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应用原则与治理方法的创新优化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439)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与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复杂性的任务。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和繁殖速度不断加快,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人类活动也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因此,探究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与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对于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特点

1、种类多样,繁殖能力极强

林业有害生物包括昆虫、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多种生物类型,其中昆虫是最主要的林业有害生物,这些有害生物对不同树种、不同森林类型和不同地区的危害程度和种类也有所不同。林业有害生物繁殖能力强,繁殖速度快。其中,某些昆虫的卵孵化率极高,幼虫发育速度快,蛹化率也高,这使得它们在短时间内可以大量繁殖,形成危害。大多数林业有害生物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可以通过风、水、动物、人类活动等多种途径传播,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造成大规模灾害。

2、发生频率逐年升高,危害逐年加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频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一些有害生物的繁殖、发育和危害周期缩短,在1年内可以发生多代,造成更大的危害。另外,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导致林木生长受阻、死亡,甚至引发森林火灾等次生灾害。同时,它们还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由于交通运输、国际贸易等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林业有害生物的扩散速度加快,它们随着货物、运输工具等途径传播到新的地区,造成更大的危害。随着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的加重,防治工作难度加大,原因包括:有害生物种类增多,防治对象更加复杂;发生规律变化,预测和防治难度加大;防治成本上升,防治资源紧张。林业有害生物的跨界传播现象日益严重,一些有害生物随着风、水、动物等途径跨越国界,对全球范围内的森林资源构成威胁。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及其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种植树种过于单一

林业的发展不仅关乎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关乎着生态文明的建设。当前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林业部门以及相关的企业在造林方面以及林业资源保护方面加大了人力、物力以及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但是大部分地区在落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过程中具备的专业知识比较匮乏,对造林生态要求没有进行充分地了解,在同一林区种植的树木品种比较单一。在这种情况下,林业的多样性特征得不到有效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概率,一旦林业有害生物产生就会在短时间之内出现大面积的传播,会对整个林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降低林业的经济效益

2、应用的防治技术比较单一

林业生态系统体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特征,因此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对林业的生物类型以及林业的生态环境进行充分考虑。如果各地区在工作落实的过程中不具备科学性,对当地的情况没有进行充分考虑,只是一味借鉴或者模仿其他地区的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以及防治经验,采用的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比较单一,这不仅影响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效果,而且还不利于林木本身的健康生长。比如,技术人员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过程中,没有结合当地林木生长的实际情况对防治药物进行单一大面积的使用,影响了苗木的正常发育以及苗木的成活率;或者在防治过程中使用的防治技术单一,导致防治技术的价值和优势得不到充分地发挥,影响了最终的防治效果。

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技术应用的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拥有的地貌特点、生物特点和气候特点比较多样化。各地区所具有的环境条件、气候条件和生物都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各地区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气候类型、树种类型、有害生物的种类、有害生物的演变以及有害生物的危害性等相关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和防治技术。当然,在利用相关技术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以往的林业防治经验对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确保新技术应用的效果,促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效果达到预期。

2、生态保护原则

林业生态系统具有显着的复杂性特征,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林业生态系统,促进林木健康生长,提高林业的经济价值。因此,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应用期间,还需要对生态保护和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行考虑,结合实际情况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确保其在应用的时候能够兼顾林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及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免其产生不利的影响。

3、多技术融合原则

当前在各领域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领域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也进行了有效地融合,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在落实的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当地情况,加大对各种不同类型技术的融合力度,以及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之间的融合力度,不断优化新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效果,促进林业稳健发展。

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要点

1、综合防治技术

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过程中,必须将多种综合防治技术合理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中,根据不同区域具体所需要的各个防治技术以及林业有害生物的类型,对相应的防治技术进行应用,可有效提升在不同阶段的防治技术水平。对于不同林业有害生物来说,应按照不同时期对于防治技术的需求进行科学应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以及综合实力。同时,还应该将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作为重要的一环来进行综合考虑。

2、生态监测技术

在传统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技术应用上,需要根据不同季节及时地调整监测对象,及时做出分析研究。同时,结合各个监测区域不同的气候条件以及地理情况对监测对象的各个方面都进行相应调整。其中,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监测仪器,为监测对象提供相应的数据。在当前现代化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手段中,应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进行实时监测,具体监测内容包括害虫动态、虫害发生时间以及虫情发展状况、虫情预报等方面。

3、化学防治技术

对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尽量避免通过使用化学药剂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频率。在进行化学药剂治理时,要在喷洒药剂的时候控制好喷洒间隔时间以及喷洒量,这样才能够起到杀虫效果。在使用化学药剂的时候,要对各种药剂在喷洒前进行仔细分析研究,避免影响到树木的生长以及喷洒效果。除此之外,喷洒时要选择最佳的时间以及最佳的浓度来进行喷洒治理。

五、常见林业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1、大叶黄杨白粉病

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病原,在无性阶段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粉孢霉属;在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叉丝壳属。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大叶黄杨展叶、生长时,病原菌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传播侵染。以春、秋两季发生严重,夏季高温不利于该病发生危害。主要侵害叶片正面,发病症状为单个病斑圆形,白色,病斑扩大相互愈合后呈不规则形状,有时病叶发生皱缩,病梢扭曲畸形、萎缩。严重时新梢感病可达100%。

防治方法:一是结合修剪,清除感病枝叶,集中烧毁,以减少再侵染源;二是20%粉锈宁2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在病斑开始出现时进行喷药防治,每隔10天喷1次,连喷5次。

