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高产栽培技术关键环节及病虫害有效防治的详细阐述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225)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对红薯产品日益增长的趋势,以及农业科技水平的显着提升,传统的红薯种植技术已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难以满足当前的生产需求。因此,探索并实施高产栽培技术,以保障红薯的产量与品质,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详细阐述红薯高产栽培技术的关键环节,包括红薯品种的科学选择、适宜地块的选择与整理、精细化的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的有效防治。通过这些方法,我们能够确保红薯的生长环境得到优化,从而提高产量,同时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确保红薯的品质,满足市场的需求。

一、红薯高产栽培技术

1、选择优良品种

品种的选取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以确保最终选择的品种能够满足生产需求并适应特定环境条件。

(1)应基于当地的地形与气候条件来筛选红薯品种

这些自然条件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深远影响,因此,选取高产优质且具备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品种至关重要。这些品种能够在不利环境条件下保持较好的生长态势,从而有效提升红薯的整体产量和质量。

(2)市场需求也是品种选择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通过深入调查市场对红薯的需求情况,可以更加精准地定位适宜种植的品种类型,从而确保最终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2、培育壮苗

在红薯苗的培育流程中,必须严格确保以下几个关键要素的实现:首先,苗木需具备强大的抗病能力。这是因为在红薯的生长周期中,病害是威胁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培育抗病性强的红薯苗,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从而保障红薯的健康生长。其次,红薯苗的成熟时间需尽早。早熟的红薯苗不仅能够提前进入结薯期,还有助于延长红薯的生长周期,进而提高其产量。因此,在培育过程中,应注重选择或培育具有早熟特性的红薯苗。最后,结薯数量也是衡量红薯苗培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优化培育条件和技术手段,促进红薯苗在生长过程中形成更多的薯块,是提高红薯产量的有效途径。

(1)准备苗床

在农业实践中,苗床的选择与准备工作至关重要。为确保苗床的质量,首要任务是精选地块,所选地块应具备通风良好、日照充足、排水性能优越以及土壤肥沃且透气性佳的特点。此外,需加强地块的管理,确保土壤中无病虫害的存在,为作物的健康生长奠定坚实基础。通常情况下,育苗前的土壤处理工作需在7~14天内完成。这一过程中,应采用犁耙对土壤进行深翻,以实现土壤的疏松与细碎。随后,进行精细整地,以确保土壤表面的平整与细腻。在此过程中,土壤的消毒与杀菌工作同样不可忽视,这是预防作物病害的关键措施。同时,应依据土壤养分状况,科学施肥,以满足作物生长的营养需求。在确定苗床位置后,需合理规划开墒方向。南北向较为理想,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与通风。开墒时,应将墒宽设定为1.6m,墒面宽度则保持在1.3m,墒面高度控制在5~8cm之间。此外,为便于排水,需挖掘宽度与深度均为30cm的排水沟。苗床的长度则需根据地形条件与播种量进行灵活调整,以便于后期的苗床管理工作。通过上述措施,可有效提升苗床的质量,为作物的健康生长提供有力保障。

(2)选择育苗时间

育苗工作需在栽苗前的 45~60天内妥善完成。具体而言,鉴于红薯的常规种植时间集中在每年的4月下旬~5月上旬,因此,育苗活动应当在2月下旬~3月中旬期间进行。若计划于秋季进行红薯种植,则育苗的时间点需相应地向后调整,以确保与秋季的种植周期相匹配。此外,温度条件对于红薯的发芽至关重要。研究表明,红薯发芽的最低适宜温度为16℃。当环境温度低于13℃时,为确保红薯幼苗的正常生长,需采取覆盖地膜等保温措施,以提供必要的温度保障。

(3)处理薯块

在薯块选取过程中,需遵循以下标准:①应确保薯块表皮光滑,无明显损伤;②薯块大小需适中,以确保播种的一致性和均匀性;③需严格剔除存在病虫害的薯块,以防止病虫害的传播与感染。④对筛选后的薯块进行预处理。采用50%浓度的多菌灵溶液,将薯块浸泡其中,持续时间为10分钟。此步骤旨在通过化学手段进一步减少薯块表面附着的微生物数量,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完成浸泡后,将薯块取出并置于通风处晾干。晾干过程应确保薯块表面无明显水分残留,以避免播种后因湿度过大而导致病害发生。

(4)排薯育苗

为确保育苗工作的成效,务必遵循大薯稀排与小薯密排的基本原则,此举措旨在维持薯块排列的上下一致性,为后续苗床管理奠定坚实基础,进而提升出苗率。当前,排薯方法多样,主要包括直排、平排以及斜排等多种形式。要实现红薯产量与质量的双重保障,关键在于根据具体的种植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育苗方法。①若采用斜排方式,具体操作时需注意将薯头朝上,并确保薯块约有1/3的部位裸露于床面之上。这一步骤至关重要,既能保证薯块分布均匀,又能避免其过度密集,从而优化生长环境。②完成排种作业后,紧接着需使用细土仔细填充种薯间的缝隙,随后覆盖一层土壤。为确保红薯顺利出苗,还需及时灌溉,以满足其生长初期的水分需求。③田间排水工作亦不容忽视,应有效避免积水现象的发生,以防种薯因长时间浸泡而腐烂。通过上述一系列精细管理措施的落实,可显着提升红薯的出苗率及整体生长质量。

