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绿色防治在营林育苗中的技术应用深入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243)

在树木的生长过程中,若遭受病虫害侵袭,轻者会对其生长及存活产生不利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苗木的死亡。病虫害的损害形式多样,主要影响树木的根部、茎干及果实,对整株树木造成损害。本研究以杨树苗木为对象,归纳了其病害的成因,并对常见的病害种类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同时深入探讨了其防控技术,为未来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杨树苗发生病虫害的主要原因

1、密度过大

杨树在其生长周期内对空间的需求量较大,必须精确控制单位面积内的植株密度。不同生长阶段的杨树对密度的需求存在差异。它们的共性在于为了确保健康成长,每棵杨树在生长过程中都应保持适当的间隔,避免单位面积内植株密度过高。在杨树幼苗的栽植过程中,由于幼苗的经济价值较高,市场对之需求旺盛。一些苗圃工作者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益,不当地提高了栽植密度,导致苗木生长能力、抵抗力的下降,并且木质化过程延长,引发了严重的病虫害问题。

2、施肥过量

在培育杨树幼苗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施肥是确保苗木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过量施用化肥会对杨树幼苗的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在杨树幼苗的日常栽培实践中,一些苗木养殖户为了抢占市场先机,增加苗木产量,往往对幼苗施以过度的肥料,这种做法不仅抑制了杨树幼苗的正常生长,还对苗木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幼苗虽然生长得较为粗壮高大,但其品质却难以达到标准。杨树幼苗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较弱,且其生长过程中的木栓形成期较长,极易遭受病虫害的侵袭。

3、长时间进行单一育苗

杨树属于深根性树种,对土壤中的养分具有显着的吸收能力。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众多苗木通常在同一片土地上每年进行一次单独种植。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的肥沃程度会逐渐下降,同时容易滋生大量病原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特定时期可能会大规模爆发,对杨树的幼苗造成严重损害。

二、杨树苗常见病害类型及防治方式

1、杨树叶锈病

①危害及具体辨别特点

这种疾病不仅会对幼苗造成损害,同样也会威胁到成年树木。它会导致过早落叶和芽枯,若情况严重,甚至会导致新梢枯萎,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②发生特征

该病菌主要栖息于树木的冬芽、树干以及落叶等部位,春季为发病期,初期症状表现为暗黄色的小孢子堆,随后开裂并转变为黄白色的粉末状物质。夏孢子的萌发最适宜温度范围为15~20℃,而当温度低于10℃或高于29℃时,其萌发将受到抑制。到了秋季,叶片上会出现暗褐色的圆形或多边形孢子堆。

③防治方式

春季,当杨树幼苗开始发芽之际,应立即剔除受损的芽体,并予以妥善保存,随后在距离幼苗较远的区域进行销毁处理。可于杨树幼苗生长期间施用农药,依据科学配比,具体为使用25%三唑酮粉剂稀释800倍后进行喷洒,以及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稀释1000倍后进行喷洒,同样8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和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也应分别稀释1000倍和800倍后进行喷洒,每7d进行1次喷洒,连续进行2~3次。

2、杨树黑斑病

①危害及具体辨别特点

杨树黑斑病,也称褐斑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植物病害,对杨树的幼苗、幼树及成熟树木均构成威胁。该病在初期主要表现为叶片的脱落,严重时可导致新梢的枯萎。病原菌主要侵袭叶片、花序、枝条及新梢。在我国多个地区,杨生盘二孢菌是导致杨树黑斑病的主要病原体。在青杨杨树的叶片上,细菌感染形成的斑点清晰可见;而在杨树和黑杨的叶片及其背面,可观察到大小约为1~2mm的病斑,这些病斑形状多样,包括角形、圆形及不规则形状。由杨盘二孢菌引起的黑斑病斑呈棕色,近似圆形,直径大约在1~10mm之间,病斑边缘呈圆形。而由白杨盘二孢菌引起的黑斑则为深棕色,形似圆球,这些斑点在湿润条件下会连成一片,并可能出现白色斑点。

②发生特征

在冬季,病菌常在受感染的叶片上形成斑点。春季,这些斑点会借助露水和风力进一步传播。疾病的爆发与降雨的频率及降水量密切相关,若降雨量过多且雨季延长,导致环境湿度增加,则病害的严重程度亦会随之加剧。低洼地带排水不畅以及苗木种植密度较大,均易诱发苗木病害。重茬种植和土壤肥力不足亦会导致幼苗抗病能力下降,加重病害的发生。

③防治方法

在进行植树造林时,应选择具备较强抗性的杨树苗木,避免大面积种植单一树种的纯林。在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中,中林115、I—69杨、北京杨、小叶杨和小青杨等均属于易受病害影响的杨树种类。必须采取恰当的栽植技术,并适当调整林木间的密度,以确保树木能够得到充足的光照和良好的空气流通。在杨树幼苗出现病害迹象之前,可以使用40%多菌灵悬浮剂稀释800倍后进行喷洒,每隔七天连续喷施2~3次,每次喷洒间隔均为7d。

