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州区域内的淡水资源较多,适用于开展淡水鱼养殖活动。在淡水鱼市场需求增多、养殖环境改变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原有单一养殖方案的适用性逐步变弱,出现养殖效益低、资源使用率不高等情况。为此,利用高效混养技术,改变淡水鱼的养殖方案,以此提高水体环境的利用性,减少营养成分消耗量,切实增强淡水鱼的整体生长速度,减少疾病问题。
一、山东滨州的淡水鱼养殖环境分析
1、气候
滨州的春天风大,降水量较少,温度增长速度较快。滨州的夏天温度较高、降水量较高,光照量较多。滨州的秋冬时节温度逐步降低。滨州区域内全年平均温度处于 ,无霜时间至少为180天、最多不超过200天。滨州气候条件适宜淡水鱼生长,夏季高温环境应给予降温处理,防止鱼类缺氧。冬季温度较低时,需要开展防寒工作。
2、水质
滨州区域汇聚了不同河流,具体包括黄河、徒骇河等,含有充足的淡水资源。然而,部分水环境会受到周边农业活动、工业生产的干扰,出现水质变动情况。整体观之,滨州水源pH值最小值为7.0,且不大于8.5。淡水资源的硬度表现较好,拥有一定数量的溶解氧,能够保证鱼类正常生长。在夏季温度较高、单位养殖区域内鱼量较大时,可能会有溶解氧不足的问题。在实际养殖期间,需要密切关注养殖区水体的成分含量,动态监测氨氮、亚硝酸盐各类威胁成分的含量占比,使其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3、淡水鱼类型
① 鲤鱼。该种鱼表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性,是一种杂食性鱼类,食物来源广泛,生长速度较快,适宜生存的水温条件在4-3 0 % 以内。
② 鲫鱼、草鱼。该种鱼能够在低氧环境中生存,生长时间较短,多数时间停留在水体下部空间,能够有效净化水质环境。该种鱼极易出现肠炎问题,应采取草料饲喂法,加强防范。
③ 鲢鱼、鳙鱼。该种鱼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物,有净水功能。
二、山东滨州淡水鱼高效混养要点
1、鱼种搭配方法
① 食性搭配。利用差异性食性的鱼类,给出混合搭配方案,有效消耗水环境中的可食用资源,提高饲料消耗量。比如,在养殖区内种植草,草鱼食用草后,产生的代谢物作为“肥水”,能够滋养浮游生物,补充鲤鱼、鲫鱼的食物。多种鱼类混养,能够建立高循环食物体系,促进各类淡水鱼生长。
② 打造多层次栖息空间。各类鱼在水环境内的栖息空间不同。中上层空间栖息的鱼:鲢鱼、鳙鱼。中下区域空间栖息的鱼:草鱼、鲤鱼。引入不同栖息空间的鱼类,有助于增强水体环境利用效果,防止出现生存空间不足问题,确保各类淡水鱼健康生长。
③ 选择不同生长速度的鱼种。在相同一个养殖区域内,搭配长速有差异的鱼类,便于区分捕捞时间,合理规划各类淡水鱼的上市时间,有效调控各个养殖单元的鱼数,增强养殖区域的周转效果,更好地取得养殖收益。比如,草鱼生长速度较快,可采取前期投放;鲫鱼所需生长时间较长,宜作为长期养殖鱼种。
2、淡水鱼混养方案
① 方案一。山东滨州某养殖基地以 为养殖单元,给出了淡水鱼混养方案:草鱼养殖数量为300-400尾,每尾质量约为1 0 0-1 5 0 g ;鲢鱼为150-200尾,每尾质量约为 5 0 - 8 0 g ;鳙鱼为50-80尾,每尾质量约为 5 0 -8 0 g ;鲤鱼为100-150尾,每尾质量约为 5 0-1 0 0 g ;鲫鱼为200-300尾,每尾质量约为 3 0-5 0 g
