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临床特征和发生原因及针对性防控建议阐述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292)

猪瘟是当前严重危害我国生猪养殖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本文主要阐述我国猪瘟的流行情况、临床特点、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猪瘟是一种高致死性和强毒性的猪传染病。猪瘟病毒的主要病理特征是细小血管变性,引起内出血、坏死和梗死,慢性病常继发于副伤寒和巴氏杆菌病,猪瘟是威胁养猪业的传染病之一。本文以近年来我国猪瘟的研究资料、文献为基础,对我国的猪瘟流行情况、临床特征、发生的原因以及防控措施进行综合阐述,重点论述了现阶段流行情况和临床特征,为中小型生猪规模养殖场的猪瘟防控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猪瘟的流行情况及临床特征

1、流行情况

家猪和野猪是猪瘟病毒的天然宿主,病猪和带毒猪一般就是主要的传染源。各种品种、年龄、性别、营养状态的猪及野猪均易感。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接触性传播,主要指已经感染的野猪或家猪和易感猪发生直接接触后从而引发的感染,或者是易感染的猪食入含有猪瘟病毒的排泄物、污染的饲料等引发的感染。二是精液传播,使用含有猪瘟病毒的配种精液可导致本病在母猪群之间的传播。三是垂直传播,猪瘟病毒能够通过母猪胎盘而感染仔猪,感染仔猪的转归与病毒的毒力强弱等方面有关,胚胎期感染猪瘟病毒后出生的仔猪表面看起来健康,但对猪瘟疫苗发生免疫耐受,免疫后不能与之产生抗猪瘟病毒抗体,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排出大量的猪瘟病毒。

在当前所有的生猪病种中猪瘟一直是世界上感染率和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目前猪瘟病毒的流行情况也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典型和非典型猪瘟病毒症状并存,猪瘟病毒持续和潜伏感染并存,活猪免疫耐受与携带病毒综合征并存,活猪发病年龄明显延长。目前,我国猪瘟的流行状况已逐渐由爆发性向温和性转变,由普通猪转变为隐性感染、潜伏感染和垂直感染。由于种种原因,猪瘟的一些症状并不典型,带毒的猪不断地对外界环境解毒,这些带毒的猪是重要的传染源。猪瘟可能发生在1年的所有季节,并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由于受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春秋季节更为严重。

2、临床表现

最急性型:主要是指猪突然发病并且没有看到任何症状即死亡,或猪突然发病体温升至41℃以上,饮食减少,精神不佳,喜欢躺下,表现得没有力气。病猪腹下和四肢皮肤发绀和斑点状出血,并且很快心力衰竭、有气喘和抽搐症状。病程1~4天后死亡。

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至41℃保持数天,眼角有黏性或脓性褐色分泌物。在疾病初期,有便秘的症状。粪便干燥呈球状,带血,粪便带有黄白色假膜。公猪包皮内有残留尿液,挤压包皮后排出灰白浑浊液体,并伴有恶臭味。病猪皮肤开始时主要表现为潮红和充血,尤其是母猪阴部下端。8~10天后,耳背、颈部、腹部及四肢内侧薄皮肤出现出血点或出血斑,后肢尤为明显,并且用手指按压后不褪色。饮食特征主要表现在上槽时走路摇摆,只吃几口就停止,饮食较少。直至临死前,偶有表现呕吐症状。病猪精神较差、表现有怕冷症状、喜欢钻进草窝、大部分时间都是卧着。病程大约在感染10~20天后死亡。

亚急性型:本型多见流行中后期或老疫区。症状与急性相似。体温现升至40.5~41℃,保持数天后下降至39.5~40.5℃之间,持续至病猪死亡。主要表现皮肤有明显的出血点,耳部、颈部、四肢、会阴等可以观察到明显的陈旧性出血斑。病猪特征为逐渐变得消瘦,饮食很少,一般只吃几口,后肢逐渐表现无力,病猪行走和站立都比较困难。病程约为21~30天。

慢性型:慢性型症状一般由急性转归而来。主要症状表现在体温有时高有时低、体型逐渐变瘦、衰弱、常常表现伏卧状态、行走步态不稳、后肢呈交叉行走、饮食少、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等。耳端、尾端以及四肢的皮肤上可见紫斑或坏死痂。病程大约在1个月以上。

非典型轻度型:主要是指猪的症状和病程不典型,整体病情相对轻微,病程明显较长,发病率和死亡率不高。发病以仔猪为主,成年猪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这种病毒可以通过连续几代传给易感的猪,增加毒性,导致一般易感的猪出现典型症状和死亡。母猪持续感染没有临床表现,但可引起妊娠母猪出现携带病毒综合征,导致妊娠母猪出现流产、难产、死胎、胎儿虚弱等生殖障碍。

