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近些年来,在圈舍饲养种猪繁育方面始终保持着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其中,菏泽市牡丹区属于一个较大的农业产区,也是全省最大的养殖大区。生猪养殖业始终为该区内一个传统的养殖产业,在当地畜牧养殖产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支持和鼓励,菏泽市牡丹区的畜禽存栏总量高达1042万左右,其中生猪存栏量约为75万头,平均每年可出栏121万头左右的生猪。通过探讨圈舍饲养种猪繁育技术和健康养殖技术,可为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生猪产业规模化、良种化、生态化、标准化发展提供助力。
一、圈舍饲养种猪繁育技术
1、种猪选择技术
种猪繁育工作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种猪的选择,其不仅决定了养猪场的经济效益,还与整个猪群的品质息息相关。在选择种猪时,应考虑两方面条件。其一,应保证种猪有较强的繁殖能力,且可以保证该繁殖能力被稳定地遗传给后代。其二,应保证种猪自身的生产性能,拥有良好的肉质品质,以此使市场需求得到全面满足。
①种公猪的选择
对于养殖场来说,种公猪的选择至关重要。若是采用本交方式,1头公猪可以与30头母猪自然交配,繁殖出500头左右的仔猪;如果继续进行选配,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1头公猪可以与1000头母猪进行交配,按照平均1头母猪产12头仔猪计算,可以繁殖出数万头以上的仔猪。由此可见,种公猪直接影响着后代仔猪的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出肉率以及生长速度等关键指标。所以,在选择种公猪时,不仅保证外观符合标准要求,还应选择生长发育快、饲养周期短、饲料转化效率高、瘦肉率在58%以上、遗传力和性能好、精液品质优的种公猪,从而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
②种母猪的选择
在选择育种母猪时,应在日常生活中密切观察,从外观判断后备猪的体型是否匀称、体质是否壮实、乳头排列是否整齐对称、有效乳头数量是否能够保证14个以上、外生殖器是否正常等。此外,在后备猪210日龄左右时进行配种,等待仔猪出生后,还应观察母猪的窝产仔数、乳汁质量以及泌乳力等关键指标。并选择窝产仔数多、乳汁质量好且泌乳能力强、仔猪生长均衡的母猪作为种母猪。
2、不同品种猪的杂交技术
杂交技术主要是将不同品种猪的优点综合,通过科学合理的杂交亲本选择和杂交方式选择,精心培育出具备多种优良特性的优质品种猪。通常在选择杂交亲本的过程中,选择母本时,应综合考虑其数量、环境适应力、区域分布广度以及繁殖性能等多个因素。母本猪需拥有强健的体魄,可快速适应各种饲养环境。此外,繁殖性能也是评估母本的重要指标,高繁殖性能的母猪能够获得更多的后代,提高生产效率;选择父本时,应密切关注父本的生长速度、胴体品质、生长发育速度以及性成熟早晚等关键特征。并且,还应保证父本猪能够适应不同区域的环境条件,以确保在不同饲养环境下均能表现出优良的生产性能。
当前常采用的两种杂交技术方法就是二元杂交和三元杂交。其中,二元杂交是指将两只纯种公母猪进行杂交,其后代全部作为商品猪进行饲养。该杂交方式较为简单,只需一次杂交即可获得后代,但要求父本和母本均为纯种,且后代均为商品育肥猪,无法将父本和母本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三元杂交则是在二元杂交的基础上进一步选出杂种一代母猪作为种母猪,再选出优良种猪与另一公猪进行交配获得。该杂交方式能够100%获得杂种优势,提高后代的综合性能。但杂交过程较为复杂,需要保证三个亲本均为纯种,且要保留第一代杂种母猪群,以使后续杂交得以顺利进行。
3、母猪的配种技术
配种时,为确保母猪的繁殖潜力得以被最大化利用,应在仔猪断奶以后,对母猪进行配种或试情。同时,在选择配种猪时,应将发情稳定作为首要条件。在此过程中,严禁出现强迫交配的行为,防止受孕率受到影响,给母猪带来严重的伤害。并且,强迫交配还会给之后的繁殖能力带来巨大影响。对于体型较小或四肢力量不足的母猪来说,应选择体型较小的公猪或性情温和稳定的公猪进行交配,或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对于后备母猪来说,为了确保其受孕率,应在上下午各配1次,连续进行2天。此外,还可利用公猪的刺激作用,促进未发情的断奶母猪、怀孕阴性及计划配种的后备母猪发情;对于断奶后处在不同时间段发情的母猪来说,应结合实际情况对不同的配种策略进行采用。如母猪在断奶后的3-4天内发情,若上午出现静立反应,则应在第2天上午进行第1次配种,第3天上午进行第2次配种。若是下午出现静立反应,则第2天下午进行第1次配种,第3天下午进行第2次配种;母猪断奶后57天内发情,若是上午发情,应在当天下午进行第1次配种,第2天下午进行第2次配种。若是下午发情,则第2天上午进行第1次配种,第3天上午进行第2次配种;对于断奶后7天以上发情的母猪来说,如果上午发情,应当天上午进行第1次配种,第2天上午进行第2次配种。如果下午发情,则在当天下午进行第1次配种,第2天上午或下午进行第2次配种。需要注意的是,每次交配以后,均应对二者的交配记录进行详细的填写。同时,根据公母猪交配的稳定情况、交配时间的长短进行三级评价,即“优秀”“优良”“差”。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交配中的问题,还能为后续的繁殖工作提供参考。