② 方案二。在方案一的基础上添加南美对虾。选择南美对虾,主要是无需投喂饲料,能够与淡水鱼共食,增加饲料残饵的消耗率。
3、创建养殖池塘
① 池塘规划。选择水多、水质较高、排水操作便捷、交通顺畅、环境较好的区域,创建养殖池塘。池塘区域处于以 为养殖单元,具体规划:养殖单元设计5-10个、池塘深度为1.5-2 . 5 m 、池型长宽比为3:1-5:1,池埂高 ⩾0 . 5 m ,池埂宽 ⩾ 2 m 。
池塘规划中,需前期添加防渗膜,布设排水管线,布线深度1 . 5 m 。从池塘四周河道引水,保证供水顺畅,防止出现供水受阻问题。各个池塘底部均需添加机井,便于补水。池塘建造中,需要设立临时养殖区,规格等同于池塘的1/4。南美对虾需在临时区养殖至少14d,确定无疫病问题,方可转至池塘内,以此保证南美对虾的混养成功率。
② 池塘消毒。在鱼种放入池塘开始养殖前15d,开展池塘消毒清洁处理。干法消毒处理:全面排出池塘内的水,每个养殖单元内添加的生石灰质量在 1 5 0-2 0 0 g 之间,兑水至完全溶解;生石灰全面溶水后,采取全池泼洒处理,进行至少3d的阳光暴晒。湿法消毒处理:使池塘中的水,保持 0 . 5 -1 m 的水深状态;每个养殖单元内添加 2 5 0-3 0 0 g 生石灰,确保池塘各处生石灰铺放的均匀性。消毒处理,有助于清除池塘内的野杂鱼,减少病菌、寄生虫,以此营造较好的淡水鱼生长条件。
③ 水质管理。周期性获取水质信息,参照监测结果给出对应的水质调节方案。水质监测项目具体包括池塘水温、酸碱值、溶解氧含量等。水温能够客观反映鱼类生长情况,温度应处于 以内。池塘酸碱值的控制范围是
池塘内的溶解氧最小值为
氨氮含量 ⩽0 . 5 m g / L ,亚硝酸盐含量 ⩽
测定水温、溶解氧参数,每日监测次数 ⩾ 1 次。测定池塘酸碱值、有害成分的情况,每日 ⩾ 3 次。在温度较高、降水量较大、放养数量较多等情况下,应增多监测次数,以此更好地获取池塘情况,及时调节水质,保证混养效果。
④ 加肥换水。在养殖初期,鱼种投放量较少,水质较好。各个养殖单元内,可添加有机肥,加入量在 2 0 0-4 0 0 g 之间。侧重培育浮游生物,补充鲢鱼、鳙鱼的可食资源。在养殖时间增加后,各个单元内的鱼类处于生长状态,投放饵料的数量较大,会降低养殖单元的水质。此时,需要控制有机肥的添加量,适当补充无机肥。周期性向养殖单元中补充新水,每周加水 1 0-1 5 c m ,确保各个养殖单元水质清澈,提供较多的溶解氧,保证鱼类正常呼吸。
⑤ 增氧。夏季环境温度增长较快,池塘内的溶氧量会逐步减少。在饲料投放量逐日积累的情况下,池塘水质会逐步下降。为此,采取每周换水形式,配合增氧措施,保持池塘水体的生态条件。在夏季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养殖区内可引入增氧设备,日间增氧 4 h / d ,夜间增氧 池塘中布设的增氧设备,配置网格为
,采取每个网格布设1台增氧机的形式。每台设备的运行功率均为
。该设备支持微孔增氧,能够保证池塘内的含氧量。该组织在池塘四周添加了增氧管线,确保各个管线间隔一致,有助于提高增氧效率,控制夏季增氧支出。该组织共添加4台增氧设备,主要运行3台,余下1台作为替补。
⑥ 备电。装置1台发电机,应对停电问题,确保增氧机持续运行,有效补充池塘内的溶解氧。发电机到达池塘后,需要周期性运行,确保发电正常。
