年三产高效繁殖技术是指通过对白绒山羊母羊和生长环境的深度分析,评估了母羊的激素水平变化特征和产羔率的生物学规律所研发出的系统繁殖技术体系。该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白绒山羊一年一次的自然配种,有计划、按批次地实现了两年三次人工配种,并配套研发出了符合白绒山羊繁殖特征的选种选配技术、适配环境管理技术、母羊和种公羊营养管理技术、分批次同期发情技术、适时精准配种技术以及羔羊早期断奶技术。
两年三产高效繁殖的核心在于制定时间周密的配种和产羔计划。计划需要在2月份之前就制定完成,以便为后续的执行工序预留充足的时间。第一轮配种时间为5月份,至10月实现第一次产羔;第二轮配种时间为次年1月份,至6月实现第二次产羔;第三轮配种时间为9月份,至第三年2月实现第三次产羔。为了达到产羔周期均衡,便于饲喂管理的目的,采用两年三产高效繁殖技术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养殖场的规模和白绒山羊存栏量,依据8个月产羔间隔对羊群进行批次划分。一般可采用4个批次配种产羔的方式,以实现养殖设备的最大化利用,降本增效的目的。在技术应用期间,如果出现了妊娠失败的情况,要立刻开展调整工作以便参与到下个批次的配种之中。分批次落实两年三产高效繁殖能够实现配种和产羔的循环往复,在生产实践中要注意母羊和种公羊的利用年限,做好每个批次中母羊和种公羊的淘汰和补充。在制定生产计划的时候,还要做好生产记录和分析,以便及时动态调整和优化。
①选种选配技术
要达到提高繁殖率的目的,就应当关注如何提升产羔率。一般情况下,白绒山羊的产羔率与遗传性能和营养水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在开展两年三产高效繁殖的过程中,养殖户应当选择具有生产双羔潜能的母羊和种公羊。在母羊的选择上,要选用产双羔的母羊以及产双羔母羊所产的母羊;在种公羊的选择上,要选择后代双羔率高的种公羊。在选种上,要严格依据相关标准进行品种和等级的评定工作,构建选育群体,做好档案建设和记录工作。在选配过程中,要注意种公羊的等级应当高于或与母羊平级,严格关注档案记录,避免出现近亲繁殖现象。
②适配环境管理技术
白绒山羊在配种和妊娠过程中要做好温度控制工作,一般情况下,白绒山羊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分别是14~22℃,60%~75%。如果气温过高,对种公羊的精液品质有负面影响,对母羊的发情状况和受胎率有负面影响。春夏季节如果气温偏高,养殖户要注意采取降温和遮光措施,包括加设遮阳棚、保温层、遮光窗帘等,确保羊只能够顺利发情和配种。冬春季节气候较为寒冷,不仅可能会对发情产生影响,也有可能导致羔羊生病,要做好保温取暖工作,定期消毒通风,防疫控疾。
③母羊和种公羊营养管理技术
营养水平与白绒山羊的繁殖情况有密切关联,要确保母羊顺利发情,羔羊健康生长,就必须做好营养饲喂工作,确保母羊、种公羊营养均衡。根据内蒙古白绒山羊饲养标准,一般以精饲料和粗饲料搭配饲喂,种公羊还要加强运动。母羊在空怀期和妊娠前期要确保7~8成膘,风干料饲喂量约为体重的2.5%,粗料和精料配比9∶1,粗料包括干草、牧草、秸秆等,精料包括玉米、豆粕、麸皮等。妊娠后期要确保母羊营养状况良好,胎儿正常发育。此阶段风干饲料占体重3.5%左右,粗料和精料配比7∶3左右,精料中药适当添加泌乳期预混料。种公羊要确保其体型肥瘦均匀,精力旺盛,风干饲料量占体重的3.5%,配种期粗料和精料配比7∶3,蛋白质含量在20%左右,纤维含量15%左右。
④分批次同期发情技术
要确保白绒山羊按照生产计划分批次进行繁殖,就需要对同一批次的母羊进行同期人工干预发情。当前采用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单一激素制剂法(通常采用的是孕激素或前列腺素),二是多种激素联合法(如三合激素等),养殖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母羊情况进行选择,确保母羊在较为统一的时间内发情和排卵。
⑤适时精准配种技术
母羊顺利发情后,配种人员要评估白绒山羊的生理特征和发情规律,进行试情,从而适时开展配种工作。配种通常采用本交或人工授精2种方式。如果使用本交的方式,母羊和种公羊的比例在20∶1左右;如果使用人工授精的方式,在母羊发情后的24h左右,配种员要进行第一次配种,12h后再复配一次。要提升产羔率,养殖场应当尽量使用人工授精技术,实现对有产双羔潜能的种公羊的充分应用。
⑥羔羊早期断奶技术
母羊的生产和哺乳行为对于身体状况的消耗较大,会导致母羊恢复缓慢,发情延迟。因此,对新生羔羊进行早期断奶有助于让母羊较为迅速地恢复生理机能,尽快进入到下一个发情周期。养殖户在进行羔羊早期断奶时,可以采用一次断奶法,在羔羊14日龄时进行教槽,并开始进行饲料饲喂,逐日加大投喂量,帮助羔羊习惯饲料。在羔羊60日龄左右时,将羔羊和母羊断然分开,母羊移至较远处,羔羊留在原圈舍至少10d,降低羔羊的应激反应概率。同时使用全饲料喂养并逐步训练其食用青干草。
