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改善基层的生产条件,为当地居民创造一个相对理想的生存环境,林业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不断开展,林业工程建造每年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林,林地的覆盖面积逐渐增加,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但由于恶劣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使得很多林木在种植过程中生长发育不良,再加上人工造林期间缺乏针对性的规划,使得林分结构相对较为单一,抵抗能力不足,经常诱发多种病虫害,对林木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危害,对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影响,最终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危害。针对这一现状就需要持续加强林业常见病虫害的流行病学调查,明确病害的发生流行特点,并构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确保早发现紧急处理,将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率降低到最低程度。
一、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现实意义
1、维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
森林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自然资源,是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保障,病虫害的暴发会导致大量树木死亡,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的稳定。林业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其包含了大量的生物种类,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病虫害的侵袭会对林业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植物死亡、动物栖息地丧失,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很多林业病虫害会直接危害树木的生长和发育,严重时会导致树木死亡,不仅会影响林业的生产和经济价值,还会导致森林覆盖率的下降,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2、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一些以林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地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林业产品如木材、纸浆、药材等都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如果病虫害得不到有效控制,将直接影响这些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进而影响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此外,林业病虫害的防治还关乎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森林作为自然灾害的屏障,能够有效减缓洪水、风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果森林遭受病虫害侵袭,防护功能减弱,自然灾害的风险将大大增加,进而威胁到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同时,林业病虫害的暴发可能导致林业从业人员失业,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家庭收入,因此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也是保障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二、林业常见病虫害的发生原因
1、气候因素
林业常见病虫害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良气候因素所导致的,在夏季气温较高为一些喜温病虫害如美国白蛾、松毛虫等发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再加上降水量较少使得树木生长缓慢,抵抗力下降,从而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此外,降水量的不均匀分布也会导致一些病虫害的发生,干旱季节过后,突然的降雨可能会引发一些病虫害的暴发。
2、林业工程建设因素
目前,人工造林已经成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在营林造林工程开展过程中,由于造林规划不科学,树种单一,抗病虫害能力较弱,林分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等原因,导致林业常见病虫害滋生,给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长期以来,人工造林往往过于追求数量,而忽视了林分的质量和生态功能的提升,盲目追求造林面积的做法,导致了树种单一、林分结构简单,使得林业病虫害的防治难度大大增加。甘肃省武威市地处干旱和半干旱地带,由于气候干燥、土壤贫瘠,适宜生长的树种较少,导致人工林树种单一,抗病虫害能力较弱,一旦发生病虫害,由于缺乏天敌和自身的抗病能力,病虫害往往会迅速蔓延,造成大面积的林业损失。此外,林分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也是导致林业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再加上由于造林密度过大,导致林分内部通风透光条件差,湿度大,使得防治病虫害的工作难度加大,劳动力成本和防治成本也随之增加,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3、人为因素
