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特点及营林技术在防控中的具体应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210)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提出,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规模、建设数量逐渐增加、人工造林频率显着增大,林地覆盖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然而随着人工造林工作不断向前推进,造林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有害生物高发的问题十分突出。林业有害生物往往具有突发性、快速繁殖的特征,如果不能够及时识别,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防范,势必会威胁到林木的健康生长对林业生态系统构成严重的危害。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详细探讨了山东省乐陵市林业主要有害生物的危害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营林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的具体应用,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营林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1、提升苗木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

科学应用营林技术可优化苗木选育培育,合理控制种植密度,选抗病虫害强的树种,提升苗木质量与抗逆性。同时,科学管理改良土壤,合理施肥、灌溉,增强土壤肥力与保水能力,为苗木提供良好环境,降低造林初期死亡率,确保林业投资回报。

2、加快林业生态修复,促进可持续发展

营林技术在生态修复中作用关键。科学种植管理能加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稳定森林生态。选择本土树种和混交林模式,可提高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稳定性,增强抵御有害生物能力。合理间伐抚育,促进林木生长,改善林分结构。早期监测防控病虫害,防止扩散,保护资源,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

3、提升林业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营林技术利于保护修复生态,也具有显着社会经济效益。提高苗木质量与造林成活率,降低成本,提高林业生产效率收益。稳定森林生态系统提供多样生态服务,改善居住环境。推广营林技术可促进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提供就业与收入,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赢。

二、常见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及危害特点

1、春尺蠖的生物学特征及危害特点

春尺蠖成虫身体呈现灰褐色,体长9~16mm,无翅,触角丝状,腹部背面有黑刺排列成排,刺尖端圆钝,臀板上有突起和黑刺列,体长10~14mm,翅展28~37mm,触角羽状。前翅淡灰褐至黑褐色,有3条褐色波状横纹,中间1条不明显。虫卵呈现长圆形,大小0.8~1.0mm,灰绿色至黄褐色,孵化前变为黑紫色,有光泽,卵壳上有整齐刻纹。老熟幼虫体长22~40mm,灰褐色,腹部第二节两侧各有1瘤状突起,腹线白色,气门线淡黄色。蛹长8~18mm,棕褐色,臀棘刺状,末端有分叉。春尺蠖一年发生1代,以蛹在干基周围土壤中越夏、越冬。成虫羽化盛期一般在3月20日~25日,产卵盛期在3月底~4月上旬,卵孵化盛期在4月20日前后,幼虫大量取食为害期在4月中旬~5月上旬,老熟幼虫于5月上旬开始入土化蛹。该种虫害的发生流行会受到温度条件的影响,主要危害植物包括沙枣、杨、柳、榆、槐、苹果、梨、沙柳等多种林木,初孵幼虫取食幼芽为害,幼虫稍大后食量大增,取食叶片,被害叶片残缺不全,发生严重时,整枝叶片全部食光,危害严重之后会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严重时,整枝叶片全部食光,导致树木生长不良。

2、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征及危害特点

美国白蛾是一种国际检疫性害虫,成虫体长13~15mm,身体颜色全体白色,雄蛾为黑色,双栉齿状;雌蛾为褐色,锯齿状,雄蛾23~34mm,雌蛾33~44mm,越冬代前翅散生数量不等的黑色斑点,胸部背面密布白色绒毛,多数个体腹部白色,少数个体腹部黄色,上有黑点,前足基节及腿节端部橘黄色,胫节及跗节大都为黑色。虫卵呈现半球形,直径约0.5mm,初产卵浅绿色或黄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产在叶面上,单层排列成块状。老熟幼虫体长28~35mm,颜色呈现黄绿色至灰黑色,头部黑色,具光泽;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形成白色网幕,集中取食叶肉,仅留叶脉。蛹体长8~15mm,颜色呈现暗红褐色,典型的特征是腹部各节布满凹陷刻点,臀棘8~17根,钩刺末端呈喇叭口状,被有黄褐色薄丝质茧,茧上丝混杂幼虫体毛形成网状物。美国白蛾1年发生2~3代,以蛹在树皮下或树干裂缝中越冬,成虫喜欢夜间活动和羽化,雌蛾在光照充足的植物上产卵,主要通过成虫飞翔、老熟幼虫爬行自然近距离传播,也可随苗木、木材、水果及包装物远距离传播。该种害虫可以危害多种林木,成虫主要在夜间活动,对植物无明显危害,初期幼虫在叶缘取食,形成白色网幕,随着生长,幼虫进入暴食期,食叶呈缺刻和孔洞,严重时能将寄主植物叶片全部吃光,并啃食树皮,受害叶片仅留叶脉,呈现枯黄状态。

