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营养均衡,具备超高产能力,是一种高产稳产用途广泛的重要农作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抗旱、耐瘠、少病虫,也是发展畜牧业的饲料和重要的轻工业原料。本文对甘薯发展现状进行探讨,研究甘薯优质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等,希望可以更好地优化产业结构、发挥甘薯产业优势,保持甘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优质甘薯品种选择
传统种植的淀粉型品种主要是徐薯18,鲜食型品种主要有北京553、西农431、来福1号、济薯5号等。甘薯加工产品将逐渐向甘薯全粉、薯片,以及深加工产品发展。重点引进推广鲜食型的烟薯25、济薯26、普薯32、齐宁21,淀粉型的济薯25、商薯19、徐薯22及紫薯主要苏薯8号、烟紫7、济紫薯1号等。
二、脱毒健康种薯苗培育技术
近年来,甘薯病毒病频繁发生,呈蔓延趋势,直接危害甘薯产业发展。应用脱毒种苗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脱毒种苗不但克服病毒病等的危害,而且提高品质、增产效果显着。
1、建立健康种薯种苗繁育体系
全力示范推广脱毒种薯二级繁育体系,用试管苗直接繁育生产用种薯,采取健康种苗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健康种苗增产技术:种薯带毒率达到5%,繁育效益高10%,种植效益高20%。水肥一体化高效种植技术:种植后20d、40d和60d各施用腐殖酸水溶肥(5-12-35)10kg,鲜薯产量提高10%。
2、甘薯繁种基地选择
选择蚜虫、飞虱少的地区繁育健康种薯,繁种田严格隔离,控制病毒,线虫、黑斑病的携带。
3、健康种薯种苗选择
采用高剪苗,禁止拔苗移栽,进行苗床消毒。栽苗前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400倍液+生根粉浸泡10min可防止黑斑病。三唑磷微胶囊2瓶/667m2适量水混成泥浆,配制高效低毒药泥,浸泡后的薯苗沾药泥后栽插。如此可防止病毒病蔓延、解决种苗移成活率低、生产用工大等问题。
三、甘薯配套栽培技术集成
1、甘薯栽培密度和时间
根据生产和市场需要选择栽插时间和密度,适时及早栽插、合理密植。枣庄市春薯一般4月20日左右移栽,栽植密度以3200-3600株/667m2为宜,夏薯6月10日左右,栽植密度以4000-4500株/667m2为宜。鲜食用春薯5月1日左右移栽。春薯移栽过早易感染黑痣病且皮色不鲜艳,晚栽虽略有减产,但商品性提高;夏薯则要抢时移栽,否则小薯过多,商品性下降;鲜食用甘薯春薯应适当增加密度,夏薯应适当减少密度,以增加商品薯率。
2、甘薯扦插方法
扦插主要采用抗旱留三叶斜栽技术,将大部分展开叶片埋入土中,压实压好,上面漏出3-4叶。要降低叶面水分蒸腾,缓解叶片和茎尖争水矛盾,促进茎尖尽快返青,提高成活率。同时克服大小株现象,提高商品薯成活率,平衡增产。也可以选用直栽和平栽法,平栽是将甘薯茎理入土中的节间呈水平状,有利于高产优质,改善了薯块的分布空间。不同栽培条件下的扦插方式产量及商品性不同。以济薯26和龙薯9号为例初步试验,直栽方式下,济薯26块根产量以4500株/667m2最高,龙薯9号以3500株/667m2处理最高;平栽方式下,两品种块根产量均以3500株/667m2处理较高;与直栽相比,平栽更有利于提高两品种块根的产量。
3、甘薯人工破膜栽插
以斜插和平栽为主,栽下的苗根部成弧形,栽插后利用垄沟的细土进行封穴,封穴时只保留顶部3片展开叶,其余叶全部埋入土中。栽插密度根据不同品种以3500-5000株/667m2,山区丘陵薄地宜密,平原肥地宜稀,长蔓品种宜稀,短蔓品种宜密。
四、甘薯地膜覆盖栽培
地膜覆盖能调节土壤水分,促进养分分解,改善土壤构造,减少虫害草害,增加土壤温度。
