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的育种工作在整个种猪饲养环节,乃至整个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对于生猪在育种改良方面的主要方法就是育种和杂交2个不同的方式。生猪育种改良过程会受到遗传方面制约,但是种猪通常都具有永久性和累积性的遗传变化,因此,杂交的方式也具有更多的育种优势。瘦肉型生长性状的遗传能力属于中等水平,在杂交方式上也没有很大的优势;繁殖性状的遗传能力也相对较低,但是在杂交方式上具有比较大的优势。生猪的产仔能力和泌乳水平通常更多都是受到母本的影响,但是所产后代的瘦肉性状则更多的是受到父本和母本的均值影响,所以实际生产中应该关注父本瘦肉生长性能方面的遗传改良技术,临床中主要的改良方式就是选择的方法,因为杂交没有很大的优势;猪场对于母本的改良措施应该将产仔泌乳能力以及瘦肉生长性能同时考虑,在生产中将选择和杂交这2种方法共同执行,这就要求选择杂交亲本作为母本,同时针对生产母本的母系品种在选育方面进行重点的改良处理。
一、繁殖培育措施
目前,我国构建的优质种猪繁育体系,主要由核心的原种猪场、扩展的繁殖猪场、从事商品猪生产的猪场以及商用猪饲养场所组成。在这一繁育链条中,核心的原种猪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该繁育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秉持着统一的生产目标,即向市场供应高品质、安全可靠、符合绿色标准的猪肉产品。尽管如此,体系内各个层级的工作特性和生产职责各不相同,形成了一个由上至下、类似金字塔结构的层次分布。优秀种猪的遗传基因按照从金字塔顶端到底端的顺序传递,这一传递方向不可逆。商品猪的质量成为衡量整个繁育体系是否成功建立的关键指标。
在生猪繁育的层级架构中,原种种猪场居于顶尖地位,肩负着确保品种规划与育种策略的精确实施,因此,必须严格依照育种计划对纯种种猪进行筛选与培育,同时通过实际生产中对种猪性能的评估,力求后代遗传特性的最大化。原种种猪场所培育出的杰出后代,不仅能够高效地更新种群,还能为繁殖场提供优质的后备公母猪资源,尤其是选拔和性能测试中表现卓越的生猪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即为核心群。核心群的主要职能是为全场繁育提供高质量的后备种猪。核心群生猪的品质直接关系到整个猪场的生产效益,并且对其长远发展具有显着影响,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核心群的构建不容忽视。
在规划繁殖种猪的饲养策略之前,必须对整个养猪场的运营管理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掌握。在繁殖群体中,母猪的营养需求在养殖实践中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断奶的时间点、环境气候的变化、母猪的更新频率以及不同的遗传类型等,这些因素会在不同层面上产生影响。因此,从事生猪营养研究的学者们应当借鉴现有的学术文献与相关报道,并将猪场生产日志中记录的营养方案优劣作为分析的关键,以确保对上述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及其影响进行更为精确的阐述。
在生猪养殖的实际操作中,必须加大对猪只生长阶段的养殖管理力度,这涉及选址的重要性、养殖环境的优化以及废料处理的环保措施等多个方面。生猪的养殖采取分群策略,依据生猪的出生地、体重差异、健康状况、性格特点以及食欲等因素进行合理分配,把性格和习性相似的生猪集中在一起,并实施分群管理与分槽喂养的方法。这样做旨在确保每头猪都能获得适宜的生长条件。此外,同群生猪间的体重应尽量保持均衡。分群后,要维持猪群的稳定,避免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调整和变动。确保养殖环境中生猪的数量密度适宜,防止在养殖过程中无序地增减猪的数量。在冬季,可以适当增加圈养密度,在夏季,则需相应减少密度。在合并生猪进行集体饲养前,必须对圈舍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生猪合并初期,特别注意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并进行恰当的驯导。若发现生猪间出现攻击行为,迅速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二、健康养殖管理
1、养殖场地选择
挑选适宜的种猪繁殖场所对于养殖成效是否理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选择场址时,需确保其与屠宰场以及其他动物栖息地保持一定距离。同时,也应避开居民生活区、疫病发生地以及交通繁忙的道路,确保周边3公里范围内无污染源,如污水和废气的排放,确保环境的清洁卫生。此外,该地应具备便捷的交通、充足的光照、避风的自然环境、稳定的电力供应,并且地势要高且干燥,便于排水。若不打算使用自来水,应具备清洁且丰富的水源。只有符合这些条件的地点,才能算得上是理想的种猪养殖场所。在种猪养殖场地的规划方面,四周应设有围栏或绿化带作为防护。猪舍应采用分区管理模式,以围栏隔成单元区域,并采用全封闭但透光的设计风格,配备先进的养殖设备。猪舍附近应设立专门的粪便和垃圾处理区,以保持与种猪的距离,防止病毒和细菌的滋生与传播。
