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是我国广泛种植的农作物之一,生活中它是各种面食制作的主要原料,加之自身含有丰富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多种有益元素,一直在粮食安全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它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而在小麦生命周期中如何提升小麦品质,防止病虫害发生,是实现丰产增收的必要条件。本文旨在对小麦科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方面进行归纳与整理,以期为广大种植业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小麦种植技术
(一)科学选种
1、选择优质种源
决定小麦产量多寡的关键在于小麦种子的选择,质量上乘的小麦种子具有较强适应外部环境的特性。在选择种子中应优先选择以丰产、抗旱、抗倒伏及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为佳。
2、种子的科学处理
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种子是实现小麦丰产增收的基础,科学晒种、浸种及种子包衣则是对小麦种子进行处理的重要环节。
(1)晒种
晒种应选择日光照射条件好的时间,将种子平铺于地面,种子厚度应保持4cm左右,并持续晾晒48-72小时。期间要定时对晾晒的种子进行翻动,避免出现种子被晒伤的情况,此外,使用紫外线照射的方法也可以杀掉种子表面的病虫菌,是提高发芽率的有效措施。
(2)浸种
浸种是对种子进行科学处理的第二个环节,种子先要用清水进行清洗,然后将种子放置于密闭容器内,浸泡10小时后,待种子吸足水分后就会变软,这时胚芽就会长出来。此时就可以播种。
①促催芽。当小麦种子处于催芽阶段时,需事先将餐纸平铺于苗盘内,并用水淋湿,保持苗盘内湿度,提高发芽率。
②发芽期管理。当小麦芽生长至1cm左右,就需将遮光物去除,以保证小麦不徒长。
③光照管理。处于芽期的小麦每天要保证光照,适宜的光照可增强小麦长势,提高小麦抗病能力。
(3)种子包衣
对小麦种子包衣是小麦丰产的重要技术,是提高种子抗病虫能力,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环节。
①预防苗期病虫害。此时期的小麦应使用甲环唑悬浮类种衣剂,按每100kg种子的药剂使用量为130-180g的标准进行防治。
②预防地下害虫虫害。预防地下虫害应使用辛硫磷和毒死蜱乳油,具体可按每100kg种子使用40%辛硫磷的标准进行拌种,此种方法可有效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的发生。
③提高出苗率。使用磷酸二氢钾作为生长剂,可按每100kg使用0.2%-0.3%磷酸二氢钾等标准进行拌种,有助于提高出苗率,加快麦苗的出土速度。
(二)先进的耕作方式
1、精细化播种
小麦精细化整地主要是指:深耕土地、播种深度、种植密度、病残体处理及播种后管理等管理环节。
(1)深耕土地
播种前需对准小麦田进行深耕,深耕的管理方法可达到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小麦根部发育的目的,为小麦生长提供优质土壤基础。
(2)播种深度
小麦播种深度应以3-5cm为宜,具体还要结合土壤类型与播种时间进行调整。
(3)播种后管理
小麦播种后还要及时对其进行压实处理,通过此操作可增强种子与土壤的紧密程度,达到高出苗率及幼苗期的强抗逆性的目的。
(4)播种密度处理
应保持合理株距,降低病菌传播率。按水肥条件可分高水肥地、中水肥地及低水肥地,通常低水肥地的种植密度要大些,以12万株-16万株/667m2为宜,而高水肥地的种植密度略稀,通常以8万株-10万株/667m2为宜。
(5)病残体处理
小麦播种前至收获后,还需及时进行田间清理,并及时将已染病植株进行处理,进而切断病原传染源。
2、施肥要点
(1)有机与无机肥相结合
小麦种植与生长管理中要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机肥是提高土壤的养分供给,提升土壤蓄水能力的基础,无机肥是实现速效肥力供给的保障,通过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方法,可提高有机物质的循环基础,进而达到迅速提高地力的作用,再辅以氮、磷肥使用为小麦生长提供所需养分。
(2)基肥与追肥相结合
为促进小麦长势旺,技术性施肥是关键。在肥料选择上,科学选肥是实现小麦丰产增收的重要步骤,而实现这一步骤的前提需对土壤进行测土配方,加之适量的氮、磷、钾肥料配比,以保障小麦不同生长时期所需养分。
①基肥。播种前与耕地一并进行,可使用磷酸二铵30-40kg/667m2施用,另加尿素10kg进行施肥。
②种肥。播种期使用,按施用复合肥4-5kg/667m2的标准进行,其他施肥时间应结合小麦返青期、拔节期等进行择时施肥,为小麦生长期提供养分。
(3)科学施肥
小麦施肥主要以底肥为基础、择时施用氮肥、适时增加磷、钾肥及叶面肥等进行营养补充,进而提高植株抗病力。