⑦ 智能技术。池塘内需从温度、溶解氧、水质等方面添加测量设施,便于养殖人员及时获取池塘情况。结合监测结果,池塘养殖条件,给出对应的调整措施,确保养殖效果。养殖人员特别引入了监测预警技术,以此创建智能养殖方案。当温度高于预警参数、溶解氧较少、水质测值超出正常范围时,会给出警报信息,便于养殖人员及时调整。山东滨州内的各类淡水鱼,最佳生长温度参数为 水温持续数个小时
,给出初级水温预警提示。水温持续
,应给出二级预警。养殖人员可采取提高水温、架设保温棚等各类措施,保持池塘水温。
4、放养要点
在混养养殖方案中,该地区确定的放养时间为11月,逐批放养各类鱼种。放入池塘的鱼种长度处于 2 0-3 0 c m 以内。鲢鱼投放时,选择白鲢、花鲢,控制各类鱼种的放养量。确保各批次的淡水鱼种来源相同、规格相同,周期性查看鱼群整体混养效果。在次年开春的4月、5月时间段,逐步放入南美对虾,每饲养单元的放入量在2万尾-3万尾之间,大约 1 k g 质量。
5、饲料管理
① 甄选饲料类型。参照各类鱼种的饮食特点,合理添加饲料。饲料方案:草鱼饲喂青草、黑麦草,投放量为:“鱼重量 × 3 0 %~ 5 0 % ”,配合豆粕、菜粕共同食用,配料添加量略少,即“鱼重量 × 2 % ”;鲢鱼、鳙鱼饲喂浮游生物,采取自然培育时,需要特别投放饲料,在浮游生物数量较少时,添加豆浆、豆渣,补充食物;鲤鱼、鲫鱼适用于全价喂养形式,投放量:“鱼重量 × 2 % - 5 % ”,保证饲料内的蛋白质比例为 3 0 % - 3 5 % 。
② 合理投喂。选择每天相同时间、相同位置、相同克重饲料、相同饲料质量的喂养形式,促使各个养殖区域鱼类形成较好的进食习惯。多数情况下,每日喂食2次,喂食时间定于9-10点、15-16点。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19-20点可增加1次饮食。每日相同时间喂养,有助于引导各类鱼集中进食,减少饲料剩余量。养殖期间,在池塘内添加采食台,使鱼类在固定的地方饮食。相同的饲料质量投喂方法,能够保证饲料食材新鲜、营养充足。在投喂前期查看饲料质量,避免变质、发霉的食材。相同克重的投喂形式,主要是参照鱼的质量、长速、养殖池塘内的水体温度、环境条件等各类因素,综合确定投喂量,防止出现投喂较多、投喂量不足等问题,确保鱼类吃饱,防止饲料剩余。在投喂期间,应动态观察鱼类的进食状态。如出现鱼类进食量变小、采食台剩余较多饲料等情况,从次日起下调投喂量。
6、疾病防控
① 预防疾病。开展池塘养殖管理,确保池塘水体质量。周期性清理池塘、渔具,配合对应的消毒活动,保障清洁到位。鱼种放入池塘之前,需要检查鱼种,排除鱼病问题。使用食盐水泡鱼种消毒,泡种时间至少 5 m i n ,最多不超过 。如果改用高锰酸钾消毒处理鱼种,应增加 5 m i n 的消毒时间。利用浸泡鱼种的方法,清除鱼种表层的病菌,排除可能存在的寄生虫。在具体养殖期间,需要设计固定的间隔时间,在池塘内投入药饵,具体包括三黄粉、维生素等,以此改善鱼类体质,减少鱼病出现。
② 疾病监测。养殖人员应时刻关注鱼类动态,具体包括进食量、鱼体颜色等。如有鱼类单游、异常跳跃、突发死亡等问题,需要开展鱼病检查活动,及时确定鱼病类型。采取人工视觉查看方法,判断鱼体、鳃等位置的变化。测定池塘水质,初步确定鱼病种类。针对鱼病严重的情形,应规范获取病鱼样本信息,开展专业检测分析,准确找出致病因素,给出对应的治疗方案。