病理性变化:病猪解剖后淋巴结主要有水肿、出血表现、呈大理石样;肾脏颜色呈土黄色,表面有针尖状出血点;全身皮肤、浆膜、黏膜和心脏、膀胱、胆囊、扁桃体、喉头都能看到出血点和出血斑;脾没有肿大症状,但是脾的边缘有暗紫色突出表面的出血性梗死,慢性猪瘟在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出现“纽扣状”溃疡。

二、猪瘟发生的原因

1、猪场外部原因

一般中小型猪场从外地引进的仔猪或种猪未经抗体检测,又不能较好地执行入场隔离措施,其引进的仔猪或种猪往往就存在着隐性感染的情况,隐性感染的带毒猪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一直向外界环境中排毒,污染养殖场的整体环境。遇到一些应激情况时,猪只抵抗能力会有所下降,很容易导致健康的猪被感染从而诱发大面积的猪瘟疫病。如果是购进的种猪存在隐性感染则有更大的概率通过其精液或胎盘垂直传播给下一代,危害更加严重。

2、猪瘟毒株的变异

在治疗各类生猪疾病时往往会大量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各种药物的滥用容易诱发猪瘟的病毒发生变异。不同的猪瘟病毒毒株之间的抗原也存在着不同,菌株之间的毒力和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连续几代后毒力和致病性不稳定,毒力和致病性逐渐增强,并在较强的程度上趋于稳定。

3、疫苗的保护性

根据目前使用的猪瘟弱毒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用猪瘟弱毒细胞疫苗分别或联合攻击不同野生型猪瘟病毒株可获得完全保护,用猪瘟荧光抗体检测免疫猪的攻击前后抗原均为阴性,证明了猪瘟减毒性病毒具有保护性,可在体内抑制野生猪瘟病毒的复制。猪瘟弱毒疫苗接种猪不产生病毒血症和脑炎,对外无解毒作用。猪瘟弱毒疫苗在猪体内保存14天,免疫力强,生产性能稳定。

4、猪瘟的免疫抑制

猪瘟病毒感染猪后,造血系统和网状内膜系统受到破坏,导致白细胞减少,网状细胞消失,细胞吞噬能力下降。先天感染的患病猪主要变化是胸腺萎缩、外周淋巴器官严重缺乏淋巴细胞和生殖滤泡、免疫器官严重阻塞和免疫细胞缺乏。猪瘟的病程复杂,因为它会导致免疫抑制,不能建立对疫苗免疫的中和抗体反应,容易导致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特别是受感染的猪只和仔猪会导致猪只出现免疫瘫痪或免疫耐受,以致疫苗无效或免疫保护程度不足以抵御野生型病毒感染,导致免疫失败。无论是初乳还是疫苗接种都不能消灭体内已存在的野生猪瘟病毒,也不能产生免疫反应。而且,接种疫苗不能起到保护作用,会加速猪的死亡。

5、猪瘟的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的制定关系到猪瘟的免疫效果,合理的免疫程序将确保猪瘟免疫效果的最大化,首先确定合适的猪瘟免疫首免日龄。猪瘟疫苗的首免日期最好选定在仔猪满月日,在此期间因为有母源抗体的原因不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又能防御病毒感染。其中常见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如流行性感冒、仔猪大肠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猪的狂犬病等。在猪群发病期间最好不要注射疫苗,因为任何一种疾病的干扰,都会使猪群的免疫力下降,从而诱发猪瘟疫病。

6、药物的滥用

一般在猪群发病后,由于没有专业的检测方式导致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没有正确的疾病指导滥用药物,极易破坏猪肠道的正常微生物菌群,正常微生物菌群的破坏使致病菌产生耐受性从而刺激致病菌毒力增强甚至诱发菌群发生变异,使抗生素难以起到作用,疫病的治疗难度也大大提高。如果频繁使用抗病毒药物,用药后一段时间内症状虽然有所减轻,但是停药后疫病又会复发。疫病的反复不仅加大了治疗费用,还延误了疫病的诊治。

三、猪瘟的防控措施

1、种猪的净化

种猪的持续感染是仔猪猪瘟病毒感染的重要原因。控制仔猪感染的关键措施是消灭种猪中的带毒猪。清除种猪中带毒猪的主要方法是对种猪进行静脉采血,送全血到有能力的实验室进行病原学检测,根据血清检测结果清除所有血清检测报告为阳性的种猪,并且每6个月检测1次,还需要连续检测3次,才能彻底清除带毒种猪。外调种猪必须从非疫区购买,并附带血清检验报告、检疫合格证明。猪只进入养殖场后,必须隔离饲养,在隔离区饲养1个月以后没有异常,才可进入养殖区。只有持续清除感染种猪,才能有效控制仔猪猪瘟的发生。加强抗体监测,消除种猪持续感染,从源头上切断猪瘟的感染,消除抗体应答低的种猪,达到净化猪群的目的。

