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作为我国经济结构中的关键部分,在实际发展中,受营林方式不科学、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等因素影响,存在病虫害蔓延问题。为提升林业种植效果,相关人员需积极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加强林业种植管理,并减少化学农药用量,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切实提升林业病虫害绿色防治效果。对此,本文针对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展开分析,从多方面入手,将无公害理念贯穿于整个防治过程,推动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使林业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一、常见病虫害危害特点与类型
1、病虫害特点分析
对于林业病虫害特点而言,其具有较高的传播性。在现代化背景下,受经济结构等因素影响,我国人工造林规模逐渐扩大,在林业种植基数持续增加的情况下,虫害数量逐渐增多,严重影响林业健康发展,并对植被造成极大破坏。同时,林业病虫害具有集中性特点,据统计,我国林业病虫害主要包含美国白蛾、春尺蛾、桑天牛以及各类腐烂病,在林业种植期间,一旦出现病虫害,其往往覆盖面积较大,具有较高的集中性。另外,林业病虫害具有一定适应能力,在现代林业种植期间,为保证林木能够健康稳定生长,林区人员往往会应用杀虫剂,而杀虫剂实际种类较多,并且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虽然具有一定防治效果,但相应的导致害虫对其抵抗能力逐渐提高,实际抗药性较为明显。在害虫适应能力不断增强的前提下,林区病虫害防控工作逐渐受到阻碍。除此之外,林业病虫害具有一定突发性特点,由于病虫害类型较为多样,在实际种植期间,不同害虫种类的实际处理措施具有一定差异性。结合此类情况分析,林区人员对于病虫害可参考的规律不足,导致无法实现高效的事前防范。
2、病虫害类型分析
为提升林业病虫害防治效果,本文基于常见几种病虫害类 型进行分析,明确各个病虫害发生情况,便于林区人员能够精准 判断病虫害类型,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
① 锈病,在林业种植期间,锈病作为常见病害,主要危害于人工幼林与苗圃等区域。结合锈病特点分析,其主要病原菌在于锈菌,数据显示,每年6月中旬左右,林区病菌冬孢子开始萌发,受气流的影响,其极容易分散于林木针叶附近,导致林木受到损害。对于病症表现而言,在病害发生早期阶段,主要呈淡黄色病斑,并存在凸起状况。在其持续严重的情况下,会直接影响林木正常生长,导致其叶片枯萎,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整株植株出现死亡。
② 大蚜虫,作为林木病虫害之一,对林木危害情况不容忽视。结合虫害生理特点分析,其主要包含有翅、无翅雌蚜,以有翅雌蚜为例,其腹部呈咖啡色,整体体长约为 3 m m ,而无翅雌蚜腹部存在一点粉色,实际区分较为明显。在该病害蔓延过程中,主要是采用卵孵化的方式,在其初期阶段呈黄绿色。通常情况下,每年5-6月、9-11月份为虫害高发时期,其会凭借自身口器损害植物,使其无法正常生长,实际危害较为严重。
③ 美国白蛾,作为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具有发病范围广、防治难度大的特点,寄主植物多达49科108属300多种,被列为世界性检疫对象。美国白蛾是典型的多食性害虫,每年5月底-10月进行危害,1年繁殖3代,可取食危害绝大多数阔叶树以及灌木、花卉、农作物等。美国白蛾取食量大,为害严重时能将寄主植物叶片全部吃光,从而削弱树木的抗害、抗逆能力,严重影响林木生长,被称为“无烟的火灾”。美国白蛾与其他害虫相比还有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它几乎没有天敌,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也给农林业生产带来很大损失,是农林业每年重点防治的对象之一。
二、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1、物理防治技术
在林业病虫害防治期间,物理防治作为一种高效环保、无害、绿色的管理技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与化学防治手段相比,物理防治则更加注重遵循物理规律,基于生物行为特性,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效避免化学药剂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在实际应用中,相关人员可应用多样化的物理防治手段,采用组合使用方式,使其互为补充,形成立体防治网,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治体系。
