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母猪产后瘫痪的有效防治手段和实践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17)

母猪产后瘫痪是母猪生产环节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临床症状,会严重影响到繁殖母猪的生产效率,甚至会危及繁殖母猪的生命健康。母猪生产后瘫痪的出现不仅会导致母猪的行动受到限制,采食困难,而且还很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影响到自身健康的同时,也会对哺乳仔猪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危害。母猪产后瘫痪发生后大多表现为不能正常站立,下肢无力或者长时间卧床不起,发生后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针对性的原因分析和科学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导致母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会导致大量母猪死亡,对提高生产效益,扩大养殖规模和保障猪群健康都会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详细探讨了母猪易产后瘫痪的发病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希望对更好地提升养殖效益和养殖质量有所借鉴和帮助。

母猪产后瘫痪又被称为产后风,是母猪在分娩后突然出现或者渐进性发生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病急,发病周期长,恢复缓慢为主要特征,发病之后患病猪主要表现为四肢麻痹,四肢瘫痪,失去知觉,急性的患病猪通常在产后6~10h内就会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慢性发病病例一般在产后2~5d内才会发病。从当前母猪产后瘫痪的发生流行规律来看,该种疾病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全年任何季节都会发生。从当前养殖场的繁殖规律来看,母猪在夏秋季节配种,冬春季节会进入到生产阶段,该种疾病在冬春季节的发生流行率更高。

一、母猪易产后瘫痪的发病原因

1、母猪养殖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在母猪易产后瘫痪的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温和湿度会导致母猪的体温调节能力下降,造成热应激,影响其神经系统和肌肉功能,母猪在分娩期间所处的环境如果不能保持干燥和清洁,将会大大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此外,潮湿和不卫生的环境会增加感染的概率,特别是子宫内膜炎等疾病,直接影响母猪的恢复能力和行动能力。猪舍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环境中的空间布局也会影响母猪的行动和舒适度,狭小的活动空间可能导致母猪在分娩过程中的不适,增加受伤的风险,引发产后瘫痪。

2、母猪个体因素

母猪的个体特征也是影响其产后瘫痪的重要因素,母猪的年龄和体重影响其分娩过程的顺利程度。年轻母猪由于缺乏分娩经验,可能在分娩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应激反应,导致更高的产后瘫痪风险,而老龄母猪可能因体能下降、骨骼和关节退化而面临更大的分娩困难,增加瘫痪的可能性。此外,某些品种可能更易出现产后瘫痪的现象,这与其遗传基因、体型结构和生理特性密切相关。例如,国外引进的瘦肉型母猪品种在分娩过程中可能面临更高的风险,因为其体型导致胎儿过大,增加了分娩难度。

3、母猪营养供应不足因素

营养因素在母猪的生产和恢复过程中同样不可忽视,母猪在妊娠和哺乳期对营养的需求显着增加,良好的营养供应能够有效提高母猪的健康水平和抵抗力。蛋白质、矿物质(如钙、磷)和维生素等营养元素的摄入直接影响母猪的肌肉力量和神经功能,缺乏这些关键营养素的母猪,可能在分娩后出现肌肉无力和运动协调性差,导致产后瘫痪。在分娩前后,母猪的饮食应调整为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饲料,以促进其恢复,适当补充电解质和能量还可以帮助母猪在分娩后更快地恢复体力,减少应激反应。

4、胎儿的因素

胎儿的体重、数量和胎位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母猪的临产过程和产后恢复。胎儿的体重过重可能导致分娩时的困难,增加母猪受伤和产后瘫痪的风险,研究表明胎儿的体重与母猪的分娩损伤呈正相关,体重越大,母猪在分娩时遭受的压力和损伤越大。此外,胎数的增加也可能造成母猪的生理负担加重,导致母猪在分娩时出现疲劳,增加了产后瘫痪的概率。母猪在分娩过程中胎位异常同样是影响分娩及产后恢复的重要因素,正常的胎位能确保顺利地分娩,而胎位异常可能导致分娩时的难产,引发子宫和神经的损伤,这种损伤有时并不明显,往往在分娩后逐渐显现,使得母猪表现出产后瘫痪的症状。

5、母猪产后护理不当

产后护理对母猪的恢复至关重要,许多养殖场在该环节的管理上存在疏忽,导致母猪产后瘫痪的发生。产后母猪的环境卫生和舒适度对其恢复有着重要影响,若产后环境潮湿、肮脏或缺乏适当的垫料,母猪在产后恢复过程中容易受到感染,导致炎症和并发症的发生,影响其运动能力和健康状况。产后未能及时提供高质量的饲料和充足的水分,母猪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体力下降等问题,进一步加重产后恢复的困难。在某些情况下,营养不良还可能导致母猪的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此外,产后母猪的运动和活动能力也需要得到重视,在分娩后的初期阶段,适当运动可以促进母猪的血液循环,有助于加速恢复。若养殖场在产后对母猪的活动限制过严,可能导致其肌肉萎缩和运动能力下降,引发瘫痪等问题。另外,母猪分娩过程中的压力和疼痛可能导致母猪出现焦虑和紧张情绪,这对产后的恢复产生负面影响。

