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致病性猪链球菌感染引起,不仅对猪只健康产生极大危害,出现高死亡率,还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潜在风险,对全球养猪业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从猪链球菌病的综合防控对策进行阐述,以期为广大从业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关于猪链球菌病的理论性分析
1、猪链球菌病定义
猪链球菌病是由猪链球菌引起的一类人畜共患性疾病,属于二类动物疫病。本病主要通过皮肤的伤口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食欲下降等一般细菌感染症状,重症者可合并中毒性休克综合征、链球菌脑膜炎综合征等。猪群中,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环境条件、管理水平、猪只的抵抗力等多种因素相关。控制猪链球菌病的关键在于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生物安全措施,定期进行疫苗接种,以及合理的治疗措施。
2、猪链球菌病的危害
链球菌属条件性致病菌,种类较多,传染源主要来源于猪场中的已病猪与病菌携带猪。传染途径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及伤口处传播,还可通过断脐、阉割、配种进行传播,另外注射消毒不严格等情况也是传播途径。此病菌存在于猪体内,而且不受猪龄、品种与性别的限制,所有猪群都有感染可能性。并且该病可在人群中产生败血症、脑膜炎、急性胃肠炎、器官功能衰竭等病症。
3、 猪链球菌病的发病规律
因猪链球菌病的病发期不限时间,因此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每年的5月-11月份为高发时段,而且多呈地方区域性流行状态。猪链球菌病的潜伏期短则1-3天,长则30天,通常在密集饲养的集约化养猪场容易流行。此外,当猪群饲养密度过大,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气候突变、转群、长途运输及其他各种应激因素等都可诱发猪链球菌病的发生与流行。感染此病的猪只不分大小均会染病,其中仔猪、架子猪和怀孕母猪发病率会相对较高一些。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高温闷热的天气状况也是爆发猪链球菌病的客观因素,养殖业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
4、猪链球菌病的症状
猪链球菌可分为四种类型,即脑膜炎型、关节炎型、败血型及淋巴结化脓型,其中前三种类型属多发病、易发病。
(1) 脑膜炎型
此类型病症状主要表现为:病猪会发生尖叫、抽搐而且口吐白沫,部分猪还同时伴有便秘、突然倒地、体温升高、四肢异常等症状出现,直至最后脏器衰竭而死亡。
(2) 关节炎型
此类型症状病猪会表现为出现一条腿或多条腿有关节肿大现象的症状,病初期触摸病猪关节部位时,触感坚硬,随着病症加重会慢慢变软,直至最后跛行,也会有出现软包的情况发生,病猪着地时会产生疼痛感,严重时无法行走,而且伴有发烧及食欲减退等情况。
(3) 败血型
此类型症状特征表现为突发性与快和急,一旦感染此类型疾病的病猪会有突发性死亡,而且发病急、发病快也是该病的主要病发症状。发病症状:病猪身体发红,猪肚、猪耳及猪屁股等身体部位会发紫,病猪体温升高,精神萎靡,呼吸急促,伴有鼻液、流泪,出现便秘或腹泻等,感染此类型疾病通常2天内就会死亡。
(4) 淋巴型
此类型病菌又称皮肤型链球菌,也称脓包。病猪身体会鼓起大大小小不同圆包,而且圆包不限部位,颌下、咽部和颈部淋巴结等处都会发病,病初期用手触摸会有坚硬及热痛感,病后期猪体内发病部位会出现软化,直至化脓,变成外在形态的圆包,感染此类型猪链球菌病不会威胁生命。
5、猪链球菌的感染途径
猪链球菌属革兰氏阳性球菌,此病可经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还可通过损伤皮肤及黏膜感染。此类病菌主要感染人、猪、兔,其他如:牛、犬、禽等则不易感染。
(1) 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
猪链球菌的自然感染部位是猪的上呼吸道。如病猪和带菌猪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猪链球菌,这些链球菌在空气中传播,被健康猪吸入后,链球菌就会在猪的上呼吸道定植,进而引发感染。
(2) 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
此病菌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及运输工具等途径进入猪的消化系统。如果饲料或饮水被链球菌污染,或者运输工具未经过严格消毒,健康猪食用或接触这些受污染的物质后,链球菌就会通过消化道进入体内,导致感染。
(3) 通过生殖道进行传播
猪链球菌还可通过生殖系统传播。如仔猪生产过程中,如果消毒不严格,链球菌可以通过生殖道进入仔猪体内,导致感染。例如,仔猪在断脐、断尾等过程中,如果消毒不严格,链球菌就会通过伤口进入仔猪体内。
6、猪链球菌病的病原学
(1)病原特征
①形态学特征
属革兰氏阳性球菌,呈球形或椭圆形,以成对或短链排列。
②生理学特征