①底肥。底肥通常是选择经过处理的腐熟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施用底肥时的最优策略是通过测土配方进行测试,因地制宜的选择肥料。
②氮肥。氮肥是促进小麦快速生长的重要养分,特别是小麦处于苗期和抽穗期时,此时氮肥供给是确保小麦长势旺的基础。
③补肥。小麦生长过程中因长势弱而采用的补救措施。用做补肥的可选择磷和钾。磷肥可用作底肥,磷肥是提供营养,而钾肥是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小麦根系的生长,提高植株抗寒能力的关键。
④叶面肥。叶面肥是为小麦提供养料的重要补充形式。所以在养分供给方面叶面肥更具直接性。常用的叶面喷肥有尿素、磷酸二氢钾、微肥等,此外,叶面肥还可与防治病虫害药剂一并使用。
(三)苗期管理
1、保证全苗
在小麦的苗期生长管理中不可缺少环节是对小麦苗的查缺补漏,一旦出现缺苗问题就要及时补种,以确保小麦苗的全苗生长。而对小麦的补苗通常通过补种、移密及补水的方法进行。
(1)及时补种
当小麦苗处于初期缺苗时,可使用同一品种种子进行补种。
(2) 适度移密
当小麦生长至3叶期时是小麦出苗的最佳时刻,如果缺苗空间不大,可直接采取移密的方法,将苗密集地的麦苗移至缺苗处,移栽后要及时浇水,还要适当进行肥料补给,以达到快速缓苗的目的。
(3)适时补水
确保小麦全苗的措施还包括适时补水,一旦连续出现天气高温干旱情况就要对小麦地补水,以增加土壤墒情,促使小麦快速出苗。
2、促弱控旺,确保壮苗
(1)适量施肥
当小麦生长至3叶期后,就可通过光合作用生长,此时施肥可增强小麦苗长势。
(2)及时除草
杂草是阻碍小麦生长的原因之一,特别是使用封闭除草效果不佳的土地,更要及时对杂草进行处理,杂草会阻碍小麦正常生长。
(3)灌溉方式
灌溉方式上应采取小水常浇,切不可大水漫灌,达到预定生长湿度即可。
3、重施分蘖肥
分蘖肥是决定小麦产量与质量的重要环节。当出苗15-20天左右小麦就开始发生分蘖及次生根,此时可使用磷肥,具体标准可按10kg磷肥兑水100kg进行泼施。如果是单株分蘖较好的地块,还可施尿素,具体尿素使用量可按8-10kg/667m2的标准进行;反之,如果分蘖较少的地块,则宜采用促根增蘖方法进行,而处于返青期的小麦还应施尿素,具体施用量按5kg/667m2和磷酸二铵6-8kg/667m2的标准进行,当小麦处于拔节期时可再次施尿素,标准按5kg/667m2,磷酸二铵5kg/667m2,促进小麦苗加速分蘖。
4、中耕培土
中耕培土是小麦处于生长中期通过松土与覆盖的方法达到提高土壤温度,锁住土壤水分的目的,中耕培土还可促进小麦的根系生长及发育,还可提高土壤透气性。
5、化学除草
(1)适时除草
小麦除草共有2个最佳时期,一个是小麦生长至3叶时,另一个则是种植春季小麦时。这2个时期是应用化学除草的最佳时期。但要注意的是当气温低时,要适当增加药量。
(2)除草剂
结合田间杂草种类选择适合除草剂。如果田间生长的杂草属于禾本科类,应以苯氧丙酸类等除草剂为主;而如果是阔叶类杂草,则应选择吡啶羟酸类等除草剂。
二、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病害防治
1、物理防治
(1)白粉病
①品种选择。种子应首选抗病性强的品种,如许麦9号、扬麦33等,这类种子可有效抵制白粉病发生。
②应用遮荫法。通过在田间设置遮荫装置方法,减少晨起叶片上露水整体量,进而达到扼制病菌滋生与传播的目的。
(2)锈病
①选用抗病强的品种。选择具有抗病性的小麦品种,可有效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率。抗病力强的品种可有效抵抗锈菌的侵染,进而减少病害对产量的影响。
②应用风选选种。通过风力作用,将干瘪不合格种子进行剔除,再通过日晒将小麦种子内的病菌将其杀死。
2、药物防治
(1)赤霉病
关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主要以药物防治的形式进行。
①戊唑醇类药剂。这类药剂是用于防治赤霉病的三唑类杀菌剂,它对白粉菌、核腔菌等多种病害等都具有抑制作用,如果小麦处于病初期时也可采用43%戊唑醇悬浮剂按12-15mL/667m2兑水30kg的方法进行喷雾。
②氰烯菌酯药剂。它属于一种新型杀菌剂,这类菌剂主要是针对由镰刀菌所引起的多种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如果小麦是处于扬花期,使用氰烯菌酯25%悬乳剂进行防治即可。
③氟唑菌酰羟胺制剂。该药剂是属于小麦赤霉病杀菌剂的一种,具有广谱杀菌性。如果小麦处于扬花初期,可使用200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50-60mL兑水30kg进行喷雾即可。
④咪鲜胺类制剂。该药剂也属广谱杀菌类剂型的一种,尤其是对由半知菌引起的病害具有防治作用。如果小麦是处于扬花后至涨浆期时,较理想的喷药时间应选择阴雨天进行。
(2)纹枯病
对于纹枯病的防治主要采取药物防治的方法进行。
①井冈霉素。井冈霉素是小麦纹枯病的克星,但在使用时需加大兑水量,并对准小麦根部进行喷淋。
②噻呋酰胺。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也很好,建议在纹枯病前期使用,此时期防治效果最佳。
3、生物防治
(1)白粉病
