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胃炎是鸡生产阶段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其典型的特征是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但从发病情况来看,可以划分成传染性因素和非传染性因素两个方面。腺胃炎是一种危害较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任何年龄任何品种的鸡群都容易受到疾病的感染,发病之后患病鸡主要表现为腺胃肿大,不能正常采食,食欲下降,身体逐渐消瘦,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现象和消化不良的症状,对鸡群的生产性能发挥产生较大影响,并且该种疾病还会严重影响到鸡群的整体免疫能力,导致继发感染或者混合感染,使得养殖场的死亡率显着升高,所以在临床防控过程中应该明确该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并不断加强工作经验的有效总结,做到科学有效诊断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合理有效的防控,确保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本次研究在对鸡腺胃炎的发病原因和科学诊断方法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控管理措施,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鸡腺胃的生理功能
鸡的腺胃是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位于胃的前部,与肌胃相连,腺胃的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帮助消化食物。腺胃能分泌大量的消化液,其中主要包括胃液和胰液,胃液中含有盐酸、胃蛋白酶和黏液,能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并保护胃壁不受自身消化液的腐蚀,胰液中含有脂肪酶、淀粉酶和蛋白酶等多种消化酶,能对食物进行进一步消化。腺胃的肌肉发达,能对食物进行机械研磨,使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从而提高消化效率。同时,腺胃还具有一定的吸收功能,能吸收水分、电解质和部分营养物质,对于维持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腺胃通过分泌激素和神经反射还能够调节肠道蠕动,保证食物在消化道中的顺畅运输,最为重要的是该种器官还具有免疫防御功能,能够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保护消化系统的健康。
二、流行病学
1、流行特点
鸡腺胃炎是一种影响鸡的疾病,目前该种疾病确切的病原体尚不完全清楚,有研究指出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常见的包括冠状病毒、腺病毒或其他病毒,该病具有传染性,能在鸡群中传播,导致广泛的腺胃炎症。腺胃炎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养殖环境,流行季节可能有所不同,鸡是主要易感动物,尤其是商品肉鸡和蛋鸡,其他禽类如鸭、鹅等也可能感染,病原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即与病鸡直接接触或接触被污染的环境、饲料和水源,多种病体还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伤口进入鸡体。从发病率来看,该种疾病的发病率因地区、养殖环境和防疫措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在5%~30%之间,造成的死亡率通常较低,但在严重感染或并发其他疾病时,死亡率可能会上升。
2、发病原因
在探讨鸡腺胃炎病的发病原因时需要认识该种疾病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尤其是饲养管理、环境因素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影响。{1}饲养管理的科学性直接影响鸡只的健康状况。饲料的质量、营养成分及其配比至关重要,若饲料中缺乏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能导致鸡只免疫力下降,从而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饲料的霉变或污染也会引发鸡腺胃炎病,分泌的毒素会刺激胃肠道,导致炎症反应。{2}环境调控不当。高温、高湿的环境会促进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同时也会加重鸡只的应激反应,这些应激反应包括饲料摄取减少和生理机能紊乱,从而导致腺胃炎的发生,特别是在密集饲养的场所,鸡之间的密切接触使得病原体的传播更加迅速,进一步加大了发病风险。{3}除了饲养管理和环境因素,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致病性也是影响鸡腺胃炎发病的重要因素。目前已知多种病原体可能导致腺胃炎的发生,包括冠状病毒腺病毒和其他病原,其中冠状病毒和腺病毒感染被广泛认为是腺胃炎的重要诱因之一,这些病毒不仅会直接侵入鸡只的消化系统,还可能通过产生毒素引起炎症和组织损伤。
3、临床症状
发病后病鸡通常表现为精神沉郁、缩头垂尾、翅膀下垂、整体呈现懒散状态,采食量和饮水量会逐渐减少,导致生长迟缓和体重增加停止或逐渐下降,部分病鸡会出现张口呼吸、咳嗽,甚至出现啰音和呼噜声,眼肿胀和流泪等症状。随后患病鸡出现消化系统问题,排出的粪便呈现白色、绿色或黄绿色,粪便中有时会有未消化的饲料和黏液,嗉囊内可能出现积液。病鸡因消化不良,导致饲料转化率降低,生长缓慢或停滞,甚至出现僵鸡现象。发病期间患病鸡机体呈现苍白色、身体消瘦,部分鸡会有跛行现象。