3、杨树斑枯病

①危害及具体辨别特点

杨树斑枯病,也称褐斑病,一旦杨树苗木感染此病,初期将导致叶片脱落,幼苗生长受阻,甚至可能枯萎死亡,对成树和苗木构成严重威胁。病害初期,叶片上出现直径介于0.5~1cm的圆形病斑,随后病斑逐渐扩展成多角形,其直径可达2~10cm。病斑边缘呈暗褐色,中心则为灰褐色,且叶片表面散布着众多小黑点,这些小黑点是细菌繁殖的场所。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面积扩大,叶片最终会干枯变黄。

②发生特征

该病原菌于冬季通过降落在地面上的病树叶片进行越冬,至次年4~5月期间,可被强风传播。在河南省,毛白杨的幼苗通常于6月中旬或月底开始出现病斑,7~9月期间为发病高峰期。9月份,叶片开始脱落,幼苗的根系亦会遭受病害侵袭,并逐步扩散。此外,高温、高湿度、频繁降雨以及苗木种植密度高的环境均易促使该病害的发生。

③防治方法

在栽培杨树幼苗的过程中,应优先选择具备较强抗病性的品种,并通过加强管理措施,提升幼苗的抗病能力。在病害高发的8~9月期间,建议彻底摘除植株下部的叶片,此举既可有效阻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又能确保植株获得充分的光照。到了秋季,彻底清除所有病害组织和落叶,以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在疾病初发阶段,可采用波尔多液以1∶2∶100的比例进行喷洒,或使用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按400~500倍液浓度进行喷雾处理,每隔1周进行1次,连续喷施2~3次。

4、杨树灰斑病

①危害及具体辨别特点

杨树灰斑病在苗期和成株期都会造成损害,尤其在苗期的影响更为严重,这不利于苗木的生长,并常常导致多冠苗的形成。该病害不仅影响叶片,还会对幼苗的茎干和新梢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

②发生特征

该病菌能够在杨树幼苗的叶片及枝条上越冬,并于次年通过降水和空气媒介进行传播。在湿润及多雨的气候条件下,该病害的发病周期较长,且症状较为严重。幼苗期的杨树更易受到严重侵害,而成年杨树的发病情况则相对轻微。杨树的抗病性因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异,青杨派与黑杨派的杂交种群更易感染此病,而白杨派、黑杨派与其他杂交种群的抗病能力相对较强,即便受到细菌侵害,其发病症状也相对较轻。

③防治方法

在种植杨树幼苗的过程中,必须避免过于密集的栽植。夏季气温升高时,应适当剪除幼苗下部的叶片,以促进空气流通。对于大杨树下部新生的芽,应及时处理,以防止病原体的蔓延。在育苗时,应避免选择大面积的杨树种植区域。在病害大规模爆发的初期阶段,建议使用50.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每隔7d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

5、杨树枯叶病

①危害及具体辨别特点

杨树遭受枯叶病菌侵害后,其叶片、新梢及幼茎上将形成大小不等、直径介于1~5mm的病斑。在黑杨和青杨的叶片上,圆形病斑多呈现轮纹状,颜色为淡棕色。至于白杨派杨,病斑初始时呈棕色圆形,但随时间推移,病斑形状将变得不规则,并可能出现斑纹。

②发生特征

该病菌主要以冬季落叶或新梢、叶芽作为越冬载体,春季则借助风力进行传播。6月通常是病情最为严重的时期,而7~8月以及10月,病情会有所缓解。在高温、多雨以及高湿度的条件下,病害的发生尤为严重。杨树苗圃若种植过于密集,且通风不良,极易遭受病原菌侵袭,导致病情加剧。

③防治方法

可选择具备较强抗病性的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例如小黑杨等。同时,应强化果园的管理措施,确保及时清除落叶和杂枝等杂物。在病害初发阶段,建议使用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进行喷洒,每隔7d施用1次,连续施用2~3次。

6、杨树溃疡病

①危害及具体辨别特点

杨树溃疡病乃树木干枝病害之一,对多种树种构成不同程度之损害,尤以幼树受害最为严重,常导致幼树及幼苗枯萎。春季温度介于18~25℃时,该病害发生率较高,主要侵袭树干中下部及根部。溃疡病所致之病斑形态多样,其中以圆形或椭圆形水渍状病斑最为普遍,病斑呈褐色,且常伴有长约1cm之紫红色液体溢出。至秋季,北京白杨树上可见类似水泡之溃烂斑点,此斑点与树皮颜色相同,外观似水泡,挤压时汁液会流出。在幼苗期,亦可见到3~4cm长、中部凹陷、具纵裂纹之溃烂斑点。

