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构建针对性防治方案的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48)

杨树是杨柳科的落叶类乔木又被称为白杨,树干笔直高大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生命力顽强,在木材供给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杨树在绿化造林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该种林木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种植效应,是人工造林绿化造林常用树种。近些年,随着人工造林工作不断向前推进,造林面积呈现逐渐扩大的态势,但由于不规范的营林造林,没有进行有效的规划设计,导致杨树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率逐年增加。为了降低病虫害对杨树生长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应该明确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特点,并构建有效的防治措施,确保早发现早处理。

一、杨树溃疡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1、溃疡病的发病特点

杨树溃疡病主要包括水疱型溃疡病、大斑型溃疡病、烂皮型溃疡病。水疱型溃疡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在枝干或干枯部位出现较小的水疱样病斑;病斑上的水疱逐渐扩大,表面呈赤褐色或暗褐色;水疱内的液体一般为黄色或暗褐色,带有气泡;水疱破裂后,水疱周围的组织逐渐坏死,胶质样物质会渗出;继续扩大后形成坏死区域,表面裸露并结成黑色或棕黑色坚硬的溃疡。大斑型溃疡病始于细枝或干枝处,并向树干扩展;在感染部位,出现较大的浅红色到褐色的圆形或不规则病斑,直径可达几厘米;病斑表面凹陷,边缘呈波浪状,覆盖一层暗棕色或黑色的薄皮;病斑中央组织坏死,木质部逐渐受损,形成大斑状坏死区域;感染严重的部位可能引起枝干断裂或导致整株死亡。烂皮型溃疡病开始于树身或主干处;受感染的区域出现树皮褐色或暗红色的病斑,并伴有皲裂的症状;逐渐扩展的病斑上的树皮脱离,并露出坏死的组织;病斑与健康组织的交界处可见溢出胶状液体;病害进一步扩大时,树皮脱落,形成明显的坑洞状溃疡。

2、溃疡病的防治措施

防控杨树溃疡病应该加强病情调查,对杨树发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处理,将其划分成重病轻病和预防区域做到防治工作的有的放矢。在发病高峰期到来之前可以选择使用1%溃腐灵稀释50~80倍液,对患病部位进行涂抹处理,或者使用注射器直接对患病病斑进行注射处理,也可以选择使用溃疡灵50~100倍液、多氧霉素100~200倍液喷洒主干和大枝有效防范病菌的入侵。秋季在落叶之前可以在距离地面1.0~1.5m的位置对树干进行刷白处理,涂白剂一般是由生石灰石盐和水按照1∶0.3∶10的比例混合制备而成。

二、杨树黑斑病的发生特性及防治

1、黑斑病的发病特点

杨树黑斑病是由真菌感染引发的一种病害病原菌,菌丝体在落叶或者枯枝当中正常越冬,每年的5-6月份,病菌就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并借助风雨进行传播落在新生长出来的叶片后,会由气孔侵入到叶片组织当中,高温多雨是造成该种疾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分生孢子入侵之后3~4d就会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5~6d会形成孢子盘并再次进行循环侵染一般在5月下旬开始发病,7-8月份进入发病旺盛期,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大的斑块,引发早期落叶。先是在叶片上出现症状嫩叶上初为红色,边缘褐色,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后,中央出现灰白色突起小点,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发病严重时,整个叶片变黑、干枯脱落。老叶上的病斑开始即为黑褐色,病斑相互连接成圆形或不规则斑,严重时病斑布满全叶。在叶柄和嫩梢上,病斑呈黑色,干燥后极易破裂。多雨潮湿时,病斑扩展十分迅速,发病严重时将导致叶片脱落,植株折垂倒伏,病株上部干枯凋萎,甚至引起倒秧子。

2、黑斑病的防治措施

杨树黑斑病在防控过程中应该选择抗病苗木,注重做好苗圃地的建苗,确保通风条件良好。在微卡初期阶段可以选择使用25%咪鲜胺乳油500~600倍液,或50%多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进行喷洒,连续使用2~3次药型间隔为7~10d。