1、地膜覆盖对甘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对地上部生长的影响:增温保墒作用主要表现在栽插早,缓苗早、分枝结薯早、封垄早,覆膜显着分枝数、叶片数、茎长度、茎叶鲜重均比露地栽培增加50%以上。
对地下根系生长的影响:覆膜由于改善了根部土壤微环境,可促进根系发育,优化苗期根系结构,促进高产。
对块根肥大的影响:覆膜在块根形成期提高了块根内ABA和ZR的含量,在块根膨大期提高了ABA含量,有利于增加甘薯单株块根重量。
2、甘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
掌握原则:选择土壤,盖优不盖劣,增施肥料,盖足不盖少,选育壮苗,盖壮不盖弱,足墒覆膜,盖湿不盖干,适时早裁,盖早不盖晚,增加密度,盖密不盖稀。
选合适的薄膜:甘薯覆盖多采用透明膜,透明地膜成本较低,土壤增温快。
施肥灌水整地:由于甘薯栽插覆盖膜后不便施肥,因此整地前要施足底肥,最好多施有机肥,干旱年份,要灌水,以保持土壤墒情适宜。
起垄盖膜:甘薯覆盖地膜栽培,宜采用高畦或高垄,至距80-90cm,高度25cm以上,至面稍呈扁圆形,盖土封窝,覆膜前喷施乙草胺等除草剂喷施施药防治地下害虫,盖膜时薄膜绷紧。覆膜后扦插薯苗,可利用定穴浇水器浇水,栽插时上部留三片叶,埋土时避免苗尖沾上泥土。
起垄、覆膜标准:平原地采用大垄双行,垄距110cm,垄高30cm,种植密度宜5000株/667m2。丘陵地采用单垄单行,垄距80cm,垄高30cm,种植密度宜4000株/667m2。
3、覆膜栽培注意事项
第一,起垄施药后最好及时盖膜,以利土壤保持墒情,减少水分蒸发。第二,覆膜、喷除草剂一体化作业,喷洒除草剂后马上覆膜的,可适当降低喷药浓度,以防烧伤薯苗。第三,盖膜时要拉紧铺平,完全贴紧垄面,而后把膜在垄沟用土压实,栽插后及时封土压膜。第四,选合适的薄膜,甘薯覆盖多采用透明膜,厚度不低于0.01mm,大垄双行的地膜宽度120cm,单垄单行的地膜宽度100cm。透明地膜成本较低,土壤增温快。
五、甘薯水肥一体化高效种植
1、水肥一体化的限制因素
①农民对水肥一体化技术认识不足,不熟悉、不了解。②成本制约,种地效益低,购置水肥一体化设备,需要增加投入,多数农民认为不划算。③耕作方式制约,输水管带与机播、机收互相影响。④分散种植制约,一家一户种植方式,地块小,很难机械化操作。⑤应用效果不稳定,技术模式不完善、技术标准不健全、施工不规范、产品质量没有保障。
2、甘薯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的优点
①提高甘薯插秧的成活率;②解决甘薯生长中后期的季节性干旱;③解决追肥难的问题;④实现了甘薯栽培的定向调控与高产稳产优质;⑤利用文丘里施肥器进行田间施肥,具有移动方便、施肥均匀、灌溉与施肥同步进行等优点,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资源高效利用,培育壮苗,关键期补水;⑥进行病虫害高效防治;⑦围绕甘薯需水、需肥和病虫害发生规律,建立基于膜下滴灌的水肥药一体化管理系统,可全面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
3、水肥一体化田间布局
①水肥一体化田间布局:长度lt;50m的地块采用一条主管;长度超过50m的地块,需要在地块中间加条主管或者采用两头加主管。
②甘薯滴灌带类型和规格。黑膜下铺设滴灌带,透明膜下铺设滴灌带,采用贴片式滴灌带,直径16mm、壁厚0.2mm,滴孔间距20cm,滴水速度1.5-2L/h,工作压力0.1MPa。滴灌带铺设在垄中间,滴孔朝上。
4、甘薯水肥一体化水源选择
①选择水源。根据不同地形区域特点选择适宜的水源,可用山顶大型蓄水池、车载水源、水井或者地头蓄水池、高标准农田的田间水利设施。
②根据土壤墒情,确定田间滴水量,土壤相对含水量≥80%,不需要进行田间滴水;60%≤土壤相对含水量lt;80%,滴水5m3/667m2;40%lt;土壤相对含水量lt;60%,滴水10m3/667m2;土壤相对含水量≤40%,滴水15m3/667m2。