3、杨小舟蛾的生物学特征及危害特点

杨小舟蛾成虫体型较小,体色多为灰褐色或灰绿色,具有光泽,翅膀上有明显的黄褐色纵带,每条纵带在体侧各有一条,幼虫体长约为2cm,体色通常为灰褐色或灰绿色,微带紫色光泽。身体两侧有明显的黄褐色纵带,背部有肉瘤,但不显着,腹部第一节和第八节上的肉瘤略大,并生有短毛瘤,呈灰色。杨小舟蛾以蛹在树洞、落叶、地下植被物松土内越冬,翌年4月中旬,蛹羽化成虫,成虫具有趋光性,夜晚活动、交尾、产卵,卵多产于叶片上。各代幼虫的出现期分别为第一代5月上旬、第二代6月中旬~7月上旬、第三代7月下旬~8月上旬、第四代9月上、中旬、越冬10月进入越冬期。幼虫初孵时群集啃食叶表皮,使被害叶呈网状,随着幼虫的成长,它们会分散危害,造成叶片缺刻,仅残留粗的叶脉和叶柄,幼虫老熟后吐丝缀叶并在其中化蛹。幼虫初孵时,叶片出现网状孔洞,随着幼虫的成长,叶片出现缺刻,形成不规则的孔洞,严重时叶片仅剩叶脉和叶柄,受害严重的树叶可能会枯萎脱落,影响树木的光合作用。由于叶片受损,树木的光合作用受阻,生长速度减缓,树势衰弱,长期受害的树木可能导致树冠稀疏,甚至死亡。

三、营林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的应用

1、选择优质抗病能力强的林木品种

乐陵市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雪,年均气温在11~13℃,年降水量在600mm左右,无霜期在180d左右。依据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在进行林木品种选择过程中应该选择适应乐陵市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生长速度快、产量高、具有较好生态效益、较高经济效益、便于管理的林木品种。目前,在当地人工造林过程中常见的林木品种主要有刺槐、油松、核桃、桃树、梨树、枣树、紫叶等。不管选择哪种林木品种,都应该保证苗木质量要求,根据不同树种的要求,株高2~4m,胸径3~5cm,根系长度30~50cm,树干通直度,无扭曲,通直度在95%以上,叶片无病虫害,颜色正常,能够适应当地极端气候条件。

2、积极营造混交造林

混交林作为一种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俱佳的林业生产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积极营造混交林,能够营造一个复杂的林分结构,有效预防林业有害生物的繁殖生长。根据乐陵市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乔木层可以选择杨树、刺槐、柳树、泡桐等速生树种,灌木层推荐使用紫穗槐、荆条、杞柳等耐旱、耐瘠薄树种,草本层可以药用白茅、狗牙根等耐践踏、抗逆性强的草本植物。接招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混交比例为4∶3∶3,具体是乔木层杨树占60%,刺槐占20%,柳树占10%,泡桐占10%,灌木层紫穗槐占40%,荆条占30%,杞柳占30%;草本层白茅占40%,狗牙根占60%。混交林山营造过程中应该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块进行整地,整地前需清除杂草、灌木等杂物,深耕土地,使土壤松软,便于苗木生长。根据苗木规格,挖坑深度为苗木根茎处以上20~30cm,坑宽为苗木根茎处直径的2~3倍。栽植前,需对苗木进行修剪,剪除病弱枝、枯枝、死根,保留健康根系,将处理好的苗木放入坑内,使苗木根茎与地面持平,栽植过程中注意调整苗木根系分布,确保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栽植后立即浇透水,使土壤与根系紧密结合,苗木栽植完成后还可以在树坑周围覆盖一层薄膜,防止杂草生长,保持土壤水分。

3、加强苗木抚育管理

造林初期需要对林木进行追肥、灌溉、采伐、修枝等操作,这样能够增强林木的抵抗能力,预防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在林木生长的春季萌芽期、夏季生长旺盛期和秋季落叶前等关键时期进行追肥灌溉,追肥主要以氮、磷、钾为主,一般而言,氮肥用量为每年每株100~200g,磷肥用量为每年每株50~100g,钾肥用量为每年每株50~100g,采用穴施或沟施,将肥料均匀撒在树盘内,深度为10~15cm。结合追肥还需要做到科学灌溉一般在春季萌芽期、夏季生长旺盛期和秋季落叶前进行灌溉,每次灌溉水量为每株林木30~50L,推荐采用喷灌、滴灌或渗灌等方式,确保水分均匀分布。在林木生长周期内,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市场需求和林分结构确定采伐时间,采伐量控制在林分蓄积量的10%~20%,采用人工或机械采伐,确保采伐过程中不损伤其他林木。在林木生长的春季萌芽期、夏季生长旺盛期和秋季落叶前还是要进行修枝处理,主要针对病弱枝、交叉枝、内向枝、枯死枝等,采用人工或机械修枝,修枝高度一般控制在树高的1/3~1/2。

