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在国内是一种常见的树木,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与其他树种相比,生长速度更快,因此在市场上广受欢迎。许多园林绿化和绿化工程都会选择杨树。然而,在栽培杨树苗木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常发生病害,导致成活率降低。如果不加强防治措施,可能会导致苗木大面积枯死,给杨树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对育苗过程中常见的病害进行深入研究,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确保苗木的健康生长,为国家造林绿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杨树生物学特性
杨树属于乔木科,树干端直、灰白色的树皮和带有两片或更多芽鳞的小枝。它的单叶互生,形状多为椭圆或近圆形。杨树的花序为手状,无花瓣但有环形花冠,苞片先裂,雄蕊众多,蒴果较小,带有冠毛。作为一种早期成熟的树木,杨树通常在6-10年内达到成熟,并开始开花结果。其花序为柔荑花序,属于风媒花,且开花时间早于叶片展开。在开花季节,通常是花序下方的小花先开放,但也有时是花序中间的花先绽放。杨属植物偏好阴凉环境,耐干旱和寒冷,但不耐潮湿。它们偏好深厚、肥沃且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在排水性好的潮湿土壤中生长迅速,而对粘性土壤的耐水性较差。杨树是全球分布最广、物种最丰富的树种之一,具有易于杂交、无性繁殖和遗传改良的特性,非常适合高密度栽培。
二、杨树苗发生病害的主要原因
1、单位面积内树木密度过大
杨树在生长过程中对空间的需求较为显着,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单位面积内的树木密度。不同生长阶段的杨树对密度的需求存在差异。然而,它们的共同点在于,为了确保健康成长,每棵杨树在生长期间都应保持适当的间隔,避免过高的单位密度。在造林实践中,杨树苗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市场需求量大。然而,一些苗圃工作人员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益,不当地增加苗木密度,导致苗木生长能力降低,生长势减弱,抵抗力下降,木质化过程延长,进而引发苗木病害。
2、杨树苗生长发育阶段施肥过量
在杨树苗的生长发育阶段,其对肥料的需求量较大,但施肥量必须适度,不可无限制。在培育杨树幼苗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施肥是确保苗木健康成长的关键,过量施用化肥会对杨树幼苗的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在杨树幼苗的日常栽培实践中,一些苗木养殖户为了抢占市场先机和提高出苗率,往往采取了不恰当的施肥方法,这不仅抑制了杨树幼苗的正常生长,还对其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幼苗虽然外观粗壮高大,但品质却难以达到标准。杨树幼苗的组织发育尚不成熟,木质化程度低,细胞壁薄弱,机械组织发育不完善,尤其重要的是,其抗逆性较差,木质化过程缓慢,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
3、长时间进行单一育苗
杨树是一种深根性的树种,对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具有显着的吸收能力。在造林实践中,众多苗木和种苗通常在同一地块上每年进行一次单独种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的肥力会逐渐下降,并且容易积累大量病原菌。在特定时期内,这些病原菌可能会大规模爆发,给杨树幼苗带来严重的损害。
4、没有选择优良品种杨树苗
扦插作为杨树育苗生产中广泛采用的一种繁殖技术,要求在选择种条时必须严格把关。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苗圃农户并未遵循这一标准,而是使用了留根苗、瘦弱苗以及平茬后的枝条作为扦插材料,这并不符合杨树育苗的最佳实践。若在杨树生长期间未能实施恰当的管理与维护措施。如适时浇水、施肥、除草和防虫,将可能导致杨树对环境的抵抗力减弱,进而引发病害问题。
三、杨树苗常见病害类型及防治方式
1、杨树叶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①危害及具体辨别特点
这种病害不仅会对幼苗造成严重的威胁,还会对成年树木产生不利影响。具体来说,它会导致树木过早地出现落叶现象,并且使得新芽枯萎。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新长出的枝条可能会完全枯死,这将极大地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
②发生特征
该病菌主要寄生于树木的冬芽、树干、落叶等部位。春季是其发病期,初期症状表现为暗黄色的小孢子堆,随着孢子堆开裂,内容物变为黄白色粉末状。夏孢子的发芽最适宜温度范围为15~20℃,而10℃以上和29℃以上的温度条件均不利于其发芽。到了秋季,叶片上会出现深褐色、圆形或多边形的孢子,这些被称为冬孢子。
③防治方式