2、种猪养殖环境管理
为保障种猪各个阶段的健康生长,需选择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区域建舍,严格调控猪舍内的湿度,保持环境的整洁卫生。确保所有种猪在规定期限内接受消毒,以抑制细菌扩散,防止种猪接触带菌的杂质,避免病毒传播。另外,季节转换时的保暖工作也不可忽视,因为气候变化对种猪健康影响深远。若在季节交替时未能及时调整猪舍保暖措施,种猪可能会感染感冒等疾病,从而可能导致传染病的暴发。必须为种猪创造适宜的湿度、温度和光照环境,以维持其正常代谢,确保其活力充沛,健康发育。
3、种猪精准的营养补给
针对种猪生长的不同时期,制定精准的营养补给方案,并确保供应充足的水分,以保障种猪的健康成长和高效率地繁殖。养殖户若条件允许,应引导种猪进行适量的活动,以提升其驯化水平,务必防范种猪营养不足的问题,防止由此导致的食欲减退及可能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同时,应减少对种猪进行专门的分群、去势或更换饲料等操作,以防种猪产生应激反应。在种猪的饲养过程中,必须实施科学的喂养方法,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尤其是在运动后,这些措施不可或缺,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病毒传播,降低病毒和传染病对种猪的侵害,同时也减轻传染病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损失。
三、种猪疾病防控技术
1、疫苗接种疾病防控技术
养殖种猪时,往往会遭遇各类疾病的侵扰,这就要求养殖人员依据种猪的发育状况,及时进行免疫接种,以此提高其体内的抗体含量,增强抵抗能力,有效防范季节性猪群流行病的发生。在挑选疫苗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评估疫苗的类型,力求覆盖所有可能影响种猪的流行性疾病,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风险。此外,还需确保疫苗的接种质量,保障接种后对种猪的生长产生正面促进作用。特别要指出的是,各种疫苗的接种时间间隔需严格遵循相关规定,避免同时给种猪接种多种疫苗,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副作用和对健康的损害。鉴于此,种猪场的从业人员需制定并执行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确保在种猪生长期间,疾病防控工作得到有效加强。具体实施:①结合本场具体状况(如疾病传播动态及抗体水平监测)以及周边地区的疾病传播趋势,拟定出一套严谨合理的疫苗接种方案。②在疫苗接种前后,严格开展免疫监测工作,确保在最佳时机进行免疫,并取得显着的免疫成效。③根据具体情况妥善进行各项免疫任务。基础免疫项目涉及猪瘟、口蹄疫等疾病,而对于种猪则必须预防乙脑、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等;对于大肠杆菌病、萎缩性鼻炎、链球菌病、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疾病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地进行预防。④确保免疫措施的有效性。妥善存放疫苗,并准确使用(包括选择正确的疫苗类型、剂量、接种对象及免疫方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例如,对接种工具进行彻底消毒,确保每头猪使用1个针头以避免交叉感染,并且严禁盲目注射。对于价值较高的种猪,可以考虑使用高效价的血清、卵黄抗体等生物制剂。
2、全面做好种猪疾病的防控
为了有效防控生猪疾病,对繁殖用猪实施免疫接种的同时,一旦发现病猪,必须及时将健康生猪与病患生猪隔离开来,以防健康生猪受到传染。在疫病爆发期间,应对健康生猪进行细致的体检,保证猪只最佳的健康成长状况,并按时接种疫苗,以防止在隔离期间出现新的病患。与此同时,对于病猪,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遵循兽医的专业判断,合理使用药物。此外,还需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以消灭病原体。全方位加强种猪疾病的管理和治疗,能提升养殖的技术水平,同时也有助于降低养殖场的经济损失。
3、检疫及种群净化
①检疫。结合生猪养殖的具体情况,严格实施对猪只的防疫检查与监管,以实现对猪只疫病的准确预警。为此,必须确保猪只疫病检测的效率,提升防疫检查的品质,管理者应立足于实际,对猪只的常规行为进行彻底的监测,并详尽记录其日常活动。同时,为猪只提供必要的卫生防护,对出现生理异常的个体实施隔离与治疗措施。防疫监管部门需对养殖场的繁殖猪展开防疫检查与监管,全面掌握生猪养殖场疫病的发展态势。通过对繁殖猪防疫程序的严格监督与管理,确保其达到既定目标,有效监控生猪疫病,从而降低繁殖猪疫病的发生风险。