三、杨树叶锈病的发生特性及防治

1、叶锈病的发病特点

杨树叶锈病也称为杨树黄粉病,是由特定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影响杨树的叶片,有时也会侵染叶柄、嫩梢和冬芽。这种病害广泛分布,尤其是在新疆杨、河北杨和山杨等白杨派品种中较为常见,主要危害幼苗和幼树,但也能影响成熟树木。杨树叶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尤其是温度和湿度,病原菌在温暖潮湿环境下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因此,在春季和秋季,当气温适中、空气湿度较大时,病害发生的风险较高,其中8-10月份是杨树叶锈病发生的主要时期,风力传播也是病害扩散的重要途径,风较大的地区可能更易受到感染。春天,病芽可能会呈现出畸形,外形类似一束黄色绣球花,严重受害的病芽在3周左右会干枯。健康的叶片上出现黄色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形成黑褐色斑点,叶片也会变得干枯。在叶片背面,可能会看到黄色粉状物,这是病原菌的夏孢子,它们在合适的条件下会随风飘散,再次感染其他叶片或芽。严重感染的树木,其叶片可能会提前落叶,幼苗和幼树受害后,可能会导致生长受阻,甚至死亡。

2、叶锈病的防治措施

对于杨树叶锈病,在防治过程中,应该注重做好冬季的植株修剪工作,及时去除患病或者枯死的枝条,彻底清除林间的残枝落叶。2月下旬患病区域可以喷洒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者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这样能够消除东崖上的越冬菌发病初期要及时去除患病的汁液交替,使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者50%的敌锈钠200倍液或者50%的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四、杨树烂皮病的发生特性及防治

1、烂皮病的发病特点

杨树烂皮病是杨树生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害,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病菌主要在患病组织当中繁殖生长菌丝、分生孢子和子囊壳在患病组织当中正常越冬,第2年春季当外界温度升高到15℃左右,湿度保持在60%~80%病原菌就会繁殖生长,产生分生孢子,并借助空气进行传播,孢子萌发之后,能够通过树木的伤口进入到寄主组织当中病斑的形成一般在6~10d左右。杨树烂皮病一般在3月中下旬开始出现典型临床症状,4月中旬到5月下旬进入发病,旺盛期到10月之后,病害发展会停止。根据症状的不同,主要将烂皮病划分成干腐型、枯枝型。干腐型发病初期患病部位会出现暗褐色的退绿斑点,略向外肿胀,患病部位的皮层组织逐渐变软,并伴随出酒糟发酵气味,轻轻按压时会出现渗水现象,随后病斑失去水分,树皮向下凹陷,干缩形成皲裂状,患病部位和健康部位界限明显,病斑上会着生出很多针尖大小的黑色小凸起,这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在潮湿条件下小凸起会生长出很多橘红色的卷丝状分生孢子角,适宜的条件下迅速扩展,当病斑围绕树干一周时会导致上部的树干干枯。有时患病部位能够达到木质部,使得表皮和树木很容易剥离。枯梢型主要会对1-4年生的幼树造成危害,发病初期病斑呈现暗灰色症状,随后病情快速扩展,当病斑围绕树干一周之后导致上部枝条枯死,在枝条上会产生很多的小黑点,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2、烂皮病的防治措施

针对杨树烂皮病,在防治过程中应该注重做好抚育管理工作,合理进行修剪整治,在修剪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好伤口休闲时间通常选择在春季的4月中上旬和秋季的9月中下旬,尽量避免雨季或者冬季修剪枝叶,秋末冬初可以进行树干涂白处理,有效预防癞皮病的发生。对于存在患病的阳痿可以用刀刮除患病皮,然后在病斑上涂抹上10倍的10%的双效灵或者400倍液的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五、杨尺蠖的发生特性及防治