4、杀虫灯防治鳞翅目鞘翅目害虫

根据害虫的活动习性,选择害虫高发区或虫口密度较高的林缘、林间空地、林道、农田等区域,合理布置杀虫灯的数量和间距,通常杀虫灯的间距控制在50~100m,每一盏杀虫灯可以控制0.67~1.33hm2的林地。在应用过程中推荐使用太阳能风吸式杀虫灯,有电力供给的可以选择使用振频式杀虫灯或者黑光灯。在鞘翅目和鳞翅目害虫的成虫羽化的高峰期开启杀虫灯,一般在傍晚6点之后开启,凌晨4~5点关闭。应用过程中要做到每隔2~3周观察杀虫灯的诱捕效果,记录害虫种类、数量等信息,清理杀虫灯,清除诱捕器内的害虫,保持设备清洁,延长使用寿命。

5、无人机防治林业病虫害

无人机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防治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在无人机上搭载高精尖的智能识别系统。根据监测区域的大小和地形,选择固定翼无人机、多旋翼无人机等合适的无人机类型,配备高分辨率摄像头、红外线传感器、激光雷达等设备。用不用钱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的特点,确定监测频率、路线和重点区域,无人机飞行高度一般控制在林木冠层1.5~2.0m的位置,飞行时间一般控制在0.5~1h。利用无人机按照监测计划飞行,采集高分辨率图像、红外线数据和激光雷达数据。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地面控制中心,使用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等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异常情况,将分析结果与历史数据对比,判断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范围和危害程度。紧接着根据监测数据和专家经验,建立具备实时监测、预警和预测功能的林业有害生物预警模型,同时无人机持续监测林业有害生物的病虫害扩散趋势、枯死木数量等动态变化,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预警系统,进行实时分析。当预警模型检测到林业有害生物异常情况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应包括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危害程度、发生区域、预警等级等。防治阶段根据病虫害的种类选择相对应的药物推荐使用油乳剂微乳剂等农药,一般不选择使用分散粒剂或者可湿性粉剂,无人机按照防治方案进行飞行作业,飞行高度一般位于林木冠层的2.0~2.5m,飞行速度控制在3~5m/s,喷幅控制在5~6m,每次携带药液10~15L,药液使用量控制在1.0~1.5L/667m2。在防治作业后,无人机再次进行监测,评估防治效果,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防治方案,确保林业有害生物得到有效控制。

6、林业有害生物的药物防治

林业有害生物化学药物防治是一项重要的生态保护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化学,根据防治对象和药物特性,科学配比药剂浓度,避免过量使用,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避免对鸟类、蜜蜂等授粉昆虫造成伤害,同时,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避免在农产品收获前施用,确保农产品安全。每次用药之后都需要详细记录施药时间、地点、药剂种类、浓度、施用量等信息,以便于后续的跟踪调查和效果评估。同时,在药物防治过程中,还要求防治人员认真阅读药物使用说明书,明确农药的剂型使用量和使用注意事项,详细掌握农药的具体使用方法,做到正确用药规范用药,避免因为不规范的药物使用行为导致病虫害产生耐药性,大大提高药物防治成效。针对春尺蠖、美国白蛾和杨小舟蛾主要选择在危害初期进行针对性的防治,春尺蠖在害虫发生初期,使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进行喷雾,每隔7~10d喷1次,根据害虫发生情况可连续喷洒2~3次。美国白蛾幼虫期推荐使用25%灭幼脲悬浮剂1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进行喷雾,每隔7~10d喷1次,根据情况可连续喷洒2~3次。杨小舟蛾幼虫期可以使用10%多曲古霉素悬浮剂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进行喷雾,每隔7~10d喷1次,根据害虫发生情况可连续喷洒2~3次。

综上所述,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防治模式,通过积极推广应用营林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推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还能够进一步促进林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实际的营运管理过程中,应该从完善人工造林方案,选择优质林木品种、积极营造混交林以及加强造林之后的抚育管理等几方面入手,营造一个不利于林业有害生物繁殖生长的环境,大大降低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范围,当出现严重的林业有害生物之后,应该科学化学防治手段融入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切实提升整体的防治成效,降低发病率,确保栽培安全。

(作者单位:253600 山东省乐陵市林业局)

标签:  林业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