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关键核心应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84)

小麦作为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不仅是我国的主食来源,也是食品工业、饲料加工及生物能源等领域的重要原料,对维护粮食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提高小麦单产、优化种植结构、确保小麦生产安全已成为国内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小麦高产栽培通过科学控制和技术创新,可实现小麦产量的稳步提升,进而有效缓解粮食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战略的顺利实施。植保技术作为小麦高产栽培的关键环节,通过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可以减少产量损失,提高小麦品质和商品价值,为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小麦高产栽培的植保技术概述

植保技术是指为了预防和控制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遭受的病虫害、杂草等有害生物侵害,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和优质高产,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在小麦生产中,植保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从种子处理到田间管控的各个环节。小麦生长过程中,容易遭受多种病虫害的侵袭,如锈病、赤霉病、蚜虫、吸浆虫等。这些病虫害不仅会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导致植株衰弱,还会直接危害小麦的穗部,造成籽粒秕瘦、减产甚至绝收。此外,病虫害还会导致小麦品质下降,影响食用价值和商品性。因此,在小麦高产栽培中,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植保技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对小麦生长的危害,从而保障小麦的健康生长和高产优质。具体来说,植保技术可以通过选用抗病抗虫品种、进行种子处理、加强管控、实施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病虫害防控体系,为小麦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二、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

1、种子处理与保护技术

①种子选择

优质高产小麦品种的选择标准,包括品种的遗传稳定性、适应性、生长周期、产量潜力以及对病虫害的抗性。首先,遗传稳定性是确保小麦品种能够持续高产和优质的基础。选择遗传背景清晰、性状稳定的品种,可以减少生产中的变异性,提高种植成功率。其次,适应性是考量小麦品种能否在特定生态区域良好生长的关键。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应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包括耐盐碱、抗旱、抗寒等特性,从而应对不同的气候条件。根据种植区域的季节特点和耕作制度,选择适宜的生长期品种,可以确保小麦在最佳的生长条件下完成生命周期,从而实现高产。最后,对病虫害的抗性是优质高产小麦品种不可或缺的特性。不同小麦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存在差异,选择具有强抗性的品种,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②种子包衣技术

种子包衣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种子处理与保护方法,是利用黏着剂或成膜剂,将含有杀菌剂、杀虫剂、微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多种成分的包衣剂,均匀包裹在种子外表面,形成一层光滑且牢固的药膜,不仅提升了种子的抗逆性和抗病性,还促进了种子的快速发芽和健康成长。包衣剂的有效成分在种子萌动、发芽及生长过程中逐渐释放,被幼苗吸收利用,从而发挥防病治虫、促进生长的作用。例如,杀虫剂能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如蝼蛄、蛴螬等。杀菌剂能预防小麦腥黑穗病、纹枯病等多种病害的发生。而微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满足小麦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需求,促进根系发达、叶色浓绿,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通过包衣处理,小麦种子在播种后能形成一个保护层,有效阻止病原菌和害虫的入侵,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同时,包衣剂中的药效成分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延长防治效果,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和用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③种子贮藏与防虫技术

种子贮藏是确保种子质量、维持其生命力的关键环节,包括适宜的贮藏环境、有效的包装与密封以及科学的处理措施。贮藏环境需要保持低温、干燥、通风良好,减缓种子新陈代谢速率,防止种子吸湿受潮、发霉变质。同时,种子应采用防潮、防虫、防鼠的包装材料进行密封包装,减少外界因素对种子的影响。在贮藏期间,种子会出现真菌引起的霉变、细菌及病毒性疾病,以及各类害虫,如仓储害虫的侵袭。为了防止这些病虫害的发生,首先,入库前应对种子进行严格筛选和清洁,去除杂质和病虫害源。其次,加强贮藏环境的监测与调控,确保温湿度等条件符合贮藏要求。此外,可采用物理方法,如紫外线照射、高温处理等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虫害,或采用化学药剂进行熏蒸处理,需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量,避免对种子造成损害。同时,定期检查和翻动种子,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保障种子的贮藏安全。

2、土壤处理与改良技术

①土壤消毒与灭菌

土壤消毒与灭菌是农业生产中保障作物健康生长、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常用的土壤消毒方法包括化学消毒、物理消毒和生物消毒等多种方式。化学消毒利用化学药剂,如甲醛、环氧乙烷等强氧化剂或烷化剂,通过喷淋、浇灌或熏蒸等方式施入土壤,杀灭其中的病菌、线虫、杂草等有害生物,加强药剂的选择和使用量,避免对土壤生态造成不良影响,如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影响有益微生物的生存等。物理消毒采用高温、蒸汽、紫外线等物理手段,通过提高土壤温度或破坏病菌细胞结构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例如,太阳能消毒法利用夏季高温和透明薄膜覆盖使土壤升温至50℃—60℃,持续一段时间后能有效杀死病菌和害虫。物理消毒方法环保无污染,但成本较高且受天气条件限制。生物消毒是利用生物制剂,如生物菌肥、有益微生物等,通过竞争、拮抗或寄生等方式抑制或杀灭土壤中的有害生物。这种方法对土壤生态影响较小,但效果相对较慢且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

②土壤改良与培肥

土壤改良是通过一系列措施,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环境。通过调节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克服土壤障碍因素,提高土壤的综合生产能力。具体措施包括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合理灌溉排水等,能够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在土壤改良过程中,有机肥与无机肥的配合使用非常重要。有机肥富含有机质和多种营养元素,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微生物活动,为作物生长提供持续的营养支持。无机肥具有养分含量高、肥效快的特点,能够迅速补充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两者配合使用,可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作物的产量品质。因此,在小麦生产中,应根据土壤条件和小麦生长需求,科学合理地选择和使用肥料,实现小麦的高产优质。

