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业种苗病虫害监测技术运用及采取的综合防治策略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15)

在林业发展历史进程中,病虫害的科学有效防治是工作重心,尤其是近些年,我国重大病虫害区域性灾害频发,每年受损木材量居高不下,这就需要全面强化病虫害监测及防治工作,以此起到挽回经济损失,提升生态效益的作用。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林业种苗培育中的常见病虫害类型,从物联网、传感器、大数据等方面,深入分析病虫害监测技术要点与有效应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物理、化学、生物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旨在有效控制病虫害波及范围及影响后果,保护林区正常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林业是维持生态平衡和提供经济资源的重要产业,而种苗则是林业发展的基础,然而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林业种苗遭受的病虫害问题愈发严重,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成了威胁。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建立科学高效的监测体系显得极为重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预报,并根据监测数据和先进科技,采取综合防治策略。最终,在“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基本方针引领下,为林业种苗培育保驾护航。

一、常见的林业病虫害类型特征

1、主要病害

① 立枯病

立枯病是由土壤中致病真菌引起的,尤其常见于种苗阶段。该病害表现为植株枯萎,叶片变黄,最终导致根部腐烂。病害初期,植物生长缓慢并呈现黄化,随着病情加重,茎基部出现水渍状软腐,致使林木种苗倒伏死亡。

为从根本上铲除病菌,可在种苗栽培前施加土壤熏蒸剂并完成覆膜、通风,或是将微生物菌剂撒在土壤中,让有益微生物快速繁殖,抑制病菌繁殖速度,降低其数量,在此之后10天左右,方可定植种苗。

② 腐烂病

腐烂病一般情况下,由真菌和细菌引起,常见于根系、茎秆及果实,尤其是在潮湿环境中,该类病害极易暴发,受害植株叶片出现黄化现象,随后开始下垂,病变部位出现褐色淋巴液、橘色丝状物,导致整颗种苗严重失水和干裂,最终死亡。

在种苗未发病时,应使用稀释100~150倍福皮乐液,直接涂抹在树干、主枝上,或采取均匀喷雾方式,预防病害发生,起到保护预防作用。

③ 黑斑病

该病害主要表现为林木种苗叶片上出现红色病斑,随着叶片衰老逐渐变成黑褐色小斑点,使得叶片失绿,发黄脱落,严重时病害可能导致种苗光合作用降低,生长缓慢甚至死亡。究其发病原因,大多发生于通风不良、管理不善区域。

由于黑斑病十分顽固,所以必须做好病害预防,通过修剪枯枝烂叶,培养良好树体和树形,保持树势中庸状态,增强树冠通风、透光条件,还要注重病害发生后的应急治理,可使用康思盈,配合阿卡迪安,每隔10天施加1次,总共施加4~5次。

2、主要虫害

① 蚜虫

蚜虫是人造林、经济林中常见的小型害虫,通常以群居形式侵袭林木种苗嫩芽、叶片和茎部,其特征为吸食植株叶、茎汁液,导致植株生长停滞、叶片发黄、枝干畸形,重度感染还会产生分泌物引发煤烟霉的滋生。

当蚜虫灾害初期,可采用“物理 + 化学\"联合防治法,使用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使用专用喷雾器均匀喷洒在虫害暴发区域,并在林区高密度放置捕捉的仪器,将蚜虫遏制在萌芽中。

② 蟒螬

跻螬是鞘翅目金龟甲幼虫的统称,它们是金龟子或金龟甲的幼虫,主要潜伏于土壤中,以林木种苗根系为食,受害植株表现疲软、黄化,甚至枯萎,根部则可能会逐渐衰弱及腐烂,导致植株直接死亡,最终出现缺苗垄断的状况。

针对幼虫期,应在每次浇水作业后,使用辛硫磷乳油浇灌、丹功颗粒撒施等方式,用足相应药剂,使其与螬虫体充分接触,大范围灭杀跻螬;针对成虫期,可以喷洒功尔1000倍液和依它1000倍液,高效治理和灭杀成虫。

③ 介壳虫

介壳虫是外表覆盖蜡质或棕色盾甲的害虫,主要寄生于植株嫩枝和叶片上,以吸食汁液为生,大多出现在每年4~5月,该害虫的存在会导致种苗生长缓慢,叶片黄化,影响植物呼吸作用,致使植株生长衰弱,严重时可使植株枯死。

每年春季林木发芽前,便要使用石硫合剂均匀喷洒,达到清园目的,并且要在介壳虫孵化盛期喷施甲维盐、啶虫胱等杀虫剂,每月喷施2~3次,消除林区大部分介壳虫,减少其密度。