春季,当杨树幼苗开始发芽时,应迅速摘除病弱的芽,并妥善保存。随后,在距离幼苗较远的地方进行销毁处理。此外,可以在杨树幼苗的生长期间喷洒药剂进行防治。根据科学配比,使用25%三唑酮粉剂稀释800倍,以及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稀释1000倍,8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稀释1000倍,和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稀释800倍进行喷洒。建议每隔7d喷洒1次,连续进行2~3次。
2、杨树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①危害及具体辨别特点
杨树黑斑病是一种普遍的植物病害,通常也被称为褐斑病,它对杨树的幼苗、幼树以及成熟树木均构成威胁。在病发初期,主要症状表现为叶片脱落,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新梢枯萎。病原菌主要侵袭叶片、花序、枝条和新梢。在我国多个地区,杨生盘二孢菌是导致杨树黑斑病的主要病原体。在青杨的叶片上,细菌感染会形成斑点,而在杨树和黑杨的叶片及其背面,会出现直径为1~2mm的病斑,形状多样,包括角形、圆形以及不规则形状。由杨盘二孢菌引起的黑斑病斑点呈棕色,近似圆形,病斑直径大约在1~10mm,发病部位呈圆形。而由白杨盘二孢菌引起的黑斑则为深棕色,形状类似圆球,这些斑点往往连成一片,在潮湿环境下,病斑上会出现白色斑点。
②发生特征
在冬季,病原菌会在受感染的叶片上形成斑点。随着春季的到来,这些斑点会随着露水和风力传播。疾病的爆发与降雨的频率和量密切相关;降雨量过多、雨季延长以及高湿度都会导致病情加重。此外,低洼地区排水不良以及苗木种植过密也容易引发苗木病害。重茬种植和土壤肥力不足同样会降低幼苗的抵抗力,从而加剧病害的发生。
③防治方法
在选择抗病杨树苗木时,应避免大面积种植纯林。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品种包括中林115、I-69杨、北京杨、小叶杨、小青杨等。必须采取恰当的栽植技术,并适当控制树木间的密度,以确保林木的光照和空气流通。在杨树幼苗发病前,可以使用40%的多菌灵悬浮剂稀释至800倍液,每隔7d连续喷洒2~3次,每次间隔7d。
3、杨树斑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①危害及具体辨别特点
杨树斑枯病,亦称杨树褐斑病,一旦幼苗感染,初期表现为叶片脱落,生长受阻,甚至可能导致枯死,对成树和苗木构成严重威胁。病斑起初为直径0.5~1cm的圆形,随后演变为多角形,大小约2~10cm。病斑边缘呈暗褐色,中心为灰褐色,叶片上散布着许多小黑点,这些小黑点是细菌繁殖的场所。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面积扩大,最终导致叶片干枯并变为黄色。
②发生特征
该病菌在冬季通过降落在地面上的病树叶片进行越冬,待到次年4-5月份,这些病菌可被大风吹散。在山东省,毛白杨幼苗通常在六月中旬或月底开始出现病斑,7-9月份达到发病高峰期。到了9月份,叶片开始脱落,幼苗的根系也开始受到病害侵袭,并逐渐蔓延开来。此外,高温、高湿度、多雨以及苗木种植密度高的环境也容易导致病害的发生。
③防治方法
在种植杨树幼苗时,应选择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品种,例如小叶毛白杨等,并且要强化栽培管理,以提升幼苗的抗病能力。在8-9月的病害高发期,可以摘除下部的叶子,这样做既能够阻止病原体向上蔓延,又能确保幼苗获得充足的阳光。到了秋季,应彻底清理所有病叶和落叶,以降低病毒传播的可能性。在疾病初期,可以使用波尔多液按照1∶2∶100的比例进行喷洒,或者使用65%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以400~500倍液稀释后,每隔7d连续喷施2~3次。
4、杨树灰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①危害及具体辨别特点
杨树灰斑病可影响幼苗至成年树,尤其在育苗期造成较大危害,对苗木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常导致多顶苗现象。受害植株的叶片、茎干及新梢均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根据发生部位和病情的不同,表现出多种症状特征。灰斑型表现为叶片上出现圆形病斑,中心呈灰白色,边缘为棕色,病斑与健康组织相连处清晰可见,病斑上散布着许多小黑点。黑斑型通常在潮湿或降雨后出现,病斑从叶尖或叶片边缘开始,迅速扩散形成大面积黑色病斑,有时也会出现黑绿色病斑。新梢受害后,病组织迅速变黑并死亡,俗称“黑脖子”,新梢上的多数叶片会变黑并最终死亡,而在新梢下方则会萌发出许多枝条,形成多头现象。肿茎溃疡型发生在幼苗茎干和枝干受损时,病部不断产生愈伤组织,逐渐扩大并形成裂纹,木质部突出,形成肿茎溃烂斑,晚期则形成小点状病斑。
②发生特征
这种病菌能够在杨树苗的叶片和枝条上越冬,并在次年通过雨水和空气进行传播。在湿润和多雨的气候条件下,病害的持续时间更长,且症状更为严重。幼苗期的杨树更易受到严重侵害,而幼树的病情相对较轻,成活率也较低。不同品种的杨树对这种病原菌的抵抗力差异显着。例如,“青杨”和“黑杨派”的杂交种更易感染,特别是北京杨605、小黑杨和黑杨等品种,而白杨派和黑杨派的杂交种发病率较低,即便受到细菌侵害,其症状也相对较轻。
③防治方法
