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殖技术持续迭代与市场需求强劲攀升的双重驱动下,红螯螯虾的养殖规模正稳步拓展。不过,广西地区的红螯螯虾养殖,却深陷虾苗产量短缺、养殖成本高以及养殖技术尚欠成熟等诸多困境。通过积极探索破局之法,在养殖的各个关键环节精准施策,从池塘的审慎遴选,到进水肥水的精准把控,再到水草种植的合理布局,以及水质调控的科学管理,还有虾苗投放与喂养的精心安排。凭借着一系列科学管理举措,成功实现平均278kg/667m2的优异产出成果。这不仅为广西本地的红螯螯虾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更为全国范围内的同行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养殖范例。
一、红螯螯虾简介
红螯螯虾,也常被称作澳洲淡水龙虾、小蓝龙或澳洲蓝龙,是一种原产于澳大利亚的淡水虾类。其外形与龙虾相似,拥有强壮的头部和两只显着的大螯,成熟雄性虾的螯顶端外侧常带有一抹鲜红色的膜质,非常醒目,因而被命名为“红螯螯虾”。由于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高蛋白,在国内市场备受青睐,常年价格保持在100元/㎏以上。实践证明,红螯螯虾具有显着养殖优势:其食性广泛且杂,不挑食,易于饲养;养殖技术相对简单,对养殖者的技术要求不高;养殖周期短,效益高,能为养殖者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
二、广西红螯螯虾养殖现状
广西在养殖红螯螯虾方面展现出显着的优势。首先,其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且光照充足,为红螯螯虾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次,广西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水质清新无污染,为红螯螯虾营造了理想的生长环境。再者,广西的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助于维持养殖池塘的生态平衡,降低病害发生率。
因此,近年来广西积极引进并试养红螯螯虾,养殖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红螯螯虾的产量和品质。然而,相较于其他先行省份,广西的红螯螯虾养殖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大规模的养殖基地或产业集群。影响广西红螯螯虾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三个。
1、虾苗的产量受限
虾苗产量的受限,难以满足广西红螯螯虾养殖产业扩张的需求,这成为了一个显着的瓶颈。按照每亩养殖需要投放1万尾黑头苗的标准计算,即便是一个大型苗企,其年产量也仅能满足133.3hm2的养殖需求。随着养殖面积的逐年扩大,虾苗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扩张。
2、虾苗价格高,推高养殖成本并增加风险
近年来,红螯螯虾黑头苗的价格居高不下,每尾高达0.8元,直接导致虾苗成本攀升至8000元/667m2。加上饲料、人工、水电等其他费用,综合养殖成本更是高达11000元/667m2。高昂的养殖成本不仅增加了养殖者的经济压力,还使得整个产业面临更高的经营风险。
3、养殖技术不成熟,养殖成功率低
广西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目前尚不成熟,这直接导致了养殖过程中的高失败率和低成功率。由于缺乏系统的养殖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养殖者在面对病害防治、水质调控、饲料配比等关键环节时往往力不从心,从而影响了虾苗的成活率和成虾的产量与质量。这种技术上的不成熟性不仅增加了养殖的经济风险,也制约了广西红螯螯虾产业的健康发展和规模扩张。
