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林业树木育苗种植成活率的技术措施规范化运用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215)

为提高林业树木种植成活率,本次研究从自然环境、生物、管理三方面分析了林业树木种植成活率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季节性三种基本种植原则,研究了提高林业树木种植成活率的措施,包括做好准备工作、严格控制苗木品质、科学运输与存储、适时种植、合理密植、改良土壤、林间管理等。通过规范化运用林业树木种植技术,加强树木种植后期林间管理,有利于提高树木成活率,保障植树造林效果,预防资源浪费。

为应对自然危机,国家大力推广植树造林行动,增加林业资源数量,扩大林木覆盖范围。其中,林木成活率直接影响植树造林效果,为此,本次研究以提高林业树木成活率为主题,从影响因素、种植原则、规范化采用种植技术的角度展开分析,提出林木种植与养护建议,旨在有效提高林木成活率、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一、林业树木种植成活率的影响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1)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降水等,这些因素是树木健康生长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若遭遇极端恶劣天气,如狂风、暴雨等不良天气,树木幼苗死亡率提高,成活率下降。

(2)土壤条件

若树木种植地土壤肥力过弱或过肥、排水性能差等,种植的树木很难获得所需营养物质,成活率容易降低。若是种植的土壤为酸性土壤,部分树木还容易出现根系腐烂等问题。

(3)地势条件

地势低洼容易在降水天气出现积水,若积水排出不及时,树木根系易坏死,死亡率提高。

(4)光照条件

光照过强或过弱都会阻碍树木生长以及存活率;此外,不同日照时长下树木生长节奏不同,并且不同树种对日照时长需求不同,若喜短日照的树木被种植在长日照地区,也会造成树木成活率下降;日照时长影响树木生长与休眠周期,若日照时长被人工打破或是气象异常变动,也会造成树木成活率降低等。

2、生物因素

自然界中生活着昆虫、病毒、细菌等,它们轻则阻碍树木生长,重则造成树木死亡。常见的病害,如炭疽病、褐腐病等,会造成树木叶片枯萎坏死,导致树木健康生长受损。常见的害虫,如蚜虫、蛾类等以树叶、树干等为食,因此,虫害形成后,树木会面临枯萎乃至死亡。除却昆虫、病毒、细菌外,草本植物、野草等与树木争夺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以及其他资源,如光照、水分等,影响树木的成活与生长,造成树木成活率降低。

3、管理因素

人为管理也是影响树木成活率的因素之一。规范化栽植能够提高树木成活率,规避栽植后树木大量死亡的风险。若栽植操作不当,易造成苗木根系受损,导致树木成活率降低。此外,树木栽植后的林间管理是否到位、有效也会影响林木成活率。通常情况下,若是水肥管理不到位,如灌溉水量过多或过少、肥力供给不及时会导致树木生长异常。若树木整形修剪不规范,树木因“伤口”等因素也会出现疾病,甚至死亡。乱砍滥伐等人为破坏行为严重威胁树木成活与生长。

二、林业树木种植基本原则

遵循林木基本种植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高林木成活率,保证林木健康生长。

1、因地制宜

(1)秉承因地制宜原则选取苗木,即根据当地环境,综合考虑种植地环境因素,如温湿度、光照、降水,以及苗木自身因素,如抗逆性、粗壮程度等,选取质量良好、性能优越的树苗。一般情况下,以选取根系发达且健壮、疾病检疫合格、环境适应能力强的苗木为主。

(2)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土壤、水文、地质、气候等多方面条件,规划林木种植区。与此同时,根据树木生长习性、当地区域林业发展规划等,进一步划分种植区,探索不同种植结构下树木成活情况。

2、合理规划

合理规划是指在种植树木时,既要保证种植结构合理,又要实现合理密植。

(1)保证种植结构合理

为了提高树木成活率,根据不同种类树木的生长条件,组合种植不同种类的树木,打造非单一树木结构。

(2)合理密植

在种植树木时,根据种植区总面积、树木生长习性等确定树木种植密度,避免因过度密植造成养分分布不均,导致大量树木死亡。

3、季节性

树木生长季节性特征明显,在不同季节,植物生长速度明显不同。相较于冬夏两季,树木在春秋两季更容易成活,这是因为此时温度适宜,树木生长速度加快,能够快速吸收养分、水分等。所以,为保证成活率,种植树木时,应遵循季节性原则。

三、提高林业树木种植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1、科学育种,改善树木品质

加大优质苗木育种研究力度,依托现代生物技术、遗传育种方法,培育出抗逆性、适应性等性能更强,生长态势更好的优质苗木品种,将其视为母树,综合运用嫁接、人工授粉等多种培育手段,培育出更多该品种的树木,从而增加优质苗木数量。比如,采用林木杂交育种技术,通过杂交不同基因型个体,结合母体优良特性,以人工授粉的方式培育出新品种。或是采用遗传测定技术,通过对比试验,挑选出优良遗传型树木,提供培育数据,根据培育数据,培育出优良树种。