4、种猪的人工授精技术
种猪的人工授精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繁殖方式,通过人工手段将公猪的精液精准地输送到母猪体内,从而充分利用每一滴精液,大幅度减少养殖场公猪的数量。实际开展人工授精作业时,相关人员应在种公猪内,选择180日龄以上且体重大于90kg的公猪进行训练。通过诱导公猪与母猪接触,使其逐渐适应人工采精的环境。当公猪生长到210-240日龄,体重达到120kg时,开始采集精液。为保证精液质量,收集精液的集精杯温度应控制在37℃,大约收集200-400mL精液。然后,精液按照1∶1的比例进行稀释,稀释过程中严格控制温度,稀释完成后测定精液的活力,达标后标记备用。人工输精前,应做好母猪的发情鉴定工作,确保母猪处于发情高峰期。输精时,一般进行2次输精操作,且2次输精时间应控制在10h左右。在输精过程中,操作人员需缓慢地让精液流入阴道中,时长控制在5min左右。完成后,应让母猪保持20min的安静状态,避免剧烈运动使精液流出。
二、种猪健康养殖技术
1、加大种猪饲养管理力度
①种公猪饲养管理
日常对公猪进行饲养时,应以精料为主,确保饲料中含有12.55MJ/kg消化能、13%-14%粗蛋白质、0.8%-1.2%钙、0.6%总磷、0.3%-0.6%食盐以及0.75%赖氨酸。同时,应保证维生素的充足性,其在公猪睾丸发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实现精液质量的全面提升。饲养时,还应采取单圈饲养的形式,保证各个圈舍间有6-7.5m2的面积。一般选择圈舍设置位置时,需建造安静、阳光充足、与母猪圈舍距离较远的区域。不仅可以防止母猪声音的传入,还能避免母猪的味道给公猪带来刺激,致使公猪精神以及食欲受到不良影响。公猪日常应确保运动量的合适性,以此加快其新陈代谢速度,最终达到强健公猪体魄、强化精液活力、提升受胎率的作用。
② 种母猪饲养管理
通常情况下,母猪在生产和泌乳以后,体重会有所下降,一般比产仔前降低20%-30%左右。所以,公猪和母猪配种开始前,需保证饲养工作的精细性,以此为母猪膘情的及时恢复提供帮助,促使其体重符合配种标准。日常对母猪进行喂饲时,其饲料中应含有11-11.5MJ/kg的消化能以及12%-13%的粗蛋白质,并保证其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处在妊娠期内,应保证饲养环境优良,不仅有助于胎儿健康发育,还可为后续配种奠定基础。对哺乳期的母猪进行饲养时,应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确保其有足够的乳汁喂养仔猪。此时,需增加母猪的饲料量,并依据哺乳期母猪的喂养标准对饲料进行合理配制。此外,还应对专用的产房或产圈进行设置,确保母猪生产时外界环境的安静、舒适,为顺利生产提供帮助。对于产后的母猪来说,应保证产后护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不仅要为母猪提供充足的产后休息和恢复时间,还应密切观察母猪产后的表现,保证异常问题处理的及时性。分娩当天,饲养人员应为母猪提供温热的红糖水或麸皮粥,并在分娩完成以后的7d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恢复正常饲养。一般情况下,母猪每天的具体饲料喂饲量应与母猪的实际体重相结合,约为体重的0.8%-1%。而每产下1头仔猪,实际的饲料量应再增加200-300g左右。此时喂饲的饲料内应含有0.6%-0.7%的钙、0.4%-0.5%的磷以及0.5%的食盐。
2、做好种猪疫病防控管理
①种猪的免疫接种
对种猪进行饲养管理时,需要对规范的疾病防控体系进行严格遵循,并与种猪的品种和饲养环境情况,对针对性的疫病防控方案进行制定。在此过程中,应重视对防控目标的细化,保证管理措施的具体详细。对于种猪来说,其常见的疫病可以通过免疫接种实现全面防控。此时,养殖场应与附近疾病的流行趋势以及养殖场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保证免疫程序制定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一般养殖的过程中,应保证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猪肺疫弱毒疫苗、圆环疫苗、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猪口蹄疫疫苗等多发疫病疫苗接种的及时性。并且,实际开展接种工作时,应严格遵循疫苗接种说明,确保接种的正确性。例如,在接种猪伪狂犬疫苗时,通常接种次数为3-4次/年。接种的过程中,需要对疫苗标签和使用说明进行查看,并依照内容对疫苗进行正确的稀释,掌握正确的接种方法。另外,还应重视对种猪的驱虫管理,通过定期使用驱虫类药物,最大限度降低寄生虫给种猪质量带来的严重危害影响。
②种猪的定期体检