在营林造林管理过程中,不合理的林业管理措施会导致病虫害的暴发,过度采伐、滥砍滥伐等行为破坏了森林的生态平衡,使得树木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很多铃木在对外引种期间由于监管不到位,一些携带病虫害的植物或物品可能未经检疫就被带入林区导致病虫害的传入和扩散。此外,虽然化学农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病虫害,但过度使用会导致环境污染,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得病虫害更容易发生和蔓延。
4、林业病虫害自身因素
近年来随着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不断向前推进,在工程面积增加背景之下,病虫害的种群数量也在不断增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温度和湿度逐渐适宜各类病虫害的繁殖生长,使得病虫害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此外,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也是导致林业病虫害防治难度增加以及病虫害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很多林农在林业病虫害防控过程中存在盲目使用化学药物的现象,大量使用各种化学类药物或者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种药物,使得一些病虫害逐渐产生了抗药性,这不仅降低了农药的防治效果,还可能导致病虫害的爆发。再加上很多病虫害具有多种传播途径,可以通过空气、水、土壤以及风力、动物等多种方式进行扩散,这使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
三、林业常见病虫害的危害特征和危害规律
1、松毛虫
松毛虫主要侵染树种松科类树木,在甘肃武威市的流行代1-2代,幼虫体长可达50mm,全身密布长毛,早期呈黄褐色,后转为黑褐色,背部有一条黄色的纵线。雌蛾体长40-50mm、翅展60-80mm;雄蛾体长较小,翅展35-45mm。翅面灰褐色,有波状斑纹。成虫期4-6月,产卵期5-7月,卵期约1d,幼虫期4-5个龄期,历时约40-60d,蛹期约2d。幼虫群集取食松针,造成松针被啃食殆尽,树冠逐渐枯黄,树木生长受阻,严重时导致树木死亡,幼虫排泄的大量粪便污染树木和环境,另外幼虫体毛有毒,接触皮肤可引起过敏和皮炎。
2、黄斑星天牛
黄斑星天牛主要侵染杨树、柳树,在甘肃武威市的流行2-3代,成虫体长12-22mm,体色黑褐色或黑灰色,上有不规则的黄斑,触角长,约为体长的1.5-2倍,幼虫体长可达35mm,乳白色,头部和尾端褐色。成虫期5-9月、产卵期6-8月、卵期约10d、幼虫期1-2年、蛹期约20d。幼虫在树干和树枝内蛀食,造成树皮下出现不规则的孔洞,流出黄白色或褐色的虫粪,树干和树枝肿大、畸形,形成瘤状突起,树叶变黄、枯萎,严重时导致树木死亡。
3、白粉病
白粉病主要危害杨树、苹果树、桃树、梨树、葡萄、玫瑰、菊花,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开始发病,适宜温度15-25℃,高湿度有利于病菌孢子萌发和传播,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杂草上越冬,春季气温回升后萌发并侵染新梢叶片。发病之后叶片正面出现白色粉状霉层,覆盖叶片表面,严重时叶片皱缩、畸形,嫩梢表面被白色粉状霉层覆盖,导致嫩梢生长受阻、畸形,花蕾、花柄和花瓣上受到危害之后也会出现白色粉状霉层,导致花器畸形、枯萎,果实表面还会白色粉状霉层,影响果实外观和品质。白粉病会削弱树势,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导致落叶、落花、落果,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和产量。
4、松针锈病
松针锈病是松树上的一种重要针叶病害,可造成大量松针脱落,影响松树生长,松针锈病的冬孢子发育成熟之后不会经历休眠期,就会萌发产生胆孢子,产生大量的胆孢子可以通过大风进行传播,当接触到松针之后,就会在松针表面进行附着,萌发之后产生芽管,很多芽管会通过松针的气孔韧皮部或者损伤部位直接入侵到松针当中发育15d左右,松针表面会出现很多褪绿色的小斑点。侵染过程中初期菌丝主要在针叶当中越冬,第2年春季外界温度逐渐升高之后初生的菌丝会继续繁殖生长从针叶当中向外逐渐扩展,并逐渐蔓延到侧枝,直到主干皮层病菌在入侵2-3年之后,在枝干表面会出现很多病斑,产生裂缝秋季,从裂缝当中会渗出很多的蜜露,这是锈孢子和蜜滴的混合物,第2年春季患病部位会产生黄色的锈孢子器,在锈孢子器当中会携带有大量的锈孢子,借助风力传播到寄主上,萌发之后继续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到叶片当中,再次经历15d左右的生长发育产生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当中会产生冬孢子柱,成熟之后萌发产生担孢子,然后借助风力再次进行传播,最终完成了整个循环浸染过程。松针被侵染后,产生小黄绿色点斑并逐渐扩展成黄色段斑,其上几乎等距离密生黄色点状疱疹,疱疹变暗褐色,病害严重时针叶表面会出现黄褐色至黑褐色丘疹状突起,排列成单行。病斑上的疱疹是病原物的性孢子器,春季会产生橘黄色柱状锈孢子囊,病严重时可导致大量松针脱落,影响松树生长。
四、林业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
1、完善林木病虫害管理体系
要注重加强对林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技术的掌握,推广先进的检测和防治技术,防治期间要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防治技术有效结合,强化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经验分享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有害生物的跨境传播,共同研究和开发新的防治技术与方法。同时,在林木病虫害防范过程中也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病虫害防治的责任和义务。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强法律的威慑力。在林业地区通过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林业从业人员主动参与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于及时发现和报告病虫害入侵的人员给予奖励,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油松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和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油松病虫害防治工作。