种植人员应按照选种、催芽、培育幼苗的顺序培育树种。挑选颗粒饱满且抗病能力强的优质种子,为培育出高成活率的树种创造条件;在手续齐全、正规的种子生产厂家挑选与购买种子;仔细检查种子生产许可等一系列有关证明;技术人员应利用先进设备,检测种子各项性能,确保种子发芽率。用温水或热水浸泡种子,定期温水清洗,以提高发芽率;把控容器内温水或热水与种子的比例,按照1∶2的标准放入种子和温水或热水;采用去蜡法或去油法去除种子表面油性物质。采用去蜡法时,将种子浸泡在70℃溶液中,人工擦除表面多余的蜡质层。培育幼苗时,保障光照、土壤、养分、基础水分等生长要素充足。定期浇水和控制温度。及时清理杂草以及其他影响幼苗生长的物质,以确保苗木正常生长。

在繁殖树木时,培育人员可采用接木法,通过将树苗嫁接到成活率相对较高的砧木上,以获得成活率相对较高的新树木。嫁接时,若采用枝接,则需要将嫁接时间控制在早春发芽前,若选择芽接,则需要将嫁接时间控制在9月上旬。需要紧密贴合接触面,使用塑料膜捆绑,以确保完全粘在一起。

2、规范化种植,发挥技术优势

(1)严格控制苗木品质

栽培苗木时,应进行筛选种苗,选出优质种苗。①根据种植地自然条件选择苗木品种,优先考虑选种经主管部门审定或是科研院所、技术部门主推的品种。②采用现代设备,落实苗木的外观检查、病虫害监测等。重点检查关键部位的健康情况,如根系、叶片等。在检测病虫害时,着重检查种苗是否携带病菌、虫卵等。剔除携带病菌、虫卵的苗木。③选用高度、胸径符合规定且根系发达、主侧根分布均匀、不缺水的苗木。④若选择嫁接苗木,则要观察接口是否牢固。

(2)科学选地

土壤、水源、地形地势等是林木成活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了提高林木成活率,种植人员应综合考虑土壤、水源、地形地势等因素,选出最佳的种植地。①综合考虑土壤的理化和生物性质。要求种植地土壤透气性、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肥力充足,有机质以及其他营养物质含量高。②树木存活离不开水分,因此,选择的种植地周边应具有足够的水源,特别是能够满足夏季高温季节林木的灌溉需求。若种植地地下水位较高,可修建蓄水池塘;若地下水位相对较低,考虑利用山地水库,蓄积灌溉水,保证树木水分供应充足③考虑气候条件。不同种类的树木对降水量、光照时长、温湿度等有着不同的要求。对此,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树种,之后根据树种生长要求选择适宜的种植地。例如,将喜凉、抗旱的树木种植在半干旱地区;将喜温、耐寒的树木种植在温寒带地区。④地形地貌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关系着树木能否成活。因此,应根据地形地貌确定土地利用方式,设计树木种植方案。以大坡度地段为例,在种植树木时,着重考虑如何减轻水土流失、预防坡面坍塌等。

(3)适时种植,合理密植

根据树种生长特性、当地自然环境等确定林木种植时间。若是林下种植,如种植霍山石斛、铁皮石斛等植物,可将种植时间控制在3月底~6月初。若是造林,则可以将阔叶树种的种植时间控制在秋季,也可以是在3月12日或是清明节前后。根据地形地势确定种植密度,如在平原地区,可按照4m×5m或3m×6m的密度栽植林木;在山区,则可按照4~5m的株距要求,合理定植。也可以根据所选径级、材种、价格、造林目标等选择种植密度。以杨树为例,若培育种植小径材、纤维材,则参照2m×3m~3m×3m的密度标准;若培育种植中小径材,则参照2m×5m~3m×4m的密度标准;若培育种植中径材,则参照3m×5m~4m×5m的密度标准;若培育种植大径材,则参照5m×6m的密度标准。在大规模种植树木时,可采用植树造林法、分殖造林法、插条造林法等多种种植方法。在采用植树造林法时,应在移植树苗时,重视树苗根部的保护,确保无机械式损伤;采用基础种植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树苗根茎变化,调整水分灌溉方案,弥补运输期间的水肥损失,以提高树木整体成活率。采用分殖造林法时,技术人员应事先准备种植所需的基础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苗木树干、残留枝干上的树枝,以确保苗木生长期养分充足。若环境相对恶劣,又希望提高苗木的整体成活率,可考虑采用该种植方法。采用插条造林法时,将造林时间控制在春季土壤全面解冻后。插条栽种期间,根据种植区域环境挑选直径为1.5~2.0cm的1~2年生优质枝条。修剪后,在早秋或是晚秋,按照50~80cm的栽植深度完成插播。