三、广西扶绥种畜场红螯螯虾养殖技术
广西扶绥种畜场在红螯螯虾池塘养殖领域取得了显着成果,其最低产量达到183.5kg/667m2,最高产量突破363.5kg/667m2,综合平均产量稳定在278kg/667m2。这一成绩不仅彰显了养殖技术的成熟与高效,更为整个广西乃至全国的红螯螯虾产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极大地增强了产业发展的信心。现将主要技术要点整理如下:
1、池塘选择与管理
①养殖池塘选择
在红螯螯虾的养殖过程中,一般养殖池塘即可满足其基本需求,但以沙质底池塘为最佳选择,因其具备良好的通透性和排水性,能够为红螯螯虾的健康生长提供有利条件。池塘面积建议控制在1333.3~6666.7m2,以便于日常管理和养殖操作的顺利进行。
②养殖水源管理
红螯螯虾的养殖水源以清洁的井水为最佳选择。若采用河水作为养殖水源,建议先修建蓄水池,并在池中投放漂白粉进行初步净化处理,3d后需使用硫代硫酸钠解除余氯,以保障水源的安全。同时,养殖水源的盐度需控制在3‰以下,且淡水补充应便捷可靠。
③养殖池塘准备
在养殖红螯螯虾之前,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清淤与曝晒处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这一步骤旨在减少池塘底部有机物的积累和病原体的滋生,为红螯螯虾的健康生长奠定基础。池塘淤泥厚度应严格控制在5cm以下,并通过均匀撒布生石灰的方式,进一步杀灭潜在的病原微生物,从而有效降低后期养殖过程中病害的发生率,确保养殖效益和成功率。
2、养殖蓄水塘的进水管理
①养殖蓄水塘进水管理
在养殖蓄水塘的用水处理中,首先需要对水源(无论是海水还是河水)进行水质检测。随后需要使用80目或以上的过滤网,以隔离野杂鱼、虾蟹等敌害生物及鱼虾卵,同时在外围设置疏网,拦截较大的杂物。接着将水引入蓄水池,进行至少48h的沉淀处理。之后进行水体消毒和调水工作,再次通过80目网过滤后,方可引入虾塘进行肥水。若虾塘需补水,且进水源水质合格无污染,则可直接通过过滤网进入养殖塘。
②养殖蓄水塘水源水质管理
若水源中重金属含量过高,如铁锈水或工业废水,可在蓄水池曝气5d后,使用有机酸解毒或EDTA(钠盐)进行全池泼洒处理。若总碱度偏低,海水总碱度低于60ppm,淡水总碱度低于40ppm时,可使用小苏打和生石灰进行调整,以达到适宜的指标。
3、养殖红螯螯虾过程中肥水管理
①肥水管理目的
在养殖红螯螯虾的过程中,肥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培育大量的浮游生物作为红螯螯虾的天然饵料,提高放苗成活率和促进虾的生长速度,缩短养虾周期,还能够促进虾塘内微生态平衡的建立,维持水质稳定,减少水温波动,并通过增加水体溶解氧、改善水质指标、降低有毒物质含量来保护红螯螯虾免受危害。此外,肥水还能降低水体透明度,对外界气温变化起到缓冲作用,为红螯螯虾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长环境,并减少因环境突变而产生的应激反应以及相互残杀和被其他敌害伤害的风险。
②肥水管理过程
应选用富含氮、磷、钾等元素的复合肥或生物肥等优质肥料,根据虾塘水质、天气及虾的生长阶段合理控制施肥量,避免过量导致水质恶化。同时,需定期监测水质变化,包括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此外,要保持水质稳定,避免波动过大造成应激反应,可通过定期换水、增氧等方式维持。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肥水能提供天然饵料,但仍需合理搭配饲料以满足红螯螯虾的营养需求,并根据其生长阶段和摄食情况适时调整饲料种类和投喂量。