在种植杨树苗时,应避免过于密集。夏季气温升高时,可适当剪除幼苗下部的叶子,以促进空气流通。对于大杨树下部的萌芽,应及时处理以防止病菌蔓延。在育苗过程中,应避免选择大面积的杨树育苗地。在病害大规模爆发初期,可以使用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每隔7d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
5、杨树枯叶病的发生与防治
①危害及具体辨别特点
杨树在受到枯叶病菌侵染后,其叶片、新梢和幼茎上会出现不同大小的病斑,直径通常在1~5mm之间。在黑杨和青杨的叶片上,这些病斑多为圆形,呈现轮纹状,颜色为淡棕色。而在白杨派杨的初期,病斑呈现棕色圆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斑形状会变得不规则,并可能出现斑纹。
②发生特征
该病原菌主要以冬季落下的病树叶片或新梢、叶芽作为越冬宿主,春季则通过风力传播。6月份通常是病情最为严重的时期,而到了7-8月以及10月份,病情才会逐渐缓解。在高温、多雨以及高湿度的环境下,病原菌的活动会变得异常活跃,从而导致植物发病情况的加剧。特别是对于杨树育苗单位来说,如果种植过于密集且通风条件不佳,那么这些幼苗将极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袭。因此,在高温、多雨和高湿度的条件下,杨树育苗单位需要特别注意种植密度和通风问题,以避免病原菌的侵袭,确保幼苗的健康生长。
③防治方法
在选择树种时,可以选择那些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品种,例如小黑杨。这种树种因其较强的抗病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减少病害的发生。此外,加强对果树的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及时清除和消灭枯枝,可以有效防止病菌的滋生和传播。在病害初期,可以使用40%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每隔7d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保护果树的健康生长。
6、杨树溃疡病的发生与防治
①危害及具体辨别特点
杨树溃疡病是一种对多种树种构成严重威胁的树干病害,尤其对幼龄树种的影响最为显着,常常导致幼树及幼苗的枯死。春季,当温度介于18~25℃时,是该病害的高发期,主要侵袭树干的中部、下部以及根部。溃疡病造成的病斑种类繁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水渍状斑点,呈褐色,且常伴有长达1cm的紫红色液体溢出。到了秋季,北京白杨树上会出现类似水泡的溃烂斑点,这些斑点与树皮颜色相同,看起来像是水泡,内含约1cm的液体,挤压时会有液体流出。在幼苗期,还可见到3~4cm长、中部凹陷、带有纵裂缝的溃烂斑点。一旦幼苗受害,首先会出现一种枯梢型的腐烂斑点,起初为灰褐色,随后迅速扩散至整个树干,导致幼苗顶端枝梢受损、枯萎并最终死亡。溃疡斑通常出现在树冠上,并向木质部表面蔓延,而大斑型溃疡斑则呈灰色,能够深入木质部。病斑后期会变成黑点,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通常情况下,溃疡病不会在第2年继续蔓延,但在一些旧的病损处可能会产生新的病损。
②发生特征
杨树苗的残体上,风、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助其越冬。该病一年有两个高发期,华北地区主要集中在4月上旬,而六月则是大流行期,8-9月份为二次大流行期,春季的病情通常比秋季更为严重。溃疡病菌具有潜在的感染力,春季造林后,许多新栽种的杨树幼苗因携带病菌而感染溃疡病。尽管这些幼苗表面上看似健康,但在移植过程中,由于水分丧失,导致生长缓慢,并且对病菌的抵抗力较弱,因此,潜伏在树皮内的病菌会逐渐形成病斑。一旦溃疡病发生,杨树通常会出现腐烂现象,嫩枝甚至整株幼苗都可能死亡。杨树林与苹果树相邻的区域,发生腐烂的可能性更大。
③防治方法
根据造林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杨树苗木进行栽植至关重要。为了培育出健康、高品质的杨树苗,必须加强检疫工作,并对苗木品质进行严格筛选。在起苗、育苗和栽植的整个过程中,应严密保护幼苗,以最大程度减少水分流失。栽植前,应将根系浸泡24h,栽植后立即浇水。为了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并提高杨树幼苗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应使用5406细胞分裂素1000倍液和赤霉素10000~20000倍液对幼苗进行喷施。在5-6月和8-9月期间,对病株进行防治,使用50%代森铵水剂2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每7d喷施1次,连续2~3次。
综上所述,杨树在我国作为重要的防护林、用材林和绿化林资源,尤其在北方地区,其栽培面积广泛,成为造林绿化的首选树种。杨树以其出色的适应性而着称,然而在育苗阶段容易受到多种病害的侵袭,这对它们的生长发育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在进行造林工作时,必须特别留意杨树种苗可能遭受的叶锈病、黑斑病、溃疡病、腐烂病等病害。我们需要找到有效的防治策略,运用科学和合理的方法来控制这些病害,防止它们的大规模扩散。通过这些措施,我们能够显着提升杨树种苗的存活率,并确保其健康生长。
(作者单位:274500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