4、病理学变化
病死鸡解剖之后可以观察到腺胃黏膜出现炎症,通常表现为腺胃黏膜充血、水肿、出血和溃疡,腺胃黏膜上皮细胞会出现肥厚,导致腺胃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肌胃出现糜烂性病变,表现为肌胃壁变薄,出现溃疡和出血斑。肠道炎症,肠黏膜充血、出血和溃疡,肝细胞坏死、淋巴细胞浸润和肝细胞增生,胰腺细胞坏死、炎症细胞浸润和胰腺纤维化。
三、鉴别诊断
1、与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鉴别诊断
从临床表现来看鸡腺胃炎主要症状为腺胃肿大,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生长迟缓,饲料转化率低,病鸡精神沉郁,羽毛松乱,极度消瘦,有拉稀,产蛋鸡还会出现产蛋下降,软壳蛋、粗壳蛋或畸形蛋。而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早期出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咳嗽、甩头、打喷嚏等,随后出现精神沉郁,食欲降低,饮欲增加,持续排白色或水样下痢,迅速消瘦,相较于腺胃炎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所造成的死亡率更高,雏鸡死亡率为10%~30%,成年鸡产蛋量下降,蛋质量变差,蛋白稀薄如水,蛋黄与蛋白分离。从病理学变化来看鸡腺胃炎表现为腺胃肿胀,腺胃壁增厚,腺胃粘膜有出血和溃疡,胰腺肿大有出血点,而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鼻腔、气管和鼻窦中有浆液性、黏性或干酪样分泌物,气管下部及气管处有干酪样栓子,肾脏明显肿大,色淡,外观呈斑驳状的花肾,肾小管和输尿管充满尿酸盐,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发育不良。
2、与新城疫的鉴别诊断
鸡腺胃炎临床表现初期精神沉郁、缩头垂、翅下垂、羽毛蓬乱不整、采食及饮水减少等症状,病鸡生长迟缓或停滞,体重增重停止或逐渐下降,皮肤苍白,极度消瘦,饲料转化率降低,粪便中有未消化的饲料。部分鸡可能出现流泪、肿眼及呼吸道症状,排白色或绿色稀粪。新城疫相较于腺胃炎发病更急,症状更严重,死亡率更高,病鸡出现呼吸困难、下痢、黏膜和浆膜出血等症状,急性型病例可能有冠髯发绀、食欲废绝、严重下痢、嗉囊膨胀积液并伴有嗉囊液从口、鼻孔倒流出的现象,亚急性型病例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具有明显的咳嗽、喘气和气管喘鸣音。通过病理学变化也能够对病情做出有效的诊断,新城疫表现为全身性出血,腺胃乳头出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明显出血,肠黏膜有纤维素性炎,非典型病例喉头充血明显,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而鸡腺胃炎特征性病变为腺胃肿大如球状,有半透明感,呈乳白色,可见灰白色格状外观,腺胃壁增厚、水肿,乳头肿胀外翻、基部呈粉红色,周边出血或出血不明显、溃疡,后期乳头穿孔或溃疡、凹陷、消失,肌胃瘪缩,肌筋易剥离,边缘苍白有裂缝,胸腺、脾脏、法氏囊萎缩尤为突出。部分病鸡肾肿大,有尿酸盐沉积。
3、与腺胃型马立克氏病鉴别诊断
鸡腺胃炎和腺胃型马立克氏病在进行临床鉴别过程中,可以从发病原因进行探讨,鸡腺胃炎是一种以腺胃发生炎症为特征的疾病,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细菌、病毒、霉菌以及营养不良等因素,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生长发育受阻、饲料转化率下降等,剖检时可见腺胃肿大,腺胃黏膜发炎,腺体可能出现溃疡或坏死,并伴随有其他器官的炎症变化。腺胃型马立克氏病是鸡马立克氏病的一种类型,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引起,这是一种恶性淋巴肿瘤,临床症状可能包括食欲减退、消瘦、鸡冠发白、精神不振等。剖检时可见到多个器官表面或内部出现肿瘤结节,腺胃也可能出现肿瘤,但通常伴有肝、肾、脾等其他器官的肿瘤结节。两种疾病在鉴别期间从流行病学来看腺胃炎的发病年龄较宽泛,而腺胃型马立克氏病多发生在4~16周龄的鸡,从临床特征分析腺胃炎通常不伴有神经症状,而腺胃型马立克氏病可能伴有神经性马立克氏病的症状,如歪头、劈叉等,从病理学角度来看腺胃炎的病理变化主要局限于腺胃,而腺胃型马立克氏病的病理变化通常涉及肝、肾、脾等多个器官,腺胃型马立克氏病的肿瘤结节通常较大,且可能出现坏死。
4、与饲料霉菌毒素中毒鉴别诊断
鸡腺胃炎病和饲料霉菌毒素中毒是两种常见的鸡病,它们在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上有一些相似之处,容易混淆。①鸡腺胃炎病临床症状表现为病鸡食欲减退,生长迟缓,消瘦,羽毛粗糙无光泽,精神不振,腹泻,粪便中有未消化的饲料,贫血,鸡冠苍白,皮肤苍白,腿部肌肉消瘦。②饲料霉菌毒素中毒与鸡腺胃炎病相类似,主要体现为病鸡食欲减退,生长迟缓,消瘦,羽毛粗糙无光泽,精神不振,腹泻,粪便中有未消化的饲料,但严重程度不如鸡腺胃炎病,贫血,鸡冠苍白,皮肤苍白,腿部肌肉消瘦。病理学变化可以看出病变主要在胃,胃壁变薄,胃黏膜脱落,腺胃黏膜出血,溃疡,腺胃壁淋巴滤泡肿大,出血,而饲料霉菌毒素中毒病变主要在肝脏、肾脏、肠道,肝脏肿大,肝细胞变性、坏死,肾脏肿大,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肠道黏膜出血、溃疡,通过对饲料中的霉菌毒素进行检测可以发现霉菌毒素含量升高,肝脏、肾脏、肠道组织检测,霉菌毒素蓄积。
5、与传染性法氏囊病鉴别诊断