二、母猪易产后瘫痪的临床症状

早期母猪表现出无精打采,活力下降,站立时摇晃,难以保持平衡,后肢力量减弱,行走时摇摆,出现跛行,步态异常,长期站立困难可能导致肌肉逐渐萎缩。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患病猪主要表现为母猪可能无法站立,严重时四肢瘫痪,即使扶起,母猪站立也不能持久,行走时后躯摇摆、无力,驱赶时后肢拖地行走,行走困难,发出尖叫声,最终母猪可能无法站立,长期卧地。除出现上述行走困难的症状外,患病处还会表现为食欲下降,严重时可能完全不食,粪便变得干硬,数量减少,饮水量增加,出现拱地、啃砖、食粪等异常行为。发病期间病猪的体温一般保持正常,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略有升高,严重时母猪可能停止排粪和排尿,母猪的乳汁产量减少,甚至无乳。

三、母猪易产后瘫痪的治疗措施

1、西医治疗措施

西医临床认为母猪产后瘫痪是因为生产过程中大量营养物质丢失所引发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在采用西药治疗过程中,主要以加强营养补充为治疗原则。患病猪可以静脉注射氯化钙葡萄糖注射液,每头猪使用100mL缓慢静脉滴注,一次用量。同时搭配使用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使用剂量为6mL,与生理盐水200~300mL混合之后进行缓慢,静脉滴注,一次用量。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在采用上述方案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还可以搭配使用亚硝酸钠注射液。每头猪静脉注射6.67mL,一次用量,在进行临床用药过程中,结合患病患者临床康复情况,必要时可以间隔3~5d再使用上述治疗方案进行1次治疗,最多不能使用超过3次。

2、中医治疗措施

在采用上述西药治疗方案对患病处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还可以选择使用中药进行针对性的辅助治疗但在临床用药之前,应该对患病猪进行辨证施治,根据中医辨证来选择不同的中药组方。猪产后瘫痪在中医理论中属于“产后瘫痪”“产后虚脱”等范畴,多由气血两虚、肝肾不足、脾胃虚弱等因素引起,中医领域主要将产后瘫痪辨证为气血两虚型、肝肾不足型和脾胃虚弱型三种,气血两虚型推荐使用八珍汤加减,该中药组方是由人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熟地黄10g、黄芪15g、党参15g组成。肝肾不足型推荐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该中药组方是由熟地黄15g、山药15g、山茱萸10g、泽泻10g、茯苓10g、丹皮10g、杜仲10g、牛膝10g。脾胃虚弱型可以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中药组方是由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陈皮10g、甘草6g、当归10g、升麻6g、柴胡6g构成,将上述中药放置在500~800mL的清水中,浸泡30min,无火煮开之后文火煎煮30~40min,剩余药液300~500mL直接服用,1次/d,连续使用5d为一个疗程,一般按照上述综合治疗方案对养殖场的患病猪,进行1~2次的西药治疗和连续5d的中药治疗,病情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四、母猪产后瘫痪的预防措施

1、猪舍分区调整及环境调控

在满足猪舍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建设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设计期间还需要注重环保,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障猪舍结构安全可靠,防止猪只逃逸和疫病传播。猪舍规划建造过程中根据利用方式的不同将猪舍分为空怀舍、妊娠舍、分娩舍、哺乳舍等区域,各区域之间应保持30~50m的距离,避免交叉感染,猪舍内部分为生活区、采食区、休息区、活动区、分娩区、哺乳区等,各区域功能明确,便于管理。空怀舍每头母猪占地面积约2.5m2,猪栏宽度1.2m,长度2.5m;妊娠舍每头母猪占地面积约3m2,猪栏宽度1.5m,长度2.5m;分娩舍每头母猪占地面积约4m2,猪栏宽度1.8m,长度2.5m;哺乳舍每头母猪占地面积约5m2,猪栏宽度2.0m,长度2.5m。猪舍墙体采用砖混结构,厚度为24cm,南墙设置窗户,北墙设置通风孔,屋顶采用石棉瓦或彩钢瓦,地面采用水泥地面,平整、干燥、防滑,猪栏采用金属或木材制作,猪栏内设有食槽、水槽、粪便收集器等设施。注射当中配置自动饲喂系统、有饮水系统,保证猪只充足饮水。妊娠母猪舍温度控制在15~25℃,分娩舍温度控制在18~22℃,哺乳舍温度控制在20~25℃,湿度控制在60%~75%,光照时间根据猪只生长阶段进行调整。