②种群净化。首先,依据季节变化对生猪进行针对性的药物保健,以维护生猪的整体健康。在炎热的夏季,重点预防生猪患上附红细胞体病和弓形体病等;而在寒冷的冬春季节,则着重于预防流感、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疾病。其次,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猪实施药物保健措施。在仔猪期,制定并执行仔猪健康养殖方案,以增强仔猪体质并提升其存活率。在保育期,通过药物干预来控制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等疾病的发生。对于母猪,在产前产后采取特殊的饲料管理策略,以防止繁殖性疾病的发生以及仔猪的早期感染风险。同时,实施早期隔离和药物辅助断奶技术,通常在18天进行断奶,以最大程度减少疾病的传播概率。
4、疾病监测
兽医人员要每日亲自进入猪圈进行细致巡查,细致掌握生猪健康状况,实时精确掌握疫病变化。制定兽医诊疗与疾病监控体系,持续利用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血清学及病理学等技术手段对生猪群体实施防疫检查和监控。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定期的与不定期的相结合方式,针对性地进行监测。
5、合理药物保健净化
①适时进行,不能长期使用。合理的医药卫生净化能够对很多病原微生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或者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尤其是对于一些疾病,如果没有合适的疫苗或者是感染的程度不大,那么就需要加入一些抗生素之类的药物来进行防治。如寄生虫的预防、真菌毒素的治理等,目前都需要用药剂来进行防控。
②更新药物使用理念。借助药物敏感性测试,实现精准用药、高效用药以及减少药物使用;逐步降低对抗生素的依赖,转而合理运用生物药剂,从依赖抗生素的保健方式转变为强化免疫力的调理,如采用中草药等。
6、疾病的准确诊断与合理治疗
①针对具体状况,拟定精准而适宜的治疗策略。②利用临床观察和实验室分析等手段,准确判定疾病种类,探究病因。③治疗准则。首先,在疾病初期或预防阶段及时给药,采用混合饲料、水溶、注射等多种方式,严格把控药物种类、剂量及用药周期,同时注意药物的联合应用和配伍注意事项。其次,对症下药,确保治疗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准确性,精准掌握药物种类、剂量和配伍禁忌,按疗程合理用药,以降低耐药性。此外,还需详细记录治疗过程,为后续防治提供数据支持。最后,遵循“五不治”原则:对于无法根治、治疗周期长且劳动强度大、治疗成本高昂、治愈后价值不高以及传染性强、危害严重的病例,不采取治疗,而是实施无害化处理。
7、防控饲养模式
①在相同区域中,采取整进整出的独立单元养殖模式,保证同一批次的生猪在7天年龄差之内,不同批次的生猪严格分开养殖。每个猪舍在生猪全部出栏后,搬离所有可移动的物品,并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保持空置并干燥超过1周的时间,这样能够中断猪群内疾病的传播,防止疾病的交互感染,同时有效地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范围。对于产房中最后几窝的母猪,可以提前3至4天使用氯前列烯醇等药物,促使它们同期分娩,以此缩短各产房之间的分娩时间差,便于实施整进整出的管理策略。②采用分阶段隔离策略对猪进行饲养管理。生猪在成长的不同时期携带的病原体种类各异,其免疫能力也因阶段而异。若生猪密集饲养,极易造成病原体的交叉感染。鉴于此,我们将种猪、哺乳仔猪、成长猪以及病弱猪分别安置于4个独立的饲养区域,实施分段饲养,以此确保各阶段生猪所携带病原体的稳定性。③合理分胎次饲养。若发现生猪集体出现异常状况,尤其是首胎母猪出现免疫能力不足、稳定性较差的情况,可以考虑将首胎母猪所产仔猪单独隔离进行饲养管理。这是因为首胎仔猪可能面临与其他胎次仔猪在病原种类上存在较大差异,从而易于发生交叉感染,这对其先天免疫系统的建立是不利的。鉴于此,在首胎母猪不稳定的情况下,实施按胎次分开管理的策略是必要的。然而,在生猪集体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则无需进行此类分胎次管理。
总而言之,养殖场需高度重视种猪的繁殖培育及健康管理,对疫病预防与控制技术需严格执行,这有助于提升猪场的存活率、繁衍效率以及生猪的免疫力。这样做不仅确保了猪肉的品质上乘,保障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同时也促进了种猪养殖行业的良性循环与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122600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