1、杨尺蠖的发病特点

杨尺蠖属于鳞翅目尺蠖科,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昆虫,雄性成虫翅展约为28~37mm,身体颜色呈现灰褐色,前翅会存在三条褐色波状的斑纹,中间一条不明显,触角羽状。雌性成虫体型较小,体长7~19mm,无翅,触角丝状,腹背部会出现黑色的突刺排列成一排,臀板上也会出现一例黑刺刺列,向外凸起。卵呈长圆形,大小约为0.8~1mm,颜色呈现灰褐色或者灰白色,具有光泽感,卵壳表面会存在整齐的刻纹。老熟幼虫体长2~40mm,体色灰褐色,腹部的第2节会形成一个向外凸起的瘤状物,腹线呈白色,气门呈淡黄色,虫蛹颜色呈现黄褐色。杨尺蠖的为害主要发生在幼虫期,在春季孵化后,开始啃食植物的幼芽或叶肉,随着幼虫的生长,会食尽全叶,严重时可将嫩叶食光。杨尺蠖幼虫一般在5月上旬会造成最严重的为害,此时它们有吐丝下垂、随风转移的习性,老熟的幼虫进入到5月中下旬之后会逐渐化涌进入到土壤当中,整个勇气能够长达9个月。杨尺蠖的为害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被食害,严重时整棵树的叶片可能被吃光,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及树体的生长。在受害的树木上,可以看到被咬断的枝条和光秃的树枝,直接影响了树木的健康和生长。由于该种害虫有吐丝下垂的习性,常可以在树干或地面发现随风飘动的丝状物,这往往是杨尺蠖幼虫的转移方式。

2、杨尺蠖的防治措施

杨尺蠖在防控过程中,主要根据该种害虫的无刺特点用阻隔法有效阻止雌虫的产卵在距离树干1~1.3m的位置刮除树皮,然后使用宽度为15~20cm的胶带,对树木进行严密的包裹,上下宽度控制在10~20cm,这样能够有效阻隔杨尺蠖雌虫上树产卵,在幼虫的危害初期推荐使用2.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和50%的辛硫磷乳油500倍液混合之后,选择使用植保无人机进行低空飞行作业,也可以对患病部位进行打孔注药,该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胸径超过10cm以上的杨树树林在树干的基部周围每间隔5cm倾斜向下45°打一个小孔,要保证孔的深度能够达到木质部,选择使用医用注射器将装有40%的氧化乐果乳油按照1∶1的比例稀释之后注入空中,每个孔注入1mL,注射完成之后,对孔进行封堵处理。

六、杨扇舟蛾的发生特性及防治

1、杨扇舟蛾的发病特点

杨扇舟蛾属于鳞翅目舟蛾科,是杨树和柳树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该种害虫的成虫外观呈现褐灰色,臀毛簇末尾呈现暗褐色,前翅的顶角会出现一个暗褐色的扇形斑块,翅膀有三条灰白色相间的横带并带有暗边,最外侧的一条线的前半段呈现斜伸双齿形,外侧会带有锈红色的斑点,亚端线由一列脉间黑点组成,其中第二到第三脉间的黑点较大,该种害虫的幼虫全身会附着有一层灰黄色的长毛,身体呈现赤褐色,背面呈现淡绿色,幼虫每节的两侧都会有4个赤褐色的小瘤,第一和第八腹节背部的中央会出现一个大的红色瘤状物,两侧各伴有一个白色斑点不同地区杨扇舟蛾的发生代数有所不同,春夏之间是幼虫为害的高发期。成虫一般在午后将虫卵产于杨树叶子的背面或者釉内的枝条上,卵块呈现平铺状排列,幼虫孵化之后1~2龄的幼虫常常会栖息在一个叶片上进行集中啃食,3龄后幼虫开始向着周边树木扩散,开始分散趋势,导致对杨树树叶危害进一步加重。危害后幼虫群栖时会在叶片上形成明显的取食痕迹,1~2龄的幼虫常常会在叶片上啃食叶肉,导致整个叶片被啃食,仅仅保留表皮和叶脉。2龄后幼虫会吐丝,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一个大的虫茧,这有助于它们在白天躲避天敌。3龄后,幼虫分散取食,若虫口密度大,可在短时间内将全株叶片吃光,仅剩叶柄,远看像火烧过一样。该种幼虫繁殖能力较强,繁殖速度较快,数量众多,分布十分广泛,很容易出现大范围的承载性灾害导致杨树生长发育不良严重的会导致杨树停止生长直接死亡。