① 应用杀虫灯。其主要是利用害虫趋光性特点,根据林地区域范围情况,可安装特定波长的诱虫灯,使其增加对害虫的吸引力,降低害虫繁殖量。这种方式具有覆盖范围广、操作简单的优势,只需将其应用于林地害虫密集区域,即可提升害虫防治效果。与传统手段相比,其能够捕获部分位于树干缝隙、叶片背面的隐蔽性害虫,防治效率较高。
② 应用防虫网。其主要原理是运用物理屏障形式进行阻挡,具有使用寿命长、耐候性强的优势,可应用于林地边缘、幼苗种植等区域。根据林区生态环境分析,在恶劣气候条件下,防虫网仍可持续发挥自身防虫作用。对于部分管理价值较高的树种而言,具有一定保护效果。
③ 应用粘虫胶粘虫板。主要原理是模仿植物的颜色和气味,借助粘性物质固定害虫。这种方式可与人工处理技术相结合,其布置于害虫出没频繁的位置,可减少害虫几率,降低植株病害发生概率。对于粘虫胶而言,其具有灵活性特点,实际应用方式具有多样性,相关人员可将其涂抹在树干上,合理划分防护区域,避免害虫持续侵害树冠,减少害虫蔓延与繁殖,该种方式无毒无害,可落实无公害防治目标。
④ 应用人工捕杀技术。对于部分个体大的昆虫,防治效果较好。以美国白蛾为例,其具有个体体积大易于捕捉的特点,林区人员可动员周边居民进行捕杀,以此降低害虫基数。
⑤ 应用微波与辐射处理技术。其中,微波主要是以微波交变电磁场为核心,根据害虫实际特性,有效提高害虫体内水分子温度,在达到一定限值的情况下顺利杀死害虫。与之相比,辐射处理则是从繁殖角度入手,运用辐射诱导雄性害虫不育,使其无法进行繁衍,实现害虫繁殖控制目标。
⑥ 应用高温处理技术。在温度持续增高的情况下,害虫与病原菌无法持续生长,相关人员可根据林区实际条件,采用火烧落叶、热水浸种等方式,从林木种植源头入手,降低后续病害危险。
⑦ 采用多种技术联动方式。以天牛为例,林区人员可采取诱捕剂、灯光、环剥带设置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引导天牛进行取食,并对其捕杀。结合林区地形、地势情况分析,如果所处区域地势较为险峻,可应用套袋熏蒸、铁砂网相结合的方式,采用磷化铝、溴甲烷等药物进行熏制,辅之防雨布密封。在持续熏制 2-3 h 之后即可减少天牛数量,实现防治目标。
2、化学防治技术
在林业病虫害防治期间,相关人员需合理应用化学防治技术,注重落实无公害防治理念。结合化学防治技术分析,相关人员需尽可能选择对环境破坏小的化学药剂,充分考量病虫害发病特点、规律,将化学防治技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增强病虫害防治的针对性。在这期间,为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相关人员应采取科学 + 化学防治技术。同时,需做好害虫监测工作,结合时代发展规律,可引入先进信息化技术,使其自动化采集害虫信息。对于林区种植而言,由于其实际面积较大,并且位置处于偏僻区域,整体地形、地势具有一定复杂性,在病虫害防治期间,相关人员可应用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使其能够精准判断病虫害情况,例如,类型、分布面积等。根据病虫害发展情况,精准预测未来虫情变化,在这期间,可根据害虫数量、地点、时间等信息对其进行小范围的化学防治,有效规避病虫害扩大风险,避免造成重大损失的同时,落实环保、绿色治理理念,提升虫情应对能力。以白蜡为例,其作为林区主要树种,实际覆盖面积较大,可根据实际情况应用监测技术,全面掌握其生存生长情况。在抽发新芽期间,发现新芽位置存在小面积虫害,对此,林区人员引入杀虫剂并对其进行稀释,采用雾化处理方式提高环保效果。对于药剂类型而言,主要是选择 3 % 高渗苯氧威500-800倍液,对新芽位置进行精准喷洒,以7-10天频率为间隔,避免害虫出现交互抗性,保证喷洒效果。另外,药剂作为化学防治中的关键部分,优先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落实无公害防治理念,避免过量使用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注重引入先进化学防治手段,例如,静电喷粉技术,其主要是以静电作用为核心,对林区作物进行药物喷洒,该种方式可促使药物充分附着在林木表面,保证药物的均匀度、全面度,使其覆盖病虫害栖息和繁殖场所,降低环境污染的同时,提升防治效果。总的来说,为推动林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关人员需合理选择化学药剂,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严格把控药物应用频率、用量、方式,推动化学防治实现环保化目标。
3、生物防治技术
为落实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目标,相关人员可应用生物防治技术,从多方面入手,有效消灭害虫,保证林木健康生长。在应用生物防治方法期间,主要涉及四种防治技术:
① 微生物防治。该种方式可直接消灭害虫,根据林区病虫害情况,可引入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微生物,将其直接寄生在害虫体内,使其无法继续繁衍生长,降低害虫基数。以松材线虫病为例,可应用微生物防治技术,结合实际需求,引入淡紫拟青霉菌,通过运用发酵滤液可有效增强紫外线照射抵抗能力,提升防治效果。该发酵滤液实际稳定性较强。数据显示,在使用3天后,该虫害死亡率能够达到 9 2 % ,实际防治效果较为明显。同时,也可引入白僵菌,在该项病症持续严重情况下,可将白僵菌与引诱剂联合使用,采用 白僵菌粉溶液,促使天牛能够充分聚集并迅速感染药剂,实现种群数量的高效控制。