生物防治是利用各种有益生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应用对小麦白粉病有抑制作用的微生物,如拟青霉、木霉和拟球菌等,提升小麦抗病力。也可选用乌衣霉素进行防治,如采用1.5%乌衣霉素150倍液喷雾也可对白粉病的发生具有抑制作用。
(2)锈病
小麦锈病防治应遵循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随着绿色无残留的发展趋势,对于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已从传统“化学防治”转为“综合防治与绿色防控方向”发展,防控方式也由传统“分散式防治”转为“向专业化防治”方向发展。因此,小麦的生物防治也应以生物制剂为主。如在锈病发生初期可选用50%硫磺悬浮剂、2%苦参碱水剂或1%蛇床子素水乳剂等进行。
(二)虫害防治
1、物理防治
(1)红蜘蛛
①轮作倒茬。通过作物轮作,减少红蜘蛛的虫源,可有效降低虫害的发生率。
②建立糖醋盆地。由于这类虫害对气味较敏感,可以说气味是消灭虫害的最大杀手。运用这个原理可通过在麦田中建立糖醋盆地的方法,达到吸引害虫进而将其消灭的目的。具体实施可使用银灰色薄膜,并将薄膜切成约15cm长的条带,每隔3m插入1块黄板,长30cm,宽20cm,高度要小于小麦植株的高度,每周涂1次机油,通过建立小范围内条带随风驱赶虫害,又可通过黄板的强显示作用将虫害吸引至此,进而将其消灭。
③灌水灭虫。当红蜘蛛处于潜伏期时要进行灌水,通过水流作用,将虫体与泥水共同粘于地表而死亡。
(2)蚜虫
小麦蚜虫的防治方法包括黄色粘板、人工捕捉和灯光诱杀等的3种方法。
①黄色粘板。通过放置黄色粘板,借助显性颜色达到吸引蚜虫的目的,再通过上面的高粘度粘板将其飞行的蚜虫粘住,达到消灭虫害的目的。
②人工捕捉。在蚜虫发生初期,可以通过人工捕捉方法消灭蚜虫。但此种方法只适用于小规模种植或早期蚜虫的防治手段。实践上虽然人工捕捉的防治效率低,但作为辅助手段也是可以使用的。
③灯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特性,在成虫发生期时在田间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进而达到减少虫卵数量的目的。
2、药物防治
(1)蛴螬
①土壤处理。播种前,防治这类虫害的方法可应用辛硫磷杀虫剂对土壤进行处理,按5%辛硫磷颗粒剂3kg/667m2标准进行,同时再将细土拌入其中,用量可按30kg/667m2的标准制成毒土,之后将制成的毒土均匀撒于地表之上,再结合整地翻入土壤之中,可以达到抑制蛴螬等地下害虫的目的。
②药剂拌种。如果是处于蛴螬的虫害发生严重地块。可在播种前,使用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按照药种比1∶200的比例进行拌种,待其晾干后就可进行播种,药剂防治的效果相对于防虫效果来说会好一点,缺点是有药物残留的情况发生。
(2)蝼蛄
①土壤处理。防治这类虫害可使用颗粒剂,按3%辛硫磷颗粒剂2-2.5kg/667m2在耕地前进行施撒,然后随耕翻入土壤内即可。
②药剂拌种。常规虫害防治可通过药剂拌种方法进行。具体按48%毒死蜱乳油10mL加水1kg/667m2拌麦种10kg,然后采取聚堆密闭3-5小时后的方式再进行播种。
③苗期防治。当小麦处于全苗初期时,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进行调查,当死苗率达到3%时,就应立即采取施药防治方法进行防治。具体可用3%辛硫磷颗粒剂3-4kg/667m2拌细土30-40kg,拌匀后再采用开沟施药的方式进行。
3、生物防治
(1)金针虫
灯光诱杀。利用金针虫成虫的趋光特性,当成虫发生期时应在田间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达到减少虫卵的目的。
(2)红蜘蛛
①保护天敌。麦田小范围内投放一定数量小麦蜘蛛,可按200只/667m2的标准投放小麦蜘蛛,而瓢虫与蚜虫的合理标准是按1∶80比例进行,若温度较低也可适量增加投放比例,也可投放捕食螨类,它是红蜘蛛的天敌,螨类能捕食红蜘蛛虫卵及成虫。
②生物农药。可选用乌衣霉素进行防治,具体标准为:200-300mL /667m2的0.2%苦苏打溶液,可有效控制小麦红蜘蛛、蚜虫及其他害虫。但因生物防治方法需要持续进行,加之红蜘蛛繁殖速度快、周期短的特点,在实施生物防治措施防治红蜘蛛时应避免使用可能伤害天敌的化学农药,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基于小麦的重要性,它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而做好小麦的病虫害管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是实现小麦丰产增收的重要课题。为此,加强小麦种植技术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保障小麦持续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
(作者单位:455000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高庄镇人民政府)