2、母猪猪舍强化通风换气

分娩母猪猪舍的通风换气操作方案对于母猪的健康和仔猪的成活率至关重要,通过调节猪舍温度,确保母猪和仔猪在适宜的温度下生活,及时排出猪舍内的有害气体和湿气,降低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浓度,保障猪舍内空气质量,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和仔猪的生长速度。在进行通风换气过程中应该根据猪舍内外的温差、湿度、有害气体浓度等因素,合理调节通风量,确保猪舍内各区域的通风效果一致,并详细结合天气变化、猪群状况等因素,适时调整通风方案。一般情况下猪舍的换气率12~15次/h(最低要求),空气速度0.15~0.3m/s(母猪)和0.03~0.15m/s(仔猪),保持猪舍内比室外高1~3Pa的正压。夏季(高温高湿)通风换气采用机械化通风方式,风扇全速运行,通风口完全打开,目标温度20~22℃,目标湿度lt;70%,冬季(寒冷干燥)通风换气应该将风扇关闭,通风口部分打开或关闭,根据需要使用加热器,以保持温度,目标温度16~18℃,目标湿度gt;50%,春季和秋季(过渡季节)风扇根据需要调整速度,根据需要调整通风口开口大小,目标温度16~22℃,目标湿度50%~70%。在进行通风处理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冬春季节的通风换气,每次通风换气之前可以提高注射温度2~3℃,避免温度突然下降,造成应激刺激。

3、加强母猪营养调控

母猪妊娠阶段要根据其妊娠期的不同科学搭配饲料和合理饲喂,妊娠前期(配种到妊娠80d)饲料配方是玉米36%、小麦30%、麦麸或米糠21%、豆粕9%、预混料4%,每天每头饲喂量2.0~2.5kg,每天2次,妊娠后期(妊娠80天到分娩)饲料配方为玉米40%、小麦30%、麦麸或米糠20%、豆粕6%、母猪预混料4%,每天每头饲喂量2.5~3.5kg,每天2次。母猪分娩前2d至分娩后7d饲料配方玉米66.5%、豆饼10%、鱼粉3%、骨粉1.3%、贝壳粉0.7%、食用盐0.5%,饲喂量3.1~3.5kg/d,每天2次,分娩后7d至断奶饲料配方玉米66.5%、豆饼10%、鱼粉3%、贝壳粉0.7%、食用盐0.5%、饲喂量3.5~4.0kg/d,每天2次。断奶后至配种饲料配方是玉米34%、小麦30%、麦麸或米糠22%、豆粕10%、母猪预混料4%,饲喂量2.0~2.5kg/d,每天2次。

4、繁殖母猪群体结构调整

根据胎龄结构,种猪群中各产次母猪的比例应保持稳定,理想比例结构为1~7产次母猪20%、18%、17%、16%、14%、10%、5%以下,其中2~6胎的母猪繁殖性能较好,3~5胎的繁殖性能最佳。针对养殖场的繁殖母猪群体以及产后瘫痪的发生流行概率要及时将连续产6胎以上的母猪(特别优秀的可延长至9胎);连续2胎以上产仔数少于7头的母猪;仔猪断奶后14d以上,经过合群、放牧运动、公猪诱情、激素处理后2个月仍不发情的母猪;受孕困难或经配种3~4个发情周期才受孕的母猪;泌乳能力差,所产仔猪21日龄平均体重低于5kg的母猪;生产畸形仔猪或后代生长速度、胴体品质低于平均值的母猪;母性不强,拒哺、弃仔、食仔的母猪;患有乳腺炎、子宫炎、阴道炎等久治不愈的母猪;难产、子宫收缩无力,连续2胎以上需要人工助产的母猪淘汰处理,并注重加强后备猪的科学培育,选择体重60kg以内的后备母猪,培育期适度限饲,饲喂2.25kg/d,防止过肥。初次妊娠开始时的体况对后备母猪的终生繁殖性能非常重要,要求初产时体重在135~150kg。

5、做好母猪产后消毒

猪舍消毒前将所有母猪和仔猪从产房中移出,确保消毒环境无动物活动,移走产床上的保温灯、保温箱等配件,以便全面消毒。彻底清扫产房,包括母猪产床底部、漏粪沟等,使用高压水枪冲洗地面、母猪产床,重点清洗栏杆及漏缝地板角疙瘩处,用2%的烧碱水泼洒地面和产床,等待1~2h,以杀死细菌和病毒,然后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消毒过的区域,确保烧碱水被完全清除。必要时使用高锰酸钾和福尔马林进行熏蒸消毒,确保产房内无细菌和病毒。母猪临产前3~5d进入产房,进入前进行驱虫和皮肤清洗,最好清洗2次,每次相隔7d,使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母猪的奶头和阴户,接产工具如剪刀、毛巾等使用前推荐要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母猪如果出现难产,还需要做好子宫清洗消毒使用容量约6000~8000mL的容器,下接消毒软管和球形精液注入管,清洗水要求清洁,可加入碘液,首先清洗消毒外阴,然后逐步将清洗管插入阴道,使清洗水逆流而出,直至无杂质。

综上所述,母猪产后瘫痪在猪群中较为常见。这一状况会对繁殖母猪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造成显着影响。也会威胁到哺乳仔猪的生长性能,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求养殖管理人员,掌握母猪产后瘫痪的实际发病规律和发生原因,并在日常养殖管理过程中应该从环境调控营养供给等几方面入手,营造一个有利于猪群生长发育的环境和饲料配方,增强母猪的身体体质降低产后瘫痪的发生流行概率,另外该种疾病出现后,推荐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手段,确保在短时间内能缓和患病猪的临床症状,降低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标签:  母猪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