2、刺蛾类害虫

刺蛾类害虫属鳞翅目刺蛾科。这一类害虫种类比较多,幼虫蚕食植物叶片的表皮、叶肉,严重时仅留枝条和叶柄,影响树木生长,甚至造成植株死亡。危害较重的有黄刺蛾、绿刺蛾、褐边绿刺蛾、扁刺蛾等,受害植物有:樱花、法桐、枫杨、石榴、紫荆、海棠、紫薇、大叶黄杨等。这一类害虫其幼虫刺毛有毒,触到人体皮肤会引起红肿和剧烈疼痛。

防治方法:一是可以用灯光诱杀,刺蛾成虫大都有较强的趋光性,成虫羽化期间可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然后再集中销毁;二是化学防治,时间应掌握在幼虫2~3龄阶段。三是生物防治,可以选用Bt300倍、25%灭幼脲1200倍液、1.8%阿维菌素2000~3000倍液,25%灭幼脲1500倍液,5%氟铃脲2000~3000倍液,1.2%苦烟碱乳油6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天喷1次,连续喷3次。

3、樱花介壳虫

樱花介壳虫主要包括属同翅目盾蚧科的桑白盾蚧、矢尖盾蚧、梨园盾蚧,属同翅目腊蚧科的褐盔蜡蚧。这一类害虫以成虫、若虫群集在嫩枝、叶片上刺吸林木汁液为害,引起皮层木栓化,皮层燥裂,导致落叶甚至枝梢干枯和整株死亡。

防治方法:一是冬季结合整枝修剪,清除虫害枝、病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虫源;二是树木萌芽前10~15天喷施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防治越冬幼虫;三是树木生长期,在各代害虫若虫初孵期可用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1.8%阿维菌素2000~3000倍液, 25%灭幼脲1500倍液, 5%氟铃脲2000~3000倍液,1.2%苦烟碱乳油600倍液的其中1种喷雾防治,每7天喷1次,连喷2次。

六、林业有害生物优化治理方法

1、控制有害生物数量,做到及时清理

在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的时候,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加大防治力度,对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进行严格把控;其次,对已发生的有害生物进行调查了解,根据调查结果对其进行针对性处理;最后,要分析有害生物产生的原因,从而进行针对性防治。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比如通过更换病虫发生所需的树木品种、喷洒药物等方法来进行有效控制;还要在害虫发生的初期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治疗。除此之外,对于有害生物的产生是一个逐渐积累、由小到大的过程,这也是因为有害生物出现后会造成大量虫卵和幼虫以及蛹存在于土壤中,所以,必须做好清理工作。在进行清理过程中,可以将病虫清除出土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清理过程中必须保证工具的清洁卫生,避免受到二次污染。在清除有害生物过程中,需要将害虫及其残体进行集中烧毁或深埋在地下,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细菌滋生和蔓延。

2、科学选择苗木并加强苗木检疫

在造林前选择苗木时对外引进的过程中,苗木检疫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应建立科学、标准的苗木质量评估体系,包括外观、根系、健康状况等方面的评估指标。同时,还可以制定相关标准和检测方法,确保所选苗木的质量;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土壤条件,有选择地引进或自主培育适应性强的苗木品种,这些品种能够适应种植区域气候、土壤和水分条件,具有更高的成活率和生长潜力。此外,确保苗木的来源可靠,要求苗木供应商提供合格的种苗产地证明和检疫证明,加强与苗木供应商的合作,共同确保种苗的品质和安全。加强苗木检疫工作,建立完善的苗木检疫制度,包括合格的检疫机构、检疫设施和专业的检疫人员。对进口苗木进行必要的检疫,确保无有害生物和病原体侵入。制定并严格执行苗木检疫流程和标准,包括检疫检查、浸泡消毒、热处理等措施,以杀死潜在的有害生物。同时,加强苗木产地和中转地的病虫害防控工作,控制苗木的源头风险。

3、对有害生物进行人工处理

在处理有害生物时,采用人工清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治方式,通常可以通过使用化学药剂的方式来处理有害生物,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也有很好的效果。如果选择喷施农药方式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会对林木的健康生长起到一定的作用,不过目前来讲,使用化学药物对个别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有待优化,还需要对其种类、数量以及危害程度进行深入分析。比如在松材线虫方面可以使用黄酮类药物进行防治;而对于蚜虫方面可以使用噻虫嗪进行防控;而在蚧壳虫方面则需要使用吡虫啉进行防效保障。此外,还需要注意防治病虫害的效果在时间上会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在对病虫害进行初步治理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人工处理。

4、加强对有害生物的监测

随着当前林业的发展,林业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显着的提高,在有害生物防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此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有害生物的危害和数量是林业建设的关键,因此,需要加强对有害生物的监测。对于一些外来的有害生物,应该加大监测力度,防止其对当地植被带来不利的影响;针对一些有害生物比较集中的地区,还可以采取设立监测点等措施,对有害生物进行实时监测;对于一些比较频繁发生虫害的地区,可以在不同时间段针对危害程度和数量进行检测。比如,在春季发病时期可以根据有害生物成虫的活动情况进行及时检查;在夏季高发期可以对有害生物活动程度相对较少以及数量相对较少的地区进行检查。此外,需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遵循“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属地负责、联防联控”的原则,坚持管护与防治并重,切实加强林业预测预报、监测检查和科学防治,有效控制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确保林业生态安全。

综上所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完善,对于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科学的政策措施、加强监测预警、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科技创新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成效,实现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增强公众的防治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为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单位:075700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074200河北省保定市洪崖山国有林场)

标签:  林业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