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物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具体应用及发展方向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08)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病虫害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对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尽管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方法效果显着,但长期使用却可导致环境污染、作物抗药性增强以及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等问题。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防治技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手段,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将重点分析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病虫害管理中的应用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其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并旨在为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供技术支撑。

一、农业病虫害防治现状与面临问题

当前,农业病虫害的形势日益严峻,不仅威胁着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品质,也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严重影响。

1、农业病虫害防治现状分析

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化学农药的使用虽然短期内效果显着,但长期使用会导致环境污染、土壤退化、作物抗药性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模式的调整,也使得病虫害的多样性和频发性加剧。当前农业生产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正逐渐向多样化、绿色化方向转变,但整体技术水平仍在发展阶段。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农民对新型防治手段的认知有限,病虫害防治依然严重依赖化学药剂。这种状况不仅限制了绿色农业的推广,也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随着绿色农业理念的深入推广,迫切需要更为有效、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农业生产环境。

2、病虫害防治中的主要问题及挑战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受季节、地域和复杂因素的影响,传统化学农药的防治效果正在减弱,病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这导致了病虫害的反复出现和扩散传播。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不仅污染了土壤和水资源,还威胁到生态环境中的有益生物,破坏了生态平衡。此外,农户对新型绿色防治技术的了解不足,以及推广的缓慢,限制了生物防治技术的广泛采用。鉴于不同区域的气候、作物和病虫害种类的多样性,如何根据具体的生产环境选择恰当的防治措施,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日益复杂的病虫害挑战,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尚未实现全面普及,这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二、生物防治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生物防治技术作为绿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方法。这一技术利用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生物,具有对环境友好、不产生抗药性、对天敌安全等优点。

1、微生物源农药的研发与应用

微生物源农药的研发与应用成为生物防治技术的一大亮点。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微生物源农药的研发得到了长足进展。通过筛选、培养有益微生物,利用它们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或活体本身来防治病虫害,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害虫数量,还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常用的方法是从自然界中分离出具有高效抗虫性的微生物种群,通过实验室的严格筛选,确定其对特定病虫害的作用机制。接着,利用发酵技术将这些微生物在工业规模上培养,提取活性物质,最终制成农药。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农药可以直接喷洒在作物表面或土壤中,以发挥杀虫或抑菌作用。这些农药的使用不仅能够有效防控病虫害,还能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因为微生物源农药通常降解迅速,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长期污染。微生物源农药的生产工艺还可以通过现代生物发酵设备的引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满足大规模农业生产的需求。

2、植物源农药的创新及其防控效果

植物源农药的创新及其防控效果也备受关注。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活性成分,具有杀虫、抑菌等多种生物活性,且对人畜和环境安全。这些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绿色、安全的防治选择。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依赖于对植物化学成分的深入研究,尤其是那些具有抗虫性、杀菌性或驱虫作用的植物成分。其研发步骤通常包括植物资源的采集、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分离、结构鉴定以及药效测试。在提取过程中,常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或水蒸气蒸馏等技术,以获得高纯度的活性物质。在应用环节,植物源农药可用于喷洒在作物上或与土壤混合,以抑制病菌的生长或驱赶害虫。由于植物源农药来自天然植物,其在环境中降解迅速,残留低,对人畜的毒性较低,是一种理想的绿色农药选择。应用研究表明,某些植物源成分能够有效防治多种病虫害,如蚜虫、红蜘蛛等害虫。实际生产中,植物源农药的防控效果不仅依赖于其活性成分的浓度,还与使用时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三、以生物生态手段控制病虫害的综合措施

以生物生态手段控制病虫害是一种集成了多种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方法的综合策略。这些方法旨在通过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环境的调控,实现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同时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以虫治虫技术及其在不同作物中的应用

