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病因的深度剖析及防治措施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83)

各类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会对养猪产业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干扰和影响。因此,需要对这一类疾病的发病原因、诊断方式以及防治举措等进行判断和分析。基于此,本文先从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个角度入手,分析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主要病因,再以实验室检查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分析适用于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诊断方式,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希望可以为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判断和防治提供帮助。

受养殖环境、防控水平等方面的影响或限制,近些年,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概率居高不下,且依旧呈现着明显的升高趋势,这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猪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加重了生猪养殖户的经营风险,还不利于生猪行业后续的发展及建设。正因如此,需要重视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前期防控工作,并依据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比较常见的发病原因,制定出相应的个性化诊断方案,不断提升猪繁殖障碍性疾病防治措施的精准度。

一、猪繁殖性障碍疾病的主要病因

1、传染性因素

各类病原菌的感染与扩散,是导致猪繁殖性障碍疾病最主要的传染性因素,例如病毒、寄生虫、细菌等。常见的病毒类致病原因有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等几种,发病率最高可以达到60%左右,表现为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寄生虫病致病原因主要有弓形虫、线虫。细菌性致病原因有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几种细菌,可以引发不同的猪繁殖障碍性疾病。除此之外,如果猪正处于妊娠中期,感染丹毒杆菌等致病菌的流行也极易导致母猪的流产问题。受养殖条件等各类因素影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暴发,常常由多种致病菌混合而形成。因此,在对其进行诊断时,应当围绕多个病原作出相应的判断。

2、 非传染性因素

养殖方式不科学、饲养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导致猪繁殖障碍性疾病非传染性因素的主要原因。在母猪选种阶段,由于选择了繁殖系统不完善或功能较差的种猪,例如,子宫发育不全、输卵管堵塞等,会加大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概率,导致选用的母猪无法进行正常的繁育工作。随着母猪年纪的增长,母猪的繁殖功能有所减退或降低,同样也会造成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在母猪饲养过程中,各类不规范或不科学的举措,也会导致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暴发,单一为了追求母猪养殖的经济效益,导致饲养密度过大或者饲料喂养不科学等,母猪就无法及时获取足够的营养供给,导致母猪生长受限、免疫力水平低下等,最终造成繁殖性能的减退和降低。

二、猪繁殖性障碍疾病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繁殖性能下降

繁殖能力降低主要体现在母猪发情周期的异常,如发情延迟、不规则或完全无规律,这些因素直接造成了配种效率的明显下降。据统计,其母猪配种率可因生殖障碍性疾病而降低20%—30%,严重威胁养殖效益。另外,即使配种成功,受疾病影响的母猪也往往会出现怀孕率下降、流产、死胎、幼仔弱等情况。比如,规模较大的养猪场,其怀孕母猪流产率在遭遇蓝耳病后高达15%,导致养殖场经济损失巨大。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复杂的病因往往隐藏在繁殖性能下降的背后。可能导致母猪生殖器官发育异常或功能受损的基因缺陷或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母猪的繁殖性能也会直接或间接受到饲料营养不均衡、饲养密度过大、环境卫生不佳、营养与饲养管理问题的影响。此外,通过破坏母猪生殖系统或干扰其内分泌平衡,导致繁殖性能急剧下降的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等致病微生物感染,是引起生殖障碍性疾病的重要诱因。

2、生殖器官病变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中,生殖器官的病变特征往往成为重要的诊断依据,涉及多个部位,如母猪的卵巢、子宫、输卵管等。

①作为母猪繁殖系统的核心器官,卵巢的病变特征在繁殖障碍性疾病中尤为明显,当母猪患有某些繁殖障碍性疾病时,卵巢可能会出现萎缩硬化或囊肿等异常现象,影响卵巢的正常功能造成激素分泌紊乱,直接影响母猪的排卵和受孕能力,所以卵巢的病变特征不容忽视。

②子宫内膜炎、子宫蓄脓等病变可能出现在生殖障碍性疾病中。这些病变不仅会造成子宫内环境的恶化,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还可能造成母猪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全身性感染。

③输卵管作为卵子与精子相遇、受精的通道,它的病变还可能引起生殖紊乱。卵子的正常运输和受精过程都会受到输卵管炎症、粘连或阻塞等病变的影响,从而使母猪的受孕率降低。此外,在诊断猪生殖障碍性疾病时,作为重要参考依据的是猪生殖器官的病变特征。兽医人员在实际诊断过程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化验结果,对母猪生殖器官的形态、大小、质地等特征进行仔细观察,综合判断母猪的生殖器官是否具有繁殖功能。同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病灶类型的特点,也是改善治疗效果的关键。