(5)管理苗床

在完成排薯作业之后,确保苗床维持适宜的湿润度,因此,浇水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排薯后的第7天,薯块开始进入生根阶段,而到了第15天,薯块则逐渐展现出发芽的迹象。为了有效提升薯块的发芽率,可以采取高温催芽的处理策略。例如,通过覆盖塑料薄膜的方式,提高地表温度,进而加速薯块的出苗进程,并最终提高出苗率。在覆盖地膜的过程中,对地膜内温度的控制同样关键。若温度攀升至30℃以上,需及时揭膜以降低温度,避免对红薯苗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而当温度回落后,则需及时重新覆盖薄膜。在地膜铺设的中期阶段,维持地膜内温度的平稳对于确保幼苗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应将温度控制在25℃~30℃的范围内,以营造利于红薯苗生长的环境。进入后期阶段,则可采用低温炼苗的方式,以增强红薯的抗病能力。在移栽前的3~5天,应做好苗床温度的控制工作,使其尽量与露天温度保持一致,从而提升红薯的成活率。当红薯苗木生长至25~30cm时,即可进行剪苗插植。在红薯苗木的生长周期内,需结合苗床的干湿情况来适当浇水,以确保床土上层保持干燥而下层保持湿润。在低温环境下,需加强浇水工作;若后期出现高温天气,则应将浇水时间选择在早晨或晚上。播种后,需充分浇水并覆盖土壤。出苗后约7天,需再次浇水1次,之后则需根据苗床的具体情况来控制浇水量,并配合浇灌生根剂稀释液,以确保苗齐和苗全。在出苗并进行通风处理后,需适当增加灌水量。进入苗期后,需再灌水1次,此后,每次采苗均需灌溉1次。

3、采苗

当红薯苗木生长至25~30cm高,且叶片数量达到6~8片时,即可进行采苗插植作业。此过程主要包含剪苗与拔苗两种操作方法。在选择剪苗技术时,需特别注意保留苗木的2~3节,以确保新苗能够顺利萌发。这一步骤对于后续植株的生长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新苗的成活率与生长势。为提高栽植效率并促进苗木根系发育,建议在剪苗后,将苗木置于生根剂稀释液或氨基酸水溶液中进行一段时间的浸泡处理。这一措施不仅能够促进苗木根系的快速生长,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对大田环境的适应能力。经过上述处理后,苗木即可进行大田移栽。移栽过程中,需确保苗木根系完整,且移栽后的土壤条件满足其生长需求,以最大化地发挥其生长潜力。

4、栽植

(1)栽植时间

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中,春季作物的播种时机挑选极为关键。通常情况下,春季栽植活动应安排在每年的4月~5月期间进行,这一时段的气候条件较为适宜,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与发育。对于红薯这一作物而言,其栽植时的地表温度需达到特定的要求。研究表明,适合红薯栽植的地表温度通常为18℃。此外,地下温度同样对红薯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理想的地下温度应维持在15℃左右。这一温度范围能够确保红薯在栽植后能够顺利扎根并生长,从而实现良好的产量与品质。

(2)补苗

红薯栽种作业完成后,需实施定期的苗情监测,以确认是否存在缺苗现象。若监测过程中发现缺苗断垄或病虫害侵染的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补植新苗,并同步清除受病害影响的病弱苗株。在补植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执行有效的疏苗作业。适当的疏苗操作能够保证红薯苗获得足够的生长空间,有助于其健康成长。这一步骤不仅有利于红薯苗的当前生长状态,还为后续的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进而有助于提升红薯的最终产量及品质。

5、田间管理

(1)科学施肥

在红薯的栽培过程中,施肥策略的科学性对于其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施肥操作应遵循以下步骤:①关于基肥的施用,推荐用量为1500~2250kg/hm2。此外,草木灰亦可作为底肥使用,其推荐用量为375~750kg/hm2。在施用过程中,应确保肥料分布均匀,以保障土壤养分的全面供给。②在红薯苗种植后的5~7天内,需施加尿素水肥以促进其健康生长。此阶段,尿素水肥的推荐用量为75~120kg/hm2。值得注意的是,若红薯苗成活后遭遇连续降雨天气,则可不必追加此阶段肥料,以免因水分过多导致养分过剩。③进入红薯的结果期,施肥策略需进行调整。此时,应施用粪肥作为主要的营养来源,其推荐用量高达15t/hm2。同时,为增强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应配合使用草木灰,其用量为750kg/hm2。施肥完毕后,需及时覆盖泥土,以减少养分流失并促进肥料与土壤的充分融合。④在红薯的壮果期,为确保其产量和品质,需特别关注水肥管理工作。当红薯生长至70~90天时,应喷施磷酸二氢钾水溶肥1000倍液。此举可有效促进红薯的膨大过程,从而提升其最终的产量和商品价值。

