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殖中牛羊常见细菌性疾病有效防治手段的运用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5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高品质牛羊肉制品、奶制品及皮毛制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极大地推动了牛羊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确保牛羊健康、提高生产效率成为保障市场供应和养殖场(户)经济收益的关键。当前,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已深刻认识到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性,将其作为防范畜牧业产业风险的首要任务。通过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包括调运流通监管、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畜牧兽医社会化服务等措施,为牛羊养殖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持续推进畜牧业机械化、现代化进程,加大科技研发和推广力度,旨在提升畜牧业整体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一系列举措,为牛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面对细菌性疾病的复杂性、多样性,养殖户的防控意识和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当前,许多养殖户对细菌性疾病的危害认识不足,防治措施不到位,导致疾病频发,影响了养殖效益。同时,细菌性疾病既会直接影响牛羊健康,甚至可能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因此,深入分析牛羊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细菌性疾病,总结并推广科学有效的防治技术,对于促进牛羊养殖业健康发展、提高养殖户经济收益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畜牧养殖中牛羊常见细菌性疾病

1、肉毒梭菌病

该病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一种神经毒素引起的疾病。肉毒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尘埃和粪便之中。该病主要影响牛羊的神经系统,导致肌肉麻痹,严重时可导致死亡。食欲减退、咀嚼和吞咽困难、视力模糊、四肢无力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同时病情发展迅速,从出现症状到死亡可能只需数小时。该病的发生通常与动物摄入含有肉毒毒素的食物或水有关,尤其是腐败的植物残渣和饲料。

2、沙门氏菌

该病属于人畜共患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所引起,既会直接影响动物健康,也可能通过食物链传播给人类。沙门氏菌能够在动物肠道内生存繁殖,并通过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和饲料。牛羊感染沙门氏菌后,可出现腹泻、发热、败血症等症状,其流行病学特点是全球性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该病对幼畜的影响尤为严重,可导致高死亡率。成年动物虽然死亡率较低,但感染后可能成为长期的带菌者,对畜群健康构成持续威胁。

3、巴氏杆菌病

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羊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巴氏杆菌作为一种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和皮肤伤口感染。临床症状包括高热、呼吸困难、黏膜发绀、腹泻等。严重病例可出现急性死亡,病程短的仅数小时。该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畜舍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大等因素有关,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寒冷季节多发。

4、链球菌病

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球菌,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受损皮肤侵入畜体,引起发热、败血症、肺炎、脑膜炎等症状。链球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季节性强,常见于冬春季节。该病对幼畜的影响较大,死亡率较高。虽然成年动物死亡率较低,但感染后可能出现慢性症状,导致生产性能受影响。

二、牛羊感染细菌性疾病的原因

1、母畜身体素质差

影响幼畜健康的一项重要因素,便是母畜的身体素质。若母畜身体素质差,就会增加感染细菌性疾病的风险。母畜身体素质差,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1}营养不足。母畜在妊娠期间摄入的营养不足,会导致胎儿发育不良,出生后的幼畜体质虚弱,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2}健康状况。母畜如果本身患有慢性疾病或隐性感染,可能会通过垂直传播途径将病原体传给幼畜,增加幼畜感染细菌性疾病的风险。例如,母畜如果患有布鲁氏菌病,其乳腺分泌物中可能含有病原体,导致幼畜在哺乳过程中感染。{3}护理不当。母畜分娩后的护理不当,如未能及时提供清洁、温暖的产房,可能导致幼畜出生后即刻暴露在细菌环境中,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例如,如果母畜分娩后未能及时清理胎盘,胎盘上的细菌可能会污染幼畜的皮肤,导致感染。

2、养殖环境不达标

在畜牧养殖中,许多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与养殖环境的不达标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几方面是导致养殖环境不达标的主要原因:{1}卫生条件差。畜舍内粪便、尿液等污物堆积,不仅会产生难闻的恶臭,还会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这些细菌通过空气、水源、饲料等途径传播给牛羊,导致感染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例如,肉毒梭菌病就常常因为牛羊摄入了被污染的水或饲料而引发。{2}通风不良。畜舍通风不良容易导致空气污浊,使得有害气体和细菌滋生。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牛羊的呼吸道容易受到刺激,进而引发呼吸道疾病。巴氏杆菌病就是通过呼吸道感染的一种常见细菌性疾病,通风不良会大大增加该病的传播概率。{3}饲养密度大。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部分养殖场为了节约场地、成本,使牛羊饲养环境密度较高,如此一来则导致牛羊之间接触增加,无疑为细菌性疾病的传播提供了便利,造成病原体迅速扩散。