3、山羊疫病综合防控技术
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疫病防治十分关键。内蒙古白绒山羊的常见疫病主要有三类:传染性疫病(常见有羔羊痢疾、羊口疮、口蹄疫等)、普通疫病(常见有羊口炎、胃肠炎,母羊易患乳房炎等)和寄生虫疫病(常见有羊疥螨病、肝片吸虫、绦虫病等)。
从现阶段白绒山羊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疫病防控模式主要采用的是免疫接种法,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此外,会在疫病高发期准备相关药物,同时开展圈舍消毒、病羊隔离等。当羊只出现疫病症状时,养殖户一般对常见病症采取自行治疗的方法,对于症状较为少见、情况特殊的,会向当地兽医站进行咨询。整体来看,大部分养殖户对于疫病的严重性和疫病防治的意义有较为明确的认知,但仍然存在疫苗接种率较低、疫病防治体系不够健全、治疗方式简单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对此,当地主管部门和养殖户要协同合作,构建一套健全的防疫体系,降低白绒山羊患病概率。主管部门要加快整合资源,开展与疫病防疫相关的教育培训工作,教授给养殖户疫病防治、免疫接种、疾病处理等相关技术,并针对区域自然环境条件特征和常见疫病类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养殖户要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规范养殖行为,践行现代化、科学化的养殖技术,确保羊只的营养均衡,有良好的疫病抵抗能力。要坚持自繁自养,避免从外地引种,如需扩大养殖规模,要做好检疫工作和隔离工作,密切关注羊只的健康状况,在隔离期满后才可合群饲养。重视日常的清洁消杀工作,及时处理各类排泄物,定期对圈舍、料槽、进出通道等进行消杀,疫病高发期要增加消杀频率。要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制定有针对性的接种方案,重点防疫传染性强、致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疾病。做好驱虫工作,有目的地选用驱虫药物,合理控制用药量。
4、白绒山羊增绒技术
从内蒙古白绒山羊的生产潜力来看,大部分地区的羊只并未完全发挥潜能,以二狼山白绒山羊牧区的情况为例,羊绒的净绒率较高,达到了55%以上,但绒质却有所降低,绒毛细度逐渐变粗,细型和超细型白绒山羊占比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绒产品的品质,制约了羊绒产业的发展。
要控制羊绒细度,要从遗传性状选择的角度入手,运用基因组辅助育种技术,实现品种和性状的精准筛查,从而挖掘羊绒细度达标、性状稳定的“羊王”,并通过胚胎移植、克隆等技术实现了超细型白绒山羊的扩繁。
要提升羊绒产量,可采用避光增绒技术。非长绒期对光照时长的控制十分关键,通过对日照时长的控制,形成羊绒生长的光照环境,能够实现非长绒期长绒,从而增加产绒量。具体而言,养殖户要做好棚圈改造工作,保证通风无光,定期将羊群放出和赶回,将日照时长控制在7h左右。这一技术实现了平均50%的增绒。
内蒙古白绒山羊不仅是内蒙古巴彦淖尔等多个地区养殖业的重要支柱,更是当地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加快研究和应用白绒山羊现代化养殖技术和高繁高效技术,对于优化白绒山羊的选种育种体系、提高繁殖效率以及提升羊绒等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具有深远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当地养殖业的转型升级,还能促进羊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内蒙古乃至全国的畜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加强白绒山羊现代化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作者单位:015543 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农牧民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