(2)水分管理

灌溉策略的科学应用需贯穿作物生长的全周期,旨在改善土壤环境并助力植物健康成长。在红薯的生长周期内,灌溉量的调整必须与土壤湿度保持同步,确保土壤的通透性,避免土壤板结对根系发育造成不利影响。红薯作为一种适应力强的作物,具备一定的抗旱性。因此,在生长初期,红薯对水分的需求相对较低,只需维持土壤的适度湿润即可满足其生长所需。当土壤湿度降至60%以下时,应立即采取灌溉措施,补充水分,以防止植物因缺水而受损。相反,若土壤湿度超过80%,则应迅速排走多余水分,以防止田间湿度过高,这可能会对薯块品质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增加病虫害的风险或降低薯块的储存性。进入红薯的膨大期,科学的灌溉策略对于促进薯块的膨大、提高产量和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阶段,应依据土壤和气候条件,合理规划灌溉量和频率,既要满足薯块生长的水分需求,又要防止过度灌溉导致的土壤湿度过大,从而实现红薯产量与品质的双重提升。

二、红薯的病虫害防治

1、枯萎病

作为红薯生长周期中的主要病害之一,枯萎病对红薯的根部和茎基部构成了严重威胁。这种病害通常在6月~10月期间出现,直接攻击幼苗或成熟的植株。一旦幼苗感染了枯萎病,其主茎和基部会直接受到影响,导致叶片变黄和脱落。如果茎蔓受到感染,茎基部会膨胀,维管束区域会呈现黑褐色的病变。随着病情的恶化,受感染部位的叶片会逐渐变黄,并最终导致植株死亡。为了有效控制枯萎病,首要任务是科学地选择育苗地点。应避免选择地势低洼和潮湿的区域作为育苗地,以防止病害的滋生和传播。同时,灌溉方式需要合理控制,避免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以确保田间不积水,从而保护幼苗免受病害的侵袭。

2、黑斑病

黑斑病主要侵袭作物的育苗期。一旦感染,植株的叶片颜色会明显变淡,同时,茎基部区域会出现黑褐色、形态呈椭圆形或菱形的病斑。在病情严重时,这些病斑可能导致幼苗的直接死亡。此外,感染病植株的基部叶片会经历由黄化到脱落的过程,这一过程显着抑制了红薯的正常生长速度。若病害在作物的收获期前后发作,受影响部位将显现黑褐色病斑,并且这些病斑会导致薯块产生苦味,进而使薯块失去食用价值。为了有效防治黑斑病的发生,必须强化田间管理措施。应确保田间的良好通风,并优化排水系统,以防止地面出现积水现象。

3、蝼蛄

蝼蛄作为一种农业害虫引发的虫害,其活动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春季。在这一时期,蝼蛄直接对幼苗构成威胁,通过咬断幼苗的方式,导致幼苗枯萎死亡。为了有效控制蝼蛄的蔓延,减少害虫基数,农业实践中采取了多种策略。其中,人工捕捉和毒饵诱杀是两种常见的物理与生物防治方法。这些方法旨在通过直接减少害虫数量,从而降低其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此外,药物防治也是一项有效的控制手段。可选用90%浓度的晶体敌百虫作为防治药剂。在使用时,将100g晶体敌百虫加入少量水中溶解,随后与炒香的棉籽或菜籽饼进行均匀搅拌。经过处理的混合物具有吸引蝼蛄的特性,将其撒播于田间后,能够有效减少蝼蛄的数量,进而保护幼苗健康成长。

4、红薯天蛾和卷叶螟

红薯的生长周期内,主要害虫问题包括红薯天蛾和卷叶螟,它们直接影响红薯的产量与品质。这两种害虫的活动为红薯作物带来了显着的挑战。特别是在每年的3月~4月,红薯天蛾和卷叶螟的繁殖活动达到顶峰。在这一关键时期,害虫数量激增,对红薯作物的损害尤其严重。因此,必须在这一时期采取有效的害虫控制措施。在害虫管理策略中,淋施敌百虫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但是,在使用敌百虫时,必须严格控制使用量,以确保既能有效消灭害虫,又不会对红薯作物造成额外的损害。通过精确控制敌百虫的剂量,可以显着提高害虫控制的效率。

综上所述,在红薯产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确保红薯的产量与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对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索更为高效的种植技术,以提高红薯的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做好红薯病虫害的防控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病虫害的侵袭会严重影响红薯的生长与产量,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是保障红薯产量与质量的关键。

(作者单位:473400河南省唐河县种业发展中心)

标签:  红薯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