3、饲料营养不均衡

要想牛羊拥有健康的体质,需要提供其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的营养,做到营养均衡。然而,在实际养殖过程中,饲料营养不均衡的问题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牛羊的正常生理功能,还降低了其对疾病的抵抗力,从而增加了感染细菌性疾病的风险。{1}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这些营养物质是维持牛羊正常生理功能和免疫系统运作的基础,一旦缺乏,就会导致牛羊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细菌的攻击。例如,蛋白质的缺乏会影响抗体的生成,使得牛羊难以抵御病原体的侵袭。{2}饲料霉变。饲料若储存不当,则可能因为受潮而霉变。霉变的饲料中可能含有各种有毒物质和致病菌,如黄曲霉等,这些物质进入牛羊体内后,会直接损害牛羊的健康,降低其免疫力,使动物更易受到细菌感染。例如,霉菌毒素可以破坏肝脏和肾脏的功能,降低动物的免疫力。

4、防疫措施不到位

防疫措施是预防牛羊细菌性疾病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养殖过程中,防疫措施的不到位往往成为牛羊感染疾病的重要原因。{1}疫苗接种不规范。疫苗接种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方法,但如果接种程序不规范,就会导致免疫效果不佳。例如,疫苗种类选择不当、接种时间不准确或接种剂量不足等,都会影响免疫效果,进而使得牛羊在面对病原体时缺乏足够的抵抗力,容易感染疾病。{2}疾病监测不及时。定期对畜群进行健康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及时处理,但许多养殖场对此重视不足。疾病监测不到位,将无法准确掌握牛羊的健康状态,一旦发生细菌性疾病,也难以快速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从而导致疾病的迅速扩散,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3}消毒不彻底。消毒是切断疾病传播途径的关键举措,然而一些牛羊养殖场在开展消毒工作时往往存在疏忽。例如消毒剂选择不当、消毒频率不足或消毒方法不正确等,都会导致消毒效果不佳,使得病原体在养殖场内持续存在,增加牛羊感染疾病的风险。

三、牛羊细菌性疾病防治技术

在畜牧养殖中,牛羊细菌性疾病的防治至关重要。这些疾病不仅影响牛羊的健康,还可能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地防治这些疾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技术措施:

1、做好饲养管理

①改善养殖环境

由于养殖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牛羊的健康,因此养殖场(户)需要创造一个有利于牛羊生长的环境。需要做好如下几点:一是定期清洁畜舍,及时清除粪便、尿液等污物,减少细菌滋生。同时,要定期对畜舍进行消毒,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杀灭潜在的病原体。二是保证畜舍通风良好。良好的通风可以保持空气新鲜,减少有害气体和细菌的积聚。应合理设计畜舍的通风系统,确保空气流通。三是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饲养密度过大不仅会增加牛羊之间的接触机会,还会加剧疾病的传播。对此,养殖场(户)应根据畜舍的大小、通风条件和牛羊的生长阶段等情况,合理确定饲养密度。

②提高饲料质量

饲料是牛羊生长的重要物质基础,饲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牛羊的健康状况。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有效提高饲料质量:一是确保饲料营养均衡。饲料中应含有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满足牛羊的生长需求。二是防止饲料霉变。饲料在储存过程中应保持干燥、通风,避免受潮霉变。同时,应定期检查饲料的质量,一旦发现霉变应立即处理。三是定期检测饲料成分。为了确保饲料的营养均衡和安全性,应定期对饲料进行检测。通过检测可以及时发现饲料中的问题,如营养成分不足、重金属超标等,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2、积极开展健康监测与疫病预防

①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是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的关键。对此,养殖场(户)应定期对母畜和幼畜进行健康检查,包括观察其行为、食欲、精神状态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需要立即进行诊断和治疗,防止疾病扩散。

②规范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牛羊细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可通过以下几点,进一步保证疫苗的接种效果:一是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牛羊的生长阶段和当地疫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明确接种时间、疫苗种类和接种剂量等。二是确保疫苗质量和接种效果。必须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并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接种。接种后应观察牛羊的反应情况,确保接种效果。