(4)采用土壤改良技术

林业部门应根据树种的需氧量、透气性要求、肥力需求以及微量元素需求等,采用土壤改良技术科学整地,改善土壤条件。以种植杨树为例,考虑到杨树根系需氧量高、对土壤透气性形成较高要求,因此,通过深翻整地技术,提高土壤松散度和透气性,增强蓄水保水能力,为杨树根系吸收养分创造条件。①按照30~40cm的深度标准全面翻耕种植地,按照1m×1m×0.8~1m的尺寸开挖杨树种植穴。②按照1.5~2m的宽度标准、0.8~1m的深度标准挖壕,按照30~60cm的深度标准分层回填表层土。整地时,将肥料与表土均匀混合,要求肥料分布在30~60cm土层中。

3、落实林间管理

(1)灌溉管理

对于新种植苗木,及时浇定根水,要求匀速浇灌、浇透种植穴。第2次浇水应不超过种植第3天,第3次浇水应在种植后7天内完成。从第2次浇水开始,可有计划增加浇水量。考虑到过度浇水或浇水过少都会影响树木健康生长,因此,树木灌溉管理秉承不干不浇,浇便浇透的原则。

(2)追肥管理

根据树种本身需肥量、土壤肥力条件、种植密度等多个因素,制定追肥方案。例如,土壤改造时,按照6~10kg/hm2磷酸铵的标准施加基肥;按照4~6.7kg/hm2或6.7~11.3kg/hm2尿素+10.7~18kg/hm2氮肥的用量标准追肥。追肥时,按照80cm×20cm×20~30cm(长×宽×深)的尺寸标准挖掘施肥沟。

(3)整形修剪

通过整形修剪去除病枝、弱枝,可以降低树木生长消耗,改善通风、光照条件。通常在4月底~5月初完成修枝,避免冬季或雨季修剪枝条,以防伤口不易愈合等。以树龄、树高为依据确定修剪强度。此外,根据树种的光照需求,通过整形修剪,改善林间光照条件,满足树种光照需求。

4、病虫害防治

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辅。通过安装捕虫网等物理设备诱杀害虫,利用投放害虫天敌,如赤眼蜂等进行生物防治,采用科学用药策略防治病虫害,以及加强植物检疫以切断病虫害的传播途径等方法。

(1)采用营林技术

在经营管理林木的过程中,采用营林技术,通过选种抗病品种的林木,防治病虫害。选育和种植抗病性能优越的树种,是一种经济、实用的病虫害防治途径。在选育树种时,结合选取抗病能力强的树种和常规性能的树种,既可以降低经济成本,又可以有效地提高树种的抗病性能。后期经推广后,病虫害防治的经济成本会大幅降低。

(2)采用生物防治措施

利用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控制林间害虫密度,起到防控病虫害大面积蔓延的作用。例如,投放赤眼蜂、管氏肿腿蜂、啮小蜂防治松毛虫、舞毒蛾、舟蛾、白蛾等害虫。也可以投放一些捕食性昆虫,如螳螂等捕杀林间害虫。采用微生物制剂,如真菌、线虫、微生物、立克次体等,靶向作用于某一种或是多种害虫。这种防治做法,既不会影响人畜,又不会破坏生态环境。此外,也可以投放鸟类,如杜鹃、啄木鸟等,通过捕食害虫,降低林间害虫密度,确保林木健康生长。

(3)采用物理防治措施

①通过人工捕杀来移除林间体积较大的害虫,有助于遏制害虫的扩散。②采用隔离法,通过将特定区域进行隔离,防止害虫蔓延至其他区域,从而保护那些尚未发生虫害的区域。具体做法是在未患病和已患病区域之间建立宽度和长度适宜的无寄主隔离带,阻挡害虫向其他区域蔓延。③采用诱杀法,通过安装捕虫网、振频式杀虫灯等设备,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将其诱杀。④或是通过释放干扰素干扰害虫交配繁殖。使用性诱导剂,诱杀雄虫,降低交配率。

(4)采用化学防治措施

在日常预防中,使用化学药剂,也能够起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考虑到化学药剂易破坏生态环境,因此,需要强调合理用药,严格控制剂量。例如,使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高渗苯氧威乳油预防美国白蛾;使用3.2%虫杀净乳油、1.8%阿维菌素防治杨扇舟蛾。

综上所述,提升树木的成活率是促进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和先决条件。为了有效提升林木的成活率,必须规范地应用种植技术,提高树木种植的质量,并且加强林间的管理,确保林木养护工作的到位,从而为林木营造一个优良的生长环境。

(作者单位:132013吉林松花江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标签:  树木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