3、全身性症状与并发症

在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复杂病理过程中,全身性症状与并发症往往成为病情恶化的重要标志。全身性症状不仅限于生殖系统的异常,还广泛涉及猪的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及整体生理机能。例如,当猪因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而罹患繁殖障碍时,常伴随有高热、食欲不振乃至废绝、呼吸困难、皮肤发绀等全身性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显着增加了猪的死亡率,对养殖场的经济效益构成严重威胁。据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引发的全身性并发症中,以继发感染尤为常见。由于猪免疫力下降,易受到多种病原体的侵袭,如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导致肺炎、肠炎等并发症的发生。这些并发症不仅加剧了病情,还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成本。除此之外,全身性症状与并发症的出现还与猪的遗传背景、营养状况及饲养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如营养不良的猪只,在面对疾病挑战时,其免疫系统往往难以有效应对,从而更容易出现全身性症状。因此,在制定综合防治策略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

三、猪繁殖障碍性疾病诊断方法

1、实验室诊断技术

实验室检查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准确率,针对不同的发病原因,实验室检查手段的主要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①在实验室对猪乙型脑炎病所引起的繁殖障碍性疾病进行诊断时,需要提前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并获取淋巴结、肝、脾等组织,再利用生理盐水将其检测样品制备成一定量的浆液,离心处理后,取上层清液进行病毒RNA的检测及提取,利用PCR扩增方式,判断特异性扩增条带的变化。如果扩增条带检测结果为阳性,即可将病因诊断为猪乙型脑炎病。

②细菌学实验室检查手段是判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的主要手段,具体操作为:先取一定量的猪静脉血或者病死母猪的淋巴结等组织,以染色涂片的方式在显微镜下进行检查和判断,分析有无致病菌原体的存在。或者检测人员也可以选择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判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的发病情况与阳性指征,如果检查结果为阳性,即可做出相应的疾病诊断。

③在判断致病因素是否为猪细小病毒时可以利用荧光抗体检测法,将制备好的死胎组织标本以荧光抗体的方式对其进行染色处理,并置于恒温培养箱内使其充分反应,以PBS冲洗方式去除多余液体,最后放于荧光显微镜下肉眼观察。如果观察到切片细胞内含有一定数量的荧光颗粒且核不染色,即可判定为猪细小病毒病所引起的猪繁殖障碍性疾病。

④血清学检测。在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诊断中,血液学检测作为一项经典且普遍使用的手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项技术对检测动物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对疾病的早期发现和确诊都起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近几年,随着免疫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血液学检测在动物繁殖障碍性疾病诊断中运用越来越广泛,其结果的精确性和灵敏度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以猪瘟为例,其作为动物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一大类,它的血液学检测主要是针对检测动物血清中的猪瘟病毒抗体而展开的。据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检测猪瘟病毒的灵敏度可达90%以上,特异性更高达95%以上,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血清学检测手段,为防治猪瘟提供了可靠依据。此外,对疫苗免疫效果进行评估,为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定期对猪群内猪瘟抗体水平进行监测。血清科学检测在实际应用中也常与其他诊断技术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的诊断系统。例如,除了血清学检测外,在诊断猪繁殖与呼吸症候群(PRRS)时,病毒核酸的检测也会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组织病变的观察也会进行病理学检查。这种多技术联合应用的模式,在提高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同时,也有助于将复杂的疾病机理揭示出来。

2、 临床观察及记录技术

临床观察及记录是当前相对较为常见的猪繁殖障碍性疾病诊断方法,通过细致的临床观察,兽医能够及时发现猪的异常行为或生理变化,如发情周期的不规律、配种后返情、流产、死胎或新生仔猪的低存活率等现象。例如,在某猪场的案例中,通过记录母猪的发情周期,发现周期延长至25天以上,这可能预示着繁殖障碍的存在。根据这些观察数据,结合猪的年龄、品种、生产历史等信息,可以构建一个初步的诊断模型,从而指导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测以及其他诊断技术。临床观察与记录不仅限于对症状的简单描述,它还应包括对环境因素的考量,如温度、湿度、通风状况等,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猪只的繁殖健康。例如,一项研究显示,在温度超过30℃的环境中,母猪的繁殖性能显着下降。因此,记录这些环境参数对于分析繁殖障碍的原因至关重要。此外,记录还应包括猪的饲养管理措施,如饲料类型、营养水平、免疫接种和药物使用等,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管理因素对繁殖障碍的影响。临床观察与记录的系统化和标准化是提高诊断准确性的关键。通过建立标准化的记录表格和数据库,可以更有效地追踪疾病的发展趋势,评估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的效果。例如,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母猪的繁殖数据,可以评估特定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四、猪繁殖障碍性疾病防治措施