属兼性厌氧菌,有氧或无氧条件下都会生长。具有较宽泛的生长温度范围,但对营养要求较高,通常在含有血液或血清的培养基上生长为佳。
③病原性特征
能够引起猪的多种疾病,如:脑膜炎、关节炎、败血症及肺炎等。
④抗原性特征
猪链球菌具有多种抗原,包括多糖荚膜抗原和蛋白质抗原。荚膜抗原是区分不同血清型的主要依据。
(2)致病性
①致病因素
致病因素主要有荚膜、溶血素、黏附素、毒素等。荚膜,是猪链球菌的主要毒力因素,它可帮助细菌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溶血素,破坏红细胞,增强细菌的侵袭力的助手。黏附素,帮助细菌黏附于宿主细胞表面,从而侵入组织。
②临床表现
猪链球菌病可引起猪的急性败血症、脑膜炎、关节炎、心内膜炎、肺炎等疾病。少数病患猪可能发生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病情进展迅速,如不及时治疗,愈后较差,病死率极高。猪链球菌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及关节炎等,一旦传染会造成哺乳猪及保育猪的大面积传染,对猪群的危害非常严重,重时会引起病猪的大面积死亡,此时如果防治不当会严重影响经济效益,因此猪链球菌病是猪场必须防治的重要疫病之一。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进行,具体包括血象检查、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等。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进行初步诊断,确诊后需通过血清学检查、分离病原菌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实验室方法。对病猪进行血象检查,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均有显着增高迹象,而白细胞却不增或有下降趋势,血小板也同步下降。而病原学检查主要包括被感染部位出现有脓液、瘀斑、脑脊液等症状时直接使用涂片进行检查。血清学检查则通过免疫血清进行玻片凝集试验诊断。分子生物学检查,如PCR诊断方法可以检测猪链球菌特有的毒力基因。
2、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引起类似症状的猪病进行鉴别性诊断,如:猪瘟、猪丹毒等。操作方法如下:临床上,如果病猪表现突然死亡、高烧、耳和鼻发绀、呼吸急促、神经紊乱等,均可怀疑是猪链球菌病。但确诊则需要综合上述实验室检查的综合结果。此外猪链球菌病的症状因其感染类型和猪龄、性别、健康情况等不同而不同。
三、猪链球菌病的预防方案和治疗办法
1、预防方案
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搞好环境卫生,定期消毒;加强免疫接种工作,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控制人员和物品的流动以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对于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防止病原流出。
(1) 日常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消毒。断尾、剪齿和去势时都应严格消毒。猪只出现外伤时应及时进行外科处理。引进种猪应严格执行检疫隔离制度。做好死猪深埋,且要做好无害化处理。及时淘汰带链球菌母猪可最大限度预防本病。
(2) 降低皮肤磨损几率
因仔猪感染链球菌大多是通过外伤感染,其对仔猪危害最大的外伤是小猪吃奶时膝盖同产床之间的磨损,而且这种磨损具有持续性,这就加大了仔猪感染链球菌的概率。通过给仔猪腿上缠上纸胶带的方法,可减少仔猪的皮肤磨损,防止外伤从而达到有效预防链球菌病的目的。
(3) 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首先应加强猪群的管理和消毒,做好环境卫生,减少环境中带病菌的污染。
(4) 及时处理传染源
加强传染源的清除,外伤需要及时处理。病猪及排泄物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除去感染的因素,防止新生仔猪感染。
(5) 加强环境和猪群的链球菌监测
对于链球菌活跃的群体,提前加强防范。
(6) 做好药物的预防保健工作
为保证防控效果,应选择敏感药物进行预防,避免耐药菌株的出现。
2、 治疗方案
不同猪,治疗猪链球菌病的方法也有所相同,通用方法可按照以下原则进行治疗:
(1) 及时排脓
对于有脓肿的猪,应先排脓,待脓排干净之后,再使用5%双氧水或0.2%高锰酸钾反复进行冲洗,然后涂碘酊。
(2) 消除炎症
如果病猪自身有炎症,可使用青霉素或林可霉素加地塞米松进行治疗。
(3) 退烧降温
如果病猪处于发烧状态,可使用较大剂量阿莫西林和氨基比林稀释后对病猪进行药剂注射,注射按一侧,分点注射进行,这样可快速吸收。另一侧则注射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需要注意的是怀孕母猪不可使用地塞米松。
(4) 疫苗免疫接种
妊娠母猪可于产前4周进行接种;仔猪可分别于30日龄和45日龄各接种1次。后备母猪于配种前接种1次,免疫期可达半年。
3、具体病症治疗措施
(1)脑炎型链球菌