为及时了解和掌握种猪的健康状况,养殖人员应定期对种猪实施全面的体检。即,每月开展一次常规的入场体检检查,并定期观察种猪的生长状况。若在此期间发现异常表现,需要及时针对可能存在的疫病问题进行检查。一般情况下,对种猪进行全方位的体检时,应将身体状况、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皮肤毛发等作为重点内容。每日种猪的进食情况以及精神状态均应详细地记录下来,同时,还应做好每头种猪日常发情时的详细情况记录。除此之外,养殖人员日常对种猪进行饲养管理时,需要严格遵守疫病报告制度。当养殖场内的种猪有可能的疫病情况或问题发生时,养殖人员需要及时向相关防疫部门上报,并等待防疫部门前往现场对疫病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另外,还应结合养殖场的实际养殖情况,保证免疫监测工作效果。在此期间,需要定期针对种猪的自身免疫抗体情况进行检测。然后,以检测结果为基础,科学、及时地对免疫程序进行调整。通常情况下,母猪生产之前,需要开展定期的产前检查,保证子宫炎、乳房炎等各类妊娠期疫病被及时发现和治疗。同时,依照抗体检测结果,及时对相应疫苗进行补种。
③疑似感染疫病种猪隔离防控
日常养殖期间,如果种猪群内有疑似感染疫病的种猪出现,应及时将该病隔离,采取分群管理的方式,使得可能发生的交叉感染风险大幅度降低。与此同时,针对被该病猪污染的圈舍、场地、工具等,需要全面杀菌消毒处理。并且,因病死亡的病猪尸体以及病猪所排出的粪污,均应利用无害化的处理形式进行处理,避免病原体给环境带来污染,造成大规模的传播和蔓延。此外,养殖场应针对所在区域内常发生的疫病类型,制定应对重大疫病以及突发事件的紧急预案,确保疫情发生时可以快速、高效率地处理,最大限度避免疫病的扩散。
3、种猪圈舍环境卫生管理
①种猪圈舍的合理设计
对于种猪圈舍来说,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圈舍的保温隔热性能,避免外界出现极端天气时,危害到种猪的身体健康。同时,对圈舍内部进行设计时,应保证整体布局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保证种猪在养殖期间活动空间的充足性,又适宜的休息环境。当圈舍内湿度或有害气体浓度过高时,不仅会使种猪出现缺氧的表现,还会增加各类疾病的发生风险。所以,圈舍建造的过程中,应重视对通风系统的设计,借此促进圈舍内空气的有效流通。例如,可借助对天窗或地窗开设的形式,为圈舍内新鲜空气流通提供保障。除此之外,圈舍内的温度和湿度应与外界天气变化情况相结合,对其实施合理的调整。通常对于种猪来说,最佳的温度应控制在18-22℃范围内。而对于仔猪来说,圈舍温度应控制在29-33℃以内,且湿度始终保持在50%-75%之间。
②保证圈舍环境干净整洁
种猪养殖期间,常常会排泄大量的粪污,此时,应提高对圈舍清洁和消毒工作的重视。为避免病原体滋生和大范围传播,导致疫病风险加大,应每天做好猪粪、尿液、垃圾以及废料等养殖废物的清理工作。同时,定期清洁种猪使用的饲料槽和水槽,保证水源和饲料始终处于洁净状态。当饲料和水源出现霉变及污染时,应及时更换,并对用具进行全面清洗消毒,避免其误食霉菌引发疾病问题。
③圈舍的消毒管理
养殖人员在圈舍消毒之前,除了要对废弃物进行全面清理外,还应预先使用清水对圈舍进行冲洗。之后,利用氢氧化钠等碱性清洗剂对无法冲掉的残留物进行30min左右的浸泡清理。然后,借助高压设备以及热水,对圈舍的墙壁、地面、栏位、设施设备以及工具等进行彻底的清洗。完成后将门窗打开,对圈舍进行干燥。需要注意的是,若外界处在特殊气候条件下或冬季低温环境,需采用加温干燥处理的方式。实际消毒时,可选用二氧化氯溶液对车辆、地面和墙壁进行消毒;选用过硫酸氢钾溶液对养殖人员的手部、指甲和衣物进行消毒;采取喷雾消毒方式时,可选用次氯酸钠溶液;而在对栏架、料槽、水槽、门窗、栏板等进行消毒时,可选用泡沫清洗剂。通常消毒的频率需要与实际情况和疫情防控需求相结合,一般为每周1次。
综上所述,通过采用科学的种猪繁育方法以及健康养殖技术手段,不仅可以显着提升种猪的繁殖能力,还能为后续菏泽市养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具体来说,科学的繁育方法包括合理选择种猪、优化配种方案、实施精准的遗传管理等措施,这些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种猪的生产性能和后代的质量。而健康养殖技术手段则涵盖了改善饲养环境、优化饲料配方、加强疫病防控等方面,这些措施有助于确保种猪的健康状况,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提高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通过这些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不仅可以提升种猪的繁育能力,还能为整个养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推动菏泽市养猪产业的繁荣和进步。
(作者单位:274000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畜牧水产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