③疾病监测

疾病监测在细菌性疾病的及时发现和控制方面发挥着显着作用,对此可通过如下方法,落实疾病监测工作:一是定期进行病原体检测。定期对牛羊进行病原体检测,包括血清学检测、病原学检测等,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病原体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二是建立疫病预警系统。通过建立疫病预警系统,确保能够及时发现疫情的异常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预警系统应包括疫病报告、疫病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环节,以确保疫病的及时发现和控制。

3、精准治疗疾病

①正确诊断

细菌性疾病具有复杂性、多样性,诊断是否正确是疾病得到有效治疗的前提。为此,需要合理运用实验室检测方法进行确诊,以免出现误诊或治疗延误的情况。一是病原体检测。通过病原体检测可以确定疾病的病原体,从而采取针对性地治疗措施。例如,通过PCR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原体的DNA,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二是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可以检测动物体内是否有特定病原体的抗体,从而判断动物是否感染了该病原体。例如,通过血清学检测可以检测出动物体内是否有沙门氏菌抗体,从而判断动物是否感染了沙门氏菌。

②合理用药

在确诊细菌性疾病之后,需要科学、合理用药,以帮助牛羊恢复健康,避免带给养殖场(户)重大经济损失。一是选择有效的抗生素。不同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因此需要通过药敏试验来确定最有效的药物。例如,在治疗巴氏杆菌病时,青霉素和链霉素通常为首选药物,因为它们对巴氏杆菌具有较高的灭活性。对于沙门氏菌感染,则可以选择四环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二是遵循正确的用药剂量和疗程。用药剂量不足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而用药过量则可能对牛羊造成不必要的毒副作用。因此,兽医应根据牛羊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药物的推荐使用剂量来精确计算给药量。同时,确保按照规定的疗程进行治疗,不可因症状暂时缓解而提前停药,以免疾病复发。

③实施隔离与彻底消毒

一是对于患病的牛羊,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以防止疾病在畜群中传播。隔离区域应远离健康畜群,并确保有良好的通风和消毒设施。二是对患病牛羊的排泄物、分泌物等应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减少病原体的扩散。三是对养殖环境进行全面消毒。消毒剂的选择应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特性来确定,如使用含氯消毒剂、碘制剂或季铵盐类消毒剂等。同时,根据疫病严重程度和养殖场实际情况来确定消毒频率,通常建议每天至少消毒1次。在消毒过程中,确保消毒剂与病原体充分接触,并注意通风换气,避免消毒剂残留对牛羊造成危害。

4、增强母畜体质

饲料中应含有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以满足母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需求。例如,在母畜妊娠期和哺乳期,应增加饲料中的蛋白质和钙磷含量,旨在提高乳汁的质量,保证幼畜正常生长发育。同时,需要注意必要营养素的补充,比如给母畜补充适量的维生素E和硒元素,可以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减少应激反应;补充益生菌和酶制剂等微生态制剂,可以改善肠道菌群平衡,提高消化吸收能力,从而增强母畜体质。保证母畜适当的运动量,也有助于其体质的进一步增强。运动能够促进母畜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提高抵抗力。

5、加强养殖户培训

虽然当前国内牛羊养殖户掌握的养殖技巧较为丰富,但对于细菌性疾病的防治了解却不足。因此,为了提高牛羊养殖的健康管理水平,农业农村部门需要对养殖户进行全面深入地培训。{1}通过专业培训课程,向养殖户普及细菌性疾病的基本知识,包括疾病的成因、传播途径、临床症状以及预防措施等。旨在帮助养殖户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细菌性疾病对牛羊健康的威胁,从而增强防治意识。{2}培训中应重点传授防治技术。可通过现场演示、实践操作等多元方式,教会养殖户如何正确使用疫苗、如何进行环境消毒、如何合理配置饲料等实用技术。

综上所述,在当前市场需求的推动下,牛羊养殖业发展前景广阔,但细菌性疾病的存在严重威胁着养殖场(户)的经济收益,甚至可能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因此,加强牛羊细菌性疾病的防治,对于促进牛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养殖场(户)应提高对细菌性疾病防治的重视,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如改善养殖环境、提高饲料质量、定期体检、规范疫苗接种和疾病监测等。同时,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应重视养殖户的培训指导,加强畜牧养殖技术推广应用,助力畜牧业现代化发展。

标签:  牛羊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