②发生特征

病菌在杨树幼苗的残体上经过风、雨、沙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度过冬季。该病1年中有两个主要的高发期,华北地区主要集中在4月上旬,而6月则是大规模流行期,8~9月份为次级大规模流行期,春季的发病率高于秋季。溃疡病菌具有潜在的传染性,春季造林后,许多新栽植的杨树幼苗由于本身携带病菌而感染溃疡病。尽管这些携带病菌的幼苗在外观上未显现出任何病害迹象,但在移植过程中,由于水分丧失,导致树木生长迟缓,且对病菌的抵抗力较弱,潜伏于树皮内的病菌会逐渐形成病斑。一旦溃疡病发生,通常会导致杨树组织腐烂,嫩枝乃至整个幼苗均可能死亡。在杨树林与苹果树相邻的区域,发生腐烂的可能性更大。

③防治方法

在选择杨树苗木进行栽植时,必须考虑造林地的具体条件。为了培育出健康且品质优良的杨树苗,必须强化苗木的检疫工作,并对苗木品质执行严格的筛选程序。在苗木的起苗、培育及栽植整个过程中,应采取严密的保护措施,以最大程度减少水分的流失。在栽植前,应将根系浸泡24h,并在栽植后立即进行浇水。为了促进杨树幼苗愈伤组织的形成并增强其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应对幼苗施用5406细胞分裂素1000倍液和赤霉素10000~20000倍液进行喷洒。在5~6月以及8~9月期间,应对病株进行防治,使用50%代森铵水剂2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每7d喷洒1次,连续进行2~3次。

三、杨树苗常见虫害类型及防治方式

1、杨尺蠖

杨尺蠖是杨树幼苗的主要害虫,该害虫每年繁殖一代,初孵化的幼虫活动能力较弱,主要以叶片为食;而4~5龄的幼虫对饥饿的耐受力增强,并能迁移到邻近的树木,导致受害范围扩大;成虫则表现出较强的趋光性,在日间活动于树干缝隙和树枝上。针对此类害虫,林业工作者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林业人员可调配松香、蓖麻油、白蜡油和车轴油制成涂胶,涂抹于易受虫害的树干下部,胶环宽度约为6cm,厚度约为3mm,此法能有效阻止雌蜂上树繁殖。在虫害发生后,可采用90%敌百虫晶体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对树体进行喷洒,通常喷洒2~3次即可有效消灭4龄前的幼虫。

2、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具有高度适应性、繁殖力强、扩散迅速地害虫,对林木和花卉等植物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得名“无烟火”。该害虫主要以杨树为食,严重时甚至能将叶片食尽,对植物的生长和抵抗力产生重大影响。针对此类害虫,林业工作者必须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有效控制。林业部门应实施严格的检疫措施,对所有杨树幼苗进行检查,并对发现含有虫卵的幼苗进行销毁处理。林农可在土地上施用100mL/667m2的苏云金杆菌混悬剂。在美国白蛾爆发期间,林务人员可使用溴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药物,以2000倍稀释液对树冠进行喷洒,通常每隔7d喷洒1次,连续进行2~3次。

3、光肩星天牛

光肩星天牛的生命周期通常为1年1代,但在某些地区可能每2年发生1次。该天牛以卵或幼虫形态越冬,卵产于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的卵槽中,每年3月底可见。幼虫孵化后,初期主要侵害杨树的韧皮层,待发育至3龄时,幼虫则深入木质部,开始横向取食后向上扩展,其取食形成的洞穴长度通常为9.6cm,最高可达15cm。光肩星天牛的化蛹高峰出现在6月中旬至下旬,老熟幼虫在坑道末端化蛹。研究显示,6月中至7月初是成虫活动的高峰期,此时对杨树林的危害最为严重。在光肩星天牛成虫羽化高峰期之前,采取化学防治措施至关重要。在实际防治操作中,通常采用200~300倍的“绿威”药剂,在成虫羽化盛期前对杨树主干及侧枝进行2~3次喷洒,每次间隔5~7d,以期达到有效的控制效果。此外,亦可采用在树干上钻孔注入化学药剂的方法进行防治。在白杨主干离地面30~35cm处钻孔,孔需深入至木质部,并呈轻微上斜,以便药液渗透。使用40%氧化乐果原液或20%吡虫啉溶液,根据树干直径,施用0.3~0.9mL/cm药剂,不同直径的白杨树按此剂量施药。

4、杨小舟蛾

该虫年生3~4代,以蛹在树洞、落叶、地下植被物松土内越冬。幼虫啃食杨树叶片为害,幼虫有群集性,常群集为害,将叶片食光,仅留下叶表皮及叶脉。老熟幼虫吐丝缀叶化蛹。影响植株叶片光合作用。可采用50%的甲胺磷乳油1000~1500倍液,40%的氧化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10%的氯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7d喷1次连续2~3次。

综上所述,恰当运用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不仅能直接影响造林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在宏观层面上对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显着影响。相关管理部门在采纳本文所述的林业育苗过程中各类病虫害控制技术时,必须全面考量各种技术的适用性,并将其与特定树种、林场环境相结合,科学地挑选适宜的控制方法。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控制手段,以期更有效地提升病虫害控制效果。

(作者单位:273115 山东省曲阜市石门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标签:  杨树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