③肥水管理技术。第一次肥水滴入时间为栽后20d,土壤速效氮含量北方薯区gt;60mg/kg,滴肥量为10kg/667m2腐植酸水溶肥(N+P205+K20=8+12+35,腐植酸≥3%);土壤速效氮lt;60mg/kg,滴肥量为10kg/667m2腐殖酸水溶肥(N+P205+K20=16+6+36,腐殖酸≥3%),第2次和第3次肥水滴入时间分别为栽种后50d和80d,滴肥量均为10kg/667m2腐植酸水溶肥(N+P205+K20=8+12+35,腐殖酸≥3%),根据田间墒情,一般总滴水量不超过10m3/667m2。
六、甘薯种植高效施肥技术
1、施肥存在的问题
不重视有机肥施用,施肥种类不合理,土壤板结;氮磷钾使用比例不合理,氮肥使用量过大,易造成旺长钾肥使用不足,块根膨大慢,产量低,品种差;使用方法落后,造成浪费。
2、甘薯需肥规律
氮素需求规律,生长前、中期吸收较快,块根膨大盛期吸收较慢;磷元素吸收规律为前、中期吸收较少,在块根生长期间略有增加;钾元素吸收规律则是甘薯开始生长一直到收获,吸收的钾元素比氮、磷多,块根膨大盛期尤为明显,氮磷钾的需求比例约为1∶0.4∶1.5-2.5。因此,甘薯生产中应多施有机肥,减少氮肥施用,施足磷肥和钾肥。
七、甘薯种植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1、甘薯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甘薯黑斑病是由甘薯长喙壳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带病的种薯上越冬,也可以通过厚垣孢子和子囊壳在土壤、粪肥中越冬。病菌直接从幼苗根茎部侵入,也可以通过皮孔、根眼裂口及各种伤口侵入,收获时操作粗放造成的大量伤口非常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发病。在田间和窖内,病害通过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大田栽培过程中连作重茬、地势低洼、土壤黏重、雨水多等条件下会加重疾病的发生流行。苗期症状受到危害之后受侵染的幼芽基部会产生凹陷的圆形或梭形小黑斑,地面上部病苗会变得衰弱、矮小,叶片发黄,严重时病苗会死亡。当湿度大时,病部可产生灰色霉状物,后期病斑上会丛生黑色刺毛状物及粉状物。在甘薯生长期,病斑主要出现在薯块上,呈黑色膏药状,薯肉呈黑绿色,即使削皮也很难除净。贮藏期间,受到病原入侵,病斑多发生在伤口和根眼上,初为黑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梭形黑斑,病斑中间产生黑色刺状物,贮藏后期,病斑可深入薯肉达2-3cm,与其他真菌和细菌并发。若种薯或苗床带病,种薯萌发后,薯苗的地下白嫩部分最易受到侵染,形成黑色圆形小斑点,稍凹陷,随后病斑逐渐扩展,环绕薯苗基部,呈黑脚状,病苗地上部衰弱,叶片发黄,严重时薯苗枯死。防控该种病害可以在种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3000倍有机硅药液浸种薯3-5min,浸种薯10000kg/kg药液,晾干后入窖。移栽时药剂浸苗,用800倍85%甲基托布津(或250-300倍50%多菌灵)3000倍有机硅药液,浸蘸苗基部深6-10cm。
2、甘薯茎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