2、坚持自繁自养

规模化猪场的管理模式应该遵循自繁自养、同进同出的原则,一般规模养殖场建成后从配种到妊娠、产房、保育、育肥几个阶段应配套起来,坚持同一批猪从出生之后到育肥,最后一起出售或者同批出售,同一批猪出售完,再饲养下一批猪。真正实现从种猪到母猪、保育、育肥猪一条线的饲养模式,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猪瘟的发病概率。

3、制定适宜的免疫程序

每个猪场都是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制定适合自己的免疫程序,规模养殖场的常规免疫程序:商品猪在25~35日龄进行首免,55~65日龄再进行第2次免疫。种猪在25~35日龄时接种疫苗,55~65日龄时接种1次,此后每4~6个月接种1次。所有健康的猪在紧急情况下都可以接种1次疫苗。后备母猪的免疫程序与育肥猪相同,但在配种前需要加强免疫1次。猪场的技术人员在进行仔猪首免时需根据猪群的日龄进行免疫注射,不能只考虑方便不顾日龄大小统一注射。猪瘟疫苗必须现用现配,配套使用疫苗稀释液,充分摇匀后使用,注射时应注意使用剂量,不可超标准使用。空置的疫苗瓶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可随意丢弃。金属注射器和针头在使用前都应进行高温煮沸消毒,注射疫苗时要做到一猪一针,或者一圈一针,防止在注射疫苗时发生交叉感染。

4、发生猪瘟采取的措施

猪场一旦发生猪瘟疫病的类似症状,不能随意使用抗生素。预防猪瘟继续感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发现发病猪只后应立即采集病料进行实验室检测,对于疑似病例需通过多种检测技术进行综合诊断,以确保能够准确找到发病源。之后再将患病猪、疑似患病猪与健康猪分别隔离于符合动物防疫要求的相对独立的不同猪舍,尤其注意将病猪隔离于不易散布病原体且便于诊疗与消毒的地方;可以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及健康状况等标准来对猪群进行分群管理,分群完成后不建议再进行多次更换,但若是出现有疾病或者体质过弱的猪只,则需要及时将病猪或体质弱的猪调换出来。如果与病猪接触的猪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可以立即用药物预防。在猪场疫病基本稳定后,可以再次注射猪瘟疫苗,无病猪舍可以增加猪瘟疫苗的注射剂量,疫苗注射7天后,还需进行药物保健,防止疫病反复。

5、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所有进入养殖场的人员必须通过消毒池或喷淋装置来进行彻底的消毒,消毒池应设在养殖场入口的明显位置,且需要配备完善的洗手、消毒及干手设备;工作人员在进入猪舍前,也必须更换已消毒的工作服、鞋帽等个人防护装备,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进出养殖场的车辆也需先通过消毒池进行初步消毒,随后消毒人员再使用高压水枪对车身、轮胎等关键部位进行深度冲洗,接着通过喷洒清洁剂与消毒药剂,来确保车辆的每个角落都能被充分消毒。最后再采用低压喷雾装置再次喷洒消毒药剂,并让车辆静置一段时间来确保消毒效果;在日常防控方面要坚持每天对生活区、行政区进行消毒,以保持环境的整洁。猪舍内部则要实行每日打扫与定期消毒相结合的策略,每周使用次氯酸钠对猪舍进行带猪消毒;每月则需采用氢氧化钠消毒液对其进行更为彻底的清圈消毒。在消毒剂的使用上要遵循交替使用原则,以避免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在配制消毒液时还要对其用量及浓度进行严格控制,随配随用,以此来避免不同药品的随意混合。

6、切实提高猪场的抗病能力

注意将猪舍内温度保持在18~22℃之间,湿度则应控制在60%~70%左右。还应合理设计通风系统,通过保证空气流通来避免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气体积聚,以此来确保空气质量良好。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采用“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即同一单元内的猪只要同时进入与离开,以此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新引进的仔猪需进行至少14天的隔离观察,在此期间要密切监测其健康状况,并注意在隔离期满后进行采血检测,确认无病后方可混养;在猪舍空栏期间,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清洗与消毒。这一流程完成后,为了让猪舍更为干燥而减少细菌滋生的可能性,应至少等待6小时让猪舍自然晾干;为了及时了解猪只的生长状况及饲养效果,还需每月对其进行定期的称重及身体检查。再基于相关数据来及时调整饲料配方,以满足猪只不同生长阶段的相关需求。

7、提高防疫人员的专业水平

对于猪场的防疫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操作水平和理论知识,更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防疫人员要严格按照猪瘟免疫的操作规程,在疫苗的使用过程中按照要求进行,杜绝打飞针现象。养殖场平时也要注重技术人员能力的提升,以应对各种复杂的病情。

猪瘟是我国生猪养殖场首要防控的疫病之一,随着规模养殖场防控能力的不断提升、生猪规模化养殖程度的提高、猪瘟疫苗品质的不断改进、实验室检测能力的不断提升、饲养水平的不断优化,猪瘟疫情发生的次数也逐年减少,也给猪瘟的净化提供了前提条件。

标签:  猪瘟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