2、构建林业病虫害检测预警体系
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林业病虫害检测预警体系,可以提高监测和预警的效率和准确性。林业主管部门可以综合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等手段,定期获取林区的图像数据和环境参数,并将数据存储在云平台上。利用数据库技术整合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为后续的分析和预测提供基础,然后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方法,识别出与油松病虫害相关的特征和模式,建立预测模型,对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对林业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信息,通知相关部门和从业人员。同时,根据数据可视化技术,将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以图表、地图等形式展示出来,方便用户直观地了解油松病虫害的分布和趋势。
3、强化外来植物检疫
当前对外检疫对象有松突圆蚧、美洲榆小蠢、美国白蛾、松褐天牛、欧洲榆小蠢、欧洲大榆小蠢、松材线虫、栋枯萎病、栗疫病、杨树细菌性溃疡病、榆枯萎病。国内检疫对象有白杨透翅蛾,杨干象、杨圆阶、牡蛎蚧、日本松干蚧、松突圆蚊、美国白蛾、紫穗槐豆象、柠条豆象、落叶松种子广肩小蜂、黄连木种子小蜂、落叶松枯梢病、泡桐丛枝病、板栗疫病、枣疯病、毛竹枯梢病、松疤锈病、杨树花叶病、松枯萎病(松萎蔫病)、国外松褐稻病等。明确检疫对象的基础上,要注重做好产地调运等诸多环节的有效检疫,在调运之前对木材、苗木、花卉、植物制品等来源地进行检疫,确保无检疫对象,省内外调运的木材、苗木及其制品进行检疫,确保无检疫对象,已检疫合格的木材、苗木及其制品进行复检,确保检疫合格。检疫操作过程中采用人工检查、实验室检测、信息化手段等方法进行检疫,人工检查主要包括视觉检查、嗅觉检查、触觉检查等,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病原体检测、害虫检测等,信息化手段主要包括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
4、生物防治措施
在进行松毛虫和黄斑星天牛防控过程中,可以选择使用生物防治手段来控制害虫的数量,松毛虫常见天敌有灰喜鹊(Cyanopica cyanus)、松毛虫寄生蜂捕食性昆虫螳螂等,连接通过保护和增加灰喜鹊等天敌的数量来控制松毛虫,也可以在松毛虫产卵高峰期人工释放寄生蜂,释放量控制在30000-50000头/667m2,间隔5-7d释放1次,连续使用2-3次。黄斑星天牛常见天敌主要有花绒寄甲、啄木鸟,在廉江可以人工释放花绒寄甲,同时保护和利用啄木鸟等天敌,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木,避免害虫扩散。
5、 化学防治措施
①在松毛虫幼虫孵化期和低龄幼虫期,使用50%马拉硫磷乳油2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3000倍液、25%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喷雾剂进行防治。对于不同大小的松树,根据树干直径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对于直径较大的松树,可以使用10%氯氰菊酯注射液直接注入树干内,以杀死松毛虫幼虫和成虫;而对于直径较小的松树,则可使用10%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25%氰戊菊酯乳油2500倍液等药剂涂刷在树干和树枝上,同样达到杀死松毛虫的目的。
②黄斑星天牛成虫活动期间,推荐使用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30%噻虫啉悬浮剂1500倍液等喷雾剂进行防治。对于直径较大的树干,可以通过注射法使用10%氯氰菊酯注射液3000倍液注入树干内,有效杀死黄斑星天牛的幼虫和成虫。
③针对林木白粉病,初期可用波尔多液(硫酸铜∶生石灰∶水=1∶2∶100)进行喷雾防治;若病情进入盛期,则建议使用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进行喷雾处理。松针锈病的防治可选择三唑酮乳油1000-1500倍液或戊唑醇乳油2000-3000倍液进行喷雾,此外,敌锈钠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也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综上所述,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得林业整体发展水平受到进一步的制约,再加上人类的不规范活动对林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得病虫害的发生日益严重。病虫害加重发生流行之后会使得林业资源严重下降,林木生长发育不良,对基层林业生态建设构成严重威胁。在新的发展历史时期,为了更好地改善林业生态环境,为当地居民创造更高的经济收益,就需要在持续做好人工造林工作的基础上,将关注重点放置在林业病虫害的有效防范方面,结合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特点,注重做好有效识别,然后构建综合性的防治方案,降低病虫害对林木生长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林业生产安全。
(作者单位:733000 甘肃省武威市石羊河林业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