鸡腺胃炎病通常认为是由腺病毒和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鸡病,主要影响鸡的胃部,导致胃黏膜发炎、溃疡和脱落,该病的临床表现包括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腹泻、羽毛松乱等。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毒分离、PCR检测和抗体检测等。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影响鸡的法氏囊,导致法氏囊发炎、出血和萎缩,该病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食欲不振、羽毛松乱、体重减轻等,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毒分离、PCR检测和抗体检测等。两种疾病在鉴别诊断过程中可以从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其中鸡腺胃炎病主要表现为胃部炎症,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表现为法氏囊炎症,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病变特征鸡腺胃炎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发炎、溃疡和脱落,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表现为法氏囊发炎、出血和萎缩,必要时还可以通过病毒分离、PCR检测和抗体检测进行诊断。
四、防治措施
1、治疗措施
由于鸡腺胃炎病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包括了管理不当因素、环境因素和病原因素,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一定要从综合角度入手,构建综合性的治疗方案,确保在短时间内缓和患病鸡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成效。抗病毒推荐使用清瘟败毒散以及黄芪多糖和维生素C,清瘟败毒散直接进行口服给药,每只鸡每次使用3g,每天使用1次,连续使用3天,维生素C和黄芪多糖主要添加到鸡群的饮用水当中,每升饮水分别添加200mg和500mg,让鸡群自由饮水,连续饮水5~7天,上述治疗方法能够更好地调节机体的抗病毒能力,增强消化机能,恢复黏膜功能,同时缓解患病鸡的腹泻症状,可以让患病鸡饮用白头翁口服液,每只鸡每次饮用3mL,连续饮用1周,每天1次。在连续用药5~7天之后,选择使用抗生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更好地预防继发感染,避免出现细菌感染,推荐使用恩诺沙星可溶性粉剂,每升饮水添加3g(有多种浓度规格2.5%、10%、30%等,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浓度),每天饮水2次,连续饮水5天。当患病鸡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控制,病情重新恢复之后,可以选择使用健鸡散(主要成分是党参、黄芪、茯苓、六神曲和麦芽),具有益气健脾消食开胃的作用,每公斤饲料添加20g,每天饲喂1次,连续使用7天,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鸡群的消化功能,一般按照上述治疗方案,对养殖场患病鸡进行10~15天的治疗之后病情可以逐步得到控制,但要注意恢复健康的鸡群,不能够和未发病的鸡群继续混合养殖,应该立即进行育肥淘汰处理,防范该种疾病在养殖场中周期性的传播蔓延。
2、预防措施
为了有效预防鸡腺胃炎在日常养殖期间,应该注重优化饲养管理,确保鸡舍通风良好,避免氨气等有害气体积聚,控制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特别是对雏鸡,要特别注意早期育雏的温度控制25~28℃。保证饲料中粗纤维含量适宜,避免过高导致消化问题,提供充足的维生素和蛋白质,特别是维生素A,确保饲料中营养均衡,下周季节要做到每周检查饲料质量,避免霉变和毒素污染。坚持封闭化的养殖管理方式严格控制鸡场的生物安全,防止外部病原体进入,每周对鸡舍和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推荐使用0.1%的过氧乙酸带鸡消毒,2%~5%的氢氧化钠环境消毒,实行全进全出制度,避免不同批次鸡之间的交叉感染。饲料投喂期间重点观察鸡群状况,注意精神状态、采食、饮水和粪便的变化,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并寻求专业兽医的诊断和治疗。
综上所述,肌胃和腺胃是家禽比较特有的组织器官,腺胃能够分泌胃酸和多种蛋白酶,给胃内制造一个酸性环境,从而起到很好的杀菌作用,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增强蛋白酶的活性,将饲料当中的蛋白质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形成多肽进入肠道之后被肠道更好地吸收和消化,同时肌胃内部还包含有一层较厚的肌肉层和鸡内金,能够对采食进来的饲料进行进一步的研磨处理和挤压处理,在饲料和石粉的共同摩擦作用之下,将饲料研磨成更小的颗粒,以便更好地消化和利用饲料当中的营养物质,肌胃和腺胃在鸡群的初步消化和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重要的消化器官,如若受到了各种病原入侵,再加上养殖管理不当的制约,肯定会影响到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导致鸡群采食欲望下降,生长发育不良。所以在鸡生产过程中,应该将关注重点放在腺胃炎病的科学防范方面,构建合理的诊断方法,确保早发现、紧急处理,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