2、杨扇舟蛾的防治措施

在防治处理过程中,应该注重做好越冬越夏的人工防治,这个阶段要加强对虫蛹和成虫的针对性防治,这样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栽培管理环节可以进行人工采集虫卵和土壤翻耕,这样能够减少越冬虫蛹的基数,成虫羽化旺盛阶段可以选择使用杀虫灯,例如黑光灯或者振频式杀虫灯对害虫进行进一步的诱杀处理,进一步降低邻接的虫口密度,同时在大田当中可以释放赤眼蜂,可以设置50个/hm2释放点,每次释放25万~150万头/hm2。对于发病较为严重,喷药难度相对较大的高大树体可以采用打孔注药的方式,选择使用打孔器械,在树胸径不同处不同方向打3~4个孔深度,一般控制在8~10cm,然后向其中注入具有较强诱杀性的药物,常用的为40%的氧化乐果路由,10cm以上胸径的杨树用药量为2~4mL,将药液与清水按照1∶1比例稀释之后注入孔中,并注重做好封堵处理,在害虫的低龄期可以选择使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药物使用间隔为7~10d,连续使用1~2次,用药过程中要做到轮换用药延缓抗性的产生。

七、杨树天牛的发生特性及防治

1、天牛的危害特点

杨树天牛种类繁多,但大部分都属于次期性害虫在幼虫期主要在植物体内危害。常见的天牛类型主要包括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云斑天牛。其中光肩星天牛成虫体长一般为15~25mm,体色深褐至黑色,触角较短,复眼较大,鞘翅上有不规则的白色斑点。黄斑星天牛成虫体长可达30mm,体色为棕黑色,鞘翅上有明显的黄色斑点。云斑天牛成虫体长20~30mm,体色深棕,鞘翅上有云状斑纹。天牛的生命周期一般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幼虫期是它们危害最严重的阶段,它们在树干内挖掘隧道,影响树木的养分运输和水分平衡。成虫期补充营养和繁殖,也会对树木造成一定伤害。天牛主要以幼虫在杨树茎干内蛀食为害。幼虫在树干内蛀食,形成不规则的虫道,导致树木输送水分和养分的功能受损,严重时可导致树木枯死。有些天牛还会在树皮上产卵,形成大量的虫孔,影响杨树的生长和观赏价值。

2、天牛的防治措施

在害虫发生前或幼龄期,在树干基部或靠近新鲜排粪孔下方钻孔将“蛀虫清”插瓶插入进行滴注。在成虫羽化高峰期前一周(约7月初),可采用树干打孔注射40%氧化乐果原液、20%康福多等药剂防治成虫。方法是在树干离地面30cm处打深达木质部的沿主干各方位均匀的下斜孔,用药量一般为0.3~0.9mL/cm。

综上所述,杨树是一类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的林木品种,适应能力较强,生长速度较快,在短时间能够成林,全国各地都有着广泛的种植。然而随着栽培面积的逐渐扩大,种植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其中病虫害问题逐渐加重,已经成为影响林木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为降低病虫害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应该明确常见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特点,构建针对性的防治方案,确保在短时间内将病虫害控制在萌芽阶段。

(作者单位:237343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

标签:  杨树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