二、林木种苗病虫害监测技术应用

1、病虫害监测技术

① 遥感与无人机技术

遥感是利用卫星或航空器获取大范围区域的光谱信息,精准识别林木种苗生长情况和健康状态,通过分析植被指数(如NDVI),可以评估其水分、养分及病虫害影响程度。无人机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监测精度和实时性,配备高分辨率成像仪器,能够快速覆盖大面积林区,捕捉到种苗细微变化并生成高清图像,可用于早期发现病虫害的症状,如叶片发黄、干枯,甚至种苗局部萎缩,并结合地形数据和植被分类信息,可以构建区域病虫害风险模型,从而进行针对性的监测和防治。同时,无人机技术能让监测操作更加灵活,使其在复杂环境中也能有效执行,最大限度上减少对森林生态的干扰。

② 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

传感器与物联网的结合极大地提升林木种苗病虫害监测的智能化水平,通过在种苗区域内部署多种类型的传感器(湿度、温度、风速、光照等),可在林区内实现对环境变量的实时监测,这些环境指标直接影响病虫害的发生,能够帮助管理者迅速判断病虫害风险。物联网技术负责将林区各类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上传至云端,通过集中分析平台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和处理,管理人员可通过专门管理软件随时随地访问这些数据,形成完整的气象、土壤、植物的三维数据模型,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种苗异常趋势,还能实现远程监测,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同时,配合上信息技术中的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有效分析历史数据并预测未来病虫害动态,并基于分析结果,系统能够自动生成预警信息,以便于及时采取措施。

③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

在林木种苗病虫害监测中,大数据技术承载着信息集成与深度分析的任务,通过广泛收集来自各种监测渠道的数据,包括气候、环境、土壤等,能全面解析其生长环境,而且这些数据经过筛选、提炼和存储,为病虫害预测提供了深厚基础。与大数据相结合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让病虫害监测更具有前瞻性,比如借助算法模型,能够深挖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相互关系和模式,识别出特定病虫害和气候条件之间的关联,实施更精准的病虫害防治。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智能模型不仅能实时预测病虫害暴发的可能性,还能对新出现的病虫害进行分类和识别,为林木种苗综合防治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促使各项资源能够高效利用。

2、监测系统的应用

① 确定监测点

为有效监测林木种苗病虫害,应该综合考虑监测设备品种类别和技术参数,以匹配不同生态环境和潜在风险区域。目前,常用的监测设备包括传感器(光照、气象、温湿度、土壤养分等),高清摄像头、红外传感器、无人机等,这些设备需具备高精度、高灵敏度特点,以便于及时识别植株健康状态的变化。在监测地点选择上,需要深人分析其外部环境因素,如土壤类型、光照条件和湿度水平,其直接影响植物生长,也关系到病虫害发生概率,这就要在种苗集中区、病虫害历史高发区和环境变化显着的地方,以确保捕捉到关键的生物和环境信息,还要合理规划监测点之间的距离,以保证覆盖全面,避免出现信息空白区域。

② 病虫害测报

作为林木种苗健康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病虫害测报目的是对潜在病虫害的早期识别和科学预警,通过将实时监测数据与气象、生态及生物特征相结合,可以实现全面、动态地评估风险,不仅能够提高病虫害防治的响应速度,还能为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首先,需要在林区关键节点处设置传感器,定期采集环境因素及林木种苗生长状况,形成完整的数据基础,并且借助无人机和遥感技术,可以进行大范围监控,实现对病虫害潜在、高发区域的覆盖;其次,应该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结合历史病虫害发生记录,智能测报系统能够识别潜在风险并生成相应的预警信息,通常涵盖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扩散趋势及防控措施,为管理者制定应急方案提供依据;最后,利用线上专业平台和即时通信工具,测报系统能够迅速将病虫害预警信息传达至相关管理部门和公众,这种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不仅提高了透明度,还有助于获取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参与,形成合力,共同加强病虫害防控,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③ 重大病虫害智能监测

重大病虫害指的是对林业生产和生态安全具有显着威胁的病虫害,比如松毛虫、松叶蜂、美国白蛾等,这就要利用智能监测系统,高效整合遥感、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以实现对疫病的实时监测、准确预警及快速响应,确保重大病虫害防控处置率达到 90 % 以上。因此,需要进一步树牢风险意识,压实防控责任,安排专业人员定期开展监测工作,要在林木种苗区、病虫害源头区等重点地区,增加监测网点,增配监测设备,增派监测人员,加大监测调查密度和频次。同时,也要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明确监测重点区域、关键时期和主要措施,依托于内部培训、外派学习,指导相关人员科学且高效地完成监测工作。