1、猪繁殖障碍性疾病预防策略

为了获取比较理想的猪繁殖障碍性疾病预防效果,需要重视免疫预防措施的实施力度和管控效果,依据当地猪繁殖性疾病常见的发病原因及发病症状,制定出相应的免疫接种规划,并及时对母猪进行免疫接种工作。依据母猪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病原菌的活跃特点,养殖人员可以将每年的春季作为猪乙型脑炎活疫苗的接种时间,而当母猪处于产前或产后,应将接种狂犬疫苗作为主要的预防措施。在母猪生产后的第10天及25天,也应当分别对其进行细小病毒苗的注射。在母猪配种前,还需要对母猪进行猪瘟兔化弱毒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等免疫预防措施。同时,对母猪引种工作予以规范和管理,也可以有效降低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概率。依据养殖目的和当地的养殖条件,可以设定出相应的母猪引种方案,如果经过前期排查后确认引种地区非疫区,且种猪防疫材料齐全,符合规范即可开始对后续品种选择、血统筛选以及生产加工等,各项性能的检测与核验。当选种工作完成之后,还需要对母猪的远距离运输问题予以分析,利用多样化的遮阳降温举措,避免母猪在运输过程中出现高温应激等反应,而当引种猪抵达养殖区域后,还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饲养,以30天为基准,动态性调整饲养喂养方案健康检测内容,无异样后再进行混群饲养。除此之外,切实做好猪舍环境控制也是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综合防治策略中的关键环节。良好的猪舍环境不仅能够提高猪只的繁殖性能,还能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率。例如,适宜的温度范围对于母猪的繁殖健康至关重要。研究表明,母猪在20—22℃的环境中繁殖效率最高,而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繁殖性能下降。因此,猪舍温度的精确控制是提高繁殖成功率的重要措施之一。此外,湿度控制同样不容忽视,高湿度环境会增加细菌和霉菌的生长,从而增加猪只感染疾病的风险。根据研究证明,猪舍内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0%—70%之间。通过安装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猪舍环境的实时监控和调节,确保猪处于最佳的生长繁殖环境中。在管理实践中,猪舍环境控制的成功案例还包括了通风系统的优化,良好的通风可以有效排除有害气体,如氨气和硫化氢,这些气体不仅对猪的呼吸系统有害,还可能影响其生殖系统。因此,采用现代化的通风系统,结合定期的空气质量检测,是实现猪舍环境控制的有效手段。

2、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治疗措施

一旦在检测过程中发现了疑似病例的存在,需要立即将患病猪与正常猪群相隔离,合理利用各类免疫手段,避免病原菌的感染或扩散,患病猪以对症治疗方法为主要的治疗措施,而对健康猪则采取紧急免疫接种的方式,尽可能降低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如果在喂养过程中发现病猪患有体温居高不下等问题时,可以适当注射解热镇痛类药物,例如氨苄西林等,并使用土霉素等抗生素控制病猪的病原菌感染严重程度。与此同时,还需要对猪的饲养方案配比进行调整,适当增加葡萄糖、维生素等物质的占比。除此之外,在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方案中,中草药的应用正逐渐受到重视。中草药以其天然、副作用小、多靶点治疗的优势,在提高繁殖性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方面展现出独特的效果。例如,黄芪、当归等中草药已被证实能够提高母猪的受孕率和产仔数。此外,中草药的使用还能够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防止耐药性问题的发生。

综上所述,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势必会对生猪养殖户的经济收益造成较为明显的影响,为了尽可能降低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风险,需要深入分析此类疾病的发病原因,分别从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个角度入手,结合发病症状等制定出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方案,并将其作为防治措施的主要着力点,实现猪繁殖障碍性疾病防治措施的精细化精准化调整,为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及建设提供更可行的工作方案。

标签:  母猪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