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天敌昆虫对特定害虫的捕食、寄生或寄主特性,通过释放这些天敌,有效控制害虫种群数量,进而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在实际操作中,以虫治虫技术首先要求对害虫及其天敌的生态习性进行深入研究,确保在特定作物的生长周期内,天敌昆虫能够在生态系统中存活并有效捕食害虫。技术实施步骤涵盖天敌昆虫的人工繁殖、害虫的监测与预测、天敌昆虫的释放以及后续监控。

天敌昆虫的繁殖过程主要在专业的实验室中进行,通过一系列的人工饲养与调控,使天敌昆虫数量达到可供大规模释放的标准。在释放天敌昆虫之前,必须对作物的害虫发生情况进行监测,以确定害虫的发生高峰期和释放天敌昆虫的最佳时机。天敌昆虫释放后,需要定期监控,以评估天敌的存活率和捕食效果。不同作物中使用的天敌昆虫种类不同,其捕食效能也有所区别。通过科学的管理和优化,天敌昆虫与害虫的平衡可长期维持,防控效果稳定,显着降低防治成本。

2、昆虫性信息素的研发与精准使用

在害虫防治中,性信息素的应用远不止于吸引异性昆虫那么简单。实际上,通过人工合成这些信息素,能够有效地扰乱害虫的交配过程,进而降低它们的繁殖率,最终实现对害虫种群的有效控制。开发昆虫性信息素产品需要深入研究害虫的行为学特性,明确它们释放信息素的具体成分和分子结构。利用化学合成技术,可以大规模生产与自然信息素具有相同活性的人工信息素,并通过诱捕器或诱芯将它们释放到农田中,以吸引并消灭害虫。性信息素技术的精确运用,依赖于对害虫活动规律的深入理解以及监测预警技术的恰当应用。为了确定最佳的防控时机,必须分析性信息素诱捕器捕获害虫的数量。

在实际应用中,首先需要识别目标害虫的种类,并合成对应的性信息素。这些信息素通常通过专门的诱捕器进行释放,诱捕器的数量和分布位置要根据作物田间的面积和害虫的密度进行科学布局。通常情况下,田间每公顷安装3-5个诱捕器,可以在害虫的繁殖季节监控并捕杀大量成虫。性信息素诱捕器的操作步骤包括定期更换诱芯,以确保持续释放有效信息素,同时需要定期清理诱捕器,记录捕获害虫的数量,以评估防治效果。在高峰繁殖期,通过加密安装诱捕器,可进一步降低害虫的繁殖速率和种群基数,减少下一代害虫的发生。这种精准诱捕技术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在大面积农田中显着降低害虫对作物的危害,从而保障作物健康生长,提升产量和质量。

3、生态调控技术在病虫害防控中的作用

生态调控技术是一种基于生态平衡原理的病虫害防控手段,它通过调整和优化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增强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这种技术强调对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管理,包括作物种植结构、天敌保护利用、生物多样性增加等多个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作物种植区内种植有吸引天敌昆虫的伴生植物,例如万寿菊、芝麻等植物,这些植物能够为天敌昆虫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使其在作物生长季节大量繁殖。通过种植这些诱集害虫的植物,可以将害虫吸引到这些植物上集中捕杀,减少害虫对主要作物的直接危害。另外在整个农田系统中,通过调控多样化植物的比例,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整体抗病虫害的能力。生态调控技术的应用效果不仅体现在害虫数量的减少,还能够提升作物的抗逆性,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生态调控技术需要结合区域气候、作物种类以及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和实施,确保防控效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四、生物防治技术的集成与推广策略

为了最大化生物防治技术的效果,需要采取一系列集成与推广策略:

1、生物防治技术的区域化推广与应用

每个区域的气候、土壤条件、作物种类以及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不同,因此在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时,需要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策略。需要根据区域内的主栽作物和主要病虫害种类,选择适合的生物防治技术。比如,在某些区域适宜使用微生物源农药,而在另一些地区则可以通过释放天敌昆虫或昆虫性信息素来控制害虫。推广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特点,确定最佳的技术组合与应用方式。具体推广步骤包括:①进行区域性调查,确定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发生规律;②选择合适的生物防治技术并进行小规模试验,评估其在本地的适应性与效果;③在成功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示范推广;④为了保证生物防治技术的顺利推广,还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向农户传授使用生物农药、天敌昆虫等生物防治手段的正确方法。通过区域化的推广,可以显着提高生物防治技术的覆盖率,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2、农作物病虫害生物监测与预警机制的完善