三、林业种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实施

1、物理防治技术

① 工具防控

这一方式是利用各种专门捕捉及清除工具,有效降低病虫害影响,主要利用害虫弱点及习性,如趋光、趋色、趋味等特性,安装间歇式暗灯、红外线亮灯等,吸引烟粉虱等喜光性害虫;放置雌激素诱芯,或是利用无人机设备喷洒激素,引诱害虫前来繁殖;安装糖醋液粘虫板,控制诱杀工具摆放密度,诱导害虫前来进食等,能够在早期阶段发现并减少有害生物的数量。同时,高压水枪的使用可清洗植物叶片,去除附着的虫卵及可能携带的病菌和灰尘,有效预防病虫害的传播。

② 物理阻隔

该项技术是通过设置物理屏障来阻止病虫害接触林业种苗,将害虫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达到集中灭杀处置的防治目的,属于一种简单且有效的防治措施。常见的阻隔手段包括防虫网、遮阳网及其他隔离设施。例如,防虫网可由细密纱网制成,可有效阻挡蚜虫、白粉虱等小型昆虫,避免其危害种苗;遮阳网不仅能调节光照强度,防止日灼,还能够降低周围空气温度,创造一个相对适宜环境,抑制部分病虫害发生。

③ 高温消杀

高温消杀是利用热量对病虫害进行控制的一种手段,目的是通过增加环境温度来灭杀潜伏的害虫及病原体,其适用于多种林业种苗,尤其在育苗室实施时表现突出。针对有些害虫喜好低温潮湿环境,可对种子进行高温处理,通过适当暴晒或高温杀菌等,清除种子表皮的病菌和虫卵,也可以在播种之前,采取高温消毒方式对种植地土壤进行消杀,将埋藏在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卵杀死,起到良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保障林木种苗健康生长。

2、化学防治技术

① 森林监测

这一环节是化学防治技术实施的基础,对于病虫害防治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定期采集和分析林区病虫害数据,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威胁。常见的监测手段包括:人工观察,要求专业人员定期进行林区巡查,记录病虫害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或无人机对林区进行空中扫描,提供较大范围的数据支持;信息管理系统,可将数据进行存储与分析,实现对病虫害动态的实时跟踪,而这些数据为后续药剂的选择和施药时机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② 药剂选择

针对林木种苗病虫害防治对象,应充分了解和熟练掌握其特性,从病虫害薄弱点下手,选择针对性强、低毒无残留的化学药剂,并要严格把控好化学药剂的浓度、成分等,做到安全用药,并要定期更换所使用的化学药剂,减少长期使用同类药剂出现抗药性情况,比如轮换使用波尔多液、石硫合剂、杀菌剂等,全面根治林区内多发性、广泛性病虫害问题,进一步提升化学防治效率。

③ 精准施药

实施精准施药的首要步骤是掌握病虫害发生阶段及分布情况,以此为依据选择合适的施药时机和方法,如选择阴天或早晚气温较低的时候,减少药剂挥发和光解,从而提高药效。同时,在施药设备的选择上,应采用智能喷雾器和无人机喷药,根据需要自动调节喷雾量与颗粒大小,将化学药剂均匀喷洒,确保每一棵林木苗木接受相等药剂量,以避免过量或不足的施药状况。

3、生物防治技术

① 天敌防控

天敌防控主要依据自然界生物链特性,在林区内养殖害虫天敌,利用天敌捕食害虫实现对害虫数量的有效控制,既能保证物种多样性,也能够实现绿色化、无公害防治目标。例如,合理引入啄木鸟、灰喜鹊等益鸟,做好巢穴安置工作,确保其在林区内繁衍生息;或是培养赤眼蜂等昆虫,负责治理松毛虫,最大限度上减轻对林区生态环境的污染。

② 生物药剂

从生物学角度看,生物药剂是利用纯化技术研制出的一种全新产品,因其具有较强的挥发性,使用后的残留物较少,不会对天然林、人造林中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且能够适应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现如今,在林木种苗病虫害治理中,大规模引进了生物药剂,比如苦烟乳油、苦参碱等,如果要想提高其利用效果,就必须进一步改良和优化生物药剂,逐步提升其生产效率和使用效果。

③ 微生物防控

利用微生物对真菌、线虫等进行预防,或是利用寄生蜂、寄生蝇对蚜虫、白粉虱等进行控制;一旦林区中出现蚜虫、天牛等虫害时,为减少害虫传播细菌、病毒,可利用微生物杀虫、杀菌药剂进行预防治理,彻底消除病虫害暴发根源;针对遭受虫害、病害的林木,要高度重视微生物调节剂的应用,对出现问题的林木种苗进行养护处理。

综上所述,病虫害问题已成为困扰种苗培育和林业建设的大问题。因此,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积极引用现代监测技术,做好监测点确定、病虫害测报、重大病虫害智能监测等工作,同时还要高效融合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手段,促进种苗抗病虫害能力得以提升,确保林业生产正常进行的同时,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作者单位:242000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宛陵林场)

标签:  病虫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