4、养殖池塘水草种植及管理
①水草种植品种及地带选择
根据已有研究,水草在红螯螯虾养殖中可起到提供躲避场所、净化水质、改善环境等作用,而挺水型植物,如水葱、芦竹及香蒲等是种植优选。因此,有必要在养殖池塘种植水草。需要注意的是,池塘需经彻底消毒后方可进行水草植入,种植时保持每株之间的距离在30~50cm,种植区域占据池塘总面积约10%。建议种植于池塘中央沟两侧或中央集污区边缘地带,以更有效地利用水草的自然净化能力,改善和提升池塘水质。
②水草生长过程管理
前期水养草阶段,需保持水深30~40cm,水体透明度适中,以便观察水草生长情况。若水草生长速度缓慢,可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芸苔素、复硝酚钠等,以加速其生长。而到了后期草养水阶段,则需定期进行水草梳理,确保水草行与行、簇与簇之间保持适当间隔,避免相连过近导致根部水流受阻,进而引发水草烂根甚至整株腐烂死亡现象,影响水质的生态平衡。
5、虾苗投放管理
①虾苗投放前水质监测
在虾苗投放前,确保水质达到标准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虾苗的成活率与生长速度。因此,放苗时水质的主要指标必须严格控制,包括总碱度gt;40ppm、硬度50~200ppm、pH值7.5~9、水温gt;19℃、氨氮lt;0.3、亚硝酸盐lt;0.1、弧菌数lt;1000个/mL。水样、总菌数gt;30万个/mL水样,以及水体透明度20~30cm。
②虾苗试水方法
苗种试水以评估当前水质是否适宜虾苗生存。方法如下:首先,池内设置约1m3大小40目网箱,取20~30尾虾苗放入网箱中,24h后清点网箱内虾苗数量,计算成活率。若成活率达到或超过80%,则可视为当前水质条件良好,适合大规模投苗。
③放苗时间选择
放苗最佳时机为晚上,深夜或清晨皆可。应避免在晴天正午太阳高照时放苗,因为强烈的光照和较高的水温可能会引发虾苗的应激反应,影响存活率。
④虾苗投放数量确定
已有研究表明,体长1.5~3cm的虾苗,最佳投苗密度为10000尾/667m2;体长5~8cm的虾苗,最佳投苗密度为6000~8000尾/667m2。
⑤虾苗投放前工作
投放虾苗前1h在塘内均匀泼洒应激灵(250g/667m2)并开启增氧机20min搅拌均匀。虾苗入塘时,若苗袋与塘水温差超过2℃,须将苗袋在虾塘内浸泡20min左右,使两者水温相近。为了减缓应激反应,苗袋打开后先将2倍塘水灌入苗袋,静候1min后再次灌入2倍塘水及再次静候1min,最后再将虾苗缓慢倒入塘内。
6、红螯螯虾苗投喂管理
①虾苗投喂用料
虾苗不同生长阶段,应使用不同投喂用料。具体而言,黑头苗至1.5cm/尾时,虾片、水蛛、南极磷虾以及饲料配合投喂;1.5~3cm/尾时,饲料与南极磷虾配合投喂。3~8cm/尾时,饲料与冰鲜鱼配合投喂。8cm/尾以后,饲料、冰鲜鱼、红萝卜、南瓜、玉米、黄豆等多种配合投喂。投喂饲料时,可适量混合乳酸菌等有益菌类以提高其消化能力,还可以添加胆汁酸、牛磺酸、大蒜素等保健产品以增强其免疫力。
②虾苗饲料用量调整
随时观察料台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若连续2d料台上无剩余饲料,需增加约10%的投喂量。若料台上剩余饲料在5%~10%,表明投喂量适中,持续3~5d后,可增加5%~10%的投喂量。反之,若料台上剩余饲料超过15%,并持续2~3d,则需减5%~10%的投喂量。在后续投喂中,增减幅度一般控制在5%左右。
7、红螯螯虾苗日常管理
①养殖记录情况
日常记录吃料情况、水温、水质检测结果、天气变化、水色(藻相)观察以及药品使用等情况。此外,夜间定期放置地笼1~2h,捕捞50~100尾虾并进行体长、体重的测量,以定期监测并记录虾苗生长情况。
②养殖池塘水质监测
每周1次监测水质,内容包括pH值、亚硝酸盐、氨氮含量、钙镁离子浓度、总碱度以及总硬度等指标,以全面把握虾塘水质动态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若pH值偏低,可撒放生石灰(5~10kg/667m2)以稳定pH值、补充钙质并兼具消毒效果。