在生物防治的应用过程中,必须及时、准确地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地点、种类及数量,这样才能制定出有效的防治计划。因此,建立一套高效的生物监测与预警系统至关重要。监测系统的实施包括田间监测站的建设、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的安装,以及信息处理与分析系统的开发。监测设备通常配备高精度的摄像头、气象传感器、害虫诱捕装置等,用于实时监测田间的病虫害情况。具体步骤包括:①安装监测设备,采集病虫害的实时数据,如虫口密度、害虫孵化情况等;②通过互联网或无线网络将数据传输至中央数据处理平台,进行分析与评估;③根据分析结果发出预警信息,告知相关防治部门或农户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在预警信息发布后,应首先依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监测数据,选择合适的生物防治技术。在害虫初期繁殖阶段,可以立即释放天敌昆虫,以控制害虫种群的增长。此步骤通常需要根据害虫种类和作物的生长周期,精准确定天敌昆虫的释放时间和数量,确保捕食或寄生效果最佳。比如,田间每公顷可以释放约2万只天敌昆虫,定期监测天敌与害虫的比例,适时调整投放策略。针对害虫繁殖高峰期,可以在田间布设昆虫性信息素诱捕器,每公顷安装3-5个诱捕器,用于干扰害虫的交配行为,降低种群基数。诱捕器需要每2-4周更换1次诱芯,以确保持续有效性。

3、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协同应用及优化策略

虽然生物防治具有环保和可持续的优势,但其效果往往受环境条件和害虫种群数量的影响,且在短时间内的杀灭能力较弱。因此,将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结合使用,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更好的防控效果。在具体应用中,首先需要根据作物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制定综合防治方案。化学防治主要用于病虫害高发期和大面积暴发的情况,生物防治则用于日常控制和预防。协同应用的优化策略包括:①确定病虫害的发生时期,划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时间段。通常在病虫害发生初期,使用生物防治技术,如释放天敌昆虫或喷洒微生物源农药,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当病虫害迅速扩散且生物防治难以立即见效时,再采用化学农药进行局部控制;②化学防治的使用量和频次需要严格控制,避免对天敌昆虫和环境造成不利影响;③持续监测病虫害的种群变化,及时调整防控策略,避免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通过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有机结合,可以在不牺牲防治效果的前提下,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延缓害虫的抗药性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五、生物防治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生物防治技术研发中的前沿方向

基于基因编辑技术和合成生物学的进展,研发能够精准定位害虫并有效控制其繁殖的生物制剂成为重要方向。同时,基因驱动技术的应用也有望用于增强天敌昆虫的捕食能力,或使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存活和繁殖。纳米技术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前景广阔,纳米载体可以提高微生物源农药和植物源农药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通过微胶囊技术的引入,还可以控制生物制剂的释放速率,从而提高防控效果。这些技术将为农业病虫害的长期防控提供更具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2、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整合多种防控手段,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生态调控,构建复合型防控体系是重要策略之一。通过提高生物防治技术的覆盖率,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多样性,并延缓病虫害的抗药性发展。推广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管理,加强对土壤、作物和病虫害动态的监测与管理,可以提高防控技术的精准性与效率。未来的病虫害防控策略将更加依赖智能化、数据化手段,以实现防控技术的精细化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生物防治技术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手段,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之一。在实际应用中,微生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天敌昆虫和昆虫性信息素等技术逐渐得到推广,并在病虫害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技术应用仍面临区域化适应、监测与预警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需通过进一步的技术研发和综合防控体系的构建加以解决。未来,生物防治技术将结合智能化、精准化的防控手段,持续优化农业生态系统,推动病虫害防控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  生物防治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