③土壤翻耕与整地

土壤翻耕与整地会影响小麦的生长环境和产量潜力。深耕是一种传统的方式,通过翻动土壤深层,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疏松度和透气性,有利于小麦根系深扎,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同时,深耕能将地表杂草、病虫害等翻入土壤深层,减少其对小麦生长的危害。但是,深耕需要适度,过度深耕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旋耕是一种更为灵活的耕作方式,利用旋耕机对土壤进行浅层翻动,使土壤细碎、平整,便于播种和田间管控。旋耕能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墒情,有利于小麦种子的发芽和出苗。但旋耕深度较浅,长期单一使用会导致土壤耕层变浅,影响小麦根系发育。整地要求土壤细碎、平整、上松下实、无杂草和病虫害等。细碎的土壤有利于小麦根系与土壤的紧密接触,提高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因此,在小麦播种前,需要根据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翻耕方式和整地标准,为小麦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3、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①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环保且可持续的病虫草害控制方法,主要利用天敌昆虫和微生物制剂等自然因素进行防治。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螳螂等,以害虫为食,能够自然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这种方法不仅不会污染环境,还能保持生态平衡。微生物制剂是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草害。例如,某些细菌、真菌和病毒能够寄生在害虫体内,导致害虫死亡或失去繁殖能力。同时,微生物制剂还能促进植物健康生长,提高植物的抗逆性。生物防治具有安全性高、无污染、无残留的优势,对人、畜、植物均无害,且不易引起害虫的抗药性。此外,生物防治能促进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但是,生物防治也存在局限性,如效果可能相对较慢,且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如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天敌昆虫和微生物制剂的活性。

②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作为病虫草害防治的重要手段,要合理选择并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在选择农药时,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发生阶段及作物特点,确保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特性。同时,遵循轮换用药原则,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针对不同小麦病虫害,如锈病、赤霉病、蚜虫等,选择合适的农药至关重要。这些农药通过触杀、胃毒、内吸等不同作用机制,有效控制病虫害发展,保障小麦产量与品质。但是,农药使用效果受天气、土壤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施药方案。在此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使用农药,穿戴防护装备,避免农药直接接触皮肤或吸入。同时,采取合理的施药方式和时间,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加强农药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理,防止对土壤、水源造成长期危害,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③物理防治与农业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与农业防治是病虫草害综合防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防治方法,如灯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夜间设置特定波长的光源吸引并集中消灭害虫,减少害虫种群数量,同时对环境无污染。另一种常见的物理防治手段是黄板诱虫,通过在田间悬挂黄色粘虫板,利用害虫对黄色的敏感性,将害虫粘住并清除,有效控制害虫密度。农业防治是通过调整农业生产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病虫草害。轮作作为一种有效的农业防治手段,通过在不同季节或年份内种植不同的作物,打破病虫害的寄生环境和食物链,降低病虫害的基数和发生频率。间作是在同一地块内同时种植两种或多种作物,利用作物间的相互作用,如竞争、化感作用等,来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实施农业防治手段,不仅有助于病虫害的控制,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④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是结合生态系统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和技术手段,实现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与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强调在病虫害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发生概率。综合防控策略包括监测预警、科学用药、生态调控等多个方面。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定期调查、设置监测点等方式,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科学用药强调农药的合理使用,包括选择高效低毒农药、轮换用药、精准施药等,减少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生态调控是利用生物多样性原理,通过调整作物布局、改善田间小气候、增强作物抗性等手段,构建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生态环境,实现病虫害的自然控制。

4、小麦生长调控与营养管控技术

①生长调控技术

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调节小麦内部激素水平,精确控制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常用的调节剂包括赤霉素、生长素类似物及乙烯释放剂等,每种调节剂对小麦的影响各具特色。赤霉素能促进小麦茎秆伸长,增加株高,同时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有助于提高小麦产量。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促进根系发育,增强小麦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能力,从而提高小麦的抗逆性和品质。乙烯释放剂主要用于调控小麦的开花期和灌浆期,促进籽粒饱满,优化小麦生长周期。调节剂的科学应用,为实现小麦生长的最佳调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②营养管控技术

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生长过程中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需求具有明确的规律。氮肥促进小麦叶片生长和光合作用,磷肥对根系发育和籽粒形成非常重要,钾肥能增强小麦的抗逆性和品质。为了科学满足小麦的营养需求,测土配方施肥和精准施肥技术广泛应用。测土配方施肥通过检测土壤养分状况,结合小麦生长需求,量身定制肥料配方,实现养分的精准供给。精准施肥是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如变量施肥机械,根据小麦生长阶段和土壤条件,实时调整施肥量和施肥位置,提高肥料利用率。此外,叶面肥和微肥作为辅助肥料,能迅速补充小麦所需微量元素,增强光合作用,提高抗逆性,对小麦生长具有显着的促进效果。

5、机械化与智能化植保技术

①机械化植保技术

机械化播种通过精量播种机,实现种子投放的精准控制和作业效率的大幅提升,减少人力投入和种子浪费。施肥机械化使用先进的施肥机械,根据小麦生长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实施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产量。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环节同样得益于机械化作业,高效植保机械能够快速、均匀地喷洒农药或除草剂,有效控制病虫草害,保障小麦健康生长。机械化作业不仅提高了小麦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②智能化植保技术

无人机植保通过搭载高精度喷洒系统,实现对小麦田的精准施药,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还减少了农药的浪费与对环境的污染。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小麦生长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预警病虫害、干旱等灾害风险,为农民提供参考。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小麦植保的精准度与及时性,有效保障了小麦生产的稳定与高效,对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综合运用机械化与智能化植保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小麦生产效率与质量,还实现了病虫害的有效防控与资源的节约利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植保技术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标签:  小麦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