③养殖池塘水温监控
水温监控在极端高温或低温季节尤为关键。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建议将温度计悬挂于虾塘底部上方约10cm处;若采用电子温度计,则可直接投入距塘岸5~6m的水域中进行测量,并尽量接近塘底以获取底层水温数据。
④养殖池塘水位控制
虾苗投放初期,水位保持在60cm。之后,根据水体质量、虾苗生长状况及天气变化,逐步调整并加深水位。一般而言,从虾苗投放1个月后首次加水,此后保持每15~20d加1次水的频率,每次加水20cm,直至1.2~1.5m。若遇高温天气,还需进一步将水位加深至1.5m以上,以确保池底水温不超过34℃的临界值。
⑤养殖池塘换水管理
放苗初期保持水体透明度在25cm左右。随着虾体逐渐长大,至中期(约9cm)时,应适度增加换水频次,使水体透明度维持在30~40cm。养殖后期(12cm),需增加换水次数及换水量。如中期每次换水20cm,后期则达到池塘水量的1/4,以确保水质清新,促进虾体清洁与生长。
⑥养殖池塘塘底管理
每15d定期投放如EM等有益活菌制剂(用量1kg/667m2或参考使用说明用量)。若塘底有机物积累较多,则需采用过硫酸氢钾进行彻底处理,以清除有机物中的有害物质,并抑制有害菌群的滋生。这一举措有助于稳定水质,提升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增强水体应对天气变化的能力。
⑦养殖池塘增氧管理
一般1666.7m2水面面积使用增氧机功率为0.75kW。具体增氧方法如下:放苗5d内,无需增氧;放苗5~30d后,中午12:00到下午2:00需增氧;放苗31~60d后,早上10:00~12:00,晚上9:00~11:00点增氧;放苗61~120d后,早上8:00~10:00及晚上10:00~凌晨5:00需增氧。此外,补肥、撒药时皆需增氧1h左右。
⑧虾苗脱壳水质管理
茶麸不仅具有肥水功能,可有效清除蝌蚪、野杂鱼及螺类,还能促进虾的脱壳和硬壳,使虾体生长得均匀而干净。因此,建议每半个月使用1次茶麸(7.5~10kg/667m2)。茶麸使用时,需提前1晚进行浸泡并适量拌入生石灰以提升效果。不过,对于水质较肥的池塘,则需适当控制茶麸的用量,以避免过度肥水。此外在每月初一、十五前后还需向养殖池塘内补充生石灰7.5kg/667m2。
⑨养殖池塘青苔处理
青苔会缠绕虾苗,影响觅食及活动,还会降低水体透明度而影响光合作用,造成水草腐烂和水体缺氧。青苔腐烂后,病菌会大量繁殖并释放毒素,增加虾苗病菌感染或中毒的风险。因此,一旦发现青苔,可使用水精灵或优彩乐遮光并拌入芽孢杆菌分解青苔,直至水体完全遮蔽;若条件允许,可从周边肥水塘少量多次抽水灌溉,但需严格监控水质指标以防超标。
⑩定期杀虫处理
红螯螯虾养殖中常见寄生虫主要有切头虫、纤毛虫。一般中后期要放置地笼,检查虾体体表是否存在寄生虫。如若发现虫害,需使用一次纤毛净或者甲壳净进行清除。药物使用3d后检查使用效果,如有必要,5~7d后再次进行杀虫处理。
11红螯螯虾疾病预防
定期使用消毒药物(二氧化氯粉剂100g/667m2或者生石灰5kg/667m2)进行疾病预防。前期每月消毒1次,后期每月消毒1~2次。一旦出现死虾,使用聚维酮碘进行消毒(100ml/667m2),连续使用3d后,再泼洒有机酸进行解毒。
综上所述,广西地区通过在池塘选择、进水肥水、水草种植、虾苗投放、虾苗投喂等各环节进行科学管理,实现了红螯螯虾的高效养殖,为广西乃至全国提供了经验和技术。未来,广西红螯螯虾产业需进一步突破虾苗供应瓶颈,降低养殖成本,提升养殖技术,以实现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532199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种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