线虫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季随着气温升高,活动能力增强,通过接触带菌的薯块或土壤侵入新的宿主。一般情况下线虫主要通过带病薯块、土壤、工具等途径侵入薯块的皮层,通过薯苗传染,或者直接从土壤中侵入薯块,在甘薯植株中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雌雄虫均线形,虫体细长,两端略尖。苗期受害时薯苗根部会出现褐色晕斑,导致薯苗发育不良、矮小、发黄,纵剖受害茎基部可见褐色空隙,剪断后基本不流乳液或很少。茎蔓受害时主蔓茎基部出现黄褐色龟裂,内部呈白色或浅褐色干腐,严重时直达顶端,导致主蔓枯死。块根受害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线虫由染病茎蔓中的线虫向下侵入块根,病薯外表与健康甘薯无异,但内部会变成褐白相间的干腐。另一种是线虫自土中直接侵入薯块,使内部组织变褐发软,呈块状褐斑或小型龟裂。最后一种是两种症状同时发生,严重时薯块内部糠心,外部糠皮。在贮藏期,甘薯茎线虫病可引起烂窖,导致薯块进一步腐烂。预防甘薯茎线虫病可以在苗期用50%辛硫磷300倍液浸苗下部半小时后栽插,可使苗里的线虫大部死亡,药效平均在90%以上。也可以用80%二溴乙烷2.5kg/667m2,兑水30-50倍,栽插前半个月开沟(沟距40cm,深15cm左右),均匀施入沟中立即盖土,半个月后就可扶垄栽插。
3、甘薯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甘薯根腐病的病菌主要来源于带菌的土壤、病残体和病薯,病菌在土壤中越冬,成为下一季作物的侵染源,主要通过土壤传播,农事活动如耕作、移栽等也可导致病菌的传播,流水也可以将病菌从一块地传播到另一块地。病菌最适发病温度为27℃左右,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沙土地保肥保水差,植株生长衰弱,发病较重;而粘性、肥沃的土壤发病较轻。幼苗期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出苗率低、出苗晚,幼苗叶色淡,生长缓慢,须根上有褐色斑点,拔秧时容易从病部折断。在大田生长期根系是病菌主要侵染部位,须根尖端或中部出现赤褐色或黑褐色病斑,横向扩展环绕一周后蔓延至地下茎,形成褐色凹陷纵裂的病斑。病部以下的根段很快变黑腐烂。地下茎感染后形成黑斑,表皮纵裂,轻者地上秧蔓节间缩短、矮化,叶片发黄,地下茎近土表能生出新根但多数不结薯,即使结薯薯块也小,发病重的地下根茎全部变黑腐烂。薯块表面粗糙,布满大小不等的黑褐色病斑,中后期出现龟裂,皮下组织变黑。病薯不硬心,熟食没有异味。当发现甘薯根腐病症状时,可以使用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对病株进行全面喷雾防治,也可以使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连续喷雾2次,每次间隔7-14d。
4、甘薯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甘薯粉虱属于同翅目粉虱科,体积微小,通常为白色或黄色,形状呈三角形,身体扁平。粉虱在甘薯植株上主要聚集在嫩叶的背面吸取汁液,其活动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偏好温暖和湿润的环境。粉虱通过其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体内的汁液,导致植株生长衰弱,吸取植物汁液的同时还会分泌大量的蜜露,导致植物表面出现黑霉病等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粉虱的蜜露会促进煤污病的产生,煤污病会在植物叶片上形成黑色的污斑,进一步阻碍光合作用,导致植物生长受阻,严重粉虱为害的植株叶片会因养分不足和病害影响而提前落叶。发病初期用25%扑虱灵乳油1500倍液或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喷雾,每隔7-10d喷一次,连续喷2-3次。
综上所述,甘薯生产是枣庄市的传统产业,种植历史悠久,甘薯生产已经由分散种植发展到规模生产,现在食用型甘薯优良品种推广、产品深加工、绿色轻简化栽培技术的应用等推动了甘薯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