③ 疾病治疗。参照鱼病诊断信息,确定治疗方案,选择对症药物。如果鱼类患有细菌病症,包括肠炎、鳃坏等,应选择“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药物。可依照药物说明内容,确定用药剂量,采取全池撒药、饵料拌药等形式。如果鱼类患有寄生虫,包括\"指环虫\"“车轮虫\"等,应利用\"敌百虫\"“硫酸铜\"各类药物。在鱼病防控期间,应有效控制用药间隔,准确把握用药量,防止出现用药残留问题。在用药中,应密切察看池塘水体环境,配合对应的饲养管理措施,达到鱼病治疗目标。多数情况下,夏季7月、8月的时段内,应侧重防控鱼病问题。在发病初期,及时给出药物防治处理。借助光合细菌、益生素,有效保持池塘水体环境。在饲养单元无病时,需要采取预防措施。使用微生态制剂、中草药,混在饲料中,加入池塘,能够有效防控传染病的形成。
7、捕捞要点
各类鱼种均采取地笼捕捞形式,捕捞大鱼、保留小鱼,精确设计捕捞网孔内径。淡水鱼捕捞时间处于11-12月之间。南美对虾的捕捞时间为8月初。
① 拉网捕捞。在池塘边侧位置,固定拉网一侧,依照池塘边沿位置,逐步散开拉网,使其尽量铺在较大的水面。由多个人在不同方向,共同拉网,向池塘对侧收拢,逐步缩小各类鱼的游动空间。拉网处于池塘对侧岸边时,捞出网具,放出网内的鱼。再用抄网转移各类鱼,利用暂养容器装车运走。该种捕捞技术,多用于规格不大、池型规整的池塘,具有捕捞时间短的技术特点。整体拉网时间应处于 3 0-6 0 m i n 以内,依照池塘情况合理调整拉网时间。
② 围网捕捞。固定围网一侧位置,逐步散开围网,将其散成具有封闭性的网圈。配合船只、人员等改变围网位置,高效围住需要捕捞的鱼群。围捕成功后,逐步缩小包围区域,促使鱼群共同处于围网的较小空间内,将围网捞出池塘。在该技术操作中,应关注围网捕捞位置,保持围网平稳,防止跑鱼。该技术多用于大区域池塘内,能够有效控制捕捞范围,锁定捕捞目标。
③ 刺网捕捞。在目标捕捞鱼群的活动空间水道表面,竖直设立刺网。在鱼类游动期间,被刺钩限制活动后,完成捕捞。在下放刺网期间,应参照捕捞鱼群的游动特点、池塘情况综合而定。多数情况下,可布设在池塘入口、鱼道、食台等位置。刺网布设完成后,需查看鱼上钩情况,及时取鱼,防止鱼体受损。该技术主要用在捕捞规格较大、游动能力较强的鱼种,比如,草鱼、鲤鱼等。在捕捞有困难时,可选择刺网捕捞技术,能够保证补充捕捞的效果。养殖人员在捕捞重量大于 5 k g 的鲤鱼时,利用刺网捕捞技术,能够降低捕捞难度。
捕捞注意事项,具体如下:其一,减少鱼体受伤。在捕捞期间,应减少鱼体、捕捞网具、养殖池塘底部各处的碰撞次数,防止鱼体出现损坏。参照饲养鱼种的规格,选择对应的网具,防止小鱼卡在网目位置。在拉网、围网期间,应控制拉网力道,防止用力较大、操作过猛形成的鱼体损坏。在采取抄网捞鱼操作时,应逐步下放抄网,从下至上捕捞,而不是从上至下压网,以此降低鱼体受到的外力作用。其二,捕捞活动可能会引起池塘水质变化,会增多池塘水体的固体颗粒,减少池中溶解氧的含量。为此,在捕捞前,应开展增氧处理。捕捞中,如出现水质变化较大的情况,需暂停捕捞,给予换水、增氧各类处理后,逐步调整水质,再进行捕捞。其三,捕捞完成,需开展全池塘消毒处理。利用生石灰兑水的形式,每个养殖单元添加量在 1 0-1 5 k g 之间,保证消毒效果。
综上所述,本文制定了两种淡水鱼高效混养方案,搭配了5种鱼类,创建了多个养殖单元,构建出池塘淡水鱼的生态养殖环境。配合饲料投喂、病症防治、消毒清洁等技术,切实达到淡水鱼混养增产的目标。经实际运用混养技术发现,淡水鱼混养后,能够有效节省池塘空间,降低饲料用量,养殖技术效益较高。
(作者单位:256655滨城区杨柳雪镇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