② 生物农药防治。为有效弱化化学农药的影响,可引入苦参碱、苦烟乳油等生物农药。从根本上来说,生物农药具有不易残留、环境危害小、挥发速度快等优势,在应用于林区病虫害防治期间,可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提高防治效果。
③ 鸟类防治。作为生物防治中的关键部分,可引入啄木鸟、喜鹊等鸟类,使其在不断生长繁衍的过程中,可自行捕捉害虫。数据显示,以一个夏季为例,成年喜鹊能够顺利捕食200-250只害虫,该种方式可应用于范围较广的林区防治工作中。为构建和谐健康的自然生态环境,可在林区内设置鸟巢,为益鸟生存创造有利条件,顺利吸引灰喜鹊、大山雀等益鸟,可降低虫类密度。实现病虫害防治的良性循环。在打造人工鸟巢期间,可安装简易“T\"形架,合理控制高度,为鸟类提供便捷进出通道。
④ 天敌昆虫防治。该种防治方式主要是利用天敌原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资金成本,弱化病虫害防治压力,具有成本低、治疗持续性的优势。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该防治方法期间,需科学引进数量适宜的天敌,注重把控昆虫数量,避免造成二次危害。对于林区昆虫而言,其包含益虫与害虫,相关人员可适当增加益虫数量,使其减少害虫数量,实现快速防治目标。以大小蠹防治为例,结合天敌昆虫结构特点,分析主要包含捕食类与寄生类。在防治期间,相关人员可分别引入步行虫、秦岭刻鞭茧蜂等天敌,实现以虫灭虫目标。
4、农业防治技术
林区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作为生态化理念的主要体现,主要强调对环境的保护。相关人员需应用农业防治技术,从林木种植角度入手,全面提升林木病虫害抗性。在具体实施期间,需做好林木引种工作,科学选择林木品种,有效提高林木品种多样性。在这一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因地制宜原则,优先选择适应能力较强的树种。基于林木种植所在区域温度、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信息,客观、合理选择林木品种。在种植之前,需做好前期检疫工作,结合所处区域常见病虫害类型对其实施检查,提高林木存活率。对于种植技术而言,应科学调整种植密度,避免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以种植密度过大为例,其会严重影响林间通风效果,影响光照吸收能力。林区人员需基于林木生长特征,建设多样性的生态群落,保证林木种植密度与实际生长需求相契合。
在林木幼苗阶段,为使其能够更好适应各种病虫害的侵袭,林区人员需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制定封闭性的管理方案,切断病虫害传染途径。在病虫害防治期间,林木自身抗性能够直接影响病虫害发生几率,需加强浇水与施肥管理,使其逐步增强自身抵抗力,将林木病虫害发病率降到最低。在苗木施肥期间,需对其进行针对性施肥,综合考量林木叶子、枝条情况,合理确定肥料配比,确保养分平衡。在林木生长期间,为保证林木生长质量与速度,需注重将长效肥与速效肥协同使用,有效补充微量元素,增加土壤肥力,促使林木可以茁壮生长。同时,应坚持科学灌溉原则,合理选择灌溉方式,与传统漫灌相比,可应用沟灌方式,适当增加浇灌频次,保证苗木可以顺利吸收养分。加强林间抚育管理,以双条杉天牛为例,在林木生长期间,其作为常见病害,对于林木危害较大。为强化树势,可喷施国光依它800-1000倍液,将其与 4 0 % 国光必治乳油800倍液相结合,可避免产生药物抗性。
在林木顺利成林之后,需加大养护力度,加强林木管理,使其能够长期保持健康生长状态。通常情况下,林木生长周期较长,为提高其抵御病虫害能力,需从浇水、修剪、施肥等养护工作入手,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为避免病虫害传播,林区人员需加强杂草清理,并及时处理烂枝、病枝、枯枝,要避免病虫害持续传播,造成严重损失。为尽可能减少林业病虫害影响,林区人员需加强病虫害监测,借助摄像装置、传感器等设备,使其对林木生长情况全天候动态监测,在精准收集林木生长信息的情况下,完善林业病虫害防治方案。
综上所述,在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期间,相关人员需深入分析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结合所在区域实际情况,明确病虫害潜在发生规律,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具体落实期间,需注重明确无公害防治技术要求,从化学、物理、生物、农业等角度入手,树立无公害防治理念,基于病虫害严重情况,应用合理科学的防治方法,有效减少化学药剂带来的二次污染,为林业生态稳定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256800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林业保护和发展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