确诊感染此病后,如果是病猪症状轻可使用青霉素、链霉素等对病猪进行消炎,用药标准可按4万IU/千克体重进行肌肉注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首次使用该类型药剂的药物剂量应加倍,用药间隔时间为6-8小时,连续使用2-3天病猪症状将有明显缓解。此外,还可使用甘露醇进行静脉注射,颈部一侧肌肉注射复方磺胺嘧啶钠注射液,颈部另外一侧注射林可霉素注射液。体温升高者可用头孢噻呋钠混合佳安混合肌注。对经常出现此病的猪场可定期拌料投药的方式进行预防。具体方法:可使用欧莱克1千克、康特健1千克、拜度解1千克,拌料500千克,连用5-7天。可有效控制此病的发生。如果病猪出现卧地不起,呼吸困难等症状,还可按50万IU/千克体重的标准进行四环素耳静脉注射,连续使用3天即可。
(2)关节炎型猪链球菌
病猪可注射由100万U链霉素和80-240万U青霉素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同时配合使用10-20mL的硫酸镁。或者对病猪关节患处进行手术治疗,对患病脓肿处使用手术刀切开,并使用适量的0.2%高锰酸钾进行冲洗,干净后再涂擦适量的5%酒精碘酊。
(3)败血症型猪链球菌
使用噻呋新药液,按照生猪体重0.1毫升/千克的剂量进行肌肉注射,连续注射3天,可以防止病情加重。或使用青霉素钾注射液,按照生猪体重3-5万IU/千克的剂量进行注射,每天2次,连续注射5天。
(4)淋巴结脓肿型猪链球菌
待脓肿成熟应及时切开,排除脓汁,并用3%双氧水或0.1%高锰酸钾液冲洗,再涂以碘酊。
四、 防控对策
1、加强饲养管理
(1)合理饲养
给予猪只充足的营养,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提供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增强猪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同时,要确保猪只饮水干净,并避免饮水器成为病菌滋生的场所。
(2) 适宜的饲养密度
适宜的饲养密度可确保猪与猪之间有安全距离,具体可根据猪只的年龄和体重,遵循相关的饲养密度推荐标准。例如,断奶仔猪,每平方米饲养不超过5-6头为宜;对于育肥猪,每平方米饲养则不超过1头。这样可减少猪与猪间的接触,从而降低细菌传播的可能性。适宜的饲养密度也有助于改善猪舍的通风条件,减少病菌滋生的环境。
(3) 分群饲养
将不同年龄段的猪只分开饲养,是防止交叉感染的有效方法。同时,应避免将不同来源的猪只进行混群饲养,这也是减少疾病传播风险的方法之一。以下为几种分群方法:
①将猪只按照年龄分为不同群体
具体分为:哺乳仔猪、断奶仔猪、生长猪和育肥猪。
②按健康情况进行分群
如:健康的猪只与疑似或确诊患病的猪只分开饲养。
③新进猪只隔离饲养
将新引进的猪只,先实行隔离观察,确认健康后再混入猪群。由于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及新引进猪只对猪链球菌的易感性不同,所以要分群饲养,可以减少病原体在不同年龄段猪只之间的传播。
2、搞好环境卫生
(1)定期清理猪舍
定期将猪舍内做彻底大清扫,包括清除杂草与废弃物,保障猪舍通风顺畅,减少可令病菌滋生的机会。例如,可每个月进行2次全面消毒,每星期对猪只进行2-3次消毒,以降低饲养环境中的病菌数量。
(2) 消除外伤可能引起感染的因素
注意定期清除猪舍中可能引起猪外伤的物品,如:铁皮、尖石头、玻璃片等。新生猪出生后,要立刻进行无菌结扎脐带,并使用消毒药物进行消毒。
(3) 病死猪处理
要及时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如:对病死猪要及时进行深埋或焚烧,避免病源流出造成疾病传播。
(4) 治疗及时
一旦发现猪群中有疑似或确诊的链球菌病例,应立即对其进行隔离治疗,可选用药物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等,按饲料600-800克/吨添加,连续使用7天。治疗时要保证用药量充足,疗程完整,确保达到治疗效果。
(5)及时调整免疫策略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可确保猪群在易感期内得到及时有效的免疫保护。同时,还要加强免疫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调整免疫策略。
(6)生物安全措施
①控制人员和物品流动
减少人员和物品在猪舍之间的流动,以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对于进入猪舍的人员和物品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和隔离措施。
②全进全出饲养方式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可以降低疾病在猪群中的传播风险。即在同一批猪群全部出栏后,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然后再引进新的猪群进行饲养。
综上所述,因规模化猪场在畜牧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对猪链球菌病的综合防控对策的有效性是确保规模化猪场实现良性运转的关键。为此对猪场的日常管理中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控,即从饲养管理、环境卫生、药物预防与治疗、免疫接种和生物安全措施及饲养人员的技术技能等多维度入手,以确保猪群的健康和养殖场的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